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彭栓红
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的叙述特征
彭栓红
云冈石窟 造像题记 北魏 文化
现存云冈石窟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石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和洛阳石窟造像题记同源异流,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佐证北魏历史、文化。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虽然存世较少,但其叙述上具有民间化、范式化的特征,内容上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北魏的宗教、历史、习俗以及民族融合等社会现实。
有关云冈石窟的文献、文字资料有限。云冈石窟造像题记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存世题记较少,内容大多漫漶不清,云冈石窟造像题记研究相对薄弱,为云冈研究之憾。现存云冈石窟北魏造像30余种题记,实为研究魏碑书法、北魏佛教信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云冈石窟现存题记显示:北魏石窟造像行为体现宗教神圣性,而从信众对佛像、佛的称谓来看又具有民间世俗的特征。民众从造像材质的角度对佛像称谓有“石庿形像”(11窟《五十四人造像记》)、“石像”(35窟窟门《佛弟子王乙造像记》)笼统的提法。
现存云冈石窟北魏造像记很多无佛像名称,明确提到佛像名称的造像题记共计9种,约占现存云冈石窟北魏造像题记总数不到30%。民众从模糊的宗教信仰,到有选择的崇佛,这是对佛教教义逐渐熟悉、佛教信仰深化的过程,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信众而言,他们很难细分众佛 ,现实中对于他们而言佛就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救苦救难的文化想象。造像记中发愿人明确提出所造佛像名称的见下表:
题记时间题记名称佛像名称造像原因太和十三年(489年)比丘尼惠定造像记释迦、多宝、弥勒像惠定身患重病太和十九年(495年)周氏为亡夫造像记迦文佛、弥勒为亡夫、儿、女太和年间(477—499年)清信女造像记释迦牟尼佛为亡父母太和年间(477—499年)11窟佛弟子造像记药师留离光像不明太和年间(477—499年)11窟佛弟子造像记多宝像不明北魏20窟佛弟子造像记多宝佛不明延昌三年(514年)造释迦像记释迦牟尼佛亡父母延昌四年(515年)常主匠造像记弥勒并七佛立侍菩萨亡弟正光元年(520年)神龙等造像记释迦不明
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能明确提到所造佛像名称的主要以释迦佛、多宝、弥勒佛信仰为主,释迦佛(含迦文佛)提到5次,多宝、弥勒各3次。题记中出现的“迦文佛”,在蔚山出土的太和十三年造像也有出现。另外《为吴天恩造像记》间接提及释迦,未作统计。大致可以推测北魏时期佛教信仰以释迦佛信仰为主流,对佛的称谓,有时直呼其名,有时称某某佛、某某像。
对比云冈和龙门石窟题记,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称谓,从云冈石窟的释迦、迦文佛、释迦牟尼佛到龙门石窟的释迦、释迦文、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释迦尊像等,我们可以看出北魏时期题记佛名并没有统一规范,一方面音译佛名在多民族语境下难以统一,另一方面是由造像者阶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以及开窟造像的民间参与日盛等因素造成。而龙门石窟题记中发愿所造佛像名称除了释迦、弥勒信仰盛行外,尤其在永平以来又多见定光佛、观世音、无量寿佛。贺玉萍指出:“在北魏洛阳地区,法华信仰为主流,包括弥勒信仰、观世音信仰、无量寿信仰影响最大,在广大城邑乡村拥有众多的信徒,多数义邑也以这些信仰为精神基础开窟造像。”①可见,三世佛、西方净土信仰逐渐抬头。由云冈和龙门石窟题记中提到的佛名来看,北魏弥勒信仰似乎比观音信仰稍早。
