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凡甄 (东北大学)
在音乐领域,音准、节奏和音质是判断音乐艺术水平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组成音乐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管弦乐器演奏中音准较难掌控,很多大提琴演奏人员为达到要求的音准,需要不断进行音准训练,该项练习也成为大提琴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大提琴演奏失去音准,则音乐的整体艺术水平会大打折扣,音乐无法引人入胜,创作者的艺术情感无法精准传达。
大提琴演奏中要求演奏者左手持琴,身体呈自然放松状态,放在指板上的手指要保持半圆形握资,且稍向琴头方向倾斜。1~4 把位,拇指呈放松状态置于琴颈之后,此时指肚所在位置对应一、二指。当拇指把位时,要求第一关节按压两根弦,此时拇指所在位置要垂直于琴弦,这是保证大提琴音准的重要前提。但如果低把位时,手的位置过度向琴头处倾斜或手腕呈凸起状态,则会使得小指无法自如按压琴弦,音准出现问题;或是拇指把位时,无法保证琴弦和拇指呈垂直状态,他们往往把位很高,手形倾斜严重,致使三、四指无法自如掌控指板,最终五度关系无法保持精准,音准出现问题。
大提琴演奏中为保持较高的音准,指触同样关键。手指要保持自如放松状态,以精准控制触弦力度,保持音准。为达到这一要求,演奏者在触弦时要用到手指上肌肉最厚实的那部分,此时第一关节垂直于指板。为触弦自如,还要控制好掌关节,手指与指板不能距离太近,应适当抬起,以便自如运动指关节,保证清晰发音,但也不能抬起过高,否则手指无法运动自如,容易产生疲劳感。大提琴的发音原理为,演奏者利用手指触动琴弦,琴弦长度发生多种改变,振动频率不同,声音存在差异。如果要保持一定的音准,演奏者必须做到灵活有力地触弦,如果触弦力度不够,手指无法精准按压琴弦,此时再配合拉弦动作,大提琴发音很低,无法产生悦音。相比之下,如果手指能有力按压琴弦,此时拉弦,发音精准,产生悦音。所以为保证大提琴的音准,演奏者要多练习触弦,保持手指的弹性有力,如此发音才会清晰悦耳。
左手握琴时,首先要找准拇指或食指的按琴位置,以此为参照确定剩余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此为把位。低把位时,一、四指间距有小三度(小把位)和大三度(大把位),当拇指把位时,其与三指的距离属于纯四度。为顺畅进行演奏,手指常常会变化把位,此为换把。进行该动作时,若把位很高,则各手指很接近;若把位偏低,那么各手指距离较远。大提琴演奏中若想保持音准,演奏者需要反复练习把位,明确不同把位手指之间的最佳距离。演奏人员要掌握不同把握对应的音,以及换把时手指间距的改变。
换把前,对于把位概念要心中有数。在换把后,及时改变手指间距,确保各手指放在正确的位置,发音精准。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换把时只关注第一个手指的音准,而无法准确调整剩余手指间距,使演奏失去音准。
大提琴训练中做好保留指练习,能够强化演奏者的把位概念,提高音准。如在演奏曲目时,为保持手指的稳定状态,做到精准把位,演奏者的一个手指要一直停留在弦上不动。再如,当要进行换弦时,演奏者的一个手指按好音后,前一个手指才能离开原来位置,该操作与接力跑比较相似,只有当前一名队员接住接力棒后,后面的队员才能放手。考虑到琴弦上手指的灵活运动,自如转换,当一个手指按压琴弦时,其他手指也要做出触弦的动作,也就是说,若四指按压琴弦,则一、二、三指与四指一齐同时触弦,其他指按弦,理论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照保留指要求做出动作。当一把时,与琴弦接触的手指仅为按音的那个,剩余手指都没有触弦,而是处在抬起状态。这种缺少保留指的按琴动作不仅会消耗演奏者的能量,拖慢弹奏速度,而且音乐无法保持顺畅,音准极低。因此在学生刚刚学习大提琴演奏时,必须遵循保留指原则,不过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变通,滥用保留指也会阻碍演奏,无法保持高音准。
为保证大提琴演奏效果,提高音准,手指练习非常关键,当演奏者接受更多的手指训练后会形成手指记忆,这种将抽象思维具象化的方式更有利于演奏者对音准的掌握。为加强手指记忆,有的学生会将标识明显的胶布贴在指板上,这样学生在指板练习时会准确找到相应的音位,通过不断练习,加深记忆,把握音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依靠标记加深手指记忆的方法会让演奏人员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过度依赖标记进行弹奏训练,没有展开对自身更有利的听觉训练,演奏者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曲目。这样一旦指板上没有标记,演奏人员会因为没有提示而无法熟练做出手部动作,对音准的掌控也不够精准,此时演奏人员要再次花费一段时间熟悉去掉标记的演奏。因此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节省演奏者的精力,在手指练习中要少使用标记方法,引入听觉练习,让演奏者学会利用听觉熟练地控制手指动作,这样机械化的手指记忆会逐渐内化于心,并在脑海中留下听觉记忆,加强音乐解读能力。
