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胡媛媛(西安翻译学院)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歌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是最古老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就艺术的范畴而言,歌唱属于二次创作活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社会生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唱艺术自其诞生以来不断创新,而且受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风俗、观念以及历史文化等不同的方面。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中西方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当中,也逐渐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深入分析和研究两者间的差异,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感受中西方声乐的魅力,增强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民族唱法已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是广大群众智慧结晶的体现。早在战国时期起,民间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人,比如韩娥、秦青等,也是传统民族唱法早期的代表。之后,各个民族的群众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及审美观念,不断改造和创新民族唱法,民族唱法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化,并最终形成包括四种不同的民族唱法:其一,民族歌曲类唱法;其二,民间歌曲类唱法;其三,说唱唱法;其四,戏曲类唱法。民族唱法风格比较素朴,发音时口腔部分具有极强的喷弹力,咽部着力点的位置比较靠前;演唱时以口腔部分的共鸣为主,头腔共鸣作为辅助;发音时字与字的间隔极为清晰,声调和谐;声音明亮,音域宽广。
美声唱法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演唱方式,来源于欧洲的意大利,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于18 世纪进入最鼎盛的时期。再加上后期不断的改良和创新,逐渐成为深受民众喜爱的声乐艺术形式。现在美声的概念已经比较广泛,既包括传统的音乐剧,还包括歌舞剧等。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当中,美声唱法尽管已经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特色,但发音要求基本一致,美声唱法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理论已经极为完善。美声唱法起音通常比较沉稳,发音圆润,音值较为稳定,装饰音具有回环往复的特征,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发声方式是美声唱法最为突出的特征,由于演唱时喉头的位置相对比较低,使得其音色具有金属般的磁性。除此之外,美声唱法的风格灵活多变,刚中带柔,轻重适度。
美声唱法需要运用意大利语进行演唱。意大利语发音比较简洁,不像汉语有音阶的区别。意大利语的音节通常由五个元音构成,所以,发音较为单纯,歌唱也比较容易,前后音较为连贯,吸气与呼气之间自然顺畅,可以带给人强烈的美感。以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为例,演唱时气息从始至终保持高度的连贯,发声浑厚有力,具有极强的美感。而民族唱法则是以汉语言为基础,所以,发音时更注重吐字。字头部分要清晰准确,字腹部分要稳定有力,字尾的部分则要求注重归韵,尤其是字腹部分最为重要。除此之外,汉语系统对语言发音的声调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是“四声”调。发音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发音规则,读音一定要准确,发声时口型要保持稳定,要注意不同部位的咬字方式。相比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但连续性显然不足。以民歌《凤阳花鼓》为例,歌曲风格轻快诙谐,词句简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但句与句之间的气息有所停顿,不似美声歌曲那样始终保持高度流畅。
我国古代音乐论著当中,有许多与演唱气息相关的描述。我国的演唱气息控制技巧与美声唱法存在许多的相似点,在开始演唱之前,要深吸一口气并存储在丹田中,才能为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撑。民间歌曲对音色有着严格的要求,气息稍浅,声线要尽量保持明亮,声音要圆润,演唱时气息的转变必须灵活。运用民族唱法时,对于声音、速度以及轻重等,都需要借助气息才能体现,才能使气息、声音与吐字保持完美的高度融合。比如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起音极为明亮,演唱者的气息必须要足,声音的力度才能满足演唱的需求,才能通过演唱将听众带入特殊的意境之中。美声唱法则主要借助声腔领音,通过丰富的共鸣来发出动听的声音。喉咙部分的状态十分夸张,才能形成一个通畅的发声管道。以男高音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为例,在演唱歌曲时,演唱者喉咙的位置始终处于打开的状态,演唱者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气息,才能流畅地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
民族唱法只需要部分共鸣就能完成,并不注重胸腔部分的共鸣,运用气息时主要依靠腹式呼吸,也是民族唱法当中最主要的方法,因此,从古至今,民族声乐唱法以自然明亮为主,所以,发声通常比较单薄。鼻梁处的焦点一般会缩小,发音通常较为集中,从而突出鼻腔的共鸣。尤其在演唱戏剧时,还会使用特殊的“脑后发音”,通过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发音的难题,从而显著地强化头腔共鸣的效果。民族声乐在共鸣方面通常以鼻腔、头腔等部分为主,因此,发声的位置通常较为靠前。尤其是在演唱一些极具地方风味的小调或者山歌时,演唱者的喉头部分都会不断地上下运动,因为,喉位及喉咙开放的程度必须根据演唱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民族唱法在演唱时则需要将声音集中起来,推到最前方。声音位置越是靠前,音色就会显得越明亮,而在演唱高音时,则以脑后音为主。以《长城谣》为例,在演唱“苦难挡,奔他方”中的“方”字时,声音高亢,需要适当地运用“脑后音”,才能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感觉。美声演唱的共鸣腔一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具体又包括口腔、鼻腔等,下共鸣腔也即人体的胸腔。在运用共鸣腔技巧演唱美声歌曲时,需要同时调动上下共鸣腔,以全共鸣为主。演唱者的喉头要尽量保持在低位,就算吸入气体时也不能抬高。演唱低声区时通常以胸腔共鸣为主,演唱中声区时则是以咽腔、口腔处的共鸣为主,演唱高声区时共鸣的部分以头腔部分为主。音域与音域互相转变之时,真声与假声所占的比例也要随之调整,在切换区域时过渡要自然,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减少演唱者所承受的压力,从而延长发音器官的寿命。美声演唱一般采用肋骨胸腹式联合法进行呼吸,会同时调动上下两部分共鸣腔,在运用头腔共鸣时,音质显得较为饱满,而在运用胸腔共鸣时,音质一般较为明亮。因此,美声唱法也即通过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混合,从而获得混声演唱的效果,声区混合之后,发声的穿透力会显著增强,而且会带上一定的金属质感。以歌曲《饮酒歌》为例,歌曲节奏较快,气息较为急促,演唱各个声区时,需要对气息进行相应的调节,尤其是歌曲结尾处,不仅声音极高,而且具有较强的爆发力,需要注意真假声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乐曲的演唱。
