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晋菲(广西艺术学院)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多民族国家,根据2014 年的印尼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有300 多个民族,其中巽他族占14%,主要聚居与西爪哇及周边偏远山区。
在巽他族中至今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原生态仪式性活动,并且安格隆是这些仪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尼西亚是竹子的生产大国,并且竹子对于印尼民间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竹子在民间生活中无处不在,衣食住行都需要竹子,在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可以没有肉吃,但是不可以没有竹子”。
1.生存状态
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Angklung”并不是大家现在所见到流行于全世界的安格隆,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Angklung”属于一种竹制非膜制打击乐,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竹管以藤系于竹制框架构成,一管一音,竹管根据所处区域定音,演奏者通过左右摇晃使竹管撞击产生共鸣发出声音。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与安格隆组合使用的传统竹制乐器Rengkong(竹制共鸣筒),Rengkong 筒是巽他乐器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可以视作一个共鸣腔,在演奏过程中,稻谷穗在Rengkong 筒下方摇晃发出“沙~沙~”的响声,通过绳子在Rengkong 筒上摩擦,透过Rengkong 筒内产生共鸣从音孔发出嘎吱声响,两种响声融合在一起的声响为仪式增添了欢乐的气氛,Rengkong 筒通常是在稻谷从Huma(旱地种植)和Sawah(湿地种植)往储藏室运输的仪式过程中使用。
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Angklung”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从乐器的形制大小上看,传统安格隆体积都非常大。其次,从装饰性来看,在乐器的顶端都插有稻谷穗杆作为装饰和丰收的美好寓意。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具有较强的仪式性,与巽他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古老的巽他族安格隆在传统部落文化中是一种仪式性乐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习俗中,安格隆会贯穿稻谷种植的全过程,在举行播种仪式时会使用安格隆来演奏,以祈祷稻谷能有好的收成,在丰收节庆仪式中也会使用安格隆来演奏,以感谢祖先对稻谷的保佑。对于当地的巽他族人民来说,稻谷是稻神(印尼语称为Nyai Pohaci Sanghyang Asri,Dewi Sri)是赐予他们生命的源泉,演奏安格隆“Angklung”发出的音乐深受稻神的喜爱,可以通过安格隆发出的声音和稻神进行沟通,祈求获得很好的保佑,已成为巽他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2.音乐形态
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Angklung”所产生的音阶并不是现在所流行的平均律音阶模式,而是印尼西爪哇巽他族特有的传统的安格隆音阶,称为Salendro 音阶,与印尼西爪哇传统的甘美兰音阶相同,是同一类五声音阶,音节唱名:da、mi、na、ti、la,与之唱名相对应的传统名称为,da:Tugu;mi:Loloran;na:Panelu;ti:Galimer;la:Singgul;Salendro 音 阶的音分差值基本为240 音分(如表1)。
表1 Salendro音阶音分值对照表(制表:仁迪)
3.演奏形式
传统的演奏形式通常是根据稻谷仪式的需要有安格隆“Angklung”、Rengkong 筒 和dog-dog Lojor 鼓的组合形式出现较多,当仪式开始,Rengkong 筒一行人会在队伍的最前面排成一行,将Rengkong 筒放在肩膀上,边走边左右摇晃使稻谷穗发出声音,紧随其后是dog-dog Lojor 鼓与安格隆“Angklung”的队伍,同样也是排成长队边走边左右摇晃发出“隆~隆~”的共鸣声。
