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大伟
文物是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对研究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作为专门典藏文物的机构,其环境建设对文物保管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博物馆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温度、湿度、空气污染以及有害生物等因素,保证博物馆环境的适宜性,为文物保管创造良好的条件下,加强文物保管工作质量,促进文物史料能够发挥更多的价值。
文物保管是指对针对一些具有价值的文物,采取科学、合理的保管方式防止文物损坏。目前博物馆是主要保管文物的机构,其涉及的文物类型也较多,包括有机质文物和无机质文物,其中有机质文物是指纺织品、象牙、皮革以及纸质等等,无机质文物是指青铜、金银以及瓷器等,不同的文物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博物馆不重视环境的建设,可能会导致文物受到损坏,无法保证文物的完整性,这样就给历史研究带来许多的阻碍,对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环境规划,基本上能够为博物馆文物的保管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参观的公众带来良好的体验。博物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等等,需要综合考虑博物馆环境条件的适宜性,保证环境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博物馆通过环境的建设能够保证文物避免污染和破坏,能够确保文物的完整性,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文物的寿命,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好的史料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许多历史文物被保留下来。而如何科学、合理地保管这些历史文物,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促进了文物保管工作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博物馆文物保管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博物馆对环境建设还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博物馆不是过冷或者过热就可以,但是实际上温湿度、光照、气体等联合起来,对文物保存的影响就比较大,严重的会造成文物出现化学反应,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没有根据实际情进行环境建设。由于不同类型的文物,对环境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导致环境的营造仍然无法满足文物保管要求。博物馆环境建设手段较为落后。许多的博物馆采用的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对于博物馆环境建设也是如此,环境的调整不能随着具体的情况变化。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基本环境因素之一,温湿度可能会引起文物产生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侵蚀。仅仅是温度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当温度、气体、光照等因素结合起来,就会可能引起文物材料的化学作用、物理作用,严重影响文物的保管。而湿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博物馆的湿度太大,就可能使得有机材料文物发生水解;反之湿度太小,则可能造成有机材料文物发生干裂。对于青铜器、铁器等无机材料文物,湿度太大,可能出现锈蚀。因此温湿度对文物保管至关重要。
博物馆在控制温湿度时,传统的是采用人工巡检方式,这种方式时效性低、成本低、精度差。因此可以在温湿度控制当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无线通讯、数字监测以及电子控制等,以实现对博物馆温湿度的有效控制。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恒温恒湿一体机文物柜,用来保管博物馆的文物,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传感器对温湿度数据进行采集,并对文物柜中的温湿度进行分散监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温湿度控制效果。通常情况下,对于无机质文物,将温度控制在14-24℃之间较为适宜,将湿度控制在30-50%之间较为适宜;对于有机物质温度,将温度控制在14-20℃之间较为适宜,将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较为适宜。
博物馆不仅要保管好文物,还需要向公众开放,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文化的功能作用。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光照环境,对保管文物以及公众参观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多数文物来说,都不需要光照,这主要是因为光波中的紫外线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对有材料文物会产生破坏作用,严重的会使得有机材料文物出现变质,具体表现在文物变色、龟裂、耐折度下降、透光性变化等等,因此加强光照环境的控制至关重要。
光照对文物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越大以及时间越长,对博物馆的文物伤害越大。目前许多博物馆为了保护文物,都是尽可能地减少自然光照对文物的照射时间,因此博物馆都会设置滤光膜、遮光布以及百叶窗等,以对自然光照进行控制。具体还需要可见光和紫外光进行测量,前者可以采用勒克斯或尺烛光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后者可以用每个流明中的微瓦含量进行测量,如果超过75 微瓦/流明,还需要对紫外线光进行过滤。对于塑料文物,最大可见光不得超过100-200lux;对于纺织物以及纸质文物,最大可见光不得超过50 lux;照片、皮革等文物,最大可见光不得超过200 lux。
空气污染物对文物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包括化学损害、生物损害以及物理损害等,尤其是空气污染物中的化学污染物,如气溶胶、酸性气体以及氧化剂等对文物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会严重损坏金属、皮革以及染料等类的文物,造成的是毁灭性影响,粉尘的霉菌作用以及黏附作用会使得纸张黏结,进而对文物造成侵蚀。气溶胶会引起光氧化化学反应、酸性水解,从而造成文物等损坏。
博物馆内部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三种来源途径,一是博物馆室内的传输,二是博物馆文物散发的污染物,三是室内化学反应生长的污染物。在控制博物馆空气污染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室外污水水平、室内化学反应以及空气交换率等等。具体在对博物馆室内装修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绿色的装修材料。通常情况下,例如在装修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而其中木材产生有机酸蒸汽,会对含铅文物产生严重的损坏。与此同时对于无机物文物,还应加强防尘以及防酸性气体的控制,避免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有机文物造成损害。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博物馆中的鼠类、微生物以及昆虫等会对博物馆文物造成损坏。微生物主要包括三种,即霉菌、细菌以及放线菌,通常情况下,文物保存环境极易发生细菌,对文物产生破坏;鼠类和昆虫类主要是对文物材料进行蛀食,而且还会产生排泄物,滋生细菌,对文物材料造成污染和破坏。另外一些昆虫的幼虫还寄生在文物材料中,严重损坏文物。
在博物馆生物环境控制过程中,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鼠类、微生物以及昆虫等的防控,具体可以定期进行消毒盒杀菌工作,在文物柜中放置杀虫剂以及防霉药剂;与此同时还应经常对博物馆中的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并将有机质文物的防控作为重点,切实保证文物的完整性。
一是在博物馆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由专业的人才来承担,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果博物馆环境建设不当,将会对文物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博物馆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博物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充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能够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等运用,使得博物馆环境建设更加的适宜;二是在博物馆环境建设中,需要考虑文物藏品的等级以及类型,根据文物藏品保管的实际需求,为文物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文物藏品的保管要求;三是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化的管理手段,更好地控制博物馆的环境,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保管水平。
综上所述,文物保管对博物馆建设发展以及历史研究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文物保管工作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因素较大,包括博物馆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空气等等,因此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博物馆环境的建设,提升文物保管水平。但是从目前的博物馆环境建设和文物保管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对此在实际的博物馆环境建设过程中,应从温湿度、光照、空气以及生物等方面着手,对博物馆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得博物馆的环境更加适宜,满足文物保管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文物保管工作质量,促进文物史料发挥更多的价值,为历史文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