由于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基础,所以更注重歌唱,发声要清晰自然,不同声区相互协调,注重共鸣的运用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讲求通过声音表现情感,通过声音打动听众,从而展现歌曲的内容,所以,演唱时发声十分灵活。从演唱实践来看,美声唱法当中的花腔是一项关键性的技巧,尤其是在演唱高难度的歌曲时,会运用大量的装饰音,演唱技巧要轻巧灵敏。比如意大利歌曲《女人善变》,在演唱时就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增强歌曲的表现效果,使得歌曲更加生动诙谐。虽然在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发音也需要达到明亮准确的要求,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与传统民族唱法的咬字还是有着极大的差异,对美声唱法而言,旋律与行腔才是关键所在,由于其咬字圆润,声带和气息之间也显得更为协调,但吐字准确只是一种附属性特征。咬字、行腔才是民族唱法的关键,咬字必须要正,要做到以字带腔,才能体现民族歌曲特有的意蕴。所以,在运用民族唱法时必须达到以字行腔的要求。此外,民族唱法会通过不同的发音技巧来展现歌曲的风格,从而增强表演的效果,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呼吸技巧及发音方式来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民族唱法最为显著的特点所在。比如,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在演唱其中的高潮部分时,不仅需要注意呼吸的运用,还要结合歌曲恰当地运用甩腔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现歌曲本身的韵味。
美声唱法特别是西方歌剧中的唱段,通常都需要采用意大利语来演唱。相较于世界上的其他语种,意大利语较为简洁,以开口母音为主,因此,其发声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最初演唱者基本采用竖式法,演唱时发出的声音较为集中。母音发音一般在咽腔中进行变化,而不是通过嘴唇。口腔前部动作幅度较小,但是,力度却比较大,因此,既能发出高频泛音,也可以发出低频泛音,但大多数都是低频泛音。早在中世纪时期,著名男高音卡鲁索就已经在演唱当中采用横式唱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竖式法,并且获得成功,直到现在,美声唱法可以结合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横式与竖式两种不同的唱法。美声唱法在演唱时注重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混合,高音区主要采用假声,因此,共鸣腔与民族唱法相比明显更加靠后。比如,意大利男高音歌曲《请别忘了我》,歌曲本身的抒情性较强,演唱过程当中必须同时运用真声与假声,才能在不同音域之间灵活地切换,才能通过演唱传达歌曲丰富的情感。民族唱法在咬字时,位置通常较为靠前,字头及字尾显得圆润响亮,口腔前部动作的程度一般比较大,发出的声音显得明亮,真声和假声通常各占一半。高音清晰响亮、低音稳重瓷实,更偏向于真声,符合我国民众的审美。就歌曲的表现形式而言,美声唱法通常用于演唱西方歌曲。尤其是在演唱西方歌剧时,气息贯穿始终,期间没有任何的旁白。歌剧咏叹调是西方歌剧最具有魅力的表现形式,由于美声唱法的音色更为优美,再加上统一的音质,可以更加完美地展现歌剧艺术的特色。虽然在演唱民族歌剧时,也会运用民族唱法,但传统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民族歌剧来源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其题材以本土音乐素材为主,而且融合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比如戏曲、山歌、高调等,尤其是伴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就吸纳了山东民间小调的元素,无论是唱腔、旋律都具有浓厚的山东民间色彩。就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言,西洋歌剧中存在着大量高难度的唱段,可以让演唱者尽情地展现自身技巧。而民族歌剧则注重通过演唱者在不同场景当中的表演来塑造角色,在演唱时可以结合不同角色的特征,采用合适的唱法,既可以运用原生态唱法,也可以采用民美唱法,还可以运用真假声相互混合的唱法。在各个唱段之间,还会结合情节插入道白,使乐段的过渡更为自然。以大型民族歌剧《运河谣》为例,人物在唱完一个乐段后,往往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加入一句或者数句台词,从而更好地助推情节,使得各个乐段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除此之外,我国各个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及演唱风格迥然不同,演唱歌曲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比如,回族地区的花儿、苗族地区的飞歌等。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都已经逐渐形成相应的演唱规律和发音技巧。尤其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互相融合,声乐艺术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两者互相借鉴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声乐艺术无论是来源于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究其根源都有一定的相同点,而且,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的民众,进而增强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当代音乐人必须认真分析两种声乐艺术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与融合。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之下,不断扩大发展的空间,增强进步的动力。唯有如此,我国声乐艺术才能更为兴盛繁荣,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向整个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独有的风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