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西梆子 流变阐原(一)

时间:2024-05-20

赵国蔺

山西梆子当今包括有四大梆子:即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西梆子民间专指中路梆子,成为了民间的俗称。可见那时中路梆子已经取代了蒲剧、北路梆子,成为山西的代表剧种。上党梆子一度称为上党宫调。山西的四大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命名。1958年山西省文化局有一个“关于统一山西省各地方剧种名称的规定”的文件,对于全省的梆子腔剧种的名称有统一的规定:“山西各地方剧种,今后统称晋剧”。晋剧分中路梆子、南路梆子(或称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然而规定并不如民间的俗称影响力强,如晋剧原规定本属全省四大梆子的统称。现在晋剧成为中路梆子的专称,取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山西梆子的称谓。

我今所论说的山西梆子是指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这三种梆子腔的来龙去脉关系密切,血脉相连。上党梆子虽然也受蒲州梆子的滋养,但它是多声腔剧种,另成体系,应当别论。

关于山西梆子名称,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代人张际亮道光八年(1828)的《金台残泪记》。可见当时的山西梆子在北京已具有影响。张际亮所记载的山西梆子是指哪个剧种呢,未见明确说明其蝉蜕变迁的轨迹,无法得出其端倪,如何滥觞,不得而知,因此只能推测。我分析判断可能是北路梆子。原因是北路梆子在乾隆年间已经滥觞,不过不叫北路梆子,而称山西梆子。

清代乾隆末嘉庆初,时人樊先瀛曾在四川做官,退休后回到家乡定襄县,为地方治安著有一部《保泰论》的著作。此书大概写于嘉庆九年之后,其中讲到禁演戏、办科班的内容。当然也不是完全禁止,只是作了一些规划,少演少唱,根据村社的大小区别对待。可见当时梆子腔戏在农村城市已经很普及。演出活跃的标志就是当地已经有戏班和科班的设立,不过当时不叫北路梆子,从现存的清末剧目抄本看,写作“梆子腔”。我以为这很可能就是形成初期,或者说从蒲州梆子蝉蜕出来时民间的俗称。其后随着势力的发展拓张,又称为山西梆子,或者继承了蒲剧的代表性地位,成了山西代表性剧种。至于后来又有南路戏、北路戏、中路戏或下路调、上路调之类的区别,这恐怕是中路梆子形成之后的表述,应当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据我看到的资料,上世纪30年代的报刊有下路调和上路调,此时中路梆子已有相当优势,在山西民间称为山西梆子,成为山西的代表性剧种,演出地区不限于山西的中北部,而且扩张到外省,如陕北、内蒙古、河北的张家口等地。上世纪40年代齐如山的《中国地方戏提要》记载,将北路梆子称为代州梆子。其实北路梆子的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具体一点应当是1955年省政府批准在忻州成立北路梆子剧团之后的事情,否则北路梆子恐怕在山西的梆子腔剧种中已经消失。为进一步比较深入地论述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演变轨迹,下面我拟做一点较详尽的分析。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传承的嫡派。中路梆子(今称晋剧)是从北路梆子衍变出来的,这应当是它们传承的脉络。清道光年间人张际亮所记载的山西梆子就应当是指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今名,其含义有两说:一说是1955年2月忻县专署北路梆子剧团成立说起;另一说是从1958年山西省文化局文件,统一全省戏剧名称算起。其实两说都可成立,都有道理。前者是当时民间的称谓,后者是政府的统一规范。

北路梆子来源于蒲州梆子的说法恐怕大家都可接受,没有什么歧义。但蒲州梆子的来源大概就有不同的认识。有说蒲州梆子独立形成于山陕豫金三角地带;有说蒲州梆子来源于金三角的同州梆子;也有说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是同源异流的双胞胎。说实话,我是赞成“源于同州梆子”的,或说“同源异流”也有道理,其实质也是源于同州梆子。从现在见到的资料看,这一说法恐怕更接近实际。清代同州府所属的郡县是陕西最富裕的地区。据乾隆间人严长明所著的《秦云撷英小谱》记载:“秦中各州郡皆能声,其流别凡两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今周至)、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因大荔归同州府属,所以同州梆子最初称为大荔腔。著名同州梆子演员小惠,即大荔人,名樊云官。“其同部中有宝儿者,石沙人,家于盩。其次有喜儿(一名小回),长安人,皆工同州腔(即大荔腔),与小惠埒①。为进一步说明问题,需从梆子腔及其发源地说起。

