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业设计——“中国方案”的践行

时间:2024-05-20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近年来,“中国方案”这一概念在习主席重要讲话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文件中屡次提及。当今中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各方面均已进入转型时期,但是,转型升级虽已号召十多年,人们对转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较低阶段。转型是什么?转型不是今天做矿泉水,明天做机器人,那是转产,没有转型。经济要转型,企业要转型,产品要转型,已在中国推行将近四十年的工业设计,也要转型。

时至今日,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外观造型上,比如要把产品设计得酷、炫,但这些评价都是凭感官做出来的,设计其实是要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工作对象重新格式化。笔者1984年在北京全国第一次设计教育大会上提出,工业设计不是制图、不是装饰,而是创造一种合理的、健康的生存方式。这种观点在当时不被广泛接受,而今天大家已逐渐接受了它,设计只有在我们周围被重新格式化,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一、设计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方向

从事设计的人,其实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国家、为百姓提供生活的转型。因此,我们要具有宽阔的眼界,过时的审美观已经不符合当代设计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各种现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人们平日里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比如外观的工艺性、美观度,造型的酷、炫。但是,隐藏在背后的现象呢?中国转型的目的就在于此,不能只停留在眼前,更要讲求深层次的内涵,习主席提到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并不只是发财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已经延续了五千年光阴,而未来我们在世界上能否继续这样延续下去,取决于我们的眼界和格局。顶层设计,或者叫战略,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产量高、价格低。但是,去年“中兴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北斗星”,制造再精确的制导武器都没有用。做好产品依靠我们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在目前所处的时代,观念必须更新,过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继续下去。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居于第二位,再过一些年我们可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我们每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耗费能源是日本的11倍、西欧的7倍,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因此,我们提出转型,提出供给侧改革,截至目前,人们的理解程度尚未到位。

社会的进步是系统的进步,年轻一代必须认识到任何现象背后的体系,才可能有发展。如冰山理论,海平面上的冰山很小,但海平面下往往巨大无比。我国近四十年来发展很快,但其实很多体系还没有完善,面临世界竞争,我们必须完善才能延续。中国的工业化是“引进”的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昨天引进,今天安装,明天生产,后天赚钱。我们引进现成的流水线,造得比外国多,卖得比外国便宜。但是“制”不是我们的,我们造不出一个全新的产品。

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我们今天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例如,我们看到一个杯子,但杯子不是人们喝水的目的,没有杯子人们也能喝到水,需要看到的是杯子背后的意义。在太空飞船里无论用什么样的杯子都不行,因为太空是失重的,用杯子喝不进去,水漂在空中。因此,如何能喝到水、喝好水是设计杯子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做设计必须看到物品背后的支撑、明确设计目的,才能拓宽思路和方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设计师的设计,在生产线上叫产品,工厂解决的是制造问题,之后在商场里叫商品,商场解决的是流通问题。流通最后到百姓手里,叫用品。若是明天摔碎了,扔垃圾箱叫废品。现在人们总是把流通环节当作目的、以赚钱为追求,但是,任何一件东西需要能被知道、能被流通、能被回收,才是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

培养下一代优秀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如今社会上交叉、跨界的环境,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设计观念必须要更新。如今大多数人的观念还是“功能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功能”,或者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笔者并不苟同这种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在我国教育领域工科院校只学工科,艺术学院只学造型、艺术。然而,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却在以区分的方式教育人、培养人。准确来说,没有形式就没有功能,没有功能也就没有形式,二者是同等重要的。这种简单划分概念的误区多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影响着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式,影响我们做出的正确决策,影响我们建立自己的体系。

二、中国问题与中国观念

在工业设计中,创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加创意首先要研究原理、技术、材料、工艺、构造、造型、色彩等因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建成,1957年卡车产量就超过全日本的卡车总产量,但是我们的卡车从苏联引进,生产三十年都没有变化,我们没有去探究卡车的规格为什么是四吨半,后来才知道,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将淘汰的拉炮车生产线给了中国,就是四吨半解放牌的前身,它是在战场上拉炮的车,要随时转移阵地,牵引力要大。如今中国汽车总产量世界第一,是美国、日本、德国三大汽车强国的总和,但我们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都不是自己研发的,或者是引进的,或者是用别国专利的。应当说,这不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中国发展确实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该打破这种局面了。

