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撰文=杨兵
“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在山间幽僻的小径上,三两村夫踏歌而行,彼此呼应,一派欢愉的情景。
这便是南宋画家马远《踏歌图》所展现的画面。
靖康二年(1127),艺坛名家宋徽宗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随后宋高宗于临安(杭州)建都,建立南宋。在绘画方面,南宋继承北宋的画院制度,接收了大批从北宋逃亡而来的宫廷画家,加之广罗各地善画之人,画院规模超过北宋。这些人当中就有马远家族。马远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在北宋徽宗朝就出任画院待诏,其后代至马远均未离开过这一职位。马远在宋光宗和宋宁宗(1190—1225)两朝任画院待诏。马远(1140-1230),字钦山。二十岁左右就在画院供职,人物、山水、花鸟皆能,尤善山水。明代《画史会要》中记马远师法李唐,继承了李唐的画风和技法。马远山水画构图非常独特,常偏于画面一角描绘景物。在《曝书亭集》中说:“马远水墨西湖,画不满幅,人号马一角。”在美术史上有“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之说,四人并称“南宋四大家”。
作为宫廷画家,马远创作必然要受命于皇帝的旨意。在清代厉鹗所编的《南宋画院录》中著录了马远相当数量的作品,大都是奉旨所绘。其中流传至今的《踏歌图》就是其中的一件。《踏歌图》将山水、人物融为一体,表现市井百姓欢庆丰收、踏歌而行的场面。画面右下角题有“马远”二字,右上端题有“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诗句,落款“赐王都提举”。钤“庚辰”“御书之宝”二印。从这些题诗、款识、钤印可知,诗的内容为王安石《秋兴有感》诗句,宋宁宗赵扩所题,这就为马远的《踏歌图》点明了主题内容,《踏歌图》是一件应宋宁宗之命而画的命题画。作品不但在艺术技艺方面表现出马氏画风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很好地诠释了皇帝命题的内心需要。
南宋 马远《踏歌图轴》绢本设色 192.5×111cm 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在画意的表现方面。《踏歌图》由画面中间横贯的云雾自然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远景,描绘远处山石峭拔,直插云霄,楼阁宫殿掩映在松林之间,若隐若现,如临仙境;下部为近景,山道纵横,巨石如屏,翠竹摇曳,垂柳弯弯,山道间有四人借酒兴踏歌而行,欢畅无比,生活气息浓厚,山水竹木间似乎回荡着他们的歌声与欢笑声,使孤山野水顿觉有了生命感,也构成了作品中山石的静态与人物的动态对比,人物间所表现出的欢愉之情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马远在这件尺幅较为巨大的作品中,依然体现出“马一角”特有的构图法则,巨大的山石都被安排在左侧偏下的位置,与之对应的右侧偏上的部分则相对较为空灵。作品重心居左,虚实相兼。这种布局营造出幽寂深远、意味悠长的意境。此外,《踏歌图》中可以看出马远对李唐画风的继承与突破。在对山石的表现上,马远使用了大斧劈皴法,以侧锋横切入笔,平头入,尖头出,兼以水墨,或自上而下,或横披斜扫,一气呵成,爽利而肯定,形象地表现出山石的险峻峭拔之势,突破了李唐惯用的小斧劈皴的笔法,通过层层积染而形成厚重沉郁的山石效果。马远对笔法的创新,改变了北宋沉厚繁杂的笔墨样式,使山水画趋于简洁明朗,丰富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贡献巨大。
踏歌
TIPS
踏歌
“踏歌”是我国古代民间习俗,古时人们时常口唱欢歌,一边踏足一边舞蹈。很像今天的摇滚。每年春秋时候,农闲季节,但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兆,农民们总是需要跳舞庆祝的。同时,这个时候,很多少女都会穿上美丽的衣服,在长堤之上,以脚踏地,踩着节拍,吟唱有名词人的流行歌曲,更配上节奏感很强的舞蹈。这是一种宋朝特有的风尚。
其次,在诗意的传达方面。早在宋徽宗时期,就设“画学”,以“下题取士”的方式招募宫廷画师。在邓椿的《画继》里就记有以“乱山藏古寺”为题考察画家对诗意的表达。夺魁者画荒山中露一幡旗(也有的记载是在山道间画一小和尚),尽显藏意。《踏歌图》是应宁宗题诗而作,诗中所表达的藏意与“乱山藏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右上方的《秋兴有感》题诗说得很明白,一夜雨水滋润了京畿外的田野,朝阳照耀的帝王城更加美丽,丰收之年人们欢庆大宋基业兴盛,陇上随处可见踏歌而行的黎民百姓。诗句表达了在秋季丰收之时,帝王与百姓共同举行踏歌欢庆的喜悦心情。《踏歌图》正是应了这样的诗意描绘了田垄小道上,四位老者似刚刚参加完庆贺活动,在归途中,借酒酣之兴,手舞足蹈,欢歌笑语。而远山之间,松林掩映下,殿阁翘首,回廊盘曲,时隐时现。宋代关于“踏歌”活动的记录很多,在《宣和书谱》《东京梦华录》中记有中秋夜举行踏歌欢庆活动甚为盛行,在京畿皇宫贵族也参与其中。可见,踏歌是中秋节从上至下极为普遍的庆祝歌舞形式。那么,《踏歌图》中没有出现帝王与百姓共同踏歌欢庆的热闹场面,只是描绘了山间小道上四位踏歌的黎民,以及远处的宫殿一角。这正是将欢庆的场面留在了画外,而将诗意留在了画中,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体现了藏意。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幅《踏歌图轴》,纵192 厘米,横105 厘米,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是马远的传世巨迹,也是中国画史上描写“踏歌”的千古名作。《踏歌图》是马远以创新的山水画技法,采用“马一角”所特有的布局方式,营造出壮阔空灵的空间感受,并开创了南宋简洁明朗、严谨写实院体新貌的名作。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应题而作,完美诠释了帝王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与民同乐的政治诉求。
上图:近景
左下:近景
TIPS
近景
山间小路上有四位农民伯伯和两位小孩,这四位农民伯伯手舞足蹈,看似因庆祝丰收的季节而畅饮欢歌跳舞,都用了钉头鼠尾描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细致:面部擦汗伴随着欣喜的表情,白花花的腮胡,袒胸的肉感骨感。衣服可以看出来是秋天的,帽子和鞋的描写也是十分精致。
右图:远景
TIPS
远景
马远绘画学习李唐,所以《踏歌图》中山石用斧劈皴。当然,马远同时也发展丰富了斧劈皴的技法,而有自己的特点。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画”的典型特色。
上图:“拖枝马远”下图:以图造屋
TIPS
拖枝马远
构图上,马远常以局部取景,画景物之一角,其余大片留白,被人称为“马一角”。画树枝则以瘦硬线条向下斜拖,被人称为“拖枝马远”。这两个特点在《踏歌图》里也都有一定的表现。
以图造屋
左图:山石多用“斧劈皴”右图:《踏歌图》是应宁宗题诗而作,诗中所表达的藏意与“乱山藏古寺”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右上方的《秋兴有感》题诗说得很明白,一夜雨水滋润了京畿外的田野,朝阳照耀的帝王城更加美丽,丰收之年人们欢庆大宋基业兴盛,陇上随处可见踏歌而行的黎民百姓。
虽然是远景,但是细节仍然清晰可见,殿宇精致、精准,可以达到“以图造屋”。很明显可以看到古代特有的房屋样式“歇山顶”。走廊上也有人影若隐若现,堪称完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