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闵黄梦迪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
博物馆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常设展)以外的重要展览板块,临时展览和常设展、专题展的设置和呈现,对推动博物馆行业的展陈质量、宣教、合作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近年来,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得到充分重视,相关政策明确要求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支持博物馆特色化发展,并鼓励运用先进适用的数字化技术,推出文化产品服务等。对博物馆展览的其中一部分——临时展览的策展工作而言,重要内容包含展览主题设计,展陈架构文本,创意理念,项目时间进度安排等诸多环节,通常对内需要部门、团队协作分工,对外需要与场地方、设计公司沟通、配合,多方共同发力完成一场临时展览地策划设计活动。
国家博物馆倡导践行展览是最重要的服务产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在政策指引和网络浪潮的推动下,衍生了许多百花齐放、多元有序的临时展览。作为具有话题性、时效性、创意性的展览类型,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聚集一定数量的观众,以贴近大众的方式呈现展览意图和主旨内涵,争取在观众心目中留下独特印象,并通过创新展览体验、文创设计,网红打卡等元素设置创造文化价值,为博物馆的展览发展助力多层次地传播。
传统印象中的展览常常将与观众的交流限于“观”,而后在实践和发展中逐步加入了“感”,扩大和丰富了参与和体验,促进了展览意图和观众体验之间的交流互动。围绕以人为本的策展要点、强调观众与展览的连接和共识,是展览策划中的思考关键。挖掘好、讲好、传递好展览中的故事是展览的基础,巧妙的创意设计会为展览带来吸睛的视觉冲击,而展览的趣味则易于隐藏在展览内容、架构、设计、互动等任意单元之中。展陈中对趣味的打造考验着策展团队的创意水准,也催化着观众与展览之间对话的默契。近年来,在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项目中,“网红展”可作为一类典型的趣味案例。
简单来说,“网红”一词不仅在社交媒介中广泛传播,在展览范畴内也于近几年流行,其本意虽无定论,综合社会活动和项目案例可大致了解其具备最明晰的两个特点:“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少具有网红属性的临时展览得以被更轻松地进行扩大化宣传,以TEAMLAB、草间弥生2010 年后在中国展出的展览为例,不论专业观众或游客群众,十分易于被身临其境地“沉浸感”和“趣味性”深深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策展的逻辑节奏、展览的空间故事中。交叠的花朵和繁复的圆点充斥着铺满反射材质的空间让人产生奇妙的眩晕,月光笼罩下的流水落花瀑布之中席地而坐的片刻,对观众而言都是独特新奇的体验。策展团队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独乐”与“众乐”的交替关系——观众因好奇和兴趣的驱使,由个体的参与行为转化成被整个充满丰富要素的空间所浸染的感受,观众走入画中,融于空间中,与周遭形成了新的交互情景、为展览内涵带来了新的画面和意义;展览本身的美妙因为人的参与而被活化,产生了流动、交融的气息和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以上展览的印象并没有减退,它们始终在观众心目中保留了先锋的排名。继该类型展览广受好评之后,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了大批通过科技艺术、交互媒体手段打造的集聚趣味性、体验性、美观性的临时展览。与此同时,得益于大策略下的科技创新以及博物馆数字化浪潮的推动,策展团队逐步对传统印象和概念中的展览结构、内容叙述、技术创新等部分进行改变和优化,加之博物馆与社会合作更为密切、与公共服务合作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在临展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更具新意、更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和媒体技术,对展览意图的趣味提炼通过艺术的美化呈现得以广而告之,力图打造令人振奋、耳目一新的展览面貌,期望获得不同目标群众都喜闻乐见的新奇有趣的观展体验。例如,在遇见博物馆2022年10月于上海开放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图1)中,通过3D 光雕技术对敦煌文化艺术进行再现与表现,为观众呈现了恢宏大气、引人入胜的沉浸式敦煌风光,利用故事、动画、设计元素的巧妙串联,形成了精美绝伦、华美万千的场景画卷,现场观众录影、拍摄不断,络绎不绝。
图1 遇见博物馆《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博物馆行业中,临时展览与专题展同样不可小觑,策展团队对它们都有着更长远的计划、目标和期待。与其他展览机构属性不同,博物馆的临展策划需要充分考量文物、人物、事件等重要属性的历史性、文化性、特殊性,因此通常借由客观时机、围绕相关关键词来打造一个同时具有人文性、精神性、亲和性的展览,以此拉进观众和展览信息的距离,进而激发观众的兴趣,鼓励他们从中获得启示及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反过来说,观众的体验和反馈也起到促进博物馆文化内涵的科普、宣教和影响力度,多维度地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可及性、观众接近性。
