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上党梆子须生声腔演唱技巧

时间:2024-05-20

车斗印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体。板式中男女同腔、同调、同度,须生演唱音域最高音将唱到highG,声腔中有八度跳跃的高音,用真假声不断交替的演唱,使演唱不得不进入高位置的真假声结合中的“假声”(金属性高音),这就造成须生唱腔在演唱技术上的困难,更反映了演员唱腔中真假声无痕衔接、出神入化的美学观照。因此,对于上党梆子演员来说,掌握和探讨这种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上党梆子须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人们日常说话中大部分人的声音为真声,与之不同的发声状态所发出的声音(如男作女声)为假声。没有经过训练的嗓音,由自然声区音高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高度就感到困难,若再高,声音就突然改变,失去原有的音色,而变成又虚又弱且无色彩的声音,即所谓“假声”。中国戏曲界称真声与假声为真嗓与假嗓、大嗓与小嗓、大本腔与二本腔等。我国传统说法是男女都有真声与假声,要尽可能练就宽广的音域,掌握好声区的统一与互换中声音的流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真假声的换声区。上党梆子须生演唱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真假声如何结合运用与合理分配,怎样顺利进入换声区。

在演唱中,真假声转换是演唱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及难点。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真假声“打架”明显,唱到高声区突然变成假声,真假声的转换听起来特别明显,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总有一个坎儿,形成中高声区的不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两截子”声音。这种现象在我们上党梆子男演员中是常见的。男声常见的是高声区唱不上去,即便是唱上去,声音也发虚发暗,或唱到一定的音高,喉头就上提,发出一种“白声”甚至喊叫的声音,都是没有掌握好换声区的唱法而出现的问题。这种高声区总是掌握不好,就谈不上真假声的结合。上党梆子的假声运用不是单一的纯假声,而是合理的真假声技术性结合及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须生演员演唱中真假声结合的重要性

上党梆子须生演唱中的真假声结合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如何丰富发展上党梆子这门古老艺术,如何使这门艺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上党梆子须生人才,了解和掌握上党梆子须生演唱中真假声结合不容忽视,这也是上党戏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上党戏迷和观众就喜欢听这么一声过瘾的真假声高音,但上党梆子声腔中男女声同腔、同调、同度,给男演员的演唱造成了发声上的困难,如不经过科学的刻苦训练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就算是好嗓子也得不断练习,解决种种障碍,经久练习方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然而,现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演员,对男腔发声中真假声结合的运用认识不够,不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不认真研究真假声在梆子腔中如何运用,不科学地分析梆子腔中须生的发声规律及演唱技巧,更不去系统地进行声音训练,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使整体演唱水平难以再上层楼。

可见,一个戏曲演员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掌握扎实的唱腔基本功是多么重要。不管嗓音的自然条件多好,如果在唱腔中使用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会导致嗓音损坏,无法保持应有的艺术水准,提前告别艺术舞台。从上党梆子须生演员演唱的现状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大部分人不会合理地运用气息,也不注重吸气的方法训练,再加上吸气不深,气息控制力差,发声部位过于靠后,压喉,高音上不去;有的发声部位过于靠前,喉头坚硬,真假声结合不当、脱节明显,高强音破裂,低弱音传送不远,音色暗淡,缺乏穿透力,甚至声带病变(如发炎、肥厚、小结等)导致艺术生命短暂,这不仅是一个戏曲演员的终身遗憾,也会影响到上党梆子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科学掌握真假声的训练

一个剧种,尽管在唱腔上有各种特色,形成各种流派,但在发声上解决真假声结合仍是一切唱腔的基础。真假声结合的核心是解决高音、中音、低音三个声区的自然衔接,使三个声区达到融合统一,从而使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拥有好的嗓音。针对在低声区向中声区转换时,换声区明显,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不易衔接,发声中常在此有卡壳甚至破音的现象,结合我多年教学及学习实践体会,我认为作为演员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我们把上党梆子须生音域分为三个音区:低音、中音、高音。按上党梆子传统唱腔定调以C调来说,须生其音域划分通常是(以中央C为始)c1-g1为低音区,a1-g2为中音区,a2-g3(已到highC)为高音区(g2划为中音区,但大部分演员应做好转入高音的准备)。演员因人而异,当唱到g2或a2以上就要进入高音换声区,使人听起来感到有金属性那种明亮的高音。