弥勒下生信仰在十六国时期河北造像就已广泛传播。早在天兴元年(398年)从河北迁徙能工巧匠十多万,昙曜在复法后的453年从中山(今河北定县)到平城。河北地区弥勒信仰乃至佛教信仰自然在平城云冈石窟中体现。
佛教中,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其中就有念其名号“无诸疾苦”“众病悉除”,供养礼拜药师佛,可延生续命。药师法门适合贫穷病苦、多灾难不顺遂、不喜女身、难持清戒的底层人修行,给予他们现世苦难的解脱。第11窟西壁七立佛之间有太和年间“佛弟子祁□□发心造药师留离光像一躯”题记,题记与造像并未对应;题记中身患重病的比丘尼惠定发愿造“释迦、多宝、弥勒像”而非药师佛。以上两例,说明药师佛信仰在北魏太和年间初兴,而释迦、弥勒信仰仍是主流。侯旭东统计五六世纪弥勒造像发现:“460—529年间造作弥勒像所占比例均在15%以上,多时达20%或30%以上,应为弥勒造像与弥勒崇拜鼎盛时期,随后比例渐衰。”②云冈石窟造像题记时间主要集中在477至525年,正是弥勒崇拜鼎盛时期。
云冈题记中“多宝”出现3次,时间基本在平城造像早中期。多宝佛在佛教神圣化中是为证明释迦牟尼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法华经》的妙意。题记所显现的民众多宝信仰是与北魏初期太后、皇帝二圣执政的历史和北魏王权的合法性宣传有关,可见北魏政治对民众宗教信仰的导向异常重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民众佛教信仰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受上层精英人士和政治的左右、引导,带有启蒙性,到后期佛教信徒对佛教认识逐渐加深才会主动选择信仰的具体内容,出现信仰分流。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以第11窟最多,其次是第35窟、第25窟、第28窟、第5窟等。位置在明窗、窟门、龛楣、龛柱上、佛龛下方、佛背光上方等,这些题记位置在石窟空间内较为引入瞩目。题记位置与叙述模式见下页表。
题记位置有两种情况:预留和补刻。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一般多在石窟造像正下方、左右两侧供养人中间预留较大地方书写题记,如《五十四人造像记》等。也有佛像间狭窄处龛柱、龛楣、佛背光等位置题记的情况,但应是补刻,非预设,如《佛弟子侍父及母造像记》在两佛像间竖写“佛弟子侍父及母”。云冈石窟“民间造像龛下多预留了铭刻位置,以便刻发愿文,但大多数铭刻石为空白”③,铭刻位置两边则雕刻供养人,供养人之间无预留题名间隔,如第17窟太和十三年《比丘尼惠定造像记》、第35窟窟门东壁延昌四年《常主匠造像记》。山西高平大佛山摩崖石(相当于云冈二期稍早)造像龛下密集排列供养人,并未像云冈石窟预留铭刻位置,但在供养人之间题名模式为单列竖写“唯那某某某侍佛时”,出现了“唯那”一词。北魏晚期高平石堂会石窟也出现“唯那”一词。贺玉萍统计洛阳地区龙门石窟、西沃石窟、虎头寺石窟所见“维那”共计60人④。“唯那”是寺院中熟悉佛教礼仪的执事,“北魏时期,维那逐渐演变为僧官。孝文帝时已成为沙门统的副长官……受僧官维那的影响,佛教邑义集团中也常设维那,甚至相当于副首领。义邑中维那是佛事活动的骨干……因此在各邑义开窟造像活动中,维那特别多”⑤。云冈石窟未见“唯那”,而叙述上多用“佛弟子”。预留题记位置,是石窟造像与信众发愿祈望的建筑构图审美的最佳结合,但是预留题记位置毕竟有限,订购位置造像花费较高。而补刻题记,是后期民众省钱表达宗教信仰的一种途径,鉴于对佛教的虔诚,补刻位置一般不会在佛像身上题记,尽量在以不影响佛像整体美观的基础上,在造像“非重要”地方龛柱、背光等处补刻题记。
题记名称题记位置叙述模式语言风格五十四人造像记11窟东壁上层“人”—时—人—事雅致太和十三年造像记11-14窟外东侧壁时—人白话比丘尼惠定造像记17窟明窗东壁时—人—事雅致周氏为亡夫造像记11窟明窗东壁“人”—时—人—事“人”雅致太和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记11窟时白话为吴天恩造像记38窟窟口上方事—人—事雅致清信女造释迦像记11窟南壁下层左龛旁塔右上角人—事白话候后云造像记11窟东壁下层人—事白话佛弟子造像记6条11窟西壁七立佛之间人—事(其中1条为时—人—事)白话太和二十年七月记11窟西壁下部时白话穆·镇·造像铭11