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龚贤山水画风格转变及绘画特点——以《挂壁飞泉图》为例

时间:2024-05-20

陈慧慧(山西师范大学)

龚贤创造研究出独一无二的积墨法,在古今画坛上留下大量画作及理论文集,影响深远,其艺术成就非常具有学习意义。通过分析龚贤的生平履历、师承关系、不同时期风格特征笔墨特点等个人特点要素,并运用到相应的绘画创作中。本文以《挂壁飞泉图》为切入点,对其笔墨进行学习研究,将其笔墨造型、绘画语言、山水风格等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其独有的绘画特点。通过临摹、写生的积累学习,探索新的绘画风格,从而论证龚贤的山水精神在山水创作中的实践意义。

一、龚贤生平履历

(一)生平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钟山野老、柴丈人、半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一。

明万历四十七年末(1619),龚贤出生于昆山,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龚贤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龚贤十一岁跟随父亲迁居南京。南京是经济发达、文化氛围较浓的都城,龚贤在这个地方增进了诗学才华,拓展了眼界。

龚贤青年时期,社会局面不安,明朝开始走向衰落。性格孤傲、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龚贤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思想和价值观受到名士影响,并且强化了龚贤的遗民身份特征。龚贤以家教为谋生手段,半生漂泊回到南京后,所见之处皆激起感慨万千的悲痛。“百苦不一乐,到老尚谋生”,多年颠沛流离,龚贤体验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于是产生了归隐避世的想法,龚贤在清凉山下开园“半山园”。颠沛流离半生,到了晚年生活清苦,一生都在生计与抗争的矛盾中博弈。

(二)社会生活背景

龚贤出生的年代正是强盛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对外交流密切,随着世界大航海运动和“西画东渐”的影响,新的文化和思想也开始逐渐影响国人思潮。明朝晚年,正值青年的龚贤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复社名士往来,积极参与东林党人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三)师承关系及所受思想影响

龚贤的绘画师法可谓是博采众长,龚贤的名作《云峰图》长卷(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卷尾题有一首诗:“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食牛力如虎;友仁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后来独数倪黄王,孟端石田抗今古;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赝休轻侮:吾生及见董华亭,二李恽邹尤所许;晚年酷爱两贵州,笔声墨态能歌舞;我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友人索画云峰图,菡萏莲花相竞吐: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画中提拔中传达出重要的师承信息,龚贤研习古人包括五代到明的山水画家,龚贤的启蒙导师是董其昌,十几岁开始跟随董其昌学习山水画,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影响,认为山水画中董源山水位分最高,并尊称为“山水画鼻祖”。研习期间遵循自然之法,游历山川积累素材,遵循自然之法,以造化为师,潜心钻研,开拓创新,汲取古人名家之所长最终形成朴拙浑厚的风格特点,自成一派。

二、山水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一)不求媚于世

龚贤在书画册页上落款“今人画尽从俗眼为转移,余独不求媚于当世,纪此一笑”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龚贤对于艺术创作的态度和特立独行的为人处事态度。龚贤在绘画学习时博采众长,熟悉绘画历史,对历朝历代绘画各家各门派的风格、特点、技法,都做过较为深刻的分析研究和临摹学习,品析各类风格优劣,批判吸收各家所长并为其所用,“媚于当世”可以一夜成名或者享尽毕生荣华富贵,而“不媚于世”则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布满孤独和不被理解的道路,但若选择“媚于当世”则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理想,以外人的喜好创作商品而非艺术品,而龚贤漂泊半生一生孤苦的经历塑造了性格孤僻的性格特点,正是龚贤的傲然独立的性格,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铸造了龚贤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辉煌的艺术成就。

龚贤绘画启蒙师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天下以南宗作为正统,崇尚空灵简约的倪瓒画风,崇尚风格风靡全国,而当时的扬州又是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聚集天下商贾以及文人墨客,促进了书画市场的繁荣,但也在某些程度上市场的导向引领了大众的审美喜好,而中国画坛上“拟”“仿”之类的画作也开始横行天下,以“四王”为代表的崇古派占据画坛的主要地位,龚贤从少年时期跟随董其昌学习画画,受其影响。画作《清凉台》《江山林屋图卷》都可以看到明显的画风影响,但龚贤在前人的学习积累上依旧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特点,龚贤厚古,在其践清人画册(泰州博物馆藏)云:“不可学古人,不可不合古人。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久之然后见六人之道,势不能合乎古人也。此善于学古人者也。”《云峰图卷》所列师法者大部分都是古人。而龚贤所研究学习的是古人之画法“道”。在其临摹作品来看,基本都市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思想。在当时崇尚空灵简淡的画风下,龚贤的绘画风格在成熟时期转为了“黑润厚实”的黑龚与社会当时所崇尚的风格对比鲜明。龚贤在前人的作品成果上做了深入研究,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不失“士人审美”

