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红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鸟形青铜匜器形来源考释
王红梅
鸟形青铜匜 匜 盉 彝 祼礼 沃盥之礼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青铜礼器——鸟形青铜匜造型独特,全器呈三足鸟形,整体造型兼顾器物本身“匜”和表现具象的鸟兽形的特征。通过对青铜匜的自名的文字字形和器形演进的考证,认为匜的器形来源于盘、盉;进一步通过文献考证发现,盉与祼礼器“彝”关系密切,亦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鬹”,与崇鸟文化相关。从分析匜、盉的自名文字和相关出土资料,分析匜与盉在器形和功用上存在的异同点及其成因,进而明确匜与灌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鸟形青铜匜造型的来源进行梳理,发现鸟形青铜匜在造型、功能、文化内涵上符合灌礼器的特征,与鸟(鸡)彝所代表的祼礼器一脉相承,来源于上古崇鸟习俗和太阳神、风神崇拜,造型上既带有拟形酒器的遗迹,又具有匜的独特造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鸟形青铜匜(图一,1),全器呈三足鸟形,流与“S”形鋬均作鸟首状,上有眼、冠、耳;流部鸟首饰绚索纹、半环形羽鳞纹等,颈部有一道凸箍,上喙可开合,用于倾注液体;匜身呈横椭圆形,腹部饰横鳞纹,圆底,下承三个细高的兽蹄足;匜内底饰双鱼纹和双鸭纹。此件鸟形匜形制较特殊,兼具青铜匜器形制和鸟形外观两种造型特征,是一件鸟形拟形器。此匜造型设计匠心独具,尤其对于流部的鸟首造型的塑造,以及可以在挹水下注时自动开合的功能,于同时期青铜匜中罕见。
本文拟通过对匜与盉、盘的自名关系的考证,发现匜器造型来源。在此基础之上,对鸟形青铜匜造型进行历史和文化溯源。
关于匜,《说文·匚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①。商周时期,宴飨前后、祭祀、婚葬等重要仪式上均有“沃盥之礼”以昭洁净尊贵,所用礼器为注水器“匜”、“盉”和承水器“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②《礼记·内则篇》:“进盛,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③郑玄注:“槃,承盥水者。”④槃即盘。
1.青铜器“匜”的自名
王国维曾论:“凡传世古礼器之名……曰盉、曰盘、曰匜、曰和,皆古器自载其名。”⑤自名是对青铜器器形和功能的直接描述,宋代金石学家利用器物铭文中的自称来确定器物名称。匜的自名铭文中既有自称为“盉”,又有自称为“盘”的现象。
(1)“匜”与 “盉”、“盘”
王帅认为,“匜”与“盉”的表意初文相同,强调器物有流、有鋬,能够向一侧倾倒的特征⑥。陈剑对青铜器铭文中的自名进行分析考证,提出由于匜代替了盉的注水功能,因此可以直接称做“盉”⑦。出土实物中有自名为“盉”的匜,比如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的“朕匜”(图一,2)可以佐证以“盉”代称“匜”的现象。张亚初认为,西周中期恭王以前的墓葬出土的明器都是盘盉组合,有盉无匜。西周中晚期的懿孝以后,盥洗器出现新器形“匜”,取代了“盉”,成为沃盥之礼专用水器⑧。
图一 鸟形青铜匜及相关器物1.战国早期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匜 2.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朕匜 3.“后母辛”青铜觥 4.井姬盂鏙 5.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白陶鬶 6.尉迟寺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立鸟陶器 7.山西运城绛县倗伯夫人毕姬墓出土青铜盉 8.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鸭形盉
还有匜自称“盘匜”、“盘”以及盘匜互名的现象。陈剑根据自名中的“盘匜”连称、代称现象,结合已出土的圈足有鋬带流盘实物,认为盘、匜是同源的,是在同一器物上发展起来的,并认为盘、匜最初的区别仅在于匜有流⑨。
通过上述自名和器物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匜的自名与“盉”、“盘”关系密切,可以互相取代,说明匜与二者器形的界限有时候并不明显。从器形上看,“匜”、“盉”、“盘”三者虽然差别明显,但是匜既有盉的器形特征,如有流、有鋬,又有盘的特征,如敞口、瓢形腹、腹部较浅。器形来源于盉和盘,并且是二者融合演进产生的新造型。
(2)“匜”与“盉”的字形涵义
2.青铜“匜”造型的演进
(1)“匜”与“彝”
(2)功能与器形变化的历史原因
1.觥、盂鏙与鸟形青铜匜
从器形上看,觥、盂鏙、匜,三者拟形特征一脉相承,造型均为首为流、尾为鋬,整体造型为兽形。从功用上看,“后母辛”青铜觥出土时,伴有鸮尊等鸟形礼器,说明觥是作为盛酒的礼器使用的,觥一般容量较大,也用于大型饮宴仪式,因此也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井姬盂鏙出土时的下方承有“盘”,盘作承托酒器之用,似与夏商周三代流行的祼礼器“六彝”“皆有舟”在下承托的使用形式相同。二者的礼器身份可以确定,故而说明匜的原始器物来源于祼礼或飨礼所用之器,也就是尊或是彝。在尊彝类酒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功能转化,产生了水器匜;由于这类匜来源于上述拟形酒器,故而在新器形中保留并发展了模拟鸟兽的造型。
2.白陶鬶
3.封口盉、鸟形青铜盉
