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文◆曹瀛文
宋 刘履中《田醉归图》
从画面来看,刘履中本与无款本《田畯醉归图》最突出的差异在于布局。刘履中本的尺寸为纵28厘米,横104厘米,构图分三段,从左至右依次表现了乡邻敬酒、醉骑牛背、舞乐送归三个场景。算上重复出现的田畯与童仆,全卷共绘乡里人物及儿童27名。而无款本纵22.5厘米,横76.3厘米,只表现了田畯醉骑牛背这一个情节,节选了牵牛者、田畯以及傍牛搀扶田畯者等三人进行描绘。这种不同的布局,致使刘履中本主要展现给观者的是热闹的民间庆典景象,而无款本则突出体现了田畯于松间崖渚醉骑牛背这个场景的静寂氛围。
客有持此卷者,过余□舍者,谓予曰此卷以其无显识,往往不识画者之趣。先生博雅好古,幸为我鉴定焉。予廼以意逆意,目之曰:《田醉归图》。客难予曰:先生何以言之?予曰:田畯者,田大夫也。骑牛而归者,体㒵古朴,冠带质野,有勤恳教劝之意,而其扶持保抱者,诚敬笃厚,若子之于其亲也。家僮牵牛徐行,窃啖炊饼,有辛苦力田之状。意其农隙之时,少长咸集,熙熙 乐,田畯亦醉而忘归,其子与家僮谋,令家僮牵牛,身与牛同载其父,忧喜之色,见乎容态。盖亦所其无逸而乐乎其升平者欤。予尚目之云耳,客乃作而曰:先生其知言挚情。书以为《田醉归图说》。看云老人书。③本文涉及的无款本《田畯醉归图》中的题跋,均自《宋画全集》第一卷第六册,第64-69页中的图片上录下。
在这段解题性质的画跋当中,看云老人提到了醉骑牛背这一场景发生的因由,即“农隙之时,少长咸集,熙熙䜩乐,田畯亦醉而忘归”。这正与刘履中本所付诸绘素的场景能够相互印证。按照看云老人的这种提法,刘履中本所表现的热闹景象应当是农闲时分,村人集会、饮酒取乐的场景。在黄小峰教授的文章中,引用了北宋文人郭祥正吟咏宫廷画家高克朋《村田乐图》的长诗,并认为诗中描绘的场景与刘履中本《田醉归图》十分类似,且诗中的醉酒老翁是乡村乐舞的一个部分;他又指出,无款本中醉酒的田头巾簪花,证明其是从春社中离去的。那么,彼时那位宋代的醉酒老翁所经历的热闹场景到底所为何来,刘履中本到无款本《田醉归图》的布局变化是否有其背后的因由?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解《田醉归图》在宋代的意涵变更。
宋 佚名 《田醉归图》局部
看云老人《田畯醉归图说》
左图为李唐《春社醉归图》,右图为《旧题春社醉归图》题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件旧传李唐所作的《春社醉归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5.7厘米,横27.2厘米,目前被定为南宋作品④见波士顿美术馆官网:https://www.mfa.org/collections/object/returning-from-a-village-feast-12964。。此页裱纸右首有清阮元题“旧题春社醉归图”字样,下有“云台”一印。这幅 “醉归图”的画面内容与故宫藏无款本《田醉归图》一致,只是尺幅更小、更接近方形,且衬景中的松树变成了柳树。通过《田醉归图》与《春社醉归图》这些后人拟定的题名可以知道,至少明清时期的观画者具认为,这种一人牵引、一人扶持醉酒骑牛老者的画面内容与构图方式,间接表现了农村的风俗或节庆。
宋 佚名 《柳荫高士图》
由刘履中本的绘画形式向无款本的简化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风俗画向文人趣味小品画靠拢的过程。旧传李唐的《春社醉归图》与无款本《田畯醉归图》一样,摒弃了农人集会的热闹景象,同时只截取了树、崖渚以及水作为“醉骑牛背”这个场景的主要陪衬。另外,二本中牛背上醉酒的老翁均幞头簪花,这也是可资注意的一个细节。
首先,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表现文士情怀的山水人物小品画中,柳荫或松下以及水畔等衬景几乎成为了文人、高士特定的标配。其例不胜枚举,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柳荫醉归图》《柳荫高士图》,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的仿马远《松荫玩月图》等,均用树荫与水的组合,衬托出其间高士的闲雅以及整个场面的幽寂。无款本《田畯醉归图》以及《春社醉归图》向此类绘画靠拢,体现了画家对农村风俗表现的淡化和对文人趣味的追索。
