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长安·中国画八人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

时间:2024-05-20

郭全忠:(著名人物画家,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点滴间呈现艺术格局

目前,我十分关注艺术的格局问题。所谓绘画的格局,即画中要有更多值得函泳的东西,而并非局限于题材大小的片面理解。首先格局问题涉及艺术家自身的深度与高度。有句话叫做相由心生,画画同理,作品的品貌就是自身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不同时代下的人们对待生活与艺术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作品呈现出的风貌也大不一样。

从发展脉络来看,老一代艺术家们是在仰视生活,我们这一代是平视生活,现今中青年一代又是俯视生活。但无论何时,作为艺术家,都始终要保有一种使命感,并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在从事艺术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独到之处,将自己的才气充分发挥至极致,不去人云亦云。由此,作品就拥有了独属于画家自身的品格与风貌,更在点滴间呈现了你自身的艺术格局。

在相关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懂得创造性地继承或借鉴前人的经验,前辈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至明、清二朝,山水、花鸟画进入成熟发达期,当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画家及作品;而人物画方面,前有任伯年、陈洪绶,近百十年来有蒋兆和与刘文西。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努力实现艺术的演进。

座谈会现场

另外,寻找自我风格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刻意,要找到自己审视生活与艺术的独立视角,继而内化成自我风格鲜明的艺术观念,于自然而然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并予以彻底的坚持。

最后说到学术性,我认为美院、画院、美协未必就代表着整个学术圈。学术圈应该是由理论家、画家等相互组成,相互促进的不定形的艺术群体。在本质上应关注的是艺术该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画家而言,当你的作品所呈现的思考正与当下人们关注并思考的问题相契合,也就有了学术性。

此次展览是一个好的开端,期待陕西画坛多一些这样的学术活动。在此我想要呼吁的是,希望以后的展览加入更多方向性更明晰的学术思考,呈现自己的主张,敢于有排他性,敢于坚持。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关注中国文化界现在思考什么,其中哪些可以共融,哪些需批判地吸收。

张之光:(著名花鸟画家,原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我所体会的人生有三个阶段,即佛教所说:初学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佛之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个道理应用于艺术就是在初学时追求平正,继而追求险绝,最后又复归平正。比如,齐白石的画与儿童有共通之处。齐白石早年临摹四王,但到了后期又回归童趣,升华至第三阶段。我自己也在这三个阶段中辗转。我最初画画是随着性子画,之后因为工作要求,开始追求平正,作画以细致为主。之后画国画又开始任性随情,但进入五十岁后却总觉画不到位,想追求质感、量感、空间感的细致。

时至当下,艺术进入多元时代,展现出多种面貌。作为实验性的探索,尝试各种方式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是否将自己所想全面而真实地表现出来,最终呈现的作品首先要让自己满意,同时还需得到观众认可。这才是好的作品。

所以,对于绘画,我想要借孟子的话来说,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面对一幅作品,旁人的评价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画家要懂得自我审视、自我检讨,发现问题、找出短板,不断修正,这样才能进步。这个道理不仅限于绘画,也包括日常的的为人处世。

总而言之,画画是个人的事情,画家要懂得自知,认准自己所处的阶段,一步步克服自己的问题,改正短板,不断前进。

范桦:(陕西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

回归传统,发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回顾长安画派前辈,他们在四五十岁的年纪就已取得了极高的艺术造诣。而现在,同样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我们,目前的艺术水准确实难以望前辈之项背。所以我们应该身体力行,静下心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目前中国画还是缺乏传统,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要继续回归传统。真正的中国画应以笔墨论高低,中国画的大小不在于尺幅,而在于境界。

我在此想倡导的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笔墨本体层面的。我们这一代从事绘画的人,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国学基础很薄弱。老一辈长安画派的艺术家在少年时代都已经有着坚实的书法基础、国学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与老师辈的差距、和长安画派前辈的差距。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尊崇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并不断深挖如何“伸向传统”,竭力思考到底该怎样对待生活。