窟西壁人白话太和□□年七月造像记11窟东壁下部时—事—人白话为亡女觉□造像12窟前室西壁龛内事白话玄律凝寂造像记12-1窟口下方人—事雅致比丘尼昙媚碑20窟前室附近事—时—人雅致邑子等残字(6条)13窟东壁人、人—事、事白话□僧造像记等7条13-4窟门口西侧、南壁人—事(2条)人(5条)白话佛弟子造像记2条20窟西壁立佛背光上方人—事白话尼道法□造像记2条22窟东壁人—事白话老李自愿造像记28窟北壁龛楣正中事—人—事雅致惠奴造像记28-2窟东壁时—人—事白话延昌三年造释迦像记28-3窟西壁时—人—事雅致为亡母造像记31窟前室北壁门口上沿人—事白话清信士造像记19-2窟正壁佛座左侧时—人—事雅致常主匠造像记35窟门东壁“人”—时—人—事—“人”雅致佛弟子王乙造像记2条35窟门东壁人—事 人白话法玉供养记39窟地—人—事白话佛弟子侍父及母造像记2条5-1窟南壁西侧佛龛龛楣、龛柱上人—事 人白话神龙等造像记5-40窟北壁龛下时—人—事白话大茹茹造像记18窟窟门西壁人—事雅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4窟南壁(事)人—事—时雅致道昭铭记6窟后室南壁门拱右侧补刻龛下人白话一儿铭记19-2窟明窗北壁龛右侧供养人队列下人白话王三、周师儿铭记12-4窟下方人白话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叙述上有民间化、范式化的特征。造像题记一般主要表达何时何人因何造像,因此叙述模式,常以“人—事”叙事方式为核心,再加时间,出现“时—人—事”“人—事—时”和“事—时—人”叙述模式。“人—事”,如第31窟前室北壁门口沿上“刘大□为亡母敬造佛□□□□造”,《尼道法□造像记》“尼道法□所造像二区,为父母□□”。 “时—人—事” 以《比丘尼惠定造像记》为代表,“人—事—时”以《为亡夫侍中造像记》为代表。“事—时—人”以《比丘尼昙媚碑》为代表。“时—事—人”以《太和□□年七月造像》为代表。但在具体雕刻中也会出现简略形式,有“时—人”,如“太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敬造”。只有人、时或事的,如“比丘普□□”“□□翁造”“佛弟子张□□” “太和二十年七月记”“太和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造像题记体现宗教心理但未必伴有宗教仪式的叙述模式一:“为……造像几区”“造……像几区”,还伴有发愿内容,有“发心”“愿々从心”等字样。体现宗教心理同时突出组织、仪式行为的叙述模式二:先罗列邑师、比丘等僧尼,再接着叙述时间因何造像,结尾有时也会再罗列僧尼。此类叙述模式去掉前后仪式性的邑师、比丘、僧尼,对主要叙事也不影响,呈现出“时—人—事”模式,可以视为“时—人—事”叙事的变体。这些邑师、比丘、僧尼应该是受到邀请的名僧,对开窟造像进行宗教指导。从题记行文叙述结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其导引的作用。如《五十四人造像记》开始提及邑师接下来叙事。《周氏为亡夫造像记》、《常主匠造像记》是开头结尾提及比丘、沙门,中间叙事。而在题记中开头结尾直接提及僧尼,中间再述说时间因由,似乎只有云冈石窟题记有,在洛阳石窟未见。洛阳石窟偶见开头有邑师的情况,也往往先把造像时间置前。云冈石窟题记的此类叙述模式凸显了宗教仪式性,强调了比丘僧尼邑师导引造像的重要性,而到了洛阳石窟时期则不过分强调仪式,“时间”置于导引的“人”前,叙述重点就向造像事件本身倾斜,这是民众重视造像事实,而淡化神圣的导引人。
云冈石窟题记叙述语言一般以白话为主,表现出强烈的民间参与性,而语言风格较为雅致的题记大多为皇室、官员家庭以及邑义组织造像题记,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作支撑,邑义组织宗教上请邑师,题记上很可能请文人代笔。题记表现了民众刻佛造像获得功德的宗教心理,多与佛像挂钩,如《五十四人造像记》中“九十五区”佛菩萨和五十四供养人对应“信士女等五十四人”,《比丘尼惠定造像记》发愿造释迦多宝弥勒像,题记上方有二佛并坐和交脚弥勒造像,也恰好对应。但限于石窟开凿的位置有限和开窟人的财力所限,并非所有题记内容和造像对应,如第11窟有关药师佛的题记就未发现药师佛造像。侯旭东认为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信仰“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非系统性与随意性……造像记中表现较明显的是造像者选定的题材(即其崇拜对象),与其祈愿间往往缺乏教义上的内在联系”⑥,这在云冈造像与题记的关系上也可印证。
