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撰文=呼啸(陕西历史博物馆)
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它的前身虽然是世界各地古人类普遍发明的陶器烧造技术,但是仅有中国独立在陶器烧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瓷器烧制的技术。烧成的瓷器具有石质一般的坚硬结构,又有玉质一样的莹润釉层。原料丰富,价格亲民又便于使用,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各阶层广泛喜爱的生活用品与艺术品。中国古代瓷器的研究一直是文物研究中的热点,而其基础则是对器物的断代研究。这种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学以地层叠压原理为基础建立的器物时代顺序以及同时代器物组合关系。北朝以来,墓葬中时常发现的墓志为墓葬年代的确定,以及墓中埋藏器物时代下限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同时,一些瓷器上以墨书、錾刻、青花等方式书写的生产时间信息更为我们研究器物本身的时代提供了标准。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先后征集到多件带有纪年的瓷器,其时代自金代至于民国时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特对此进行介绍,向学界刊布并求教于方家。
整器通高38.5 厘米,器型较修长,小口圆唇,溜肩,微鼓腹,肩部至腹部有拉胚形成的多层同心圆凸棱,最大径在腹部,下腹内收,隐圈足。器身通体施茶褐色釉,釉层没有明显玻璃质感,给人以一种未施釉的错觉(图一)。颈部与肩部结合处有一周刮釉露胎,胎为米黄色。露胎处以墨书书写一周铭文,内容为“泰和三年八月廿五日西京武家生熟美酒清如泉”(图二)。
“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三个年号。金章宗使用泰和这个年号一共八年(1201-1208 年)。“泰和三年”即1203 年。其时正是金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时期,故同年也是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西夏桓宗李纯祐天庆十年。此时距南宋与金“绍兴议和”(1141年)已有六十余年,期间宋金虽偶有战事,但总体以和平为主。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期间政治相对清明,提倡儒家文化,社会也比较安定。此处铭文中的“西京”当是指金代五京之一的西京大同府,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武家”当是使用这件酒瓶的酒家名号,“生熟美酒”似指酒的不同品种。具体何为“生酒”,何为“熟酒”,与今日啤酒的生、熟概念有无区别,仍需专业人员研究。
鸡腿瓶也称鸡腿坛或鸡腿罈,特指一类器形修长小口,束颈,溜肩,平底或内凹底,胎质大多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缸胎的器型。其使用时代主要是从辽代到元代,分布地域主要在北方地区,尤其以今天的山西、河北、北京、内蒙、辽宁地区为多,应当是辽代契丹族所创制的一种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器物。李彬彬根据鸡腿瓶最大径的位置变化为标准,将鸡腿瓶分为四式。如这件最大径在中上部与腹部之间的,与其归类的Ⅲ式最相似,其流行时代为辽至金代,也与此器上的铭文纪年相合。与内蒙古林西县土庙子村金墓出土的一件鸡腿瓶器型非常相似。
此类鸡腿瓶多为酒瓶,2002 年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发掘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 年)壁画墓,墓室西北壁绘有一幅进酒图,最左侧一男子,身着红衣,头戴黑色头巾,手持一件鸡腿瓶正在向另一人手持的花口酒碗中注酒(图三)。此次入藏的这件鸡腿瓶,用途在铭文上已经写得非常明白,也是作为酒瓶使用的,而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酒瓶上以刮釉露胎的方式专门留出书写位置,给购买的使用者留下方便,实在是一种商家的匠心。
图一
图二
图三
