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奕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的简称,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长约2550 公里的海岸线,东海岸有海成平原,外缘多为沙泥滩,同时,还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通过海堤与大陆相连,而西海岸则具有高岸特征,分布着许多沙堤和潟湖,半岛南部的海岸线上拥有众多港湾,还有红树林和珊瑚滩等自然景观。在如此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基础上,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同时,也为当地人们性格、爱好、审美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粤西地区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商周时期是巴蜀、琼崖、越南等地与中原地区进行交流的重要门户。秦汉时期属于南海郡和交州,成为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逐渐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但由于离中央有一定距离,加上沿海交通便利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有着独立发展的趋势。宋元时期粤西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与亚洲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总之,粤西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影响着全国地区的文化传承,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非遗”是一座城市历史积淀深厚的表现,也是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活文化浓缩。粤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底蕴使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同时也为当地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8 项,省级非遗名录34 项,市级非遗名录65 项。音乐类非遗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国家级的非遗代表如湛江木偶戏(2006 年第一批)、湛江龙舞(2006 年第一批)等。省级非遗代表如雷州姑娘歌、粤西白戏等。从音乐形式上来看,粤西音乐类非遗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
1.器乐类
粤西音乐类非遗中的器乐类包括了各种使用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方式而闻名,往往具有悠扬优美的音色,常常被用于节日和娱乐活动中。同时,乐器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切割、修整、调音等,演奏声音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听觉体验。
2.舞蹈类
粤西音乐类非遗中的舞蹈类包括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粤西非遗舞蹈文化在广东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动作和节奏而著名,是丰富地方文化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湛江龙舞是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也是湛江市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表演者手持龙头和龙身进行舞动,模仿龙的形态和动作,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气势。湛江龙舞的表演形式多样,一般由数十名舞者组成,合力执掌龙头、龙身和龙尾等部分,整个龙身长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在表演中,舞者们需紧密配合,以高度默契的动作和节奏,将龙的形态展现得栩栩如生。他们会有各种精妙的技巧,如龙头的翻转、龙身的盘旋、龙尾的摆动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舞者们会配合鼓乐和锣声,使整个表演更加热烈、喜庆。
3.戏曲类
粤西戏曲类非遗中的民歌类是融合了当地民歌、小调、戏曲等多种类型的演唱形式,以演唱来表达当地人民情感和生活场景,粤西戏曲非遗以独特的演唱技巧、实的舞台、优美的旋律和表达力强的演唱受到人们的喜爱。如粤西雷州姑娘,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市)和廉江市西南部以及湛江市区。可分为对唱闹台、表达信仰、劝世教化三种形式。粤西雷州姑娘歌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百年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戏曲门类。它的表演形式以木偶为主角,演员们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娓娓道来的唱腔,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传递给观众。姑娘歌是一种富有雷州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通过独特的歌词和表演形式,传达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它既承载了娱人的目的,又展现了雷州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粤西音乐类非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在长期传承发展中,它们是当地人民娱乐生活和信仰的重要表现,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1.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粤西非遗音乐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采茶音乐被入选为粤西市级非遗,然追根溯源,采茶音乐最初可能源于其他地区,但在与粤西地方文化的积极融合中,逐渐吸收并发展为当地独特的民歌文化。这种融合导致了粤西采茶音乐的独特形式,如采茶歌、采茶舞以及用于表演的采茶戏等。通过传统音乐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粤西特色和风格,充分反映出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变迁。
2.强烈的民族性特征
粤西音乐类非遗艺术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性特征,尽管粤西并没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集,但在非遗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特征。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民族的审美和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
3.融合当地人生活需求与审美功能
粤西音乐类非遗艺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人生活需求和审美功能。这些音乐项目不仅具有表演性和娱乐性,还在节庆祝贺等实用性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湛江的过年、元宵节上会进行龙舞表演,吸引着众多观众参与,这种融合使得粤西音乐类非遗艺术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传承创新与保护发展并重
粤西音乐类非遗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注重创新与保护发展的平衡。传统技艺和曲目得到认真保护,确保其原汁原味地传承。许多非遗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音乐艺术。其次,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些非遗音乐项目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例如,在保持哭嫁歌传统基础上,可以加入新的元素和形式,使之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生境一词源自生物学概念,本意是指生物种群在其自然界或人工环境中所占据的生存和繁殖空间及资源。也就是说,生境是生物所居住的特定环境,其中包括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条件,以及供应食物和提供栖息处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生物对其生境的要求各异,因此生境对于不同生物种类的适应与存在至关重要。
非遗艺术生境即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和条件。非遗文化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性和文化认同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如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口头传说等。非遗艺术生境是指形成、传播和传承的环境,包括场景、演出、交流、制度、功能、审美等多方面。具体来说,可以包括分为三个维度:
首先,非遗起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它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非遗主要包括民俗仪式、戏曲、曲艺、传统音乐、书法、绘画、工艺等各种形式。在中国非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艺术形成与发展与劳动和生活紧密相关,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渔业为主,社会生活还处于原始进化阶段,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时期的创造和积累,是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次,非遗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也在不断地变迁和演化。历史上许多因素都对传统文化和非遗产生深刻地影响,经济、文化等都是影响非遗变迁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非遗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在传承过程中,也有一些项目正在逐渐失传,也有部分项目经过改革和创新,得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获得全新发展。