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在20 世纪30 年代末,Daeng Soetigna 先生对传统安格隆进行了首次创新改良,为安格隆的表演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色彩,改良的安格隆被统称为“安格隆Padaeng”,对安格隆改良的逐渐成熟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Daeng Soetigna 先生最初改良安格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让音乐课堂更有吸引力,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他将传统的Salendro 五声音阶改变为西方平均律大小调的七声。
发展阶段,Daeng Soetigna 先生在七声音阶的基础上又扩展了五个自然半音阶,就形成了12 个音的完整的音阶体系,除此之外,为了方便演奏,Daeng Soetigna 先生还创造了两种组合式安格隆,音阶顺序从低音到高音,七声音阶组合,共有八个音(低音Do~高音Do,没有半音)此类统称为“安格隆sarinande”,十二声音阶组合,共有13个音(低音Do~高音Do,有半音)此类统称为“安格隆sarinande plus”,Daeng Soetigna 先生这样改良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建立安格隆乐团进行演奏,这样一位演奏者就可以控制多个安格隆进行同时演奏,音色和音调的变化也会更加丰富。
成熟阶段,随着安格隆演出形式的逐步多样化,Daeng Soetigna 先生再次提出新的观点要将安格隆体系化,模仿西洋交响乐团的声部配置,将安格隆乐团也分为旋律声部、和弦声部、低音声部、伴奏声部,每一个声部都能充分发挥各自声部的功能,使得演奏的音乐更有层次感,Daeng Soetigna 先生在改良的同时还具体考虑到了每个声部乐器改良,从乐器的形制大小与音律关系为出切入点,有一件两音管(高低音八度关系)、有一件三音管(不同和弦音程关系、两支管为同一音与一支音管为高八度音关系),具体的使用要根据不同声部的需要而定。
例如,和弦伴奏声部,基本都是采用一件三音管的安格隆,旋律声部,基本用一件两音管,也可能会使用一件三音管(两支管为同一音与一支音管为高八度音关系)的安格隆,目的是为了放大旋律声部的音响效果。
通过Daeng Soetigna 先生对印尼西爪哇巽他族传统安格隆的改良创新,将印尼安格隆乐器推向世界的更广阔舞台,也把安格隆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良的安格隆在今天的印尼以更多的形式存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且还有人针对儿童创造出新的安格隆教学方法用于儿童音乐启蒙,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动物、来代表不同的音高,以此让儿童可以很快地合奏出动听的旋律。在专业艺术院校,都成立有专业的竹制乐器乐团,在安格隆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竹制乐器,形式多样,甚至有学校已经与管弦乐团进行融合。安格隆在印尼不仅用于教育方面,在社会上也非常受欢迎,有商业公司在旅游景区设立有专业的安格隆商业演出乐团,商业安格隆团体对于安格隆的演出形式更是丰富多样,有融入电声乐队、流行音乐、传统民歌、竹制乐团等等多种形式,并且,他们创造出专门的指挥手势来对应每个音高,在西爪哇万隆的旅游景区有一个商业性安格隆团队,有游客到达时,会安排安格隆的现场表演,并且还会向在场的游客每人发放一件安格隆,每件安格隆乐器上都会贴有一个手势图标,所有现场的游客需要跟着在舞台中央的指挥的手势对应摇响每个人手中的安格隆,全场可达几百人同时摇响,再配合现场乐队的伴奏,场面十分震撼。
印尼安格隆的创新改良融入了西方平均律大小调,凭着它清脆独特的音色特点,使其在世界各个民族范围内迅速得到传播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东盟音乐文化的重视,安格隆在我们国内也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院校、社会演出团体等方面的认可。
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交流平台。广西艺术学院是专业的艺术院校,充分利用东盟音乐文化的丰富资源,来发展东盟音乐文化的教学特色。在这些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也引进了多套改良安格隆,并且成立了安格隆乐团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多次在各类演出与“东盟音乐周”的舞台上进行展演。
广西艺术学院安格隆乐团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印度尼西亚当地的童谣、民歌、流行歌曲为主,例如,《Suwe Ora Jamu》《Ayam Den Lapeh》《Warung Pojok》《Yamko Rambe Yamko》等印尼曲目,演出的类型有安格隆乐器单独演奏与安格隆加人声歌唱配合演奏,演奏者需要边摇边唱。通过长期的实践研习,安格隆乐团也尝试性的探索了不同音乐文化的碰撞,根据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酒歌》的旋律进行改编,用安格隆进行演奏,并且加入和弦音和唱词,以此来丰富和声和演出效果,此类不同文化碰撞交融也充分体现出了“音乐是无国界”艺术教育理念。安格隆乐团除了日常的实践排练以外,同时也发挥了安格隆乐器本身体积小、易学习的优势,与东盟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开展了有关青少年儿童美育方面的教育系列活动,组建了青少年安格隆乐团。