1688 年在《山水长卷》的题跋:“士生于天地之间,学道为上,养气读书次之,及游名山川,出交贤豪长者,皆不可少,余力则攻词赋书画棋琴。”在传统儒学教育背景下,强调“逸气”,作为一介文人,强调重视山水气韵和笔墨功力,具备深厚的学识修养以及讲究读画思考,仅仅作画,只讲技而无艺,无思考不成画作不可取。

龚贤受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影响,在绘画上极力提倡士气,要将书画人士与画匠区分开,工匠的作品称之为商品更为妥当,工匠作画的动机是将画画与写字作为谋生之路,而并非修身养性的陶冶情操的方式。

画画是个人意识思想的延伸表达,只有通过读书、阅历、通达明理,才能明白万物之道,通画理、通诗意、能通道,构成了龚贤作品的三大内容。

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分析

(一)白龚时期

龚贤的笔墨有着自己独有的绘画技巧,反复皴擦的积墨法形成了画面的苍茫郁茂的墨色,而其所表现的矾石丛林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注意渲染空间距离,是龚贤自己独特的画面风格。而在白龚时期是学习传统山水的绘画时期,此期间画风拘谨,中锋行笔勾勒事物的形体轮廓。在作品《江山林屋图》中,用笔力量均匀力健,勾勒为多皴染很少,画风简约,给人古拙朴实以及飘逸空灵气息。

(二)灰龚时期

灰龚时期经过研习古人作品,自己对于画面有了一定的想法,有简约风格向灰雅风格过渡。这个时期的作品是龚贤的风格转变的尝试,对于后期黑龚风格转变,灰龚风格是铺垫,与白龚有所差别,但是像未完成的黑龚作品,比简约白龚作品多了皴染用笔也更加松散随意,可以感觉到是积墨法的前期发展作品,作品《水墨山水诗册》用干笔反复皴擦和润色山石,形成了像素描一样的灰色调子,并且出现墨色深浅变化的笔触给人苍茫之感。

(三)黑龚时期

经过学习传统山水画笔法学习与墨法的积累,汲取别家所长在之前风格上推陈出新,并且对自然造化有了新的认知,不断积累写生素材,得以凝练,形成了最有个人艺术特点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所呈现的整体风貌特征是最具有个人标志意义的,在成熟时期山水画的风格特征是墨色黑、层次丰厚、画面笔墨滋润、山石结构具备南方特征,用笔上润笔、干笔反复积墨,用清墨、淡墨湿笔皴染山石,使得墨色凝润而不干涩,画面层次丰富耐看,墨色多变却不闷,积墨后重墨部分有分量感并不呆板。水墨韵章意犹未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除了整体感官上很有个人特点之外,龚贤除了干笔与润笔塑造画面关系,还用秃笔皴擦画面,因而画面中笔触丰富,皴法技巧上由干笔到润笔的衔接过渡,龚贤有言“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而后干,则墨死矣,湿笔每淡于干笔”这就可以看出来,需要有干笔皴擦立骨骼,再用湿笔染,画面就显得苍润有力,有一种苍茫郁茂的感觉。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远矣。”——《龚贤课徒画稿》《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运墨而五色具”墨色则分为“焦、浓、重、淡、清”,就在画面中根据毛笔中水与墨的比例不同而产生墨色的变化,而黑龚时期的墨色是积墨法的成熟化,淡笔上又附添稍重墨色,再重,再点,有重有浓有焦,以浓墨为主,焦墨点缀画面层次,使得画面呈现出“黑”的风貌,正是画面中的黑白强烈对比,画面层次非常丰富并且很有画面空间感,会给人一种西方单色铜版画或者炭笔素描的光影关系视觉。

四、龚贤绘画特点在作品《挂壁飞泉图》实践中的应用

(一)计白当黑

“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

——《半千课徒画说》

龚贤黑龚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日渐沉稳成熟,主要以“黑、厚、润、实”为特点,以作品《挂壁飞泉图》为例,画面中黑白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而在龚贤的作品中也极为鲜明的体现在画作中。

(二)不囿于画内,不止于画外

“心穷造化之源,目尽山川之变,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矣”

