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韩常小女(天津师范大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新世纪以来,用非遗理念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深化,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文化工作的使命。戏曲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性引领和制度化建设,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发展,提供了典范价值和实践经验。
***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讲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这也成为当代戏曲艺术行业发展的遵循原则。作为重要宗旨,“守正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可,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守正是根本,也是前提;创新是发展,也是目标。
戏曲艺术要在继承、秉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要重视经典剧目的推广,不偏离戏曲的美学原则,保持传统审美诉求,更要致力于新剧目创作与创新。其不仅要契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要求与诉求,对传承下来的优秀剧目进行重编和排演,更要秉持守正创新,通过新的创作手法、方式和新的思路与想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戏曲艺术。如此看来,学习传统戏曲中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和人性本质,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作,以体现新时代、新精神和新主流观的好的剧目作品。深层次意义上来讲,戏曲艺术要与时代同进退、共发展,契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才会永葆生命力,维系持久性。
为戏曲注入生机活力,在守正与创新上实现新发展,利用好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戏曲文化生态的与时俱进和良性拓展创造了友好条件。“戏曲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命题通过戏曲领域的多元实践而被表现出来,这是发展经验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实践,以构建的戏曲艺术的新生态、新发展、新局势。
伴随着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变革与巨大发展,戏曲艺术也对应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了一番调整,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走过了许多艺术性的实践历程,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需要和审美诉求。
现代戏是戏曲艺术表现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新发展,现代人物的新思维,以及现代社会的新高度,是新形态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创作中,现代戏、现实题材的新创作是被高度关注和倾力打造的领域。孟繁树先生就认为“现代戏曲”是新的概念,是具有现代艺术品格的舞台艺术。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戏,力求将现代思维建设下的艺术价值,回归到戏曲本体,不脱离戏曲本身的内涵和精髓,从人文精神到戏剧结构再到时代意义,更好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由此,戏曲界提出了“现代化”和“戏曲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戏曲界所研讨和探索的重点。在笔者看来,现代化与戏曲化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此为极佳。因此,现代戏要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本质和精神诉求,既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思想深度,也要充分融合当代的审美理念、价值追求、表现形式等,以此来重新建构戏曲现代戏的创作。
从事现代戏创作的艺术家们,以满腔热情地深入当代生活,感受现代人的思维,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寻找创作灵感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现代戏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达到内容与形式和统一,追求现代意义与美学精神的有效融合,这也有益于优秀剧目的推广与继承。其一,现实主义背景下的人性表达和人文精神体现,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以彰显现代社会的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物。其二,传统程式、现代潮流与舞台的碰撞,在灯光舞美和音响效果等现代科技的帮助加持下,增强视觉效果,但不脱离戏曲本身,写意表达、虚实相生。其三,要现代化,更要戏曲化,遵循戏曲的美学原则,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并入,进行新的综合、新的创作,形成一种表现当代生活的新样式。
现代戏的占比要远远超过其他题材,不仅在戏曲展演活动中有所体现,而且也表现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新创大戏作品中,现代戏占据绝佳的优势。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如京剧《浴火黎明》《青衣》,评剧《母亲》《红高粱》《安娥》,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半条被子》《瞿秋白》等。这些数量众多的现代戏作品的大量创作和演出,获得较好的成效,显示了中国戏曲界在现代戏、现实题材创作中的精品追求,现代戏创作在“守正与创新”的实践中推动着其艺术体系建设和完善。
正是在这样的创作局面中,在编创、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艺术领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多年的舞台创作经验,支撑起当代戏曲精品创作的艺术空间。剧目创作的新引领与指航,戏曲艺术家及工作者的“守正与创新”,守正守的是传统戏曲韵味,创新创的是现代戏曲发展,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地“创新”。
