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新时代绘画“民族化”的思考

时间:2024-05-20

刘劲蓬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发展根基。全球化时代下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对消失的命运,使民族的身份认同及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尤其是当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国家将文化建设作为战略层面来重树文化自信,倡导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艺术体系。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领域越发重视传统优秀文化、民族艺术精华的学习与传承。如何深化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重新审视民族艺术的传统造型观在当代绘画创作的呈现价值,探寻在当下艺术创作中如何进行当代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建立具有中国当代本土意识的话语方式,或许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今天中国当代绘画的创新与发展。

一、时代精神的彰显

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如何在绘画中体现时代精神,其实就是强调绘画的当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体现,今天的时代进入到开放、多元的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在绘画中,需要融入当代民族性的建构思路中,呈现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将当下感受到的时代精神融入个人创作中是艺术家的使命。诚然,不能认为只要是当代人的绘画就有当代性,比如当今还在从事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写实样式的绘画就不能称之为当代绘画。再如马塞尔·杜尚的《泉》是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因此开启了现成品艺术的先河,对后来的无数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我们先不就作品的观念性进行讨论,仅从作品选用的现成品“小便池”来看,作品材料本身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直接传达当时的时代精神。艺术不仅客观如实地反映时代精神并且还参与了时代精神的创造。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创作者,本身就有时代生活的个人体验,他们将生活中的点滴作为创作素材,这就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缩影。[2]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艺术不断地更新内涵和重新定义,昨天的艺术在今天已不是艺术,已变为今天的复制品。当代绘画要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固然离不开绘画材料、技法的嬗变发展,中国当代绘画如果只是临摹、复古传统则没有意义,只有反映今天的中国社会现实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形成新的精神内核才有价值,进而解决传统艺术继承并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性问题。

二、民族性绘画语言的探索

20 世纪20 年代的美术界,徐悲鸿成为将西方绘画艺术进行本土化最坚定的践行者和推广者,他认为具象、写实的西画是先进的,主张拿西方古典写实主义来改造当时的中国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 年代初期,中国美术界掀起强调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当时的美术家们都积极参与到改造传统旧年画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技法的艺术潮流中,促使新年画的美术创作空前繁荣,成为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政治地位的崛起上升,国家层面上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相匹配的主体性地位,在世界上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做自己的官方主流的当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上倡导主旋律和民族性,扎根传统,在艺术语言方式上力求与西方艺术接轨打通,借鉴西方的当代艺术形式传达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即语言形式是西方的,但精神内核是中国的。如谷文达的水墨装置作品,装置艺术是西方的观念表达方式,但是水墨精神却是中国的。回望中国绘画民族化过程,其中涉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诸多矛盾因素的碰撞与融合,今天仍然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化道路,重新强调文化自信,对西方的艺术进行本土化改造,变为适合我们民族的艺术。在艺术语言形式上与西方艺术接轨对接,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观,艺术传统不能与时代脱离,强调全球化语境下不能被西方同化,文化上加强交流,正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一样,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坚持自己的艺术传统和民族精神,强调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三、绘画语言的转换

绘画语言的转换是时代精神的使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在绘画领域中,体现时代精神、审美意识和绘画理念的更新与绘画技法材料的选择和更替息息相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架上绘画中,更有力地推进绘画在材料媒介和技法表现中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艺术风格更为自由,更符合当下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特别是新材料对绘画的参与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当代艺术展览中变得多元化和普及化。材料的多样化越来越丰富了架上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已成为今天建立新的绘画语言的重要助推力之一。

从绘画本体语言的规律看,材料作为绘画语言要素之一,贯穿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探寻古代的绘画传统,是借鉴和转换那些过去的极具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绘画语言和人文精神,如张元所说“精神穿透材料而存在,材料才具有生命力”。如中国古代的岩彩绘画,经过千年的沉浮和遮蔽之后,重新发现并认识其岩彩材质语言在今天的独特价值。岩彩绘画与中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引导我们探寻东方文明的艺术源头,重新领悟岩彩绘画材质语言以文化的形态传达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岩彩绘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精华在今天不仅需要延续发扬,还可能成为中国当代绘画变革发展的突破点,将传统绘画材料置于当代语境中,拓展本土绘画理念的多元化表现,呈现具有民族独特经验的存在价值和语言方式,在强化个性和张扬时代精神的同时不应丢弃自己民族艺术传统中的宝贵经验,应结合个性绘画语言的需要继续传承发展传统以形成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绘画语言。

四、民族文化的综合

进入21 世纪,综合是当代艺术的主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要寻找适合的形式构建中国当代绘画。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的艺术家不断地融入世界,对全球当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文明交流和相互学习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许多新的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不断涌现,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基本态势。在今天的世界艺术格局中,中国艺术家已成为重要的一员,当代艺术的发展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当代绘画的蓬勃发展必然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综合。只有经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才能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文化综合的前提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性,保持艺术的民族性当然不能无视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本民族的个性消解,而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进而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与文化综合有着十分明显区别的是文化殖民,即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同化而被消解。艺术的民族化是确保本土文化的技术通过不断地吸纳、转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进一步增强、丰富本土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的综合不只是地域的,也包括文化领域的跨界综合。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作跨文化的综合,把后者称之为跨学科的文化综合。当下绘画的综合,是跨画种的综合性的绘画概念,不是画种之间技法表现的简单混合和材料拼凑,而是融汇中西艺术精神,拓展艺术表现形式和多种媒材综合运用的创作实验。比如在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传统墓室壁画、民间年画乃至油画的相互借鉴;同样,在油画创作中亦呈现中国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样式的交叉互融。当下中国艺术家面对的是一个高科技、综合、媒介化的混合型的现实,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协调组织作用,以绘画的方式创造出另一全新的混合现实。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绘画应紧贴时代脉搏,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以文明互鉴的方式展开对话,在与其他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中使本土艺术得到进一步丰富,将民族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在经历了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借鉴、吸纳乃至照搬挪用的探索历程之后,中国艺术家作为本土艺术体系的建构者,应深刻理解并不断丰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构建与表达,在西方既有的艺术体系之外,构建鲜明、独特的具有民族文化血脉联系的新绘画体系,这或许成为当下中国艺术家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