再次,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传统文化和非遗产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境,其中与生境相关的有包括传承者和传承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非遗艺术生境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和前提,需要有适宜的演出场所和表演平台,为非遗表演提供良好的舞台让其得以展示,同时还需要提供人文交流和制度保障,如政策支持、资源保障、传承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粤西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一地区临近海洋,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包括民歌、器乐、戏曲等多种形式。这些音乐形式经过长期演变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音乐艺术。如湛江龙舞作为湛江市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湛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湛江地处沿海地区,以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水域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龙被视为神秘、强大的水神,被认为能带来丰收和保佑渔民安全出海。因此,龙舞作为一种表达对水域的敬畏和祈愿的方式而出现。湛江人民热爱传统节庆活动,尤其是农历新年期间。龙舞常常成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象征着吉祥、瑞气和团结。人们相信观看和参与龙舞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龙舞也是人们追求欢乐和共同体验的民间活动之一。其中,包括婚嫁等各种习俗。龙舞在这些习俗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会在龙舞的陪伴下进入婚宴场所,以祈求婚姻幸福美满。总之,湛江龙舞的产生与湛江的水域文化、传统节庆、信仰文化和民俗传统密切相关。它不仅是水域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吉祥和团结的追求的体现。通过龙舞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湛江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湛江龙舞作为湛江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传承,更是湛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历史背景对音乐类非遗的表现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因素,都会对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影响。例如,在古代社会,宫廷音乐和盛大庆典上的音乐表演占据主导地位;而近代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崛起,音乐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古代的音乐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则极大地改变了传承的方式,使得音乐类非遗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承。同时,历史背景中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等因素也会对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非遗项目的断绝或边缘化。历史背景对音乐类非遗的创作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与塑造也有重要意义。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民心理状态等,都会反映在音乐中。粤西音乐类非遗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们凝聚了粤西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项目在粤西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得到了深刻的塑造。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特性,这些特征构成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民族的文化是通过对生存环境中自然要素的组合和利用而形成的。民族的生存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而社会环境则包括人口结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等社会要素。民族通过独特的文化与生存环境进行互动,创造出适应自身需要的生存条件。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既是获取生存资源所需的工具,也是民族内部凝聚力的纽带。通过文化影响力,民族能够征服、改造、利用和协调生境,从中获取物质和精神养分,为整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提供支持。总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正是由其生存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每个民族根据自己所处的生境,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民族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和适应,也是民族认同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西地区音乐非遗项目的变迁,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让这些非遗艺术形式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保持着既有的传统特色,同时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面貌。粤西地区音乐非遗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适应。主要的变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形式上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地区音乐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唐朝时期的粤剧以脸谱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为以言语和旋律为主的戏曲形式。而在现代,由于影视娱乐的兴起,粤西地区的音乐非遗项目也开始在电影、电视等新媒体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其次,内容上的变迁。粤西地区的音乐非遗项目在内容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的表演题材和内容逐渐失去吸引力,而新的表演形式和节目内容开始兴起。例如,由于现代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一些体育场馆和健身中心开始组织跳舞、健身操等文艺表演活动,促进了粤西地区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传承方式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粤西地区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这些非遗项目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授、师徒相传等方式进行传承。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和移动通讯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非遗传承手段,例如,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会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课程等方式,向更多人群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遗艺术的商业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在粤西地区,音乐类非遗项目也不例外。然而,非遗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其商业化开发必须遵循保护与传承的原则,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破坏、改变非遗艺术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非遗艺术商业化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合理可持续地发展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保持非遗艺术的纯粹性和传统性,才能在更新改良中保持非遗本质的特征,从而防止非遗艺术迎合市场而失去民间传统色彩。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到非遗艺术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非遗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