从题记人身份来看,参与造像的有出家和在家修行者,上至贵族下至普通民众覆盖面较广,如茹茹皇室、邑义组织、官员及其家属、僧尼、民众等;有集体多人出资造像,有个体家族出资造像。侯旭东认为:“题名有比丘、比丘僧、比丘尼、沙门、沙门统、沙弥、邑师、门师等称呼的则属僧尼。无上述两类称呼或径称为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优婆塞或优婆夷的则为平民背景的男女信众。”⑦佛教把出家和在家修行男女弟子称为“佛教四众弟子”,也即僧俗四众,具体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清信士)、优婆夷(清信女)四种。云冈石窟题记中出现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称谓,还有尼道、僧、佛弟子、弟子等称谓。在云冈石窟题记中“刘大□为亡母敬造佛”,这种直写名而未有佛弟子四众称呼的,当是北魏晚期普通人留迹,也是佛教信仰世俗化的体现。可见北魏佛教信仰的宣传、普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为世俗的人们大开方便之门,所以题记上也就不去苛求以佛弟子四众标识,而是随缘随性,或不分性别的模糊称谓“佛弟子”、“弟子”,甚至没有落款。对比云冈和龙门石窟题记人,我们发现云冈石窟题记人常信息不全,题记叙述多强调因何为谁造像,而龙门石窟则逐渐强调谁在因何造像,一般会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女或佛弟子某某造像。
从起名上看,云冈题记中所见僧尼有惠、普、法、道、昙字辈,如比丘尼惠定、比丘惠空、尼道惠洛、邑师普明、邑师昙秀、比丘尼昙媚、法玉、邑师法宗等等。贺玉萍谈及北魏崇佛起名特点时,指出“北方僧侣多以‘昙’为姓”⑧,“昙”是印度释迦牟尼佛本姓“瞿昙”的简称。笔者认为,以“昙”为姓,未必准确,更可能是法号用字,“昙”取自“瞿昙”只是为体现佛意。中国僧侣常起体现佛意的法号,一般不轻易改姓。这种佛意可以是与佛教人物、历史有关,也可以是宣传佛教教义。北魏洛阳石窟造像题记也有以上起名规律,如出现慧畅、慧敢等邑师,惠荣、惠合等比丘。云冈石窟造像题记不仅僧尼名号有佛意,而且世俗人名字也受其影响,如《为亡女觉□造像》,《周氏为亡夫造像记》有“亡女阿觉”,这也是云冈佛教文化对世俗生活乃至起名习俗的影响。云冈石窟题记中出现的一儿、周师儿等现象,当是北魏起名习俗的反映,《魏书》卷34提到王洛儿,《魏书》卷91提到围棋高手范宁儿,《魏书·释老志》中有王胡儿,另外《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记载与皇室关系特殊的中央女性僧官慈庆“尼俗姓王氏,字钟儿”。儿的古音为ni。“某儿”这种起名,从汉族起名文化角度似乎不在表意,“儿”未必是儿子、小孩的意思,很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下的音译起名,“儿”未必表意。
从题记发愿人性别上看,《尼道法□造像记》、《比丘尼昙媚碑》、《周氏为亡夫造像记》、《清信女造释迦像记》、《比丘尼惠定造像记》等女性题记可知,佛教信众中女性信徒较多,这可能与历史上云冈尼寺的影响有关,也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女性地位较高以及战乱、生活中丧失男丁的家庭情况有关,因而在生活中女性也可当家作主开窟造像。北魏妇女在政治上也极具影响,宋其蕤分析原因,北魏“妇女地位高,这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母氏社会的遗迹”⑨。无论在政治参与、宗教信仰,还是历史民族文化,北魏女性都是极其活跃的,题记中的女性因素是时代文化的折射。