郭全忠

张之光

范桦

刘永杰:(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避免模仿与重复

对于看画展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方面,看到好的作品,我十分欣赏,但也提醒自己不要重复模仿他人。另一方面,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也要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其路。

这次展览中的八位参展画家作品确实如郭全忠老师说的,是相由心生,各有各的品味和风格面貌,都在自己所选择的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肯定。

孙文忠:(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呈现画家当下创作状态

我与在座的八位画家同属一个年龄层,过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龄,深知做好一件事的不易。这个年龄层的人囿于工作压力,有时会不堪重负,而面对这些小品画,精神可以得到放松,让人饶有兴致。并且从这些作品也能看出大家目前的创作状态:

邢庆仁的画辨识度高,风格一贯。他的画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乡愁情结。观者可以通过画面立刻感知到他的作品与其童年生活的密切联系。他能够将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结,用自己独特的笔墨、形式等绘画语言展现出来,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巨石先生为人爽快,看他的画亦觉畅快,可见其人与画是合二为一的;姜怡翔的画面,在细看之下,可见其每一落笔的位置都经过悉心经营,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纯粹与崇高。他的画笔墨散淡,以神完形,神完气足;从李阳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近年来唱腔越来越圆,用写生的方式很好地传递了他独特的创作视角,真情流露;刘丹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画山水画恰与他这样的性情契合。他早期在人物画方面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现在创作出极富张力的山水画,这其中跨度很大,这种跨度也正是其能力的体现。他的作品,笔墨洒脱,比以前更具意味,其中精微的点景人物亦神气十足;刘西洁的作品情趣中透露着智慧,不仅传承了中国美术学院那种对笔墨的领悟与追求,也展现出长安画派那种朴茂的味道,辨识度很高。看他的画我总有会心一笑又回味无穷之感,这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看到程东富的画,我强烈地感受到,多年来他似乎一直在深情地唱着属于自己的歌,不断锤炼,力求炉火纯青;王洪涛的画中可以见出超越他自身年龄的老成,这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刘永杰

孙文忠

屈健

麻天阔

麻天阔:(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

以书法视角看笔墨

我抱着学习参观的心态来观展,作为一个书法实践者,也表达一些自己的观展感受。邢庆仁作品的独特之处是笔墨间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性,画面表现的主题思想带有哲学层面的思考,耐人寻味;巨石的画,笔墨洗练明快,我非常喜欢;姜怡翔曾经画色彩花鸟,而现在用色很少,画面纯粹,可以见出他对书法线条以及对墨的交融上的深层探索。他回归自然,将自然的质朴状态、肌理细节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看得人惊心动魄;李阳的写生,状态轻松自如,那种华贵而明丽的呈现效果我非常喜欢;刘丹山水以小见大,比以前更注重细节,更富内涵与诗意,这是他强烈的闪光点;程东富的作品,画面清淡,用色更趋于素净,可看出这些年来他对笔墨的锤炼和创作自信的提升;王洪涛的画所呈现的笔墨之势也非常难得。

屈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诚于中,行于外

八人展的形式很好,八位画家作品各有特点,可以各取所长。姜怡翔画面至简,褪去万千浮华,只留黑白两色,令人回味无穷;邢庆仁质朴,若稚子之心,不着痕迹,自然而深藏匠心;刘丹的画有苍茫之感,特以浓墨,丰富而充实;巨石的画如秋雨绵绵,于无声处自有惊雷;刘西洁的笔法文雅,又透露出一种戏谑感,似是假文人之笔墨传达他对艺术及文人画的理解,妙趣横生;王洪涛的特点是率,画面疏疏朗朗,自由自在,得写意之真趣;程东富作品雅意满怀如沐春风;李阳是清朗,写生所见所闻,笔墨融合中西,不拘一格,自成家法。这八人虽风格各异,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诚”——诚于中,而行于外。

西汉 绕襟衣陶舞俑 1989年江苏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