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隐喻设计在传统工艺品中的应用*——以博山炉为例

时间:2024-05-20

常馨月 陈波

博山炉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得名源于其外形,“博山”象征着古代神话中最有名的三座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博山炉通过一炷青烟连接跨越世纪的观者,是视觉与气味共同营造的微缩景观,以隐喻的表达手法将设计思想与精神内涵赋予器物之上,进而与使用者产生情感互动,产生愉悦满足的精神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山炉不仅是焚香的工具,更是古代熏香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载体,是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充分表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创意思维。挖掘并总结隐喻设计在传统工艺品中的运用,对考证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探讨传统器物的背后蕴藏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隐喻性设计的相关概念

隐喻是由“喻体”和“本体”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用熟知的语言或形象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由两者的碰撞联系而创造出来的新意义,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增加器物的趣味性与理解性,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一种抽象的、意象的表达手法。隐喻理论是人类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是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普遍运用在文学领域,同样,也是哲学和艺术表达的工具,应用在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它流通在实物与思想情感中,通过文化符号,或者是与某些相关联的视觉形象相互变形组合,使人文交流有更深邃更浓厚的体验,唤醒我们记忆深处的文化记忆和思想认同达到教育意义,引发共鸣。博山炉本身所想表达的文化底蕴、社会观念、价值感受、历史意义等内涵信息,在隐喻性设计的表达方式下、在寓物于情中达到与观赏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二、博山炉的隐喻设计分析

(一)博山炉中熏香的隐喻性(如图1)

图1 熏香的隐喻

香,可熏燃、悬佩、涂敷甚至饮用,熏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就在《楚辞》中提到了江离、兰芷等香草;用“香风难久居,空令惠草残”等诗词来隐喻世俗名利等空虚之情,甚至用香和香炉比喻爱情中的难舍难分,他们虽然谈论的是文学,但却反映了在生活中对自然朴素之美的欣赏。汉代时,由于西域香料的传入,熏香的发展达到顶峰,各种香炉、器具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博山炉,正是在汉代出现的。皇室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喜爱有加,在书房内点燃一炷香,便可旷志怡神,静养身心,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还可以辟邪去秽,因此被称为香道。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熏香为伴,在会客、抚琴等许多场合,都会点上高雅的熏香,通过器物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德行品味,从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提高自己的地位,后来,逐步发展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陈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博山炉造型的隐喻性(如图2,表1)

图2 博山炉造型的隐喻性

表1 各朝代出土的博山炉代表图示

作为传达熏香文化重要载体的香炉依香而生。博山炉产生于西汉早中期,是香炉中的典范,后代均有仿制,但各有变化。影响博山炉的造型因素,一方面是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是不同朝代随着主流思想的引导形制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例如,1968 年出土的西汉时期骑兽人物博山炉造型精美,群兽灵动,从陪葬品中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荣华富贵,以及当时社会风气、从而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东汉时期出土的带承盘式博山炉,盖身分离,方便取放香料。托盘中盛水,炉内燃上香料时,蒸发出香料的气味,目的是使气味更加浓郁。炉盖用圆雕、镂空的表现手法在山体中,隐藏了极为细致的出烟孔,位置极为讲究,根据山势的整体走向将孔开在山势起伏的缝隙间,远观几乎看不到镂空孔,只见缕缕青烟从孔中飘出,好似一团团云雾,香味袅袅上升并且均匀的散发在空气中,亦幻亦真正是隐喻了人们幻想中的海上仙。

错金博山炉是最具代表性的博山炉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谓博山炉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整件炉具分为炉盖、炉盘和炉座三部分,分别组成之后再用铁钉铆合成,炉盘与炉盖的子母口严丝合缝,工艺严谨。炉体中雕刻了各种珍奇神兽、凶猛的虎豹、野猪四处奔走,猎人躲在隐秘处乘机捕获它们,这一切被山顶机敏的猴子尽收眼底,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淋漓尽致的刻画在香炉上,描绘了一幕幕生动的画卷,引人无限遐想。炉身用金线错出二三株小树作点缀,以海浪纹装饰。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为主,盘腹较深,有利于香料的燃烧。底座由三条镂空的跃龙仰头支撑着。香烟从山间的镂空处徐徐而上,萦绕在山峦间,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给观者置身仙境的感觉,好似真的步入博山一般。这件错金博山炉造型生动、制作工艺精湛,是实用器物与古典主义浪漫的完美融合,是汉代文物中当之无愧的旷世奇珍!

