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成泯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 年12 月—1827 年3 月),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音乐巨匠。四岁时便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8 岁开始登台演出。后在乐队担任小乐师。1792 年拜师海顿,并定居维也纳,开始专业创作。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曾先后创作出了多部交响乐、管弦乐序曲、钢琴奏鸣曲、协奏曲等,被后世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是力量与完美的化身,他随心所欲地塑造材料,并且使它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的精神完全自由地充盈其中。”[1]
《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钢琴领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与时代发展和个人境遇紧密结合的佳作。从时代发展来看,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包含贝多芬在内的音乐家们,都想摆脱宫廷和贵族的束缚并独立发展。从个人境遇来说,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贝多芬正值壮年,正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却发现自己患上了耳疾,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决定向命运抗争,并写出了这首作品。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相比,该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了解贝多芬音乐世界的一扇窗口。
在《第七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将原本奏鸣曲的三乐章形式扩展为了四个乐章,伴随着篇幅的增长,内容也更加丰富。
具体来说,第一乐章中,旋律是较为活泼和明快的,充满热情的,并未出现十分强烈的对比。开头的四个音在随后多次运用和强调,起到了标志和说明的重要作用。从22 小节开始,作品进入过渡性主题音乐,然后旋律开始减缓,但是律动色彩更强。60 小节处,旋律朝着高音区发展,并出现了类似鸟鸣的音调。乐章最后的再现部和呈示部基本相同,在保持基本音乐材料不变的同时,力度变得更强,并将乐曲带入了一个小高潮,为接下来的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种伤感和悲凉的气氛。乐曲开始时,音色呈现出了类似于风琴的效果,这是贝多芬的一大创新,旨在让旋律呈现出鲜明的歌唱性色彩。随后音乐转为了C 大调,表现出了一瞬间的欢乐与明亮,但是紧接着又陷入了沉静之中。30 小节乐曲转为了F 大调,再次呈现出了一种庄重感。再现部中加入了光明和阴暗的对比,降E 大调三和弦若隐若现实,并进入了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戏剧性高潮,尾声则以悲叹式的叹息声结尾。
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并一扫第二乐章的低沉与悲哀。就像是在雾霾中突然出现了一道亮光。第一乐章的生动与活泼又回来了。第一个乐句在主音上结束后,第二乐句形成了一个发展部,并以上行四度音程的形式结束在属音上。第三乐句则通过对第一乐句的再现,将该段乐章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第四乐章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意在体现出对传统奏鸣曲式的扩展和创新。当呈现出主部主题后,先后出现了两个插部。第一插部以半音化的方式进行,第二插部则发生了转调,由此也带动了音乐情绪的变化。第三插部则对第一次变奏的主题进行了重复,其目的在于引出具有华彩性质的尾声。尾声部分是对第一主题的模仿,并带切分节奏,最后乐曲以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平静的结束。整个乐章充盈着变化无常的色彩,音乐情绪十分复杂,不禁给人以诙谐之感。
呈现在演奏者面前的钢琴曲,绝不是简单的音符堆砌,而是创作者情感的凝结,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演奏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到贝多芬的这首作品来说,主要包含文本分析和音乐分析两方面。首先是文本分析。所谓文本分析,就是对作品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和梳理。换言之,就是创作者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的这首作品,想要通过作品表现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心情。
通过分析可知,十八世纪初,正值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此时贝多芬的音乐是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正当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患上了耳疾,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正是在这种境遇下写下了这首作品,意在表明自己要战胜命运的决心和斗志。其次是音乐分析。了解了作品的来由后,则要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作品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指向。同时在旋律、节奏、音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准确,还可以进行试奏,然后有针对性的补足和完善。所以说,深入分析作品是演奏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各种错误的发生。
音乐作品都是有着特定背景和内容的。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作品,所描绘的事件和场景都是演奏者未曾亲历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奏者发挥审美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对情境进行复现,才能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首先是对作品背景的想象。十八世纪初的欧洲,对于当代演奏者来说显然是“过去式”。这就需要演奏者凭借文字、视频等资料,对当时的大环境进行想象。当时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对音乐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使他们得以摆脱宫廷和贵族的束缚,独立的创作和表演。正当贝多芬准确大显身手的时候,却患上了耳疾,足以想象和感受到其心情是多么的悲愤。其次是对作品内容的想象。虽然命运对自己不公,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重新燃起了斗志,决心要战胜命运。所以这首奏鸣曲正式对这种决心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四个乐章,详细描述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自己的心路历程变化,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感慨。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就变为了贝多芬,一幅幅真实的画面逐一浮现在面前,每一个音符都是自己的心声吐露,这种状态下的演奏一定是富含艺术表现力的,也一定会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贝多芬被誉为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音乐巨匠。其奏鸣曲与古典主义作品相比,在作曲技法了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旨在使个人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所以演奏者也要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住这些要点,方能使作品风格得到全面的体现。以呼吸为例,作曲家其实是以音符为语言向听众讲述一段故事,表达一种情感。所以演奏中的阴阳顿挫,轻重缓急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呼吸不够精准,不仅会给人以别扭之感,而且还会发出现歧义。所以要结合乐曲的变化、各种演奏记号、表情术语等,合理运用乐句之间的呼吸。
第一乐章主体部分的1—4 小节为例,该部分从弱起开始,然后发展到带有延长记号的属音上,这时候既要及时使用延音踏板,又要保证演奏完八度强音后手指快速离键。但是虽然动作结束了,呼吸却不能泄掉,意在突出一种强壮有力的效果。直到随后的六和弦连奏时,才能快速的呼吸换气。
又如第二乐章,旋律具有鲜明的歌唱性色彩,这就要演奏者深吸一口气,中间不能有停顿和换气,连贯的将旋律奏出。此外,该曲在音型、和弦等多个方面,都有诸多创新,需要演奏者提前进行分析,并做好充分准备,方能游刃有余,获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该首奏鸣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套曲,每一个乐章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风格,需要演奏者区别对待。
第一乐章意在突出一种英雄主义色彩。对此贝多芬充分发挥出了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音乐表现力,运用交响乐的思维,在钢琴上呈现出了管弦乐队齐奏的效果。而且力度也是极为强劲的。在该乐章的演奏中,演奏者的情绪要与作品完全融合在一起,一开始是热情磅礴的,在经过了欢快的跑动后,乐曲从急板转为了广板,音色也随之变的凝重和低沉,这时候需要从之前的指尖触键变为慢速触键,体现出这种情感变化。
第二乐章的情感真挚而浓郁,要求演奏者要找一种发自内心歌唱的感觉,并适当放慢速度。为小高潮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演奏本乐章的小高潮时,要将力量倾泻而出,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第三乐章的舞曲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同时又蕴含着生命不息的力量,传递出无限的希望。演奏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多采用指尖触键,使音色更加饱满,并具有颗粒性的色彩。
第四乐章的情感表现更加微妙,音乐的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对此要采用快速触键的方法,获得轻快、集中而明亮的音色效果,给人以流畅之感。四个乐章的风格各不相同,需要演奏者区别对待,才能获得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具有里程意义的大跨越。而贝多芬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音乐家。“贝多芬既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髓,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这使他荣登音乐艺术的珠峰。”[2]其既对古典主义时期形成的各种创作理念和范式进行了梳理和扩展,又在作品中注入了鲜明的主体意识,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本质的提升。《第七钢琴奏鸣曲》正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欣赏和演奏这首佳作时,不仅要注意到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更要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既是贝多芬其人其作的价值和魅力使然,也是当代人对这位音乐巨匠最佳的缅怀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