具体做法为:一是认识声音的三个过程:唱出声音,感觉效果,认识身体肌肉的运动和震动规律。我们的演员不注重积累和体会,演唱也不思考,也不知道发声过程充满着各种矛盾的对抗运动,其中也包括力量、感觉与声音的矛盾,明确这一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声音,掌握身体运动规律也非常重要。如唱高音时明明是音高上去了,却偏要往下感觉才能唱好听;唱低音,明明是声音低下了,却偏要往上拉着唱效果才理想。在发声过程中,声带明明是在积极地震动、不断变化,却偏偏在感觉上要躲过喉头,声带才能自如地工作;明明气息在不断地向外呼出,却感到不断地往里吸着唱才好。这一切都是矛盾的,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正确认识声音、感觉和身体的运动震动这三者的关系,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有了思想上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接受科学的演唱方法。

二是打开喉咙,也就是打哈欠。要保持半打哈欠状,把口腔软腭抬起,由口腔、鼻腔、头腔连为一体,打开喉咙后,声音可以直接进入头腔产生共鸣,这种声音的发出,不受任何阻塞而且轻松通畅,如果声音挤、白、尖、抖、虚及高音上不去,就说明喉咙没有打开。喉咙打开使声音位置、喉咙和气息三者做到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嗓音在演唱时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喉咙打开了,声音是绝对通畅、垂直的,而且容易使气息与声音位置得到调整,找到理想的共鸣位置。唱须生唱腔的八度跳跃才有把握,才能听到上党梆子男声特有的、明亮的金属性高音。三是演唱上党梆子高音不能用纯假声。前文提过,纯假声会显得音色单调、失去个性、无表现力。所以我们提倡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上党梆子,就是要求“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混在一起。在演唱时可根据内容和风格在真假声的成分上加以调整。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因素)多些,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这里说的真假声是从发声角度说的,它们已经不是原始的真假声的含义了,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技巧。这种“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要求演唱者的声带调节非常灵活,要做到紧松随意,配合自如。总之,学习戏曲发声方法,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人只有通过老师的现场教学指导,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示范作用,加之自己的理解感悟与刻苦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理想声音。

另外,作为一名演员,应有正确的声音审美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形象,没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环境和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审美观,但由于人们视野、水平、角度不一,审美观也不尽相同。如果审美观主观片面、不科学、不实际,那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声音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精力,甚至是毕生的精力,也不见得会取得多么好的成果。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是引导我们进一步研究真假声发声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有了这样一个先决条件,我们再进行声音的科学训练,就会水到渠成、立竿见影。

四、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真假声结合

经过这些年的总结,我逐渐懂得和掌握了上党梆子须生发声的基本规律,出字、行腔、收韵及含、咬、吞、吐等的唱腔方法以及运气方法,如闻、喘、补、偷、揉、沉、送等气息技巧的训练,深刻体会到遵照声音训练课学到的用气方法,高音使用真假嗓子结合,以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达到统一,这样不但高音流畅,甚至感觉音域宽,音色亮,随着高低音的跳跃,运用声乐技巧来发挥梆子腔的特色,使演唱者情绪饱满,声情并茂,不会存在挤、压、卡现象。我国戏曲界的老前辈们很早就对用气问题加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并在演出中注意“气口”(换气处),根据不同的思想感情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如甩腔、滑腔、跳音、滚音、断音和连音等,都是在用气方面的技巧体现。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借鉴的。

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演员一定要在演出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总结演唱中逐步成熟起来。演员唱功很重要,练好唱法与戏曲基本功,才算具备了登上舞台的基础能力。一定要边演出边学习,不要怕失败,要发现问题,研究探索问题,认真领会用科学方法去演唱上党梆子,用时代的眼光去认识和领会科学的演唱技巧,循序渐进,刻苦钻研,努力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唱起来舒服,听起来圆润。要向其他剧种汲取营养,多唱一些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品及各民族的民歌小调,逐步完善自己的演唱风格,弥补上党声腔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的改进与创新。

“百花齐放春满园”,***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要想继承传统艺术就必须与创新相结合,把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愿我们的梆子腔能紧跟时代,创作出更好更适合须生声腔的演唱作品,唱出特色、唱出风格,为丰富上党梆子须生的声腔艺术和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