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普漫画的趣味创新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4-05-20

蒋蒙涛

前言:科普是指借助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传播科学知识、精神以及方法,这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随着现代传媒方式的不断发展,科普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漫画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将漫画的娱乐性和科普的知识性结合起来能够消除单纯的知识学习所带来的枯燥感,使读者在娱乐消遣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探讨科普漫画的趣味创新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一、科普漫画特点

科普漫画是由“科普”和“漫画”两个概念构成,前文已经对漫画的概念进行了简单解读,而科普则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普及,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内容和题材的层面,科普漫画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般情况下,狭义上的科普漫画是指包含一定信息量的科技知识内容的漫画,在广义上,除了基本的科技知识外,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幻想的漫画以及讽刺违反科学观念、揭露封建迷信的漫画都可以归入到科普漫画的范畴。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科普漫画种类十分多样化,涵盖了自然学科、心理学、文化学科等诸多领域。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对科普漫画作出一个清楚的定义,即普及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的漫画读物,它主要是通过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内容的表现。科普漫画的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知识性,科普本质上是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也是科普漫画创作的根本目的,漫画同书本、视频等在性质上都属于方法手段,内容形式可以灵活变化,但本质不能改变,因此知识性是科普漫画的根本属性。科普漫画所包含的知识和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学校教育面向的是广大学生,而科普漫画则不仅限于学生群体,人们观看科普漫画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第二种类型的知识,这类知识即使不能应用于工作之中,也能够发挥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效果。因此,不同年龄、专业的读者对科普漫画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是科普漫画创作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是探索性,科普漫画创作的核心要点是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性,即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层面,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启迪读者的智慧和想象力。换而言之,科普漫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而是要促进其智慧的发展,掌握思考方法,形成探索意识。想要达到上述效果,探索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远高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二、科普漫画的趣味性创新设计与实践性研究

(一)科普漫画创作中趣味性的实现

科普漫画的趣味性取决于创作者的抽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漫画可以归入到艺术的门类之中,而与科学家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更为优越。而在科普漫画创作的过程中,除了形象思维之外,创作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实现生动具体的意象和抽象的科学概念的有效融合。这是科普漫画创作中最难把握的一种特征表现,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故事情节表现的多元化。科普漫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不同类型、题材的故事之中,生动丰富的图画可以保障漫画的趣味性,而在阅读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读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意识地接受其中所穿插的科普知识以及倡导的理念。例如,在介绍动物的科普漫画创作中,可以通过人和野生动物的交集所产生的故事经历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向人们传达一种人文情怀。前文曾经提到过,广义上的漫画是由故事、漫画语言以及绘画三部分构成的,情节生动丰富的故事可以为科普漫画注入更多的阅读趣味,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强化内涵表达的深刻性。

其次是通俗化和浅显化的表现。考虑到科学知识、技术对于部分人来讲过于深奥,因此在进行科普漫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用通俗化、浅显化的表达方式,将科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大部分情况下,原始的科普素材都是由复杂、枯燥的数据和语言构成的,而科普漫画创作就是要将这些素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绘画和文字语言。例如将科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故事情境之中,通过人物的探索或是讲解向读者进行传达,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将跟随故事人物的视角对科学现象进行思考,最终在人物的引导下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此可以有效地减少阅读的疲劳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构建虚拟故事环境,借助角色对话完成科学知识传播,如法国漫画家弗朗索瓦·鲁塞尔在《爆笑物剧场》一系列作品中就通过丰富多样的动物界小场景,向读者展现了各类动物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二)科普漫画创作过程中富有趣味性的表现手法介绍

在进行科普漫画创作的过程中,以下几种表现手法的应用可以起到提高趣味性的效果。

其一,拟人。拟人是指赋予动物或是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力,形成具有人格化的角色,是漫画创作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手法,尤其是在科普漫画创作中尤为常见。

其二,幽默夸张。漫画作品的趣味性通常体现在对话和故事上,但对于一些单幅漫画作品而言,受限于篇幅,采用这种方式营造趣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画的巧妙应用配合体现趣味性。如王复养的漫画作品《种豆得瓜》(图1)就通过夸张的方式展现了关于DNA 技术的科学幻想。分格漫画则可以通过故事的巧妙构造塑造趣味性。而夸张和幽默则是图形语言塑造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漫画创作者通常会抓住某种现象或是事物的特点,在经过一定的夸张处理之后,形成与原型具有较大差异但内核相同的有趣形象,这就是漫画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其三,其他视觉创新表现手法。除了前文提到的拟人、夸张之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出了许多新型的视觉表现手法。如三维立体化的漫画作品突破了传统二维模式存在的限制,实现了作品和读者的有效互动,使读者在三维视觉空间中和漫画故事、情节形成互动,可以有效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儿童群体来讲,这种方式极具趣味性,为其带来沉浸式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科普漫画创作中强化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首先,对受众群体的趣味性兴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科普漫画所面向的是所有公众,但不同专业、年龄段的读者对漫画内容以及趣味性表现形式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广大漫画创作者而言,想要提高漫画的趣味性,就应对各类读者群体的兴趣点进行了解把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进行细分。以儿童群体为例,我国相继出台了《儿童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中国儿童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依托公权力推动“少儿分级阅读”机制的落实,对不同年段儿童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准确的界定,为科普漫画的创作提供了依据。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趣味性科普漫画的创作与出版,直接针对现阶段我国市场上科普漫画趣味性不足的问题,鼓励广大漫画创作者进行趣味性创新,更好地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漫画作品的内容层次。

其次,对科普漫画创作原则以及模式进行转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科普漫画的创作者应更多地考虑其受众的需求,根据其作品所面向的群体,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知识、技术、内容的表达。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应进行语言多样化表达和内容的趣味性设计,基于其理解能力进行故事场景的描述,并采用适合该年龄段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应摒弃“灌输式”和“填鸭式”,积极采用游戏、故事的形式进行主题和内容的阐释,通过新奇有趣的创意满足儿童群体的好奇心,挖掘其想象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之下,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可以将漫画与科普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语言进行科学知识、技术、理念的传播普及,使人们在获取乐趣的同时实现知识水平的增长,同时也助力漫画行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