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在演奏中的踏板运用

时间:2024-05-20

司启璇

黄虎威先生创作的这首《巴蜀之画》是中西合璧的佳作,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以四川民歌为创作材料,其初衷是为了把四川民歌保留与传承下去。那么如何用钢琴弹出民歌中的音响色彩、人物活动、场景画面是演奏的关键,除了谱面要求的速度以及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踏板,运用好踏板更加能够在演奏《巴蜀之画》这首组曲中体现出其韵味,还原及表现出四川地区民歌的情感。这套组曲共由六首小曲子组成,每一首所用的民歌材料都不同,本篇文章将把这六首小曲子中的踏板运用分别进行分析。

一、《晨歌》

《晨歌》是整个组曲中篇幅最为短小精炼的一首,共九小节,羽调式乐曲,曲式结构是乐段重复,每四个小节构成一个乐段在不同音区的重复。其主题音调是四川蒲江民歌《割草》改编的,原民歌内容为:“太阳出来呦,红嗬又红啊,山上起了呦喂,露嗬水珠呦;捞裙扎裤呦,把嗬草割啊,割满背篓呦,转嗬回屋啊”。描绘了四川山间的清晨,劳作的人们都已经出来扎起裤边开始割草,最后满载而归家的场景,就好似一副清新素雅的山水素描[6],笔者猜测这也是作曲家把第一首曲子命名为《晨歌》的原因吧。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1-8 小节的高音部分保留了民歌的旋律,1-4 小节在中音区,其柔和、圆润以及自然的音色表现出刚刚出来劳作的人以及太阳刚升起来的场景。那么这个部分可以根据民歌的歌词以及曲调的韵律来使用踏板,与此同时也要保证演奏出的音色要干净、清澈,在使用踏板时不建议使用整小节才换一个踏板的方式,每小节的前三拍使用音后踏板,即踩下踏板并保留至第二拍音后再换下一个踏板,其中第三拍的踏板要保留至第四拍慢放踏板结束,这样既可以保证音响效果的连续性、体现出民歌的旋律,又保证了音色的纯澈。

接下来的5-8 小节是把1-4 小节整体移高八度重复,在高音区的重复乐段从音响效果上是轻盈、空灵的,与前4 小节比较,给人展示了由近至远的画面,也符合了原民歌内容的后半部分劳作的人们满载而归、渐行渐远的场景。关于踏板与前四小节一样,每小节的前三拍使用切分延音踏板,第三拍的踏板保留至第4 拍慢放踏板结束,与前4 小节不同的是作曲家在第8 小节最后一拍加了一个羽音A,并延长至第9 小节,那么在最后一拍这里也是采用切分延音踏板并保留至第9 小节结束。

《晨歌》这首曲子的踏板使用的都是音后踏板,是为了保证音响效果的连贯性、增加乐曲的色彩,更能体现出民歌中山间清晨的美景。

二、《空谷回声》

《空谷回声》是商调式,其主题音调来源于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创作手法与《晨歌》相近,高音部分用单音保留了民歌的旋律,但是在后半部分作曲家把旋律进行变奏,和声织体加厚,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对主题音调进行发展[3]。

《空谷回声》全曲皆是采用的乐句重复的形式,从谱例2-1中可以看出乐句可划分为2+2 与3+3 的形式,除了为保留原民歌的旋律外,更是为了突出山间歌唱回声的效果。

根据乐句的划分以及音响效果,1-4 小节,每小节可使用一个踏板;5-10 小节因高音区的音比较密集,因此每拍使用一个踏板,以此往复。为了保证音响效果的干净,切不可整个乐句换一次踏板,这样会造成延留的音太多、混响效果重。

还有就是在《空谷回声》这首曲子中出现了两个踏板记号,分别是“una corda”与“tre corde”这两个术语。“una corda”的原意是“一根弦”,现在在钢琴谱里的意思为左边弱音踏板;另一个“tre corde”的原意是“三根弦”,现在在钢琴里的意思为右边延音踏板,放开弱音踏板[4]。

在使用“una corda”弱音踏板时都是在重复乐段,力度为ppp 的乐句,而且在演奏的时候需要在ppp 小节开始之前踩下弱音踏板,否则容易造成“回声”延迟的效果。同时在使用“tre corde”延音踏板都是在力度为mf 的乐句,在演奏这样的乐句时要提前把上一乐句的踏板放干净,在mf 小节开始时与第一个音同时踩下延音踏板,以免出现“回声”拖后的效果。

图1 谱例2-1

图2 谱例3-1

图3 谱例3-2

《空谷回声》后半部分是对民歌旋律进行变奏创作,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音响效果,可在每拍变换和弦时换一次踏板,使用直接踏板法,第一拍弹下去的同时踩下延音踏板,注意在下一拍前提前放开。

《空谷回声》这首曲子通过灵活的使用踏板,将山谷回声的音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课程从考勤、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闭卷测试以及两项关键性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考核。大纲明确告知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因任课教授的不同而有相应改变,考核标准保持一致。从具体的评分标准来看,学校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有较高要求,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每错一处就扣一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美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大学里还有各种线上线下写作实验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术写作不会成为学生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的绊脚石。而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无学术写作的教学安排,大学里又并非各专业都有科研和写作指导,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自然较弱。