在安格隆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推广传播过程中,也从中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方法解决。主要从乐器的演奏方面来讲。
第一,对安格隆的控制,经常出现摇的节奏时值不够,造成旋律中断和抢拍的问题,安格隆的演奏是要依靠手腕和手臂的配合摇动,通过竹管相互撞击而发出声音,如果手腕和手臂不够放松,那么演奏的声色会发闷,不够灵活跳动,旋律的流动性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节奏时值不够的现象,根据这个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开腕练习,在每次排练开始之前,要带领所有人进行连续长音、短暂顿音、音阶声部之间的长音衔接,进行专项练习。连续长音,是对时值不够这一问题的针对性训练,在练习时要注意提醒演奏者要建立心的小拍子;短暂顿音,是对音头不够明显以及每一排时值把握的针对性训练,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个拍中间要有间隙停顿,并且在下一个拍点上着重摇出音头;音阶声部之间的长音衔接,该条练习是对旋律中断问题的针对性训练,根据安格隆竹管的特性,只要手不摇动,竹管之间不发生碰撞,肯定是不会发出声音,所以在不同音高之间衔接时总会出现中断的问题,所以在演奏连续性的流动旋律时,演奏者手摇的时值要比节拍的固定时值稍久一些,等到下一个出现才慢慢停止,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旋律中断的现象,训练的顺序可以从Do~Si,也可以从Si~Do。通过以上的开腕训练,演奏者会对自己的手腕和心理节拍有一个提前熟悉的过程,会整体提高排练的效率。
表2 安格隆指挥手势对应表(制表:张晋菲)
第二,持琴方式与演奏方法,安格隆有拖、抓两种持琴方式。拖,左手手掌向上,用食指和中指或者中指和无名指穿过安格隆横向竹架的下方将手指拖在竹架上,较大的音管放置右手方向;抓,只是将左手的手掌手掌向下,用食指和中指或者中指和无名指穿过安格隆横向竹架的上方将手指抓在竹架上,较大的音管放置右手方向;安格隆有拉、捏两种演奏方法。拉,右手的拇指拉在最下方横向音管的最右端,右手食指配合微微收紧,其余手指放松,顺势利用手腕和手臂带动左右摇晃;捏,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最下方横向音管的最右端边缘,顺势利用手腕和手臂带动左右摇晃;以上四种方式需要根据演奏者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根据演奏旋律的需要,有些情况下需要一位演奏者同时手持两到三件安格隆,按照体积大小从小到大一次向后排放,最小的一件按照以上正常持琴方式,较大的两件需要左手手臂穿过乐器,将乐器挂在手臂上,如果安格隆都偏大件,建议采用抓和拉的配合方式,如果安格隆都偏小件,则建议采用拖和捏配合方式。
第三,乐器止音方式,通常安格隆演奏都是以30 人左右的团体的形式呈现,由于安格隆竖向的音管是悬空状态,只要稍有晃动就会产生音管之间的碰撞发出声音,而且声音非常清脆明显,需要止音的情况有两种,第一,在正式演出上台时所有演奏者必须要通过走动到达指定的舞台位置,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第二,每当乐曲以连续长音为结尾时,经常出现收尾不整齐,听上去会非常混乱。根据此类问题,关键是要保持音管的稳定,那么只要将乐器整体向一个方向倾斜,使悬空的音管有了着力点,声音自然就会停止,演奏上台时可以将乐器全部统一个方向倾斜,到达指定位置再缓缓调整为演奏姿势,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杂音,演奏者连续长音收尾时也是同样,在演奏最后一个音的同时,用右手将正在演奏的乐器顺势推向最左侧,让音管固定达到止音效果。
安格隆作为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巽他族的传统仪式性竹制乐器,不断发展成为今天世界备受关注的乐器,它不仅对印尼西爪哇巽他族有着深远文化的意义,而且也体现出了很强的社会功能属性。通过演奏安格隆,能够给人带来的愉悦的心情,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能力,并且还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专注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与他人相互交流尊重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时还能获得音乐带来的艺术感受,从而为“器—乐—人”三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提供更进一步的理解的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