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时间:2024-05-20

张亚晓

一、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

对于县级博物馆而言,经济条件的限制是不言而喻的。受制于经费不足,大部分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设施相对比较简单,专门的技术投入较少。经济条件的限制是基础性的,也是决定性的。首先,经济条件的滞后决定了县级博物馆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文物管理库房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难以得到较为优越的保护环境,这就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文物存放、文物保护是对县级博物馆最大的考验。其次,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县级博物馆没有足够的能力引进文物管理的专业设备,这也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一定困难。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能够有效趋避对文物造成伤害的光、温度、湿度等,使文物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专业设备也意味着较高的购置成本。对于县级博物馆而言,能够有相对比较优良的存放、保护设备已实属不易,更别说更加专业的文物保护和管理设备了。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技术在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县级博物馆而言,文物管理技术的引进同专业设备的购置一样,面临着经济条件的制约。当然,还有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经济条件限制了专业的文物管理人才的引进。而具备专业文物管理知识的人员对文物保护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设备的限制

技术设备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专业的技术设备能够对文物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博物馆中馆藏的主要是玉石器、陶器、书画等各类珍贵的又极易受损的文物,这些文物出土后对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各类因素都极为敏感,一旦文物在这些方面得不到有效的“照顾”,那么,将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正是因为技术设备的限制,很多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面临着氧化、病虫害等各类问题。因此,县级博物馆对专业的文物管理设备极为缺乏。当然,这里的技术设备也包含技术的层面,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结合才是对文物保护的双重保障。

同样,县级博物馆难以引进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专业技术。如果说,专业设备是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物质条件,那么,专业技术便是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智力支持。我们知道,文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要求非常严苛,文物需要在专业技术的调配下,合理设置与其配套的、适应的存放环境,才能有效保护文物,这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调配就涉及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文物保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具体文物所需条件,以及对专业文物保护知识和技术的掌握。

(三)管理制度的限制

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博物馆等文物保管单位更为特殊,因为博物馆馆藏的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历史极为珍贵的遗产。部分县级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管理中,缺乏制度保障,造成文物毁坏、丢失等严重问题。县级博物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受制于经济条件、专业技术设备的影响,文物管理本身就处于非举足轻重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相应的条件下,完成保管的任务即可,而不是从长远考虑,对文物加以修复、保护,自然,从长远考虑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制度即使出台也难以施行。另一方面,县级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保护级别相对较低的文物,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做好对重点文物的保护就可以,甚至将文物直接收起来、藏起来“一藏了之”,建立的文物管理制度或轻描淡写,或千篇一律,难以形成真正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此外,县级博物馆人员相对较少,即使出台了响应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实际上,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制度要体现在各个方面,如针对具体文物的保护管理规定,针对博物馆安全管理的制度,针对文物展示等管理制度,等等。制度建立,不仅要评估消防、监控、紧急设备等文物安置环境,还要对出入存放文物的地方设立专门的制度。在确定制度之后,还应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不能把制度当作摆设。可以制订奖惩制度,激励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依照制度办事,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1]。

(四)管理队伍的限制

文物管理队伍的限制是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大多数县级博物馆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专业的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非常少,甚至有的县级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仅有2~3 名,并且这其中还有兼任的现象。专业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缺乏,极大限制了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仍然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经费招收专业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专门学习博物馆学或文物方面的人才整体较为缺乏,这不仅仅表现在县域环境,就全国而言,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大中型博物馆也难以招到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知识丰富的人才,更别说县级博物馆。

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保管知识薄弱,缺乏相应的文物保管专业培训和管理工作经验,导致博物馆文物保管水平不高[2]。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不仅要保证文物的存放安全,甚至很多文物在出土后,还要面临外界条件变化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就要求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第一时间采取修复保护措施,以免文物损毁严重。要采取修复保护措施,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文物保护管理知识。而事实是,大部分县级博物馆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并不掌握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对文物褪色、温湿度调控等问题难以适当地进行处理,造成文物修复、展示效果不理想。

二、做好县级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提升人员管理意识

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是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保障,首先,县级博物馆首先要加强对专业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招录,使馆藏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其次,县级博物馆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使文物在存放、展示等各个环节中面临的因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改变而造成褪色、氧化等问题得到及时修复。尽管县级博物馆面临着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影响,但是从长远计,县级博物馆一方面要在突破思维,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提质增效,打破经济条件限制的壁垒,另一方面也要在现有基础条件下,做到人才引进最优化,一切向专业看齐。当然,就现有的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加强和提升其文物保护管理意识。

一方面要注重培训,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的形式,要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处理基本的文物保护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人员的文保意识,使其对文物的日常管理加以重视,切忌因思想意识淡薄造成工作疏忽,最终导致馆藏文物损毁、丢失等问题。提升文保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县级博物馆在现有条件下,改进文保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加强文物细节管理

文物细节管理的加强体现在技术设备的改进、管理制度的健全、管理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县级博物馆要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改进文物保护技术设备,同时应建立健全文物管理制度,并加强文物管理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强文物的细节管理。我们知道,很多文物埋藏于地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已经适应了相对稳定的地下环境,出土后其所处的温湿度等各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物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褪色、腐蚀、氧化等各类损坏,这就要求文物保护工作从文物出土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因此,文物的细节管理首先体现在文物出土时对文物的避光、清洁等工作。其次,便是对文物存放环境的管理,即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细节处理,也就是说在博物馆文物存放过程中,要注重其展柜、库房等环境的细节管理,要针对具体文物,做好通风、干燥、避光、防虫、防潮等处理,还要注重防火防盗。另外,还要做好文物信息的细节化管理,即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做好文物信息的增补工作。

(三)加强文保队伍建设

文保队伍建设不仅仅指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还包括各类管理人员的合理布局。

一方面,县级博物馆要注重文物保护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应该让管理人员重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应该掌握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惩罚机制[3]。

此外,除了建设针对文物本身的管理队伍建设外,还要加强对博物馆管理的各类人才,如安保、消防、新媒体运营等,以使县级博物馆文保队伍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优化配置。

(四)优化文物管理方式

县级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思维,实现突破。县级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其馆藏文物代表了区域历史发展。县级博物馆要抓住当前互联网的红利,开展文化运营,使文物创造文化价值。一方面,县级博物馆可以争取企业赞助,或者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打造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变现,从而获得内驱动力,解决经济条件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县级博物馆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在线知识服务,以获得相应的文化价值变现。当前,人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知识付费习惯,如果内容优质,人们还是倾向于付费获取。而这也是县级博物馆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无论如何,县级博物馆都要积极探索文物管理的新方式,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摆脱经济条件限制等的束缚,从而提高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效能和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