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何 静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拥有绵延几万公里的海岸线,不仅有澳大利亚专属的考拉、袋鼠,还盛产羊毛、巧克力和葡萄酒,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气质。当然,这里也是歌唱家的摇篮,不仅有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还有新生代女高音歌唱家妮可·卡尔(Nicole Car)、露西亚·鲁沃西(Mirusia Louwerse)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澳洲歌声。本文将要谈的这位歌唱家是将澳大利亚声乐艺术推向国际的拓荒者,在当代女高音歌唱家名录里,她总是被列在第一位,她就是内莉·梅尔芭(Nellie Melba,1861—1931)。
纵观音乐历史,一个音乐家的养成往往得益于幼年时代的音乐启蒙,不计其数的音乐家的父母在其早期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梅尔芭就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样的一个音乐世家。梅尔芭原名海伦·波特·米歇尔(Helen Porter Mitchell),她的父亲是苏格兰移民,一位成功的建筑商人,也喜爱拉小提琴,母亲精通钢琴、竖琴。梅尔芭是家里七个孩子中的老大,大概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竖琴、小提琴、和声学与作曲对位法等,在当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又去教会女子学院学习。她曾拜师于玛丽·艾伦·克里斯蒂安(Marie Allen Chistian)和皮特罗·塞奇(Pietro Cecchi)学习唱歌,后者作为意大利男高音,在墨尔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梅尔芭十几岁时就在墨尔本及周边的业余音乐会上表演,并在教堂演奏风琴。父亲虽然一直支持梅尔芭学习音乐,却不希望她以歌唱为职业。
梅尔芭幼年时期的器乐学习经历为她日后的声乐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人会问:“歌唱家不是有副好嗓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学乐器呢?”梅尔芭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给了我们答案。
1881年,梅尔芭的母亲去世后,她跟随父亲去了昆士兰小镇麦基生活,并在1882年嫁给了爱尔兰政治家安德鲁·阿姆斯特朗的儿子查尔斯·阿姆斯特朗。这门婚事虽然看似门当户对,但梅尔芭却时常遭到丈夫的家暴。对婚姻的失望,让梅尔芭又燃起了对歌唱的向往,她开始跟随当地教师继续学习一直深爱的声乐。1886年,梅尔芭一家三口和父亲前往英国,在拜师四处碰壁后又远赴法国巴黎,她幸运地赢得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声乐教师玛蒂尔黛·马尔凯西(Mathilde Marchesi)的青睐。马尔凯西慧眼识珠,看到了梅尔芭身上的无限可能,收她为徒,梅尔芭也成为马尔凯西所有学生里“最听话、最勤奋、最有天赋”的一个。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梅尔芭在短短九个月的全面训练后,就掌握了准歌唱家需要具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我们不得不惊叹梅尔芭惊人的学习能力。1887年,梅尔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演唱《弄臣》中的吉尔达,初试莺啼,大获成功。后来,她又依靠歌声征服了英国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顶尖歌剧院,开启了日后近四十年的辉煌歌唱生涯。
梅尔芭之所以能够用九个月的时间就登上歌剧舞台饰演主角,轻而易举地唱出大量艰深的咏叹调唱段,除了她自身较好的嗓音条件外,还得益于幼年时期的器乐学习,那段经历使她拥有了较常人更好的音准、节奏感、音乐记忆力、模仿力和超强的乐感。而像梅尔芭这样从小学习器乐的大歌唱家,如普拉西多·多明戈、尼古拉·盖达、嘉利-库契、曹秀美等,不胜枚举。
然而,器乐学习和理论基础只是一个歌唱家修养的基础,站在歌剧舞台上的歌唱家,还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戏剧性表演,对歌剧进行有尺度的二度创作,掌握母语以外的歌唱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等)的发音与演唱等各种能力;很多时候,为了排演整部歌剧,还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有人曾说:“唱歌剧的人,不是在背谱子,就是在背谱子的路上。”背完整部歌剧也许已经让人不堪重负,歌唱家还要在舞台上随时调配全身的“多巴胺”,为了不相识的剧中人做出感同身受的呐喊或流泪,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往往在一部歌剧的主角濒临死亡之时,作曲家还会有意安排一首高难度的咏叹调,这无疑是对歌唱家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对于从未学习过舞台表演的梅尔芭来说,虽然早期歌剧演出被一些评论家认为缺乏舞台魅力,但她却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向前辈汲取舞台表演经验,梅尔芭由稚嫩到娴熟,很快就成了舞台上的首席女高音。愿意为歌剧付出真情的歌唱家是伟大的,即使这种情感常常令人心力交瘁,为了心爱的艺术也要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我们要感谢那位德国移民埃米尔·玻里纳(Emile Berliner),正是他发明的唱片让今人有机会从复制自78转老唱片的CD中聆听到那些百年前伟大歌唱家们的美妙歌声。虽然早期的录音设备极其简陋,录音技术也不似现在的技术那样,但是,老唱片除了无法感知歌唱家的共鸣和音量大小外,却因不具备修音功能而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我们在充满杂音的唱片中听到了梅尔芭漂亮的音色、纯净的音质、宽广的音域(可以从小字组的b唱到小字三组的f),正是这些特质,使她可以驾驭很多高难度的唱段。在那个录音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相较于同时代的歌唱家,梅尔芭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录音作品(她曾与百代、迪卡、拿索斯等诸多著名唱片公司合作),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Diva”,人气可见一斑。
