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舞台速写

时间:2024-05-20

撰文= 叶浅予

舞台速写,由于报刊的提倡,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画种,给美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鲜花。

这几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擅长舞台速写的画家。在北京,张光宇、郁风、李克瑜、张正宇、阿老都是广大报刊读者所熟知的速写作者,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张光宇的速写富有民间的风格,善于夸张凝练的手法,表现舞台人物的特点;郁风的速写线形柔婉,富有抒情色彩;李克瑜的速写在掌握人物动态上比较准确,所有线条精细流动,更适于描绘舞蹈表演;阿老的速写,很注意造型的准确,最近时期在追求笔法的简练和人物的神态。在各地的报刊也都拥有自己优秀的速写作者。

速写,顾名思义,是要求迅速地记录形象。舞台速写的要求更高一些。画家必须用寥寥数笔,把舞台上演员在一刹那之间的神情动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高度简练和概括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要求做到情态毕肖,神气十足。

“写神”是速写画家的目的,写形只是手段,和我国传统绘画的要求一样,叫做“以形写神”。

左图:八十年代 叶浅予在红塔礼堂看演出后速写

右图:八十年代 叶浅予与演员和歌舞团服装设计师们在一起

舞台速写,要做到“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根据我个人的体会,画家除了有一定的画速写的技术,还应对它发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肯努力去表现它。不然的话,就画不好。要熟悉它,就要多看,多观察,最好自己也能实践一下。画京剧表演,最好自己也能哼几句,会几个身段。画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就要了解各个剧种的特点,比如昆曲和京剧的表演风格很相近,必须懂得其间的差别。在一剧种中,老生、武生、小生之间的手势身段也不一样……如果你不熟悉它,就抓不住特点,画不出味儿来。我有个习惯,对一门新的舞台艺术,特别是外国歌舞团的演出,有机会,总要看两遍。第一遍是欣赏它、熟悉它,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最有代表性的节目、场面、角色和演技;第二遍才动手画它。速写,并不是即兴挥毫,必须在落笔前打定主意即“胸有成竹”,这样才能抓得准,日本前进座在北京演时,由于看的次数比较多,比较熟了,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一些。对于古典的芭蕾舞剧,由于它已经有一套程式化的、定型的舞蹈动作,要掌握其特点,并不太难。现代芭蕾舞剧,新的动作设计较多,变化也多,要掌握动作规律,抓住其特点,就需要画家更多地观察它、熟悉它。一九五九年我画苏联大剧院表演《天鹅湖》和《吉塞尔》觉得容易些,等到画《宝石花》和《雷电的道路》就感到困难多了。

下图:叶浅予舞台人物速写

速写,实际上是画家的记忆能力在发挥作用。有些现场的舞台速写,画家只不过记下某些有特点和典型的素材,需要回家后追忆加工。要求画家在非常有限的一瞬,把演员每个急速旋转、飞奔、跳跃等神情动态准确地再现到纸面上,是很难的。就是连照相机也难免有所差误。这就要靠画家的记忆去弥补了。可是,记忆不是凭空的,它必须建筑在画家对对象的熟悉了解上。只有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熟悉了,才能记忆犹新,呼之即去。

叶浅予《岳飞》38×68cm 60 年代

我是一个戏剧和舞蹈的爱好者,这几年,我每次看戏,总要带个速写本,随时练习练习,记记资料。这主要是为了熟悉舞台形象。“熟能生巧”,是一切技术锻炼的必由之路,造型能力熟练之后,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以形写神。

对描写的对象,不够熟悉,画下来的形象就比较概念,人就只像一个概念中的人。到底像什么人,像什么角色,特点不明显,形象不具体,就很难使人满意。有不少速写,对舞台人物的运动感—刹那间的东西抓不住。“亮相”很美,但在画纸上就不一定那么美。原因是画中的亮相是孤立的,不能具有舞台亮相时那种动中之静的美感。速写画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人物的运动中找寻并捉住美妙的东西。

速写的特点是简洁明快,要求以高度洗炼的笔墨为人物传神,不能画得太繁琐,有时为了加强一个动态,要求减省笔墨的地方,就应大胆减省,留给观众去想象、去补充。这就是我国绘画传统要求的“意到笔不到”之处。有的舞台速写,因为过多注意繁枝细节,弄得“谨毛而失貌”形象的生动性就大受损害了。

强调熟悉对象,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跟不上的情况也是有的。但这不单是画家动笔的速写快慢问题,是在于形象思维敏感程度,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舞台形象,到底捉取哪一个瞬间、哪一个动作,必须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因此,归根结底。还在于“认识”。

上图:叶浅予 《牡丹亭系列之二十》约1960 年 纸本铅笔15.5×10.3cm

下图:叶浅予《戏曲人物十九》纸本铅笔 15.6×10.3cm 20 世纪60-8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