在研究、设计方面,我们的观念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研究中国的事、中国的人、中国的需要、中国的土地,我们定的技术参数、产品尺寸没有自己的依据,都是舶来品。生产线引进之后,我们就抓紧生产、抓紧卖,人们关心的都是卖了好挣钱,细节之处无人顾及。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目标系统无法完成,中国的设计定位、产品定位只能随着外国方向走,最多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装饰,就代表是中国的产品,但这种产品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尊重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实事求是,要讲中国理论、中国观念,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才能走出中国自己的路,体现出中国特色。 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这是工业传统,而现在很多人错误地把工作目的当作设计的思考对象。人类的衣食住行在不断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家里没有洗衣机是不可思议的,但到了欧洲,每一条街上都有洗衣站,到了香港,高层每隔十层就有一个洗衣空间,不是家家都有洗衣机,这是需求观念的不同。欧洲人认为,大家在洗衣站一边上网、一边聊天、一边喝咖啡,邻里之间能借此交流。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人把自己圈在小圈子里面了,这是有违现代化的。在观念上我们要改变,我们的需求是衣服的洁净,并不是洗衣机,而如何使衣服洁净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不是马上引进、改良,换一个图标或造型。再比如,去机场要提前两个小时到,时间成本使飞机这种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反而更低效,机场像一个小城市,占用的面积、浪费的资源数不胜数。如果能够进行改进,把所有的地铁站变成登机口,按人数准备运载车,也就是人们进入附近地铁站之后,安检、存包问题立即解决,路上一小时把登机手续解决,这样就不需要候机大厅了,基本上一个机场只要指挥塔和一个跑道,如果能实现的话,我们的机场与飞机将完全是节能高效的中国模式。

习主席说过:“房子不是炒的,是用来住的。”拥有房子不是目的,拥有一个家才是目的。近年公寓创始人刘洋开发建立了YOU+国际青年社区项目,从政府购买相对便宜的老房子,把它改造成如国外的青年旅社一样,每一个住客都有一个绝对私密的小空间,更多的钱投在公共空间,有休息区、咖啡区、洗浴区、打牌区,尽量把大家吸引在公共区域,为住客提供交流的空间,住在这里有优惠,但必须保证每个月拿出一台节目,可以做交流会或组织郊游,总之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今天这种新型房产项目已在深圳、广州、苏州、杭州落地,吸引了很多创意团队参与设计。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社会一定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因此,及时变革是一个必然趋势,社会变革意味着社会进步,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必须具有足够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就像如今广汽正在研发的移动住宅项目,将汽车与住房联系在一起,象征了未来综合跨界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能像美国一样独霸,我们要共赢、要分享,这个方案是中国要走的一条新路。中国国情复杂,各地发展不均衡,很多情况只有中国自己解决,把中国问题研究透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路,给世界做榜样。中国目前的发展面临双向挤压,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众多合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都在转移。中国设计界的所有词汇都是外国引进的,那么中国的问题是什么,或许才是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意味着每一个产品的零配件都要能与使用者、操作者、设计者对话,“芯片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核心的技术不在我们手里。对此,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三个“五年计划”都在提工业设计,这是前所未有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专业的工业设计。什么是专业的工业设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说得明确,就是要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十三五”更明确,大的企业、地方要支持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工业设计中心要和财务中心、营销中心、市场中心平起平坐,要同老板对话,同工程部总监、财务总监博弈。同时,国家还将要成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工业设计。

