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

时间:2024-05-20

郭雪

自思想解放之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出现了巨大的改革,尤其是民族声乐艺术。其不仅将社会各界民众的情感、诉求进行了表述,而且也赞扬了新时代下党跟政府的正确引领,其艺术审美取向更是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大众化的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分为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新歌剧演唱、西洋唱法民族化演唱等多种形式,其审美取向将我国众人的欣赏需求进行了全面展现,同时也对民族声乐艺术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十分必要。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

(一)声乐语言

对我国民族声乐语言来说,其最为明显的特征为词章、节奏以及曲调,而其审美标准又包含清晰、凝练等。歌词语句清晰明朗能够让听众更容易理解乐曲的真正含义;而歌词凝练也被称之为歌词诗化即古诗化,这有助于令民族声乐的语言更加精华简洁、井然有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民族声乐艺术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华丽的辞藻与动听的旋律是当前声乐语言中的主要审美取向。而我国汉字发展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文化的根基,无论是韵味还是美感,都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群众的审美需要。从修辞手法上来看,汉语中含有声韵、回环、对仗、平仄、顶真等数十种;从声调上来看,汉语可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大类别。同时汉语音调划分明确、语气词多元多样、量词也数量极多,还有具备诸多优势的元音,且无长音短音之分,即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对任意字眼进行气息延长,同时也不会对整体演唱效果产生干扰[1]。由此可见,汉字美是民族声乐艺术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对语调、韵律、音节进行适当调整,就会让歌词的节奏发生较大变动,尤其是欢快明朗的节奏不仅能够让听众身心愉悦,还能为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传唱速度也会更快。在创作民族声乐曲目时,歌词可以从我国风雅颂、唐诗、宋词、元曲等寻找,再配置与其相呼应的曲调轻轻吟唱,就会成为一首歌词优美、旋律动听的乐曲。

(二)以情动人

顾名思义,声乐需要将演唱者的声音与乐曲旋律相互结合,也就是歌词与音乐进行有效融合,只有如此,方能借用歌词、声音、曲调来诉说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所以,词情、曲情、声情的有效结合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

1.词情

利用歌词抒发情感即为词情。通常情况下,作词者在经历过某些事或者发现了某些事之后,从中领悟到了情感,并运用诗词的方式将感情进行了记录描绘,经过演唱者的低吟浅唱、引吭高歌,听众能够借助歌词感受到作词者的所思所想。再加之曲谱与声音的相互渗透,歌词所表达陈述的情感会更加浓厚、深入,这大大提升了听众心灵共鸣的发生率。

2.曲情

利用曲调抒发情感即为曲情。作曲者对众多音乐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比如:节奏、曲式、节拍、复调、旋律,通过此倾诉、表达情感,也就是说,乐曲的形成是依靠节拍与旋律的结合,而情感表达需要乐曲作为桥梁或载体。带曲调的歌词与常规歌词存在较大差异化,曲调能够帮助歌曲中情感更好、更容易的向听众传递。所以,只有将歌词与乐曲进行充分有效结合,方能与声乐审美需求相符,为听众展现丰富、真挚的情感。

3.声情

众所周知,一首歌曲只有歌词、曲调是不完整的,缺乏歌唱者的演唱,否则无法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听众的耳中,由此可得,声情是民族声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声情质量如何,对听众的体验感、领悟、感受都有直接影响,而歌唱者对歌曲内涵意义、情感意境有无真正理解,也跟声情质量密切相关。比如我国著名歌手王菲,其声音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通透、饱满、柔美、圆润、干净。

(三)字正与腔圆的有机结合

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而言,“字正腔圆”是其第一取向。核心要点是字正,只有字正,腔才会圆,腔圆的感染力才会更强。纵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年的发展历程,字正腔圆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越来越明显,已经在整体审美取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民族性较强是其显著特点。所谓“字正腔圆”即演唱者在实际演唱环节发音圆润饱满,同时还要做到吐字清晰精准。总之,只有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语言美进行充分的体现与表达,才能让声音美更加顺利有序的予以展现。若是声音美没有语言美的助力与加持,那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就会有所下降,也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四)以“润腔”为美

“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独有的音色特征,其主要是指将自如的“小音符”添加在旋律主线的基本音附近,对唱腔进行了美化,同时加深了演唱的层次感与律动感。此外,“润腔”还能够提高演唱者音色的明亮度、圆润度以及婉转度,具备渲染烘托的功能。“润腔”主要是根据歌曲想要表达的主题,并灵活应用波音、赠音、滑音、叠音等润色曲调,将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追究“润腔”的根源,发现其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直至现在,该技巧已经是我国民族唱法中必不可少的装饰性、美化性唱腔技巧。从演唱者的角度而言,“润腔”技巧的发挥程度如何直接代表了演唱者的个人底蕴、经验、功力、专业等,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有无审美价值。

(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为了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借鉴学习古人以及其他先进国家的智慧与经验,然后根据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社会特点进行改善调整,转化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声乐艺术知识。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就是根据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字正腔圆”不仅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此乃古为今用。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让广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研发出了全新的创作方法,也开拓了这些艺术家的音乐视野,延伸了他们的艺术目光,开启了中西共同特色的声乐艺术研发,并创作了相关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多人的赞同,让国人明白了音乐无国界的理念。

这一事件,让中国民族声乐迈出了国门,也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特色音乐艺术流传到中国。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这种积极求取他国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稳健高效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的行为就是洋为中用。通过对国外声乐艺术的精华予以充分吸取,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国际水准更加接近,同时听众群体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增加,令越来越多的人感受领悟具备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之美。

不仅如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充分全面汲取古人智慧与他国经验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大多数作品都深深表现出了新时代的特点,与现代听众的需求十分相符。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左右,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领域就对一些先进国家的理念、技巧以及方式等创作了极具中西结合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二、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取向发展趋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维度、生活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于美感的诉求以及欣赏习性[3]。在该背景下,民族声乐也不得不紧跟时代的脚步,无论是在创作、作词还是演唱声乐作品,都要充分满足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中国民族声乐单单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性、艺术性。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发展史,得知其发生过两次较为明显的转折,分别是:

(一)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快,群众的艺术涵养、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单纯的民族性特征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当提高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1930 年到1980 年,民族声乐艺术由戏曲与歌曲结合到民族法。直至1990 年才步入“市场化”。现如今,要想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将传统、现代以及西方三者的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强强联合,也就是加快“洋为中用”的融合进度;同时也要对各民族、各风格、各类型的声乐发展进行大力扶持,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4]。

(二)高雅转变为通俗

此处的通俗不是指的庸俗、低俗等贬义,而是具备较高的艺术情调但是与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艺术作品。通过广大民族声乐艺术家孜孜不倦的研究,“民族通俗”唱法被提出,其不仅具备民族声乐中的一些专业技巧和表演成果,还拥有通俗唱法中的随意取材等特点,这一举措拉近了民族声乐艺术与群众的距离,也对广大听众的审美需求予以了充分满足[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长时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审美取向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字正腔圆的美学特征,还衍生出了情感美、语言美、润腔美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独有的审美取向,这对民族声乐艺术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