口径13.4 厘米,整器釉色白中闪黄,敞口、圆唇,浅曲腹,腹部中部有一浅折楞,小圈足外撇(图四)。碟外壁下部及圈足不施釉,圈足外侧顺时针墨书一周,内容为“贞祐三年五月廿七吉日”(图五)。
“贞祐”是金宣宗完颜珣年号,共使用五年(1213—1217 年),贞祐三年即1215 年,同年是南宋宁宗嘉定八年,西夏神宗李遵顼光定五年。贞祐二年(1214 年),蒙古大军大举攻金,攻破河北、山东、山西等地90 余州。蒙古军进行了大规模杀戮和掠夺,绝大部分城镇均被焚毁,空前惨烈。为了躲避蒙古铁骑的兵锋,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此时金国已经江河日下,距离蒙宋灭金不过二十年了。
这件白釉碟釉色白而清亮,胎色白中泛黄,底足无釉,碟心无涩圈,应是仰烧,但没有采用金代常见的叠烧方式,据说出自山西窑口。但和霍州窑白瓷相比釉更薄,缺少肥厚的乳浊感。装烧方式也和1965 年山西侯马金墓出土山西霍州窑白釉盘不同。该墓出土白釉盘,盘心有涩圈,施釉至足,显然是仰置叠烧,其碗心涩圈上还有顺时针墨书一圈,内容为“明昌三年十二月廿买一十个”(图六)。“明昌三年”(1192 年)是金章宗年号。
此外,也与山西博物院藏山西广灵县南门出土金代霍州窑白釉划双鱼纹花口碗采取的芒口覆烧方式不同。说明当时山西烧造白瓷的窑口比较多,且各窑口的装烧方式非常丰富。
这件青花瓷砚,长9.8 厘米,宽5.1厘米,高3 厘米。长方形,砚侧四面以青花满绘鱼鳞纹,砚面主要由砚池与砚堂两部分组成,砚池凹陷,呈如意云头形,以青花单线勾边,砚堂为长方形,不施釉直接露胎,砚堂中有大量磨损痕迹及墨色残留,是长期使用的证明(图七)。砚底覆手部分以青花自上而下书铭文,内容为“大明万历拾贰年孟冬”(图八)。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 年(1573-1620 年),为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十二年(1584 年),刚去世一年多的首辅张居正在言官的群起弹劾下被万历皇帝彻底打倒批臭,甚至还被抄家。本已从边乱和倭祸中走出来并逐渐好转的大明王朝,很快又陷入泥潭中,这个庞大王朝最后的余晖已经敛去,朝堂从此陷入日益严重的混乱。半个多世纪后,大明王朝便在农民起义与女真人夹击的遍地烽火中倒下了。
这件砚台只是一件普通的民窑烧造文房用具,不知曾是哪个乡野文人或寻常小吏使用过,看得出使用了很长时间,为我馆瓷器增添一件时代准确的器物。
瓷盆口径23.7 厘米,高11.5 厘米,圆形,直口、方唇、平沿,直壁、平底,腹部两侧近口沿处有两个短鋬,底部五等分处置五个弧形矮足。整器通体施香黄釉,器腹部以开光形式绘画框,中间画框内以黑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侧以黑彩绘不规则牌位形开光,内书铭文,内容为“民国三年、花月吉立”(图九、十)。
图九
图十
陈炉窑位于今陕西铜川耀州区,是历史上闻名的耀州窑在明、清、民国时的延续,西距耀州窑中心窑区黄堡镇约十八公里。金末元初已有零星窑炉在此烧造,明代的陈炉窑取代了黄堡窑,发展成耀州窑后期的中心。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民国至今仍在烧造。产品以比较粗糙的生活用具为主,也有陈设瓷和雕塑。晚清到民国时期,陈炉窑大量生产生活化的本地青花瓷,但更有特色的是以淳朴的香黄釉为地,在开光形式中采用洁白明亮的白釉,再加青花和黑彩绘出纹样,这种香黄加白双色釉饰以青花加黑花纹样的香黄釉瓷器品种,是陈炉窑的一种独创。在以彩绘纹样进行装饰的同时,陈炉窑还出现了一大批署有年款并书写有诗歌、俚语、谜语、对联等文字的器物,还有不少反映历史背景的文字,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民俗生活、审美变化等很有价值。
民国元年(1912 年),陕西督军张凤翙带领革命军和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民国三年”(1914 年),又和河南起义反袁世凯的白朗军队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战斗。虽然民国初年,陕西战事不断、经济不振,但这一时期的陈炉香黄釉瓷器反而很有特色。
通高9 厘米,口径7 厘米。杯为直口、尖唇、直壁,半卵形腹,高柄圈足。通体施以青花色蓝彩,腹部正中留白釉长方形开光,开光内左侧以青花绘淡雅的折枝菊花一支,右侧书铭文三列,内容为“民国七年,作于铜川”。
图十一
民国七年即1918 年。作于铜川,应当也是陈炉窑烧造的。民国时期瓷器风格渐渐趋于变化,许多新的器型逐步出现,这件杯的器型应是模仿当时流行的玻璃杯造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