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对话时间:2020年12月6日地点:北京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对谈艺术家:王明明(著名水墨艺术家)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主题:艺术家与时代及一个区域水墨艺术发展的脉络
主持人:作为一位画家,自小就结识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等大师,之后又师承周思聪、卢沉先生,可以说是转益多师。而且这些画家也是20 世纪北京画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为人从艺上对您肯定也有很多启发,可以聊聊您跟这些老师求艺的趣事吗?
王明明《初雪》纸本水墨 103.5×105cm
王明明:我父亲非常喜欢书画,我5 岁开始学画,6 岁起父亲开始带我去走访李苦禅先生,苦禅先生给我示范。拜访陈半丁先生后,半丁先生特意寄来一张梅花送给我。我开始时受齐白石先生影响,之后就开始画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有兴趣的东西,并不断参加国际儿童画展,得奖的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的题材。9 岁的时候我见到了吴作人先生,他对我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具体指导。在我的艺术生涯每一个节点上,我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和伯乐,我是幸运的。我16 岁被分到工厂工作,坚持业余时间创作十年。20 岁开始基本功练并一起搞创作,这期间在全国美展前的改画过程中见到了诸多全国有影响的画家,并看他们创作、与他们交往,使自己受益匪浅。1977 年高考时,中央美术学院不招生,我就报考了工艺美院并被录取,但我觉得分配的专业不适合我,于是我放弃学历,进入了北京画院。1981 年美院又招硏究生,我并没动心,我觉得北京画院是我最理想的单位,一干就是四十年。我的体会是学历并不重要,如何选择老师,如何在他们身上学习做人为艺做事,并寻求艺术的大道最重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立精神和宏观把握能力比学习技法更重要。
王明明《晴晖》纸本水墨 233×53cm
主持人:赵老师也是上世纪80 年代的老美院人,应该也跟这些老师有过一些接触。
赵力:我的老师薛永年先生那时候也是在北京画院,薛先生就跟我说过王先生求学的过程,实际上当时也提到一个问题,你怎么长知识学本事?刚才谈到以前的这种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利于艺术家成长的?科班出身的艺术家是从素描开始,还有求学访学,跟老师对答式的,这相对来说是比较传统的。实际上从王先生刚刚说的过程里面可以看到,从艺术家成长的角度来看,画院的方案和美院的方案还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实际上体现了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在了培养学生方向上。在20世纪以来,这样一种差异里面还有一个共同性的目标,所以我想提一个问题给王先生,这两者间的共性是什么?
王明明:你提的问题真是很关键。与这些大师们接触中,我也感觉到应该如何去把他们经验中最重要的东西记住,就是要抓住艺术的大规律,师心不师迹。锻炼自己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每一个学习和创作阶段,带着问题去找老师请教,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我去请教蒋兆和先生,我把自己的素描写生给他看。他说话很少,但是重点谈到了结构问题,我牢记一辈子并在造型上下功夫。周思聪老师话也很少,我是每次作品不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绝对不去求教,我觉得这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一直不把技术作为唯一的追求,因为所有的方法是都在变的。比如说6岁的时候,李苦禅看我的字,他会翻过来看,看你的用笔对不对?是不是力透纸背?我在跟老师学东西的时候,第一个是不要把技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要学他的最根本的对艺术的态度与艺术规律。
还有的是老师的人品。他们的品德影响了我,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刘凌沧先生曾教导我:做人要老实,做艺术不能老实。我觉得要有扎实的绘画根底,缺什么补什么,发挥自己的优长,去寻求大道,心性与心境很重要,要表现你所感受的大千世界,而不被自己擅长的题材所局限,有感而发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学画的特殊经历使我没有受到学院分科的影响,我是画人物画的,兼画山水画、花鸟画,没有受到限制。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没有把自己设定为一个人物画家或是传统画家,这一点我是很自由的。画的时候一定不要考虑别人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主见和感受去创作。我在教学时也告诫同学们,不能依赖老师和产生惰性,要有自由精神。
左图:王明明 叶梦得《点绛唇(丙辰八月二十七日雨中与何彦亨小饮)》30×71cm 2014 年右图:王明明 白居易《琵琶行》30×71cm 2012 年
左图:王明明 陶渊明《归园田居》30×71cm 2019 年右图:王明明 王羲之《兰亭诗》30×71cm 2019 年