三、《抒情小曲》

《抒情小曲》是徽调式,前半部分的主题音调来源于四川红油民歌《隔山望见姐穿青》,第一部分的旋律部分完全保留民歌的原调;第二部分把旋律放在低声部,伴奏织体也由切分音变为六连音,详见谱例3-1,3-2。

《抒情小曲》中呈示部和再现部都保留了民歌旋律的原调和节奏,创作手法与前两首相似,中间部分虽然旋律在低声部,但只是把原民歌旋律移低八度,因此,这首曲子的踏板可以参考前两首的使用方式,根据民歌旋律来使用踏板,每两拍换一次的音后踏板。

特别要注意的事情是在这首曲子中,再现部旋律在低音区,关于低音区的连音踏板法甚少有人注意,旋律在低音区演奏时低音琴弦的振动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被完全制止,因此以低音区旋律为主变换踏板时,在前一乐句结束时稍早的放掉踏板即可,给制音器足够的时间制止低音琴弦共振泛音的响声。

呈示部和再现部的伴奏织体是切分音型,中间一段是六连音,情绪逐渐高涨,音乐显得更为流动[5]。在演奏中使用踏板时手要与脚配合好,要凸显出旋律声部的音色柔美,伴奏织体在演奏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浑浊不清晰。

图4 谱例4-1

四、《弦子舞》

《弦子舞》是根据藏族同名舞曲音乐《弦子舞》为基础来创作的,主要突出的是弦子舞中“舞”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这首曲子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半空拍和弦作为伴奏织体,这些和弦跳音模拟了藏族舞曲音乐中打击乐器鼓点的声音以及男子随着鼓点的声音跳舞的场面;而另外连线部分是另一舞蹈形象,是女子跳舞时的舞蹈旋律,通过鼓声和跳舞旋律的这两种声音将藏族人民热情欢快的声音表现出来,如谱例4-1。

从谱例中可看出,此曲中1-6 小节运用跳音来表现舞蹈的舞步,模仿打击乐器的声音,因此这一部分不建议使用踏板,演奏时突出每拍中后半拍的重音,表现出鼓点的节奏即可。接下来的7-10 小节,运用线条来表现另一舞蹈形象,要表现出舞蹈中柔和甜美的样子,这一部分使用踏板是根着旋律走,但同时又要保证音乐中柔美的舞蹈性,音响效果不能厚重,因此使用每拍换一次踏板。以此类推,后半部分的11-20 小节也是如此。

《弦子舞》这首曲子较为短小,曲子中的两种舞蹈形象对比明显,在不使用踏板与使用踏板中来回切换,因此在演奏中要集中注意力,在该使用踏板的部分提前做好准备。

五、《蓉城春郊》

《蓉城春郊》是整首组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其主题音调来源于四川汉族民歌《大河涨水》,作曲家用音符为我们描绘了川西平原的春季风景。全曲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的琶音,这样似流水般的旋律线条就好似春水流淌在川西平原一般,有平缓的潺潺小溪,也有湍急的河流。在演奏中要运用好踏板让人们在音响中“看”到这幅春景[2]。

此曲6-9 小节中右手演奏的高音部分是模仿笛子的颤音,旋律在左手低音部分,在颤音结束之后旋律出现了一次高低声部的交替,这一部分需要根据高低声部旋律走向,每小节更换一次踏板。10-12 小节旋律在低音部分,根据旋律中的和声,每换一个和声换一次踏板[1],使用音后踏板。注意第14 小节中2-6 拍可使用一个踏板。

图5 谱例5-1

图6 谱例6-1

六、《阿坝夜会》

《阿坝夜会》是整首组曲中的最后一首,旋律也来源于四川藏族地区的民族音乐,与第四首《弦子舞》的旋律来源相同;不同的是,《阿坝夜会》的旋律更加欢快、活泼。这首乐曲表现的是阿坝州的藏族人民在晚间,围着篝火手拉着手热情欢快跳舞场景[7]。

如谱例6-1 所示,《阿坝夜会》全曲的低音伴奏部分运用了均分的二八节拍且是双跳音,二者的结合更加表现出舞蹈伴奏中的节奏鼓的音乐形象。乐曲开始的1-2 小节只有低音区的声音,力度记号是渐强,表现出的是脚步由远至近或鼓点声音由弱到强的音响效果,在这两小节里踏板可使用从弱音踏板到延音踏板的转移以此来表现出力度的渐强。

在乐曲之后的小节中,旋律部分的节奏音型多为前八后十六及八分附点音符为主,重拍在每拍的前半拍,因此在重拍的八分音符的部分可使用音上踏板,在音响效果上表现出藏族人民在舞蹈时踏击地面的声音。全曲中出现很多标有sfz 力度记号的地方,且都是四分音符的和弦,也需使用一拍的音上踏板。

《巴蜀之画》这首钢琴组曲是黄虎威先生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寄托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首曲子的演奏难点不在于技术,而是音响效果的表达,运用好踏板为演奏增益,表现出巴山蜀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