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泛媒介”时代的版画拓展(下)

时间:2024-05-20

游江 张新英 张超 周举(排名不分先后)



“泛媒介”时代的版画拓展(下)

游江 张新英 张超 周举(排名不分先后)

1 张炼 后波普·牌坊 综合材料 80×260cm

在路上

——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2015.1.24—11.17

策展人:朱小均、吴洪亮、张新英、盛葳

关山月美术馆

二、关于艺术现成品

游江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和心胸,首先要接纳和我们的视觉习惯不一样的当代艺术现象。艺术家实际上是经过了很多的思考,不管是对艺术本体还是对艺术本体之外的东西,然后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呈现出来,表达他的一个观念。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去理解和解读这个作品,这样就会衍生出更多的意义,然后达到一个共鸣的状态。

艺术创作中有一些是真实的,也有一些是虚构的,比如深圳美术馆曾经展过的把牛湖村的一个车棚直接拿到美术馆的展览,刚好是我策划的,还有今天展出的《杂盒子》这件作品。关于艺术现成品的问题,可能跟你理解的人物、绘画的技法、绘画性等艺术概念有所不同,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自从杜尚把小便池拿到展厅开始,就已经颠覆了我们对艺术品的概念和认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这些在你看来是现场堆积的东西,的确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不具备普遍性。美术馆不同于博物馆,美术馆呈现的展览、作品可能是非常先锋的、前卫的,这些作品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它也许不是一个定论,但是它呈现了当下的一个特征,也呈现了当下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状态,这个特别重要。

有人觉得这是造假。艺术家选择任何一件物品,都是经过了严密组织的。比如刚才我提到的深圳美术馆车棚的作品,艺术家之所以把那个作品放在展厅里,就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这么一个城市里,还有很多的城中村,有很多城市边缘的地方和人群,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观察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个展览你会发现,我们通过新闻报纸看到的世界和展厅呈现的是两回事,很多作品呈现关注的点可能通过大众媒体永远了解不到,但是艺术家敏锐地抓到这个时代,除了潮流中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引发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在我们大家看来比较另类的作品意义所在。

1 张超 诱惑与尘埃1 金属平版 纸模喷绘 56×63cm×8 2015

张新英

关于现成品的问题,当我们看作品的时候,当代和传统之间有一个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当代艺术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策划传统展览的时候,首先作品在材料上、在表现上,还有在语言精细的程度上可能都得是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但是在当代,这可能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比如杜尚的小便器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件留在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能够被艺术史认可这个问题。是因为杜尚生存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对于艺术作品有着非常严格的传统要求和评价标准的时代,这件作品本身是对这种密不透风的传统艺术体制的挑战。《泉》这件作品在艺术史上留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是小便器,而是因为它是杜尚拿来的小便器,是因为这个艺术行为。我想这同样可以回答怎样看待《版画漂流计划》和《杂盒子》这一类作品的问题。《版画漂流计划》这件作品,400块板只有一块是康剑飞刻的,那些参与者在版画的修养上可能都不如我们在座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这件作品给大家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震动。这件作品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是刻得怎么好,印出来多漂亮,而是版画漂流计划这样的一个艺术行为在当下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在版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有效性和价值,而在这个问题上这件作品的表述是明确的、清晰的,这正是我们认定这件作品是一件好作品的标准和依据。另外关于艺术虚构的问题,我们都看小说,看电影,电影和小说同样讲述的也是虚构的故事,比如《智取威虎山》等等,是基于历史基础之上的虚构,那么我们能把它等同于历史吗?当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能说它是造假的吗?同样不能。

三、关于艺术家的身份

张新英

吴詠鈊的发言谈到了一个亘久的问题,就是艺术家的身份。无论你是一个版画家,还是一个水墨画家、雕塑家,最根本的你是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要表达的是什么,你针对的是什么,你关注的是什么,是最根本的,至于你所采取的手段,不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游江

我记得在学院选修版画的时候,大家还是比较注重刀味的。而今天的这个展览其实更像一个当代艺术展。当下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站在这样的一个视野下,你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当代版画家,还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我想应该是后者,只不过我熟悉版画的媒材,我利用版画媒材的特点,甚至是它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来展现我的作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管在水彩也好、油画也好,我们都是在强调它的绘画性,强调它媒材本身的一种特性。我们今天在展场里看到的,更多是借用版画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呈现方式的作品,我很感兴趣在这种转换中艺术家是怎么想的,怎么样做到既保留本身很熟悉的这样一整套的技艺,同时又能够实现自己介入社会、表达社会某些现实或者自己观念的转换?

