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西方古典歌剧中的女性角色审美特征

时间:2024-05-20

宫妮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168)

歌剧起源于欧洲,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了音乐、戏曲、美术、表演、诗歌、舞蹈等一系列艺术体裁,并以独特的唱法影响了全世界音乐领域。纵观歌剧发展史,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歌剧艺术发展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本体发展,其所表达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随着历史环境与人文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在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角色作为戏剧冲突和矛盾的主体以及激发点,一直备受剧作家和音乐家们的青睐,以此为中心创作出来的作品除了具备本身的艺术价值外,更反映了对社会的认知和批判,进而让观众产生共鸣。深入研究西方古典歌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审美特征,要建立在时代背景下以美学的、性格的、冲突的角度进行探究,才能探索出歌剧中包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悲剧美学表达

歌剧是一种通过音乐表现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在戏剧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种通过矛盾冲突使剧情发展,最后呈现悲情效果或灾难性结局的表现手法,通常称之为“悲剧”。同样,在西方古典歌剧中,“悲剧”本身或元素的运用基本无处不在,女性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地位等条件的制约,往往是构成“悲剧”的主体,拥有超乎常人审美能力的作曲家们将其艺术化处理,展现出一系列在作品中通过悲剧色彩让观众产生情绪共鸣的女性角色。

1. 悲剧美学的由来

早在2500年前希腊式悲剧便已经形成,随后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黑格尔等悲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构成悲剧的六大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形象以及歌曲,与之同时期的音乐家们将悲剧元素进行融合升华并以歌剧的形式表达出来。业界公认的第一部留存台本的歌剧就是丁·佩里的《尤丽迪茜》,讲述了女主人公尤丽迪茜与奥菲欧之间的悲情故事。之后包括格鲁克、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一大批音乐家的歌剧创作,无论是喜歌剧还是正歌剧,往往在情节、结局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毫不例外地,这些作品的悲情色彩均以女性角色为中心或是与之关联。实际上以女性为出发点描绘的悲剧内容更能够深入反映现实社会的负面情绪进而感染观众,观众也会在获得负面情绪后开始思考与宣泄。这也正是悲剧的由来与迅速发展的动力,毕竟音乐家与观众的思想纽带是歌剧作品,而悲剧给观众带来的共鸣与喜剧、正剧相比也更为直接和准确。

2. 女性角色悲剧色彩具有的审美快感

女性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戏剧情节里都一直被视为社会阶级、政治思想、艺术追求的弱视群体,这与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歌剧发展史上,留存下来的经典歌剧作品创作者绝大多数是男性,值得注意的是,歌剧中的情节往往多围绕女性展开。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女性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她们本身就带有悲剧色彩,而人们对悲剧色彩的认同、怜悯、批判、修正等行为是会获得心理与审美快感的。假设我们是威尔第时代的听众,在欣赏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角色作品时会存在感同身受、怜悯、愤怒等一系列情绪,这些情绪在经过后续思考、净化、平复或自我突破后会得到天然释放,这种释放能让人心理解放并获得慰藉,加之具有独特性的女性音色和作品旋律特点会深化这种“悲剧”的共鸣。

3. 女性角色悲剧色彩的“未获得感知认同”

女性角色的悲剧色彩是通过情绪碰撞和变化表达出来的,这种情绪也是相对而言的,它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更不可与喜剧所对立。因为悲剧中的很多情绪是作曲家、剧作家、表演者、观众并没有过或不时常发生的,却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不为我所得,但为我所赏”的认同,我将之称为“未获得感知认同”。所谓的“未获得感知认同”是第一人称视角(即剧中人物)和第三人称视角(即观众)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某些感知方式和感受结果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出现这种强开主要有两方面成因。一方面是观众有可能在生活中没有出现过此类或相似情绪,只能通过剧中人物表演去感知这类情绪并产生认同。另一方面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理解角度不同,古典歌剧角色可以引导观众在一定范围内体验戏剧情节,以求达到感知层面的认同。女性作品可以让男性有“未获得感知认同”,失去、否定、死亡等歌剧中的悲剧元素也会让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获得某种“未获得感知认同”。例如人们总会在向往某种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事物或者是珍贵东西丢失时产生一种情愫,这种由情绪带动产生的悲剧效果甚至比作品本身更有价值。女性作品在西方古典歌剧中随着整体发展而发展,它影响着悲剧审美的走向,让参与者与观众都能够不断获得各类情感刺激,可视为歌剧一大魅力。

4. 女性角色悲剧色彩的延续与升华

歌剧本身就是一种能够使人获得艺术满足的行为方式,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艺术满足当然有很多形式可以与之对等,但它通过女性角色在作品中传递的艺术审美和悲剧思想却很难有其他音乐形式能与之比较。上文提到,无论是曲作者还是演奏者亦或是观众,他们都能够从女性作品中获得“未获得感知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本身时效性较短,一般都会伴随着整部歌剧的结束而淡化甚至消失,而如何延续与升华这种认同感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人们在其后生活中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共鸣,只有发生在自身才会让记忆和意识更加深刻。另外我国著名文豪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句话是说,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之后,人们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形成的过程和延续就形成了悲剧,而喜剧是将本身无价值的东西毁灭,毁灭即毁灭,不会产生任何后续负面情绪,所以它很难延续与升华。因此,歌剧中的悲剧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反衬着现实生活,以女性角度的表达方式感化观众的认知。

二、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角色塑造的性格特征

女性角色作为西方古典歌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以及作品创作者的认知,其中性格更是区别女性角色定位、加剧戏剧冲突、表现审美特征等美学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大量的西方古典歌剧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活泼型