梆子腔这个词,最早见于康熙年间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其记载说:“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刘廷玑生于康熙年间,为汉军镶红旗人,做过江西按察使和江南淮徐道。据《在园杂志》孔尚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序与刘廷玑的个人经历判断,其所记内容当为康熙中叶后,北京、江西、安徽、江苏一带戏曲流播演变的情况。

其后约半个世纪的经历,清乾隆时人钱德苍,“性好音律,常遨游於燕赵齐楚”,采辑选编《缀白裘》十二集。在第六集和十一集里,收集当时流行的梆子腔剧目近70出。刘廷玑说梆子腔、乱弹腔属弋阳腔所变,应当是有道理的。梆子腔又称乱弹腔,而“乱弹”一词又来源弋阳腔。②

梆子腔剧种系统的核心剧种是秦腔,讨论梆子腔应先探索秦腔的渊源。秦腔的发源地应是山西的蒲州(今永济市)、陕西的同州府(今同州市)、河南的陕州(今陕县)这块三角地带。对于这个观点,恐怕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同的。黄河由北而南,是陕西与山西的天然分隔屏障。陕西的渭水,由西向东在潼关流入黄河。山西的汾河,由北而南折西,在山西的河津入黄河。河津以南至蒲州的黄河水在平原流过,河水泛滥,河床变动,使山西的蒲州和陕西同州府属县郡两地人民反复轮换共同耕种着黄河滩地,由此而结有深厚的友谊。远在唐代,蒲州人民与同州人架设浮桥,铸有大铁牛作为两岸的交通柱础,往来便利,使这个三角地带成为两省货物的集散市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俗语言相同,没有障碍,这就成为梆子腔生长的适宜土壤。

同州梆子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萌生发展起来的。其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最初是由元明俗曲形成的土戏。土戏又接受了当地的说唱以及皮影等民间艺术的滋养,在此基础上演变为板式变化体的同州梆子,初称大荔腔。在其演变过程中还汲取了弋阳腔和昆腔的艺术营养,其后形成秦腔大戏。并向外地发展,衍生出一些新生的剧种,发展成一个以秦腔为核心的板腔体声腔体系。当然,这是就秦腔总体形成的发展趋势而言。有明一带,民歌俗曲蔚为大观,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述颇详: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正(宣德、正统)至成弘(成化、弘治)后,中原又兴【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何大复继至,亦酷爱之。今所传【捏泥人】【今所传】及【熬鬏髻】三阙,为三牌名之冠,故不虚也。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声盛。嘉、隆间(嘉靖、隆庆年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汉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媒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脾,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谈叹!”

从以上所述明代民歌俗曲的流布与影响,可见其繁盛的状况,传承到清代则有更大的发展繁荣,乃至被山陕的地方戏曲所吸收。举例说,就山西梆子而言,至今还可找到一些曲牌的面目,如【哭皇天】【银钮丝】(很可能是【银绞丝】的流变)之类。

入清以来,山陕地区盛行的民歌俗曲,统称之为“西调”或“西曲”,这种民歌俗曲是山陕地方戏曲孕育形成的重要元素。清代人十分关注。翟灏的《通俗编》记载:“今山陕所唱小曲为西曲。与古殊绝,然亦固其方俗言之。”山陕民歌俗曲很丰富,乾隆初集有《西调百科》《西调黄鹂集钞》,两书收集民歌俗曲有三百余首。其后还有《白雪遗音》等,可见清人对山陕民歌的重视与认识的高远。据陆次云《圆圆传》记述,李自成进京后,不喜欢听陈圆圆唱“吴歈”,而命群姬歌“西调”,这可看出山陕农民群众喜欢“西调”的程度。当然这里所说的李自成所喜欢“西调”,我们还不明是“俗曲”还是“戏曲”。