上海历史博物馆于2022 年夏季举办的《江南生活美学》展(图2)中,通过移步异景的展览方式,串联“香、闻、味、意、赏”五个单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诗意江南画卷。模拟鹅卵石铺设的幽幽小径、仿若临水的蜿蜒小桥将观众引入一处又一处场景中,错落的棋盘纹格窗、池中摇曳的荷花倒影、展台前茶叶的淡淡清香,如画如梦地萦绕在园林的小景之间,趣味盎然,让观众心生“不觉转入此中来”的感慨。至此,江南生活之美透过观众目光所到之处已尽然展现,可见具有意趣巧思的展览策划对展览效果可产生熏陶式的积极作用。在观众接收到展览情绪的讯号同时,也自然地传递出展览的品牌价值。2023 年初,闵行博物馆举办的《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图3)中,除了再现马王堆文物的亮点,将文物介绍通过衣食、娱乐等角度融入古代日常生活,还“活化”了漆器中各种形态各异的狸猫,以动画视频的形态活泼生动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在展厅的主出入口(图4),设有狸猫卡通场景拍照区和文创售卖区,参观者可在此和这些来自古代的小动物合影,也可购买卡通形态的狸猫夜灯、明信片等创意产物。不少观众携带少年儿童前来观展,排队打卡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活动整体调性亲民可爱,富有生活情趣,为现场效果加分不少。
图2 笔者摄于上海历史博物馆《江南生活美学》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笔者摄于闵行博物馆《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笔者摄于闵行博物馆《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博物馆的临展设计中,除了考虑本馆属性和策划结构外,策展团队还要考虑观众的观展路线、节奏和情绪。在讲好展览故事的基础上,策展团队还必须探索和实践出一套属于“展览-观众”之间独特的链接逻辑。通常,在设计故事趣味、展览亮点的策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类实际问题,问题地抛出和解决都可能带来启发。例如,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于2022 年参展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展区面积108 m2,展览以“书信” “树”为视觉焦点,入口处利用视角偏差打造出一封“信”的形象(图5),展区外侧通过对逾千封观众来信进行筛选展示,通过符号化引导,与观众建立跨时空的情感链接;模拟、抽象化龙华桃树的枝丫形态,对展区建立进行半包裹式的围挡,从地面生长至天空,表达龙华精神抽枝散叶的过程。在这样的树荫“架构”之下,还种有一棵象征着精神堡垒的真实的树,融合了媒体屏幕、亚克力刻画等多种展陈技术。为在现场实现这样一棵兼具艺术性、矛盾感和生命力的树,策展团队在上海对木材进行选取和考察、分割,再经由长途运输至郑州的展览现场,拼装的过程中因视觉角度的变化对树上悬挂的元素重新设计组合,力求在观众主视角留下最佳的观看印象。除此之外,文创设计的陈列展出也是一道难题:英烈书签数量庞大、体积小巧,极易被热心观众瞬间扫空,部分展品珍贵易碎且数量仅有一二,如何更平均、更安全又明了地在现场展示柜中进行布局划分?如图6 所示,现场通过对不同展品设置不同高度的展架、将展品按类别、次序进行分割;对部分珍贵小巧的展品设有保护罩和旋转台,供观众可360°全方位欣赏;英烈书签每日定量展出且派有专员介绍和发放,使现场的文创展示得到有效管理。在整个展出过程里,通过策展团队随时观察和解决问题,了解更多观众需求、解答观众疑问,发现观众的兴趣所在并且随时灵活优化、对亮点加大宣传力度,产生了积极的展览效应。
图5 笔者摄于“博博会”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笔者摄于“博博会”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促进展览价值延伸,推进创新交融发展,每一次项目的实践过程都推动着策展团队围绕展览目标进行不断思考和变通、寻找和链接观众和展览之间的最佳路径。不断地尝试展陈创新,有助于促进策展团队保持鲜活的思想,机敏的行动力,更有利于创造更易于观众接纳的、喜闻乐见的展览。具有活力和创意的策展团队对博物馆的临展活动产生融合、交流、思考、延伸等多重的正面作用。一场临时展览的策划工作除了要求团队具有专业素质外,还需对展览具有敏锐度,随时随地做好学习、交流、解答的准备。此处所指的交流场所、对象并非计划、意料之中的,更多的是面对突如其来、无法做出迅速回应的疑问该如何解答和解决?除了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培养多角度看待不同类型展览的观展习惯,以了解多样的策展属性、展览亮点、展览观众同时,更需要用更开放、包容、谦虚的态度进行思考——每一次的思考都可能为下一次的策展提供灵感或方向。珍惜每一次展览策划的机会,讲好、讲明白展陈故事,充分发挥策划中的创意、打造展览中的趣味亮点,对观众的所有疑问和意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消化,并在展览结束后进行归档和总结。
博物馆这一经历历史沧桑、意义特殊的文化载体,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保护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人们获取历史、文化、文物等知识内涵的重要来源。2023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近年来,通过各类展览、教育、宣传项目的积极开展,在展览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中,有力地提升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社会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为美好生活带来更多生机、更多解读。临时展览伴随着科技创意的加持、文创产品的丰富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策展团队肩负着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行业中的一颗“螺丝钉”,必须抓住博物馆临展创设的有利时机,为博物馆事业持续贡献绵薄的光和热,为大众呈现更有特色、更有意趣的展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