云冈石窟造像题记时间主要集中在477至525年,北魏主要吸收汉族的干支和年号纪年法,但在纪月日上以干支和公历纪月日为主,有时也有星象、月相纪月日,比较复杂。古人关注日月食,古代历法中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晦来记录月初、中、末的状态,即用月相纪日。汉武帝颁行《太初历》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历法,充分考虑日月变化,以正月为岁首,顺应二十四节气,设置了无中气的闰月调整时差。《周氏为亡夫造像记》采用了年号结合星象记时,“唯大代太和十九年四月廿八日,律仲吕胃昏七” ,太和是年号,律仲吕指农历四月,胃昏七是本日星象。《五十四人造像记》中“太和七年,岁在癸亥,八月卅日”,到了《比丘尼惠定造像记》“大代太和十三年,岁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清信士造像记》中“延昌四年,岁次乙未,九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纪年把年号和干支同时用,在月日的表述上数字和干支同时用,九月壬寅朔、辛丑朔的某月干支朔表述是正史本纪每月事件的排列叙述惯例,比较规范正式。云冈题记并非都有时间意识,民间更看重叙事表意,看重对佛的虔诚和信仰。《佛弟子造像记》在第11窟西壁七立佛之间,造像较小,有6条,大多没有突出时间,仅仅突出发愿人和事,基本叙事格式为:佛弟子某某,发心造像一区,愿々从心。北魏洛阳石窟题记以年号纪年为主,偶而夹杂干支纪年,笔者查资料未见星象时间,老君洞北壁正始二年《邑师慧敢等二十三人造弥勒像记》、古阳洞永平三年《魏僧通等造像题记》却出现了“闰月”记时。可见云冈石窟题记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是北魏对汉文化时间观的博而杂的大吸收,而洛阳石窟时期随着封建化、汉化程度的加深,题记时间就有了清晰的选择,突出了年号、干支,实质上是中原时间意识和帝王意识的强化。
另外,云冈石窟造像记在表述时间时,频繁出现“大代”国号,如《惠定造像记》《周氏为亡夫造像记》《延昌三年造释迦像记》《常主匠造像记》。十六国时期,代国是鲜卑族从部落联盟时期进入国家的关键历史发展时期,也即盛乐时期,拓跋猗卢建代国。鲜卑族从代王、代国再到拓跋珪重建代国,再改魏,进入北魏平城时期。可以说“代”包含了鲜卑族从弱到强,从大王崇拜到帝王国家意识、疆域拓展的演变进程。从题记国号与干支纪年结合来看,民众在北魏晚期还更多认同“代”的称谓,这说明鲜卑人浓重的怀旧情结,对鲜卑族壮怀激烈历史的铭记。而“代”前面加“大”,更体现出国家的强盛和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惠奴造像记》“诣代迎父日”中“代”又成了旧都平城的代称,有了地理文化的意义。
图一 《比丘尼昙媚碑》拓片照
总之,云冈石窟造像题记虽然存世较少,但其叙述上具有民间化、范式化的特征,内容上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无论是佛像称谓、题记人身份、性别、起名等,还是题记叙述模式、叙述时间、书写特征,一定程度上均折射出北魏的宗教、历史、习俗以及民族融合等社会现实。
注 释:
①④⑤⑧贺玉萍:《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第124页;第123页;第149页。
②⑥⑦⑩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增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25页;第110页;第105页;第104页。
③ 员小中编著:《云冈石窟铭文楹联》,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9页。
⑨ 宋其蕤:《北魏女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彭栓红,男,1978年生,博士,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云冈文化研究中心成员,邮编037009。
K871.42 K879.22
A
1001-0483(2017)01-0055-06
本文受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走向民间世俗的云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339)资助;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51017)资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