其次,无款本《田畯醉归图》以及《春社醉归图》中老者幞头簪花的制式,似从南宋才开始流行于士庶之中。通过现存的艺术作品,北宋时幞头上簪花者,应多为表演艺人,如河南温县宋墓杂剧砖雕中戴花脚幞头①傅伯星著,《大宋衣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8页。的演员以及宋杂剧丁都赛砖雕中的丁都赛②刘念兹,《宋杂剧丁都赛砖雕考》,1980年第2期,第58页。等。《宋史·舆服志》中在记载诸臣服饰与士庶人服时提到:“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是。①(元)脱脱等撰,《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2386页。”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一幅宋代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中,卷末的会昌九老之一也行簪戴,花朵形状与无款本《田醉归图》和《春社醉归图》中老者所簪相同。虽然其所戴幞头为文人常用的高装巾子,与后两者所戴的那种一般隶卒的幞头不同②高装巾子和一般隶卒的幞头形制,参考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7月,第408、443页。,但这也许正能够证明,后二者在绘制时,对一些代表文人情怀的元素进行了有意的模仿。
宋 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局部)
《画继》将刘履中归入“搢绅韦布”类,说他:“寓遂宁灵泉山趾。壁传人物,笔势雄特。今遂宁后土祠殿庑内外,尽出其手。仙佛图轴,亦其所长。但作故事人物,未脱工气也。③”说明这位画家的身份应为一介布衣,且可能是绘制道释题材的匠师,以画为生计。那么他所绘制的“村社醉归”题材,很有可能就是对民间村社活动的真实反映,绘制目的应是将之作为商品向市民阶层等贩售。这一题材后期的简化与对文人趣味小品画的靠拢,很大一部分原因当是为了迎合文人买主的兴味。这从宋代涌现出了大量以田园画为吟咏对象的田园诗这个现象中似可看出端倪④可参考刘蔚《宋代绘画与宋代田园诗》,《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第88-101页。。所以这类题材的绘画在宋代对于作画者的经济意义大于其他;而对于观画者来讲,其关键意涵则主要指向了它们的幽寂氛围和野逸趣味。
前文提到的元代朱德润题李唐《村社醉归图》诗中另有几句:“信知击壤自尧民,季世龚黄不如古。披图昨日过水南,县吏科徭日旁午。”其中“尧民击壤”的意象对照陈旅诗中“春风里社太平民,身世华胥牛背上”等句,可知元代观画者对此类题材的披图之感充满了对三代时期的追思。而朱德润的诗句中仿佛还表达出了对季世的失望。联系他的生平,其晚年经历了元朝末世,或有可能对当时如“科徭”等一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望之情,见图思及三代,固有“不如古”的感叹。
王偁题跋
目前所见的《田畯醉归图》事实上最早是由明人命名的。在北宋,这类图像最初可能是一种单纯表现村社习俗的风俗画,到了南宋变而开始追求文人趣味。这种变化受到了当时经济因素的影响,文人阶层很可能作为此类绘画的消费者出现。而从能见到的题画诗与《田畯醉归图》的题跋等这些较为可靠的资料出发,可以知道自元至明清时期,观画者也大都按照此类图像最初表现的内容,将之与《豳风》、击壤等意象联系起来,或表现对现世的隐忧,或藉此宣扬当世的升平和劝农思想等,赋与了此题材更多的政治意涵。而明人王则将簪戴老者醉骑牛背这个画面当作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图像去看待,给予了它不同于旁人的解读。《西清诗画》有语“画工意初未必然而诗人广大之”,后人的解读为《田畯醉归图》的意涵增加了较初创之时远为复杂的内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