根据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能够对小儿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肠道菌群失调进行调节,对肠道微生态群进行重建,利用微生物屏障来治疗小儿腹泻。微生态制剂增加了肠道的有益菌,减少了有害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改变,腹泻减少。①微生态制剂可以在肠道表面定值,对毒素和致病菌的粘附进行阻止;②微生态制剂能够产生细菌毒素、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物质,阻断和杀灭腐生菌以及致病菌生长繁殖;③微生态制剂在机体代谢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小儿腹泻需要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能够让肠道菌群恢复正常,抑制病原菌侵袭,建立天然生物屏障。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鬶、商代封口盉,到西周鸟形捉手造型的青铜盉、雁形盉,再到春秋晚期的鸟形匜,都具有明显的鸟类拟形或鸟形标识,或可联系于鸟彝。从地域关系来看,山东地区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或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白陶鬶与河北东北部出土的鸟形青铜匜或具有较近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白陶鬶并非温酒的实用器,可能被置于比较重要的场合,有礼器的功能。这与鸟形青铜匜的礼器功能一致,并且与鸟彝这类宗法器功能和表意内涵一致。
1.崇鸟文化
进而推知,祼(灌)礼器皿中的鸟彝,最接近灌礼祭祀玄鸟“雚”的本源。由鸟彝演进的鸟形礼器——鸟形青铜匜也是以“雚”这种神鸟形象为造型基础的礼器,其流部的鸟首造型为两侧有耳状突起、目成双环形瞵视,符合甲骨文和金文中“雚”的字形特征。鸟首长有似兽类的耳朵,鸟尾呈现兽类的尾部特征,且生有一对超乎寻常的双环眼,这一造型应该就是神鸟“雚”的典型特征和表现神性的象征。
2.太阳神崇拜
从鸟形青铜匜的造型来看,整器为一三足鸟形。海岱地区的东夷人崇拜的太阳神亦为三足鸟——“踆乌”。三足鸟在《山海经》中又名“阳离”,为纯阳之物。受到上古太阳神崇拜信仰的影响,鸟形青铜匜的三足鸟造型象征纯阳之器,此造型用作水器,与象征阴性的水相生相克,具有阴阳调和之意,符合春秋晚期燕齐之地兴起的阴阳五行之说。
中国上古时代,太阳崇拜极为普遍,神农、夸父、轩辕等的族徽上都有太阳。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上有许多以太阳和鸟为中心内容的图饰,有的鸟身日首,有的鸟首日身,还有鸟和日互相衬托的图案,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太阳神崇拜遗物,可能是具有鸟和太阳神信仰的部族族徽。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的鸟形青铜匜,为典型的燕国器物,其器造型精巧美观,器形来源于西周中期出现的青铜匜器形,以及来源甚古的鸟形器造型。
关于青铜匜的器形来源,至今为止没有最终的定论。从相关青铜器自名的文字字形进行考释,佐以器物外形的分析考证,认为西周中晚期出现的有自名匜的器形很可能来源于盘、盉。觥作为酒器的功能与盉有相似之处,觥与匜的渊源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商周以前,原始的匜器可能是“觥”一类的拟形酒器。在器物演进过程中,由于功能转化,吸收了盉、盘造型,最终演进为匜形水器。
关于鸟形青铜匜的器形来源,本文主要利用二重证据法分析鸟形青铜匜器形的演进过程——匜器造型来源于盉、盘,兼具二者特征,并推测其成因;梳理其造型和文化内涵的来源,挖掘其与鸟彝之间的隐形关系,推测其从属的青铜文化脉络。从文字字形和考古资料研究中,通过分析盉与祼礼器“彝”的关系,进而发现鸟形青铜匜与鸟兽形彝有关。学界将此类鸟兽形彝器的来源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鬶”。
关于鸟兽彝形制的问题,可以说是一宗聚讼千余年的学术公案。以郑玄为代表的刻木画图说和始于王肃而盛于近世的象形说,两种观点的对垒给了学术界很大的研究空间。刻木画图说兼有文献和考古的证据,而象形说的猜测成分较多,不能视为定论。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对鸡彝、鸟彝、虎彝、蜼彝这类鸟兽彝形制问题进行讨论,认为鸟兽彝可能为某种动物拟形器。这一观点还需要继续从理论和方法论层面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注 释: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36页。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浦卫忠、龚抗云等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3页。
④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32页。
⑥ 王帅:《商周青铜器自名新解以匜、盉为例》,《中原文物》2013年第4期。
⑧ 张亚初: 《对商周青铜盉的综合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 科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60页。
⑩ 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2005年。
〔责任编辑、校对 孙 琳〕
王红梅,女,1981年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邮编100006。
K876.41 K871.3
A
1001-0483(2017)01-0049-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