张超

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点尖锐,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确实很少去说自己是版画家,还是当代艺术家,只能宽泛地讲我自己是画画的,或者是学画画的。我现在还是会说有一些作品是有内心情结的。因为做版画出身,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介绍给大家。

这还是关系到刚才谈的媒介拓展问题,艺术家在做作品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到材料和手段的有效性,考虑用哪一种材料来做更适合。《诱惑与尘埃》这件作品中,我还是保留了相对平面的一个作品,因为这是我最擅长的。因为不管是画画的手感,还是对整个平面绘画的把握,其实是有相对其他的媒材的一种优势的,所以我还是想保留这种优势,同时作一些拓展,让它有一个综合的呈现。

四、观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

周举

大众往往是以能不能看懂,或者是画得像不像做为评价艺术的标准,所以导致了画者和观者之间的距离。对于欣赏的问题,应该站到一个宏观的视野下来审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文艺复兴,一直认为绘画是在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所以这个时候的审美标准是像和不像,但是这种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所变化。当然从机械的层面还是有三个方面的要素可以参考:1、是不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2、是不是很贴切地表现了画家此时此刻的或者是长期以来的一种观念或者是情绪?3、是否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观念上的。

游江

2 张超 快捷风景计划截图3 交互程序,动画 尺寸可变 2014

虽然我们今天与观众是面对面地坐,但不等于我们处在对立面。因为艺术同样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没有距离的。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不过不同的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可能是一些历史的原因,让艺术和公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但现在美术馆的很多活动,就是想让大家直接融入到艺术里面,通过这些活动去了解艺术。传统的艺术更多的是去欣赏一种古典的美,传承技法的一些美。而当代艺术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如果有文字的解说、有文献资料,有人导览,你可以根据他的导览去理解这个作品,同时你也可以完全结合自己的经验、体验去理解这个作品。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看一件作品,如果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觉得是有意义的,我觉得就可以了。

1 黄得诚 苦笋帖 油墨、纸 40×100cm 2015

深圳有很多美术馆,还有很多的艺术空间,好的展览我都会去看,通过这些展览扩展了我的生命的维度、我的认识。今天这个展览看完之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是个反图像的展览,我们进入了一个图像的时代,一件作品所用的符号和形式,可能会讲一个故事,我们通过这些他精心组织的语言符号,能够感受到某些他要表达的东西。但是今天这个展览的图像不是叙述性的,它的语义不是单一的。这首先给了我一个冲击,完全颠覆了我对版画一直以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展览,我可能还会停留在以前的认知上。

五、艺术的意义

游江

一件作品呈现在你面前,它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你用个人的一些感悟把这些空白填上了,得到某种情绪上的宣泄,或者是情感上的升华,内心冲突得以舒缓,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但也只能说这是成功的其中之一。作品还有它的艺术史价值。在整个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中,对某一技艺、某一媒介发展的脉络上也有它的一个价值。

一个大的艺术概念,你为什么家里买这把椅子不买那把,你为什么买这件衣服不买那件,都是因为你有审美需求,有艺术参与其中。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艺术是人性的一个本能的需要。因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不是每天开机、关机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把情感抒发出来,也需要有更多情感的交流,艺术应该就是这种的一种媒介方式。

张新英

艺术史其实不是线性发展的,我们今天的创作也一样。黄伟鸿以游戏的方式融合了他传统的版画创作,鲜甦用线上的网络的方式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何惠玲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这些都反映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对媒介拓展的一种需要。但也有很多艺术家运用传统的版画方式也做得非常好,比方这次展览里的文中言、张贤良、黄得诚等等,而且有些是印在纸上,有些是印在布上,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这些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有很多年纪很大的艺术家也采取新媒介的手段进行创作,同样也有很多年轻艺术家也采取非常传统的手段进行创作。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线性的发展思路来看待艺术史的转变,我们只能说,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的介入是一种趋势,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既然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便捷的手段和空间,我们为什么不去借用它?为什么不让作品因为媒介的拓展、手段的改变而更具有当下时代的敏感性和它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媒介对创作的介入也许会成为一种趋势,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传统的架上手段在当下仍旧具备它的有效性。

为什么当年鲁迅会弃刀从笔?鲁迅曾经是一个医生,医生是一个最具实用性的职业,但是他认为他的手术刀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人的思想变革问题,他必须用他的笔来代替刀,解决更多的中国人思想上的问题。当然在当下社会,可能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艺术去解决,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切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它在本质上和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论是审美愉悦的功能也好,还是文化批判的功能也罢。

周举

对于艺术来说,很难界定是保守的或者是前卫的,因为艺术是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印象派在初期可能人们觉得是一种颠覆性的转变和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印象派逐渐地认可,包括艺术史和文化史。当代艺术也一样,可能现在有一些不理解或者是想不通,但它毕竟是发生了,而且它必然要在这个时代里发生。所以我觉得“保守”和“前卫”,需要很辩证地去理解。

当年俄罗斯宇航员登录月球的时候,美国开始反思,说为什么由他们国家的宇航员先登录月球,展开了非常广泛地讨论。我看过一个相关的文献,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他们艺术教育不够,所以他们的人民缺乏想象力。这说明其实艺术和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

The Expansion of Print in “Pan-media” era (II)

You Jiang Zhang Xinying Zhang Chao Zhou Ju

摘要:“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从2013年开始推出的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项目,旨在整理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此间浮现出来的当代艺术问题。2015年以实验性、拓展性为艺术表现的青年版画为主题,对于“泛媒介”时代的版画拓展问题,青年策展人与艺术家们共同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在路上,青年艺术,版画,实验性

Abstract:“On the Road: Nomination Exhibition of Chinese Young Artists’Works & Forum of Young Art Critics” is a sustainable contemporary art project in Guan Shanyue Art Museum in Shenzhen from 2013, collecting the contemporary art literature mainly referring to young artists of post-70s and post-80s to discover and discuss contemporary art problems. Young curators and artists discussed the problem involving the expansion of print in “extensive media [Pan- media]“era based on the topic of Youth Prints with experimental and exploring expression in 2015.

Key words:On the way, The youth art, Wide-media print, Experimenta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