三、工业设计的本质与创意

工业,起源于工业革命,它不只是蒸汽机、流水线、大批量,最本质的是全流程,一个产品从开始制作到流通至商场这一个整体过程。过程的关键在于设计,设计的精髓凝结在图纸深处,图纸要标明一切要素,它包括零件图,包括每个零件的工艺、工序、材料,是一个系统。我们培养出的设计人才要懂得这个系统,而不是只精通于最后一道工序。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设计以此为基础发展,它是生产方式的革命。举世闻名的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最早其实是一种歧视,早期德国人只靠引进英国技术生产,英国人让他们必须把产品打上“德国制造”,因为是引进的二流、三流产品。德国在压迫下迅速转变,不到二十年,就通过抓质量、抓标准赶超英国,现在的国际工业标准一半多是德国人制定的。要想彻底转变,需要抓住本质,而我们一直抓的是表面,只关心元素,不关心系统。

工业化最大的特点是分工前提下的合作,是社会的产业链,不是企业的产业链。日本提倡“隐形冠军”,全日本只有一家螺丝钉厂,全德国只有三家电镀厂,而中国每个大企业都有、每个行业都有。手工业时代跟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现在基本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的观念。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大国重器”前提要求下的,不是为了显示技巧多么好,技巧的目的是服务于大国重器。“工匠”与“工匠精神”也不相同,工匠精神是弃而不舍、精益求精,而不只是当工匠赚钱。今年是“包豪斯成立100周年”,包豪斯精神与包豪斯不是一回事,它是为大众服务的,而风格早已过时。包豪斯很早就提出:“艺术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要模糊艺术、工艺和建筑的边界。”也就是现在讲的跨界、集成、整合的思维。什么是合作?你的优势是我的劣势,我的优势是你的劣势,才能合作,否则就是竞争。未来社会是跨界的时代,工业设计是生产关系的结晶,是创造合理健康生存方式的手段。

设计要面对的是人,人欲望无穷,因此设计不是无限满足,而是要合理制约。工业设计因为抓的是本质,因而不容易被大众接受,人们都在关注工业设计表面的消费指数、消费黑洞,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中国,绝不能只抓表面。“美”是人的反馈,要审美的环境、审美的情趣,不是感官刺激。中国高铁走出了一条新路,高铁也是引进产品,但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南北差异巨大、地形地貌复杂,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否则无法使用。如今中国高铁总里程是全世界其他国家高铁总里程的两倍多,可谓走出了自己的路,解决了中国老百姓出行问题。不过,我们中国高铁的软件包虽然世界第一,但轮轴还是德国的,如果没有德国轮轴我国高铁的时速无法超过每小时200公里,更不用说达到现在的350公里,因此,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设计基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现在唯一的出路是促进产业创新、换道超越。新型工业设计的产业就是重新整合,整合知识、整合产业、整合资源,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这是中国的未来之路,要定义需求、引领消费、创造市场,日本在70年代初就已提出创造市场,而我们目前还在满足市场,此观念不改,我们无法转型。个性化、定制化是需要具有深厚基础的,是在时代的基础上、集约化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条件基础上的个性化、定制化。

惊人的数字表明,美国人每年购买1400万辆汽车,中国现在已经达到汽车年购买量2800万,中国每年消费全球智能手机50%、奢侈品60%,空调渗透率达60%,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中国每年出国人数1.3亿,是法国、德国人数的总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问题也接踵而来,因此,习主席讲中国方案,是共赢、分享,不称霸。设计就是要在当代站在巨人肩膀上,要站高、看远,要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下看。有了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人头脑中的设计创新能力是无穷的。1999年笔者在日本大阪开会,当时一个铝镁合金电机壳获得了金奖,因为铝铝合金的生产和回收过程耗费的能源比塑料少很多。会议结束后的论坛涉及洗衣机议题,笔者提出了“中国21世纪淘汰洗衣机”的观点,因为如今在实验室里做出绸缎一样的金属已不成问题,那么再过一百年人们的衣物可能不再是纯棉的、羊毛的,而是金属做的,脏了不用洗,加热氧化一下就可以了。