在之后的学习中,即便是难度极高的曲目,演奏者也能利用听觉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音准,顺利演奏下来。如果初学大提琴,在手指记忆中要引入听觉练习,准确唱出音高和音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按照音准进行手指练习。
音乐是听觉感知的过程,大提琴演奏中同样非常重视演奏者的听觉能力。拥有过硬的听觉能力的人才能准确辨别音高,把握音准,顺利演奏音乐。因此在大提琴学习中必须高度重视听觉练习。有的演奏者具有一定的听觉天分,他们对于音乐极为敏感,在听到示范演奏后,听觉能力强的演奏者会在脑海中形成记忆,模仿出示范的演奏,弹奏中能够听出音符错误处,进而及时调整手指动作,使演奏维持在较高的音准。演奏者在练习中需要依靠听觉不断进行分辨和调整,切忌完全依赖直觉、主观情感,这会逐渐丧失音准,致使演奏水平无法提高。对于听觉能力较弱的学习者,虽然他们没有较好的先天条件,但经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同样能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精准辨别音高。在练习中,学习者可利用音程、手指在指板上的应用规则,采用有效的记忆模式指导演奏。
从上可以总结出,要想把握大提琴的音准不能单纯依靠感性直觉,深入的思考,反复有效的听觉练习不可缺少。在演奏中,当遇到结构单一,音程不复杂的曲目时,即使演奏者没有很好的听觉能力也能够掌握音准。当遇到难度较高,音程极为复杂的曲目时,其中涵盖细节较多,如果演奏者缺少音程辨别能力,则无法精准做出手指动作,何时按弦何时换把,演奏者都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整个演奏失去音准。为此,演奏者必须依靠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去听辨音准,按照此方式反复练习,听辨能力会不断加强,进而提高演奏水平。另外,演奏者在练习中还可以将自己的演奏过程录制下来,之后按照乐谱反复听录音,找到自己在音准上的不足,及时调整音符错误处,此种方式叫作录音自查。效果显著,可为学习者提供方向上的指引,有效提高练习效率。
大提琴演奏少不了换弦、换把,而这些动作要求演奏者拥有一定技巧,如此才能确保演奏的音准。但在实际练习中,一些演奏者只了解换弦、换把的表面动作,即“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做横向或纵向的运动,演奏者只能控制自己的小臂和手掌展开动作变换,对于大臂运动则完全被忽视,无法掌握手肘动作,故而演奏者在换把、换弦时动作僵硬,还会影响音准。这里提高的手肘概念,是将手腕、手掌和手指部分,大臂、小臂协同联动部分,两者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当需要完成横向换弦动作时,手肘要做出横向的转动;纵向换把则对应手肘的纵向转动。手肘的转动速度要与演奏曲目的速度相适应。大提琴演奏中,手肘转动起到多种作用。演奏者能够在每一次的转动中各个关节有所放松,为后续发力提供条件,此时触弦动作也更加标准规范,保持演奏的音准。而且借助手肘的转动,还能规避因换弦、换把产生的音准错误,提高演奏的顺畅度。
大提琴演奏中手型非常关键,只有演奏者保持正确的手型,后续动作才能准确完成,保持演奏的高音准。而保持良好手型的重要因素就是“放松”。控制好手部力量的松与紧,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松与紧”,只是一个相对的状态,不同人、不同曲目对于松与紧的定义不同。演奏过程中,左手按动琴弦时,此时的“放松”为左手保持良好的手型和正确的指距前提下刚好能固定到弦上的状态。手指触碰琴弦的力度来自手臂自然下垂时的重力作用,如果作用在琴弦上的力过多,即太紧张,过少即太松弛。大提琴弹奏中的松与紧两种状态,都应以自然状态下的人体机能为准,根据此规律控制力度,如此才能保证演奏的音准。如果演奏者演奏时忽视身体机能规律,手部动作过于僵硬或过度松弛,则按弦动作、手肘姿势会严重走形,最终降低演奏音准。为达到演奏中的“放松”状态,学习者要选择适合自己身型条件的大提琴。若学习者身材瘦小,但选择过大尺寸的提琴,则很难在演奏中放松手型,手指间距也无法保持科学距离,进而影响演奏的音准。
大提琴演奏中音准是评价演奏综合水平的关键要素。为提高大提琴演奏的音准,需要演奏者在平时加深思考,勤于总结,不断练习。用听觉训练替代标记法,加强手指记忆,增强音高辨别力,培养良好的乐感,规范手指动作,并注重手肘转动,保持换弦、换把时的音准,遵循个人生理机能规律,保证手部动作的“放松”。只有演奏者形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按照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练习,才能有效提升大提琴演奏技巧,提高音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