不过,民间音乐乃地方戏曲声腔的源泉是事实。民间音乐向地方戏曲音乐演进的过程,也就是民间小戏萌生并逐渐发展的过程。为证明民歌俗曲形成事实,从《霓裳续谱》就可找到这样的实例。该书里收有一曲《乡里亲家我睄睄亲家》,有乡里亲家女儿和城里亲家,所用曲牌有【银钮丝】【秦吹腔】【京腔】【数岔】【银钮丝】【南锣儿】【秦腔尾】。两亲家初见面是因语言不合,发生争吵,最后和好。和好后用其【秦腔尾】唱“两亲家一见心欢喜,方才是我性儿急,天长地久永和好,快刀儿割不断的好亲戚。”从这里可看出还是多曲牌的混合体。清乾隆间人钱德苍所选编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里也收有此剧,剧名叫《探亲相骂》,脚色行当已很完整,有丑、外、贴旦、小生、净、老旦。基本内容相同,只不过曲牌已不是多曲牌,演变成由【银绞丝】一曲到底。但故事性演变得完整有趣,成为一个有趣味的民间小喜剧③。从这里可看出山陕交界地带戏曲演变的早期形态。西秦腔《搬场拐妻》是又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虽然《缀白裘》编选为乾隆中期。其实《缀白裘》选本很复杂,早在明末清初,已有郁冈樵隐和积金山人共同编选的《缀白裘会选》四卷本行世,所收全部为昆曲折子戏。到乾隆时,玩花主人另编《缀白裘》选本,钱德苍在此基础上增扩编为十二集,金阊(今苏州)宝仁堂刻印。宝仁堂的主人就是钱德苍。也有人认为钱氏的选本不是在玩花主人选本基础上的扩充,十二集全是钱氏独立编选。众说纷纭,不过流传下来有影响的还是钱氏的选本。

虽然《缀白裘》选编刻本在乾隆中期,但我认为所选全都是当时的演出本。还可能包括有梆子腔板腔体音乐未成熟之前过渡时期的剧本。有的剧本标有“梆子腔·山坡羊”这样的曲牌。西秦腔《搬场拐妻》就是过渡阶段一种形态的证明。事实很明白,西秦腔就是吸取山陕交界地带的民歌俗曲——“西调”或“西曲”之后,又进一步发展的地方小戏,俗称土戏,或称西秦腔。是秦腔梆子戏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态,本来是一个很清楚的问题,被一些研究者吵得玄而又玄,争论不休,把明白的问题复杂化。今山西临汾从古至今还有一个村名叫“西秦村”④应当对理解山陕交界地区有所启示。

陕西关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八百里平川向来物产丰富。入明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同州清初由州升府,大荔为州府所在地。经济繁荣,水陆交通发达,成为商品集散地。在七府五州内,同州府多为殷实之家。戏曲的萌生与发展乃至繁荣,既有发达的经济条件,也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同州与蒲州及陕州(今陕县)这块三角地区,为梆子腔的萌生与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风俗人情、语言规律基本一致,故同州、蒲州的梆子腔在明末清初就为世所称,初叫大荔腔,或同州腔,在华阴称老腔,这些恐怕就是同州梆子最初的称呼,或者说是梆子腔的别称。同州梆子恐怕是大荔腔或同州腔进一步成熟的称呼。再后来发展可能就统称为秦腔了。也就是同州梆子的成熟时代,或者说板式变化体音乐转变完善的时代。在表演艺术上也已经成熟,乾隆间的渭南申祥麟(即申大狗儿)以擅表演绝技出名,大荔的小惠(樊云官)以声擅绝调。一个以表演技艺擅名,一个是歌唱技艺感人,各有所长。还有喜儿,也是擅长同州梆子的名艺人。这些艺人都在魏长生之前就已经成名,尤其申祥麟早驰名于武汉、山西等地。此时的同州梆子行当齐备,以老生、正旦、大净为重,次以小生、小旦、二净、三净、付净、文武丑、老丑、小丑、武行,脚色应有尽有,可见表演艺术行当的完善。