评剧是我国北方颇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20 世纪以来在天津地区得到很好的孕育和发展,天津是评剧艺术发展的摇篮。据《〈大公报〉与京津戏剧:1902-1949》这本书所载,20 世纪20年代评剧在京津戏曲界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评剧以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传唱,曲调动听,唱词通俗,优秀的剧目作品层出不穷,表演艺术家历久弥新。2006年,评剧经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发展,评剧现代戏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评剧艺术前进的步伐,为评剧艺术继续腾飞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评剧产生和发展以来,主流特色即为贴合群众百姓,真实地反映生活,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变化。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特点,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与喜爱。进入21 世纪以来,评剧现代戏艺术的创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秉承着一部作品彰显一个主题的特色,以较好面貌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在原有传统剧目积淀的基础上,创作方向更为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又反映着对社会发展、生活韵味的独到理解,抓住当时的热点话题,在关注情节发展和戏剧冲突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彰显人性、人心的作品。例如,《闺女大了》《路在脚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同时,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也成为创作热点,如中国评剧院的《红岩诗魂》、黑龙江评剧院的《半江清澈半江红》等。
近两年来,各剧院大型原创的评剧剧目也争相出品,顺应着时代步伐有所推进。例如,天津评剧院为庆贺建党百年风雨历程所出品的《革命家庭》,天津评剧白派剧团原创讲述革命烈士杨开慧的革命历史评剧《骄杨》,北京市凤翔艺术团原创现代评剧《顺义母亲》,河北省滦南县冀东文艺三枝花研究保护中心为反映农村居家养老所创的《晚晴》,河北唐山演艺集团纪念李大钊所创的《相期吾少年》,唐山南湖剧院为彰显医者仁心所作的《百姓医生》,阜新市原创现代评剧讲述彰武七十多年治沙历程的《沙海情》,黑龙江评剧艺术中心原创评剧讲述大西南少数民族女孩们改变命运的《女儿》等。
新时代、新传承、新突破——这些作品都是契合时代进步与发展,为发扬评剧艺术,争新所创的优秀剧目,也是评剧现代戏发展的创新点所在。有些是切合国家风云发展历程的革命题材剧目,有些是反映寻常百姓生活的剧目,有些是赞美优秀品质精神的剧目……它们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现代化与戏曲化有效统一、有机融合,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的舞台效果,在保留和继承传统评剧艺术韵味的同时,迎合了时代的进步,符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充满了文化底蕴,一经上演,广受好评。
好的剧目作品不仅仅是聚焦现实题材,更要注重人物内心的发掘、真情实感的宣泄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是现代审美的映照,更是表现空间的余留。在优秀的剧本文学创作加持下,永远都是秉持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不失传统评剧艺术中的唱腔、表演、程式、语音语调等艺术表现手法,又结合了现代舞台的效果,服饰的贴合、灯光的加衬、舞台的转化等手段,丰盈了整体观感。现代戏中虽不能再用传统评剧中的手段来帮助观众认识人物,但利用传统程式仍可展现人物内心;道具的加衬虽然可以丰富舞台的效果,但有些动作仍要借助传统的步调身法,如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开门的动作,仍是带有假设性的。从现代舞台中探寻传统艺术的美,掌握真实和虚实的分寸,这是有别于话剧的地方,根本上是要坚持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能够被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必然是有成功的唱腔、精彩的唱段和经典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加以彰显深刻的时代精神。
评剧现代戏《革命家庭》荣获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是评剧现代戏的又一典范。这部由天津评剧院倾力创作的现代评剧,以时代进步的民族艺术,诠释出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深情流露,映射出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精神,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展现出全体演员的高水平、高水准表演。该剧以新颖的叙事视角、诗性的文学表达、多维立体的空间呈现和基于传统戏曲美学的当代舞台表演方式,在保留了北方剧种的传统民间艺术魅力的同时,让评剧有了时代关注下的多元化表达,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极度认可,是现代评剧艺术“守正创新”的绝佳体现。
评剧版《革命家庭》虽依照革命母亲陶承口述著作《我的一家》创作而成,但不同于1958 年的回忆录,也不同于1961 年上映的影片《革命家庭》。其特色之处在于站在了一个女性的视角上,在时空的交错中,以女主人公方承的回忆视角作为讲述方式,由一张全家福照片开始,随着方承的思绪缓缓铺开,展开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女子同命运的斗争,历经千难万苦,在丈夫和儿子因革命事业而离开她的悲痛中,最终成为一个革命者的故事。该剧由徐新华编剧,张曼君导演,盛和煜文学指导,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领衔主演,天津评剧院诸多优秀演员以及剧院学员班学员共同出演。
《革命家庭》自2019 年开始创作,从创作之初,就在寻找能够和观众连接的共情点;从创作之初,就坚持高质量、高水准的创作理念。该剧本先后经过20余次修改与打磨,坚持将传统艺术结合新时代特色,以全新的表达方式向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献礼,用艺术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向观众展示新时代的艺术表达、评剧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其在保留北方剧种的传统民间艺术魅力的同时,让评剧艺术有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表达,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广大好评。这部作品使观众透过一个革命家庭的可贵付出,看到一个女子成为妻子、母亲、革命者的步步成长历程,切实感受到了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家庭、无数革命者可歌可泣的伟大革命精神,值得赞颂,直击人心。
