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手工艺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4-05-20

黑龙江流域创造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古老民族,如东湖族的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回族时代的胡虞等;肃慎族的文化历史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女真、满洲等。[1]在黑龙江流域这片肥沃而又广阔的黑土地上,那些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民族创造出了灿若瑰宝的民族文化果实,而正是这些累累硕果奠定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手艺的根基。

一、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手工艺文化起源

鄂伦春族人崇拜自然,以集体狩猎、采集、捕鱼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各种生产工具和盆盒、箱等器皿。例如,鄂伦春族人在所居附近的山坡、河边采摘可供使用的野生栋物或浆果,需要放入腰间的桦皮桶中保存。鄂伦春族人的衣食之源是野兽靠衣皮食肉来维持生活,所以鄂伦春族人的服饰和少数盛器都是以兽皮为材料手工制作的。因此鄂伦春族人的生产工具、器皿、服饰多是由桦皮和兽皮手工制作的,配以卷云、花草、动物、连方几何等图形。桦皮和兽皮手工制品集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功能于一身是部伦春族人最重要的两种传统手工艺,其起源和发展与其疗猎的原始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棒打孢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三江平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早期自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2]赫哲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都一直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的手工艺文化遗产,是长时间经过渔猎生产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因此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与生活特色,例如鱼皮、兽皮、桦树皮工艺等。

鄂温克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以手工艺最为著名,源远流长。桦树皮是鄂温克人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是狩猎生产的必要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运输工具。这种手工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是鄂温克人艺术中的一大瑰宝。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鄂温克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应该大力传播和发展,使它融入大众的生活中来。

二、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手工艺文化发展的可行性

(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大环境趋于成熟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积淀的优秀文化瑰宝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直以来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传统文化保护也被中国政府列为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且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展开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便是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发端。为了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脚步保持一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国务院陆续分批次地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各种公约及国务院规定,我国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于2011 年通过并颁布。2012 年11 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呼吁与倡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几乎成了一项全民工作,民众普遍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近几年,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黑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规章政策的制定工作也保持高度重视,甚至于上升到了文化战略的高度。其作出的主要工作包括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发布,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政策方面的保障。随着政府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政策的加强,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

黑龙江省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外,还建立了省内第一个生态文化保护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了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文化保护应有的作用,该保护区建立在了佳木斯市,原因在于佳木斯市为我国赫哲族最大的聚居地。黑龙江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喻示着对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同时也为全国的手工艺文化保护提供了先进的示范性案例。在整个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大力传承与保护的背景之下,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文化发展便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现代科技发展为手工艺文化发展提供新的传播方式

在当下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文化特征进行固话,不仅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确实,同时更能促进民族文化持续高质量发展。在科学技术手段如此高超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手工艺文化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的发展原则是文化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利用现代化的先进传媒方式传播黑龙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科学技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现代意义的科技,甚至于还有我们所称的“高科技”,这种类型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中国的科学技术放眼世界,在某些领域的水平甚至还遥遥领先。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我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去宣传发扬我们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人类的文化资源宝库增添辉煌的一笔。

现在是一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发展速度可谓是“火箭”速度,各类新技术新手段呈“井喷式”发展。眼下被追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媒介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势背景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便能突破时间空间等限制,拥有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民众也能轻松地关注到这些平常无法接触到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首先,可建立数字化平台,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主要以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为对象,收集其历史资料,并将其制作技艺的演练、动作原理、教学方式等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存储,建立云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多层次关联,实现分类导航、全文检索、视频点播等功能[3],方便受众查阅与观看,实现其传播。二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受众不仅可以按兴趣欣赏、了解、研究感兴趣的桦树皮文化的相关图像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人为的动作和手势进行线上的识别,在手机里体验整个桦树皮制作技艺过程,并辅助民族文化的解说,让使用者可以一边沉浸在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互动体验中,一边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这不仅给爱好手工艺的大众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更促进了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建立的目的是实现经过整合后的资源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的传播,最大可能的拓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播渠道。但是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取较为吸引受众的题材和内容从而获取更多的流量。例如,实现短视频内容和互动游戏的结合,或者是提供解说、教学等类型的小视频。

(三)文化认同为手工艺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国家总书记***部署了一个新的战略工作计划,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一。

黑龙江是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无数北方的中华儿女,孕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千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各民族肩并肩,为边疆的保卫、开发和建设创造了荣辱共存、血泪相随的历史。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构筑了龙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4]近年来,边疆的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媒体,都积极关注少数民族工作,尤其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整理工作,为此也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举措。如说赫哲族在制作鱼皮方面的工艺以及斡尔族口传文化“乌春”,举办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大赛等。

三、结语

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块艺术瑰宝不可缺失的一角,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内容,极大的发展了文化多样性。以对黑龙江流域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为契机,促进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加快少数民族观念转变速度,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文化认同,,促进少数民族观念的转变,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认同和团结,是手工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