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888-1890:梵高的向日葵与鸢尾

时间:2024-05-20

撰文=佳兰

本页文森特·梵高《黄色背景前的向日葵》92.1×73cm 1888 年现藏于泰特美术馆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无法忘记的向日葵

1888 年4 月,35 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都市生活,来到了阿尔勒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希望在明亮光线和鲜明色彩中进一步使自己的绘画方法更现代化。

8 月,在等待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到来期间,梵高画下了《向日葵》系列。《向日葵》系列作品是梵高举世公认的不朽杰作。据了解,梵高在阿尔勒一共创作了11 幅有关向日葵的画作,有10幅在他死后分散到荷、英、美、日、德等国。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向日葵》创作于1888 年,是该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描绘了向日葵花瓣逐渐凋零,色彩逐渐褪去的形态。梵高画中的向日葵色彩金黄,充满了生的欲望,好像在燃烧。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真正是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之花。专家评估这幅画作的拍卖价格在1 亿英镑左右。

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 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的成员定为12 人,加上本人和弟弟提奥两人,一共14 人。

对页文森特·梵高《青绿色背景前的向日葵》1888 年现藏于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梵高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勒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勒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是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孤独与忧伤

1888 年12 月,在和高更居住了两个月后,梵高将自己的左耳割了下来,包在报纸里送给了一个19岁的妓女。割耳事件后,二人分道扬镳。

1889 年,梵高离开阿尔勒的黄房子,来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一站——圣·雷米医院。住院的费用是他弟弟提奥提供的,提奥还给这家医院提了个要求:允许文森特外出绘画,因为没有绘画,他无法忍受生命之重。

初到精神病院的文森特心情大好,立刻就开始着手绘画,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写到:

“当你收到我在花园里完成的画作时,你会发现我在此地并不太忧郁……这里花园充满生机,我并不是那么凄惨。”

本页文森特·梵高 《鸢尾花》布面油彩 71×93cm1889 年美国加州盖蒂博物馆藏

在此期间,梵高热衷于鸢尾花,画风与在黄房子画的向日葵完全不同,画面宁静祥和,每一笔都精心雕琢。此时的他渴望平静来压抑住内心的狂躁,他不想再给弟弟和身边的人添麻烦。

梵高最著名的这幅《鸢尾花》就是在入院不到一周创作的。画面色彩丰富,色调明快,可以感受到文森特当时的快乐心情,大地用了砖红作对比色,让近处的鸢尾花离我们更近。

虽然伤痛和精神的折磨摧残着他的生命力,但他在画中赋予了鸢尾鲜亮、深邃的色彩,花茎和叶子充满了坚实感。我们可以感觉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仍怀有炙热和细腻温柔的情感。

后来,提奥将《鸢尾花》(Irises)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提奥在给哥哥的信中写道:

“现在,我仍然要告诉您,独立纪念馆的展览已经开放,您的两张作品在那里,分别是《鸢尾花》和《星空》。后者展示的很差,因为房间很狭窄,观赏的人没有足够的距离看画,但是另一个表现得非常好,他们把它放在房间的狭窄墙壁上,使人眼前一亮。远远地。这是一幅充满气氛和生命的美丽作品。”

——提奥·梵·高

1889 年9 月致 文森特

画中有梵高的一切情感,他的画经常可以找到一些迷人的“特殊”之处。这幅画的左侧有一朵白色的花非常跳脱,却让画面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孤独的白色鸢尾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梵高的孤傲呢?

《黄背景衬托的花瓶里的鸢尾花》是梵高最后的作品,蓝色花朵与黄色背景强烈的对比显示出了画家内心的躁动不安,矛盾与希望交织……“特殊”之处在于右下角,一枝折损的花倒了下来。两个月后,文森特离世。

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热烈的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

本页文森特·梵高《黄背景衬托的花瓶里的鸢尾花》布面油画1890 年5 月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藏

1987 年,在梵高离世97 年后,他的这幅《鸢尾花》以5390 万美元售出,创下了当时全球拍卖成交价第一,被视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十幅画之一。

梵高为现代美术家的成功定下了新的标准。公众又一次面对着一幅不可捉摸的绘画作品,其价值的高低竟然靠拍卖时的中竞价大战来决定,其利润的获得者竟然是跟这件作品的创作毫不相干的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