通过线上观看与学习,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者经过历史的风云与变幻,为寻找立国之本所做出真诚热情的努力,同时也为观众昭见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剧中对文本的改编保持着戏曲化原则,也对舞台表演艺术充分彰显本体化特征,从而使得剧中演员的表演与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虚实相生。在采访中,导演张曼君表述道:“我们推开历史的画轴,看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看到那些英雄杰出的时代,大与小、家与国、历史和现在都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所以,这个戏里面它没有线性结构,他经常在主人公的叙述当中,随着她的叙述进入需要的那个点,就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看的‘穿越’。所以这种创作手法,应该讲是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当中比较有趣的、贴近当代审美的一种表达方法。”正是因为贴合了时代大众的审美,这部作品才是成功的。
看似是一部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红色题材作品,但实则在唱腔、表演上仍继承延续着传统评剧艺术的魅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开传统艺术的积淀,这也是“守正与创新”的最好印证。在剧中的音乐与唱段中,将传统评剧唱腔与国际歌的经典旋律衔接,在江梅清光荣牺牲的这一桥段中既保留了评剧唱腔的传统特色、冀东话的语音走向、口语化的演唱、说唱一体的音韵,又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情节以及他的身份等所结合,彰显出主人公无畏生死、坚守信仰的精神,让传统艺术和红色信仰完美融合。19 世纪法国表现派大师哥格兰揭示过表演中的两个自我,一个是演员第一自我的发挥,一个是演员第二自我的创造。《革命家庭》中方承的塑造,演员曾昭娟不仅将剧中人物充满起伏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而且通过个人气质的外在加持,手眼身法步及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积淀,将其注入了角色内部,给予观众仿佛台上正是方承本人的视觉冲击和代入感。全剧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我们一定会胜利的”,这是整部作品的基调,让观众在欣赏着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脑海中不断回忆和感慨着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舞台艺术方面,该剧坚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将民歌、民俗等元素融入戏中,在剧中多以合唱、群舞的方式营造和渲染了浓厚的气氛。同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继承传统评剧元素的基础上,作品还结合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革命场景、战斗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虽不是千万军马,但仍是身临其境,为观众打造出更有沉浸感和体验感的场景。戏曲本体化的舞美设置,不仅为演员的表演留足了发挥的空间,更将演员的表演作为主体突出放大,以演员的功底衬托剧情的丰富。这部成功的革命题材剧目,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别开生面的视觉场面,彰显出了主创人员与演出人员的独具匠心,也充分展示出天津评剧院多方面的艺术实力。
这部红色题材的作品是非常成功的,充满了家庭的温情、世事的人情和时代的豪情,更有着别具一格的深情。其以小见大,并没有华丽的家庭背景,却是那个时代奔赴在革命路上的千千万万家庭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进程与步伐,彰显现代评剧艺术的特点与特色,是评剧现代戏“守正创新”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唱响满腔爱国情怀,给人以直击心底的震撼。
评剧是北方颇具影响力的剧种,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走入戏曲的行列队伍之中,其富有通俗的艺术性。浓郁的生活气息。自民主思想传播以来,评剧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贴合群众,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时代发展的趋势下,万物皆需进步,评剧亦是如此。评剧现代戏是传统评剧艺术的发展成果,在保留其传统本质的基础上融合了时代特性。评剧现代戏的创作要面向新时代、新群体,时代的发展推动着现代性文化建构的全面调整,表现现代特征,确保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蕴,但又不失评剧艺术的本体特性,奠基着现代戏创作的深度与广度,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对人性的关注,开拓出全新的认知理解和舞台新高度。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与技术的应用不断更迭、推进,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有着“不平衡”的现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创作导向与观众审美诉求的不平衡、传统继承与现代建构的不平衡等。这正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面对的艺术难题,需要所有戏曲工作者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思考并改进。在新时代新时期,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转换与构建的趋势下,评剧现代戏在与时代进步的连接融合中,形成新的创作理念和理论建构,与时代进步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演出多了,市场活了,剧目火了,观众乐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优秀作品的呈现,是文艺行业在新时代下茁壮成长的最好态势。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代社会所关注的文化焦点,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评剧现代戏的创作坚持守正创新,保持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守正”是为了“创新”,坚守评剧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应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通过对评剧现代戏的研究总结,为评剧现代戏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为评剧艺术的传承提供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更为永葆戏曲艺术之花的绚烂与多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