(三)博山炉纹饰的隐喻性(见图4)

图3 龟凤座博山铜熏炉

图4 博山炉纹饰的隐喻性

博山炉不仅有着华丽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也有利于衬托出营造的奇妙仙境。这些纹样的出现与中国哲学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古代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产物,常见的有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例如,汉代典型的植物纹“柿蒂纹”被运用在炉炳上,表示“天”“宇宙”的概念,它的叶子形状与瓣数的造型向四周蔓延象征着子孙绵延,几何纹象征着云纹和山形的走势;动物纹主要有鸟、乌龟等瑞兽,例如图(3)龟凤座博山铜熏炉,此炉以浅平口的托盘为底,盘中雕刻着一只乌龟,乌龟身上立有一凤,昂首挺胸尾巴高高扬起,神气十足,象征着长寿、和谐等美好寓意。这些带有隐喻性符号的图案纹样丰富了博山炉的内涵,再现了古代的思想文明,使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熏香功能本身的意义。

三、博山炉隐喻性的构成思维形式与原则

(一)博山炉隐喻性的思维形式

1.意象思维体现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范畴,从原始的陶器到古代文人的诗歌、画作中都能体现出来。隐喻设计中运用视觉元素和设计语言塑造出那些意象的、抽象的造型赋予它们的新的形式,婉转地表达出特定的内涵,供赏玩者加以解读和体会。这样的设计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在现代设计上,通过造型、声音、色彩等来赋予作品新的意象,设计者与接受者的语言共鸣尤为重要,需要更多地引导观者的联想和想象。

2.具象思维体现

隐喻设计中的具象表达与意向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设计者所表述的内容。具象的元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具象写实的造型构架博山炉的基本形态,使本体和喻体在外形特征上的相似,人们更容易识出别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也很容易引起联想而发生体验,更能提高使用者的兴趣。器物虽小,刻画的世界却很大,这其中蕴涵了工匠人付出的心血,才有了今天我们能欣赏到的具有神秘氛围的博山炉。

(二)博山炉的隐喻性构成原则

(1)功能至上原则。博山炉本着物为人用的设计原则,显示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熏香作为古人的“香水”,它既可以净化室内空气,祛除异味;也可以熏烤衣服和被褥,防止受潮虫蛀;还可以生香爽身、帮助睡眠。有些熏香还有特殊的药用效果,可以凝神静气、舒缓疲劳。博山炉除了满足基本香薰功能之外,陈设摆件也是其功能要素的一部分,经过隐喻思维的强化以及工匠超凡卓绝的技艺加以呈现,博山炉在环境中展现出其特有隐喻的信息,将思想追求、造型艺术与实用功能相融合,不仅是汉代工艺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也是民众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不论是工艺、造型还是蕴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宝。

(2)美学鉴赏原则。中国传统器物设计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思想所达到的成就通过器物的形象得以见出,具有美感价值的博山炉通过模拟某种形态特征,达到隐喻的目的,士大夫贵族阶层不仅使用和赏玩,甚至参与炉子的创作过程,对其寄托的独特情感似乎已经超越了器物本身功能的层面,因此,传统器物的设计与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博山炉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在“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背景下的今天,同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器物美学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传统工艺品造物思想有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既需要对艺术进行美学鉴赏,也需要对文明遗存进行科学的理解,使产品与文化血脉息息相通,从而使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结语

本文以博山炉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朝代的思想趋势对博山炉的造型与装饰纹样的影响,了解隐喻设计手法在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应用方式和类型,探讨传统器物中的隐喻美学对今天的设计者也有许多借鉴意义,在给使用者留下自由想象空间的同时,引发人们的联想,也增加了产的品情感内涵。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探究传统文物的价值,从历史的长镜头中,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中华民族日用而赖以不觉的文化基因。博山炉在审美追求上将宏大的气质与精微巧妙细节结合起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与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博山炉遗存背后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多角度探究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科技、地理等因素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当今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