主持人:您在进入画院之后,特别是在当院长期间,为画院建设开拓了很多条道路,特别是开始关注画院的美术史研究方向,也策划了一系列包括20 世纪北京绘画史、20 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展览,您在回望这些大家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王明明:我38 岁当北京画院的副院长,48 岁主持画院的工作,当时画院已经衰败了,没有经费而且人浮一世。我接手以后思考的问题就是画院的方向和定位到底是什么?作为周总理1957年成立的第一所画院,北京画院实际上让传统中国绘画的延续有了一个机构依托。我接手以后,首先制定了一个进人的规划,制定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美术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请著名的美术史家、理论家花了两年的时间编撰《北京二十世纪绘画史》。2002 年,北京画院四十五周年做了一个大匠之门的展览,把画院的历史和一些经典馆藏作品完全展示出来。2007 年,北京画院与上海画院共同举办建院五十周年纪念展,全面展示周总理在1957 年成立的两所画院五十年来几代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证明了画院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主力军。2003年到2008 年,北京开始筹办奥运会期间,我策划了北京风韵展,分6 个专题,把北京皇家园林、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全部展现出来,调动全社会的画家,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收藏了近300件作品。这样严格的筛选制度也锻炼也出了一批画家。
2005 年,建成了北京画院的美术馆。美术馆建成以后,我把它定位为对传统与经典艺术的研究展示,并策划了20 世纪美术大家系列展和二十世纪美术研究展。几十年来,很多有成就的老先生无声无息地去世了,我觉得对他们不公平。这些年展览做多了,效应就来了,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我也给我们的研究团队和策划团队提出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美术研究要带着问题来做研究和策划展览。
回顾我主持画院十八年来,北京画院建成了年轻有活力的艺术家团队,有研究能力和策划能力的研究团队,梯队合理的领导班子和专业行政管理团队,这使我感到欣慰。我相信画院的明天会更好。
右图:王明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0×71cm 2018年中图:王明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0×71cm 2014年左图:王明明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30×71cm 2019年
观众:我刚开始接触国画就面临着坚持的问题,想请问您是靠什么能不受周边的环境影响,坚持下来的?
王明明:任何时候选择都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培养心切,但是画班不要瞎报,要看老师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就是自己的选择。另外,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是在不同的阶段把过去学到的技巧有意识地扔掉一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不是学的知识越多越好,修养是慢慢积累的,最后还需要筛选,需要扔掉,变成更单纯的东西。自己对生活的感觉也是最重要的,你在生活中你发现什么?你有感而发要画什么?去找最有感觉的东西,再去介入这个题材,不要看别人,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个太重要了。
观众:王老师好,您刚才说的这些话特别打动我,北京画院我这几年一直会去,以前去一般是看三楼或者四楼的特展,但是近年来我逐渐被院内画家的作品所吸引,感觉到院内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想请问您,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在北京画院的旗下,您是怎样促进他们艺术上不断地向前发展,以及怎么样去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服务的?
王明明: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是选人才,从单位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定位是什么?我首先定的是社会能养的人才我不养。我要的人才是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在艺术传承上有独到之处。其次,要尊重艺术规律,我是放养,不是圈养。我了解每个画家的特点和方向,你自由去发展。但要关注他们的发展方向,多与他们交流互动,有任务上得去完成的漂亮,但不能给大家加太多任务,得让他们有一个成长的好环境。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画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每一个人都不断地探索,非常严谨,这种艺术环境也给他们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