所谓文化创意,不是那些表面的元素,如唐装、汉服,实际一些来说,唐装、汉服只能过节用,我们不能骑车穿汉服,不能用文房四宝而把电脑丢弃。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偏离方向,很多人都沉浸在古典艺术、文化遗产上,但我们不能只宣传保留传统文化,中国并不只有中国菜、古代文物,社会要进步,中国还有未来。当然,文化绝不是过时的。文化是由于地理、信息、语言隔绝产生的,沉淀几百年、上千年,形成了特点。我们只从空间或时间上看问题,就会知道文明的重要性。现在交通、信息发达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封闭,因此谈文化要注重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促发展。文化传统不只是过去的东西,还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本质,不是保守。文化的载体不断被创造,而不是继承,恩格斯说“批判的继承”,我们继承着传统精神,但绝对不能继承传统的载体。传统也是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传统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我们要在研究过去、现在的同时知道未来什么样、如何面对未来。

如今我们强调分享性的服务设计,提倡使用,不强调占有。人类社会充满战争、革命,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改朝换代,就是因为分配不公,而分享就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凡物能用即可,不需要占有,这个资源就会被充分利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要依靠设计的智慧。因此,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制造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产品和工具,而是创造人类生存真正需要的衣食住行,这才是设计的初心。“不忘初心”不仅是一个政治口号,也是我们的专业需求。

设计的真正发展要学会与其他学科合作,理科是发现、解释真理的学问,工科是建构、解构的技术,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的途径,文科是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设计正是以这四大学科为桌腿的桌面。我们必须要在四个学科基础上提出未来是什么、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设计是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它不动声色地在引导人的行为变化,而不是腐化人格,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要发挥设计能够调动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智慧,陶冶我们的内在潜能,而不是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这就是在创造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中国方案,创造、实现这种方案的责任将由下一代设计师承担起来。

四、从事设计的方法与智慧

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懂得如何思考、如何创造,不要凭自己的爱好,而是一定要了解使用者。例如,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适合传统中国大家庭的社会观念,而现在中国家庭67.5%是三五口之家,这样的设计理念已不适用,只能放在博物馆里,告诉子孙后代我们曾经这样生活过,于是如今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四合院的木雕、斗拱、瓦当等。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元素,背后的系统才是真正的内核,设计就是要创造新的方式、发挥新的潜能。我们要明确研究目标,走出中国“引进”的方式,研究中国的人、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条件和中国的需求,然后定位实事求是的“事”,去组织原理、技术、材料和形态,来创造新物品和新产业,这才是设计领域真正的实事求是。

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科技的高和低对设计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评价高和低的标准是以“善其事”做依据的,我们的目的是做事,所有的技术都是手段。人们经常犯的错误是把手段当目的,在运用手段时忘记了目标,因此我们强调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了解你的服务对象,同样是一个人,由于环境、时间、条件不同,其真正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设计要研究的事情,把事情弄清楚我们才敢否定旧事物,才有新的依据、新的存在条件,才能创新。设计培养的是协调关系的能力,协调制造、流通、使用、回收之间的矛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够举一反三,优秀的设计师之所以聪明就是具备了转换能力,用不同东西来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如果说设计有什么诀窍,就是设计师要少用名词思考,多用动词思考。名词思考永远是表面的,要改变名词只能加形容词,如铁桌子、塑料桌子、木头桌子,本质上还是桌子。所以设计舒适的、豪华的、时尚的,永远是在外国设计上进行改良。用动词思考,一方面,研究人、用户、使用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做事情,研究透彻之后,就敢于重新定位,创造新概念。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做事情,研究透彻之后,就敢于重新定位,创造新概念。另一方面,新概念的产生需要有依据而非天马行空,它是用动词思考引导的结果,它研究人、研究生活、研究外因,引导设计者扩展知识领域,定位选择技术材料,提出解决方案,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方法和认识论,自然界的规律揭示了一个真理——师法造化、物竞天择,设计师是在创造第二自然,但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后天因素导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体现了童年司马光的聪明,这个聪明其实是设计思维,他明白外因变了,不在河里而是在缸里,把缸砸破人就可以得救了。跳跃性的创意是设计的本质,它在充分研究外因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有句话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说的就是设计思维,这是一个思维的规律,也是认识论的规律。设计是从自发到自有的过程,不是凭小聪明,不是靠灵感,而是真正掌握了方法,每个人都能创新。从事设计要探索,也要重新格式化,在此我们重新了解一下什么是格式化,读书不是为了找规律,找到规律之后运用规律行事,而是根据新的情况创造新的规律,这就是再格式化的过程,即是设计思维的逻辑关系。一旦掌握了这个要点,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目的,研究外因。