从艺术歌曲到咏叹调,再到各国民歌,勤奋的梅尔芭都有所涉猎。她先后塑造了25个歌剧角色,其中有10个角色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经典,包括《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的露琪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弄臣》中的吉尔达、《浮士德》中的玛格丽特、《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等。
作为20世纪初古典“美声”女高音的标杆性人物,梅尔芭与百代唱片合作录制《歌剧咏叹调与歌曲》专辑时,43岁的她正值女歌手的黄金时期。这张专辑收录了她演绎的20首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无论是《弄臣》中吉尔达的咏叹调《亲切的名字》,还是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咏叹调《我要生活在美梦中》都显示了她超强的声音控制力与花腔技巧—极好的音准、统一顺畅的声区、干净清亮的音色,就像清晨的露珠给人以清爽之感,她充满质感的音色真的令人过耳难忘。在欣赏之余,也让我们惊叹于百年前的“美声”歌唱技术竟已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
由拿索斯唱片发行的《伟大歌手—内莉·梅尔芭》中,收录了梅尔芭1904年在伦敦录制的20首作品,封面照片使用的正是梅尔芭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角色—咪咪的造型。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一个小插曲:1899年7月1日,是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在英国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首演,也是梅尔芭饰演咪咪角色的首秀。幸运的是,这次演出,作曲家普契尼刚好也在伦敦,梅尔芭得到了作曲家本人的指点,而与她演对手戏、饰演鲁道夫的正是事业处于上升期、日后成为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的恩里科·卡鲁索(Enrico Caruso),他们的合作也被后人称为“黄金组合”。因为有了作曲家本人的点拨,梅尔芭所饰演的咪咪就有了一定的权威性,也为后人研究这个角色提供了参考。
这张专辑受78转老唱片的技术限制,每首歌曲时间都控制在3分钟左右,一些作品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删减、调整。比如托斯蒂的《小夜曲》(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音乐大师,托斯蒂曾为梅尔芭量身创作过具有拿坡里风格的二重唱《怀念》),梅尔芭对结尾部分进行了不同的演绎—不知是托斯蒂有意为之,还是梅尔芭想在后面施展她抒情中带有力量感的高音,总之,结尾处的那个High C听起来非常舒服。梅尔芭的前辈歌唱家阿德琳娜·帕蒂(Adelina Patti)也曾在60多岁录制专辑的时候对此曲的结尾部分做了修改。
另一张由拿索斯唱片发行的《伟大歌手—内莉·梅尔芭》(1907年美国录制),收录了她和卡鲁索合作的78转时代最受欢迎的二重唱唱段—《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啊,多么美丽的姑娘》,梅尔芭展现了她超强的声音技巧与音乐美感,特别是结尾中带有弱声控制的High C,即使是一百多年后也不得不令人叹服。当然,这张专辑也有遗憾,梅尔芭在演唱歌剧《茶花女》中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的结尾处,并没有唱那个令人期待的High降E。梅尔芭是有这个能力的,但她却没唱。这让我想到当代著名戏剧-花腔女高音戴安娜·达姆娆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独唱音乐会上,同样没有在音乐会现场演唱这个令人期待的High降E,作为擅长演唱高音的花腔女高音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①中提到过有关头牌女高音婚姻“魔咒”的问题,在国际舞台上成功的女性大多婚姻不幸或奉行单身主义,这或许并不是偶然事件,梅尔芭同样没能逃出这个“魔咒”。梅尔芭不幸地嫁给了性格暴躁的丈夫,她需要一个心灵慰藉的出口,所以重拾了对声乐的热情。经过无数磨难,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她才有了以后的辉煌。爱情失意的她,至少有音乐相伴,于是她又踏上了征服美国大都会、开启在另一个国度成为首席“Diva”的艺术生涯。
梅尔芭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直都对祖国充满感激,退休后,她回到了家乡墨尔本。梅尔芭曾在“一战”期间用自己的演唱收入捐助澳大利亚的慈善事业,挖掘和扶植有才华的歌唱家,并出任墨尔本音乐学院院长。因为梅尔芭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她的头像被印在了面额为100的澳元上,这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给予这位歌唱家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与肯定。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对象,他们在某些方面会给人以正能量,但是,也不能盲目崇拜,他们也有自身的缺点和问题,我们对待偶像要有一颗平常心和宽容心。梅尔芭的不足之处在很多音乐轶事中都有提及,说她富有、傲慢、善妒,性格太直,打压后辈,排挤抢自己风头的搭档,但是这才是真实的梅尔芭。关于更多梅尔芭的艺术人生,我们也可以从她1925年出版的自传性回忆录《旋律与回忆》和她如今在墨尔本康博庄园的故居加以追忆。
任何时代都需要偶像,偶像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你读到了梅尔芭“逆袭”的故事,听到了梅尔芭的歌声,你就会知道梅尔芭正是能给予人力量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歌唱家梅尔芭,并献给那些如梅尔芭一样拥有梦想并不断努力实现梦想的人!
注释
①何静《“歌剧皇后”终谢幕 世间再无“圣洁神”—回眸歌唱大师卡芭耶艺术人生的启示》,《歌唱艺术》2018年第12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