——《奇树图》卷自题

学习经典作品,应当画内画外的事情都有所了解,龚贤认为作画需以传统打造功底,同时诗书画诗词歌赋都要勤学苦读,并且不媚求于世有自己的立意为画画之灵魂。《挂壁飞泉图》中山石走势险峻,构图位置安排曲折蜿蜒,可龚贤生于江苏省昆山市多活跃于南京、扬州一带,所见之景都是江南烟雨氤氲的丘陵地形,这与画面中所呈现的巍峨之景并不不是实景描绘,而是在阅历名川、研习前人和反复思想感悟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来。

(三)笔法:拙中寓巧

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写到“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而龚贤提出“画家四要”,“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

《挂壁飞泉图》中勾勒处以中锋用笔为多,中锋就是在运笔过程中保持毛笔在笔画中毛笔中正,不偏不倚。图中的树身、树干、树枝、树叶都是中锋用笔,笔力遒劲,山石在勾勒轮廓后皴擦结构使得形体结构明显稳重。图中山石干笔皴擦打底,笔触明显,笔锋外露,墨色淡雅却笔笔交代清楚。山石树木的外形都是中锋用笔勾勒,用笔提按明显顿挫转折为多。为了体现山石树木的纹理,善用秃笔与尖笔皴擦点染在积墨过程中骨肉相依。山石阳面淡墨干笔皴擦,亮处留白,暗部重处越来越多的墨色叠加,墨色由淡到浓。而画中房屋都是尖笔露锋渴墨,而画中松树以及杂树的处理,树叶的繁茂和厚密感都是有淡墨点染后,尖笔藏锋画出用笔有浓有淡,用笔多样呈现出画面感的丰富性。

而龚贤的画面不拘泥于陈法、灵活多变的用笔根据物象对象不同变化,秃笔尖笔、皴擦点染、中锋偏锋灵活运用,同时又注重整体统一感,才使得画面很有意境让人身临其境,可观性很强。

(四)墨法:厚黑润实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远矣。”

《挂壁飞泉图》中山石皴擦积墨、树形皴擦点染有一种粗犷之感,但这并非草草为之,实则形式为粗,但是在画面中细看细节依旧经得起推敲。山石中以淡墨干笔皴擦结构,有反复以不同墨色的点染,而在每一遍皴染后宣纸干后继续叠加墨色,每一次的叠加都是不同墨色的反复堆积,这样在山石暗部以及积墨比较多的地方并非是死墨一团。画面中的树也同样是积墨法反复皴染,松针中锋用笔同类笔法,不同墨色的层层叠加。因为笔墨的层层叠加,使得画面的色调重,笔触上也显得厚密,景物在画面中不虚不飘。

“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

——《柴丈画说》

《挂壁飞泉图》山体曲折,笔触繁多,经过层层积染,越发显得画面苍茫葱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临摹学习是需要注意对水墨比例的掌握,需要控制到墨色的“润”和“湿”,一方面在于干笔皴擦出山石纹理结构,另一方面在于染的过程中,积墨时控制水的用量与墨色的比例。画面中也有可以体现出枯润用笔交织变化,如云气附近的山体在淹没尾处用笔更为淡雅湿润,远景出,云气之下的山尾处淡墨点染。画面中的墨色有浓有重也有焦墨,以淡墨打完底后又用浓墨使得画面“黑”,突出显现了龚贤成熟时期的用墨特色。而这种表现方法,也是龚贤在创作是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风格特点。

五、结语

龚贤在作品中体现着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画面中阐释着他的品性。一生追逐自由的理想世界。从简约空灵的“白龚”到灰雅恬静的“灰龚”,直到笔力劲健、浑厚淳朴的“黑龚”。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笔墨融汇到画面中,从而给予作品思想,使得画面充满生命张力。以龚贤《挂壁飞泉图》为例,通过对其绘画语言、笔法和墨法逐步分析,体会并且掌握龚贤的笔墨精髓技法。通过临摹学习龚贤的山水画作,对笔者的构图、用笔用墨以及对写生的思考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笔墨上笔者一味地去追逐笔墨的焦黑厚重感,但是这种焦黑的画面是需要塑造其透气感,需要一遍一遍耐着性子去反复画出积墨的感觉。在构图上,就需要考虑造势,讲究山石的排列组合,要讲究自然的生命力表现,切勿为了临摹而临摹,画画时务必多加思考,在绘画学习之路上道阻且长,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和绘画技能,才会不虚此行。中国山水蕴含的知识博大精深,需要笔者锲而不舍的努力学习,历代千古画家的笔墨精神指引着笔者,也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奋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