学校里的一门课程甚至一个专业,能教会学生的只是学会如何扩展知识的机会,寻找知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引进门,修行在自身”,人的认识从自发到自觉,必须了解认识的过程,千万不能局限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今我们还提倡“金字塔”,金字塔具有宽口径、厚基础,中国学生的问题不是知识含量,而是知识结构,即需要具有组织知识的能力。对此,笔者提出“鱼骨刺”观点,“鱼骨”是什么概念?例如,教师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从头到尾做一件事,一个学期做一件事,七个学期做七件事,把新学的知识都通过这个行为整合进去,由此,学生就学会了规律,学会了自己找知识,学会了有目标地去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每一个学校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不要贪大、贪多,好高骛远,要讲求循序渐进。如今我们理解的基础不再是小生产时代的砖、瓦、灰、沙、石,不是技巧而是思想知识的结构,要让学生学会怎么组织知识、怎么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实践是什么?手工做模型只是第一层次,现在提倡新工科、新文科,就是要在艺术学习中加入实验室,所谓“实验室”是探索、试验、否定、再否定的实践过程。大学高年级必须要有专业实践,需要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合作,合作人不再只是设计师,有甲方、工程师,还有标准,学生必须要经过考核,到社会上才能完成真正的综合实践。实践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是一个再格式化的过程,是因为外因复杂造成的现象,因此一定要理解目标系统和外因,这是我们设计的思维落实。大学必须逐渐培养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设计人才。年轻人能否成功应对十年以后的挑战,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思考对象的起点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做到这个事情能够组织外因、了解外因,能够整合资源做出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可以说设计不是简单的艺术和使用之间的对立。

未来设计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学会抽象思维,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学会与别人合作,与别人合作是扩大知识的前提,如果只靠自己去钻研,那么一辈子读不完所有的书,与别人合作可以收获到最精华的优秀特质,可以得到更广泛、更全面的知识。与人合作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因为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学习;第三,真正深入生活,不是浅尝辄止,不得玩赏人生,而要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体验中去,从生活中寻找创造的灵感。

我们还提倡“事里学”,即在具体事件中学习。我们追求的是目标,不是功能;我们注重的是事,不是物;我们关注的是系统的结构问题,而不是元素因子。我们注重事物存在的外部关系,而不是内部关系;注重全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注重动词思维,而不是名词思维;注重祈使,是主观意图,而不是描述;注重认识上的理解,而不是被动的解释。我们关注的是用户,同时一定要发挥设计师的作用。如今很多人关注的都是美的最底层,即感觉的东西,是漂亮的,但未必是美,我们要尽量做到第二层次,注重周边的系统关系,与系统吻合之后美的层次就提高了。最高一个层次才是审美,它是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意义。

中国智慧是什么?其实“智”与“慧”是矛盾统一体,“智”是急中生智、小聪明,中国人天然具有而不用学,我们缺的是“慧”,“慧”是定力、标准,是不要钻空子,是远离不正之风。“智”与“慧”两者就像黑与白,中间连接着灰,因为外因不同,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路去实现这个境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绝对不是不偏不倚,而是让人去选择,中国设计的选择是理解“慧”之后充分发挥“智”的功能,用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能够使人类未来不被毁灭,因为它不完全服务于高技术,它会制约高技术、引导高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教育”不光是“教”,更要学会“育”,“育”其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当然,这条中国道路会很漫长,如今必须开始实施。艺术家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永远百花齐放,设计师则要为全体人民、为整个国家复兴、为中国方案的实现去努力奋斗终生。

引一句唐代司空图《诗品》中的哲理之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现象之外的才是本质,最重要的不是现象本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阅尽了名山大川,才有资格品评庐山的风貌,这是中国古人的哲理,亦适用于当代设计师。在工业设计之路上,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路。“中国方案”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相结合,中国的发展前路一定会更加光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