活泼型性格在女性角色中是最为普遍的,这类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无论在旋律上还是在节奏、织体上都以明快、活泼、开朗情绪示人。建立在这些音乐语言特点基调上,年轻富有活力,对生活爱情充满向往,对不公平的抗争,甚至略带恶作剧式的处世态度等特点都会出现在这一类女性角色中。性格活泼的女性角色会在表现上富有幽默气质,让剧情发展变得轻松甚至离奇,也会在反差中奠定歌剧的走向。例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虽然贫穷却不趋炎附势,其勇于追求真爱的行为恰恰符合她聪明、伶俐、年轻、活泼的性格,与伯爵的斗智斗勇更是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类似这种女性角色性格的带动下,观众很容易产生比较或联想,通过作品感知假设情况下本人与剧中人的差异和回顾。

2. 端庄型

端庄型性格的女性角色给人的直观表现在于女性的年龄与地位,这类歌剧角色定位往往为中年女性和贵族。纵览世界各国的歌剧作品可以得知,男人和女人的矛盾、阶层间的矛盾、情感上的矛盾、荣誉和屈辱的矛盾、宗教的矛盾、家庭环境的矛盾等是促使剧情发展的主要戏剧矛盾。在传统作品中,端庄型性格的女性角色在呈现正面审美特征时多表现为睿智、沉稳、豁达,在呈现负面美学思想时表现为阴郁、高傲、危险。总体来看,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坚守,只不过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不尽相同。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就是端庄女性的代表,在看到伯爵移情别恋苏珊娜时的哀伤以及隐忍后的沉思,体现出的美学思想更像是一种态度和处理方式,她的典雅与高贵也从侧面反映了她的成长环境和意识形态,从而使观众产生落差和怜悯的情绪。

3. 柔弱型

柔弱可以说是女性角色特有的一种性格特征,它所带来的美学思想是不可替代的。在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的柔弱体现在懦弱、退让、妥协的行为,类似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后续表现是可以预见的。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何种女性都具有柔弱的一面,只是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歌剧中的艺术化处理可以放大女性的柔弱感,在接受到爱或是被压迫时的那种手足无措、举棋不定的反应都会让人心生怜悯。笔者认为,柔弱性格在歌剧女性角色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更像是一种反衬与思考,女性由于性格柔弱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牵引着观众的思想,并产生联系,且带有一定的辩证性,即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4. 强势型

压迫与抗争永远是矛盾最好的制造者与推动者,弱者的抗争势必要比强者的抗争更具有感染力。柔弱性格的女性角色如果是常态化的话,那么强势的女性更像是偶然化,当然这种偶然化并不存在突发性,只是相对来说的存在数量较少。西方古典歌剧中拥有强势性格的女性角色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强势的性格特征在女性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女性角色高亢有力且跳跃性较大的性格特点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或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例如著名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中,夜后对女儿的控制欲望;另一类为后天形成的强势性格,这类性格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自我冲突感,在事件或人为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冲突化的美学变化,例如《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从顺从到为荣誉而死的转变。这类女性角色往往在剧中比较突出,有别于男性的强势性格,表达出更具有感染力甚至煽动性,所以具有的审美特征也更为突出。

三、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角色创作的审美视角

西方古典歌剧中女性角色的美学特征最终目的是要让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以及获得艺术享受。歌剧创作者是用音符来赋予故事灵魂,这种灵魂的外部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者的美学认知和审美倾向,如果想让这种个体美学认知成为普遍美学认知那就要依赖于作品本身。

1. 认知视角

所谓认知视角就是创作者对于美的理解,并将之付诸于创作。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既要反映思想又带有强烈的艺术性,通过何种方式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巴洛克时期对女性关注还不够,社会矛盾冲突不明显,当时女性角色对爱的追求就成为主题。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者将女性角色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复杂的延伸,从而营造出多重的戏剧冲突,使得艺术的审美特征带有强烈的层次感。浪漫主义时期以后,女性角色跨越了地域和种族的限制,各地区女性角色特有的审美倾向和表现美的方式都在作品中展示出来。由此可见,认知视角是歌剧中女性作品美学的出发点。

2. 民族视角

在西方古典歌剧发展历程中,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歌剧都带有浓重的、独特的标签,这种标签就是民族性特征。歌剧创作者在各自国家的大环境下成长学习又在欧洲范围内交流演出,他们往往植根于民族再进行国际化的修饰,方法很多概不赘述。要想在以女性角色为主的这个共同点上划分区别则要采用民族化创作思维和审美理念,最常用的就是民族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在对于女性角色的运用甚至对待的态度上人们都是共通的,只是各个民族或是国家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民族民间音乐是西方各国家所特有的,也是被广泛接受甚至着力保护的,当以通用的艺术形式去装载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元素时,艺术上的共鸣自然而生,并快速建立各具特色的审美体系。

3. 价值认知

西方古典歌剧创作者有着各自的生活经历与成长环境,有社会底层也有贵族阶层,随之他们的作品所服务的对象也存在区别,女性作品创作表现出来的形象也有很大差别,创作者的价值认知也决定了女性角色的审美标准。例如莫扎特歌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困于错综复杂的爱恋,却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人物或英雄形象;而普契尼则在《图兰朵》中就开始以女性角色反映阶层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古典歌剧抓住了女性独特的性格特点产生的审美特征来加强戏剧冲突的张力,完善了戏剧情节的构成,用音乐承载了戏剧化的女性情绪。歌剧中女性所呈现出来的“美”是不可替代的,这种美在加深作品深度的同时也让观众、社会产生思考,即便今天,古典歌剧仍经久不衰,女性角色仍然是各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