与同州一衣带水的蒲州,历史上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北有风陵渡和永乐渡,两州间造有浮桥三座。土地交错,杂耕其间。两州不仅语言相近,风俗习惯也相同,文化传统和欣赏趣味也具有一致性。应当说,秦晋豫三角地区是梆子腔孕育、萌生与发展得天独厚的地区。其原因有:北杂剧的衰落为梆子腔的萌生提供了天然机遇;丰富的明清俗曲,被后来人称为“西调”或“西曲”的民歌,提供了深厚的天然的音乐因素;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活跃的商品市场为戏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频繁的秦晋酬神赛社活动传统和惟戏是耽的风俗推动着戏曲的活跃;昆曲与弋阳腔的深入提供了现成的营养,催生着梆子腔的萌生与成长。从这些条件里可看出晋陕豫三角地区应该是梆子腔的生发地。如果再具体说是同州还是蒲州,应该说是同州。其原因至少应当有:其一,清乾隆时人严长明对秦腔有深刻的认识,其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记载有“同州腔”或“大荔腔”,此可能就是同州梆子的初期称谓。其二,从现在研究的认识上,清代地方戏兴起之后,最初蒲剧也叫秦腔,现在有三条材料可证:1.孔尚任康熙年间在平阳写的《竹枝词》,有“秦声秦态最迷离”,这“秦声秦态”一定是对蒲剧表演的写真。2.清代人朱维鱼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取道山西回京,著有《河汾旅话》,记其途中见闻,在赵城、霍县时记述:“邨社演戏剧曰梆子腔,词极鄙俚,事多诬捏,盛行山陕,俗传东坡所倡,亦称秦腔。”3.民国初年所修晋南《闻喜县志》卷九“礼俗”条记载,“常演之戏,秦声为多”,所记“秦声”我以为就是蒲剧。如果以上两条为外省所记,第三条则是当地所证,应是蒲剧无疑,到民国初期还称秦声。可得出一个结论,蒲剧最早也称秦腔,在陕西同州称同州梆子,在山西蒲州称蒲州梆子。而这最初同称秦腔。

证明梆子腔或曰秦腔(据齐如山先生《中国地方戏提要》记载陕西还有一种“老梆子”,我推测很可能是同州梆子的别名)最早发祥于同州之后,为明晰起见,不妨再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其形成过程应当是:最初阶段是山陕民歌俗曲与当地的民间小戏,如傀儡影戏或锣鼓杂戏相影响,形成具有山陕特色的戏剧叫“西秦腔”,这是梆子腔的过渡形态,“西秦腔”又接受了说唱词话的音乐和故事内容,并接受昆弋腔的营养,演变成大戏同州梆子,初或称“大荔腔”或“同州腔”或同州梆子,后统称秦腔。此时的同州梆子已完成了其体制性的变异,形成了完整的梆子腔形态,并发展成为秦腔体系。所以同州梆子被后人又称为“老梆子”或称“梆子腔的老状元”。可证同州梆子的初始过程和后来人的尊崇。

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因同源同种同营养,属体制剧种,语言旋律一致,风俗习惯、审美趣味一致,音调唱腔一致,所以在蒲州初也称秦腔。

梆子腔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明末清初,梆子腔的记载,目前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与刘廷玑差不多同时代人,即清康熙年间李振声著有《百戏竹枝词》一种,其中有一首写“秦腔”的,诗云:

耳热歌呼土语真,那须叩缶说先秦。

乌乌若听函关曙,认是鸡鸣抱柝人。

作者原注:“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柝形者节歌也。声呜呜然,犹其土音乎!‘柝形者’即古代的打更人。”可见秦腔已经在北京颇有影响,引起文人们的关注。耳热心酸、土语歌唱、木击节奏、慷慨激越,并且反映出“花雅争胜”的局面。康熙年间,张叔石的《梦中缘传奇》序说:“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惟秦声、啰、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从这条材料中,我们已窥知观众欢迎花部,昆曲观众开始显现失落,从康熙年间已有表现。

证明梆子腔的最早创生地位于晋陕豫三角地区,其始祖为同州梆子。当同州梆子完成其板式变化体系的变革后,成为一个成熟的剧种,便向四方扩张,首先是秦晋两省,在陕西,向西流播于凤翔府。凤翔是陕西西部的重镇,又称西府,隶8县,称西府秦腔,又叫西路秦腔。并逐渐流播于甘肃省的天水、平凉、兰州以及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叫中路秦腔,或称西安乱弹,并集各族秦腔之长,被推为各路秦腔的盟主。除本省流播外,还流播于西北地区,乃至涉足中国西南;汉调桄桄(桄桄是梆子的俗称),流行于陕南等地,又称南路秦腔。同州在陕西的东部,所以又称东路秦腔。秦腔可能是文人的称谓,梆子腔可能是民间的俗称。

同州梆子向东流播,首先是河东的蒲州地区,初称秦腔,其后演变为“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其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乾隆后期朱维鱼的《河汾旅话》。《河汾旅话》(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者浙江海益人)是作者由西安经晋南至汾阳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关于“鸡鸣歌”的议论:“李雁湖云:今土人谓之山歌。吾乡农夫舟子所唱此曲,亦谓之吴歌,亦可被之管弦。然与山陕梆子腔戏终有别,要皆昉于鸡唱耳。”这一段话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今土人谓之山歌”,所谓“山歌”即民歌俗曲,高亢激越。所谓“土人”自然是当地人。其二,“山陕梆子腔”所唱风格也如民歌俗曲,也是慷慨激越,腔调高昂。其三,因为腔调高昂,演唱的艺人唱高音吃力,便用假声,假声即我们说的脑后音,或者说背股音,音窄尖细,如同公鸡叫鸣声音,有刺耳的感觉。所以朱维鱼说“昉于鸡唱耳”,又称为“鸡鸣歌”。其实是一种演唱高音的方法。山陕梆子的演变,音随地改,遂出现有河东地方化的剧名,后称为蒲州梆子或蒲剧等。

山陕梆子名义本身已经说明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的血脉关系。另外还可从它们传承演变的剧种唱腔里找到一点轨迹。如“十三咳”。什么叫“十三咳”呢?就是过去叫拉腔,现在称为拖腔的“那意呀哈呀”,秦腔叫“十三腔”,同州梆子叫“十三咳”。尽管有的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原始拖腔都有“那意呀哈呀”或“那意呀哈咳”。毋庸置疑,都是来源同州梆子,因为同州梆子调直音硬,唱腔直起直落,而又宛协复转,依然要叩律传声。这要有好嗓子的演员才能唱好,而多数音质不好的演员则用“那意呀哈咳”的无字拖腔掩饰没有内心的情感。这种唱法直接传承给了山西的剧种,仍然照猫画虎,这种“那意呀哈咳”的拖腔唱法,在20世纪上半叶我们还有所感受。自从30年代出了一批以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为代表的改革派艺术家,从她们的唱腔中,观众才感受到新意,她们开始受到欢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艺术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经过戏曲音乐家们的不断改革,有了更大的变化。应该说六十年大变。

戏曲是综合艺术,戏曲演出需要戏班,现在称剧团。演戏是一种相互合作的集体活动。这种职业团体具有流动性特点,冲州撞府,所以过去称作闯江湖。当然每个剧种又有区域性的制约,这主要是受方言障碍,风俗习惯,观众的审美情趣等影响。所以从清代起,剧种丛生,总称为“地方戏”,其实都是一种地域性剧种,有区域性的限制。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同源同种,歌唱腔调一致,属“体制剧种”。蒲剧北流播,到达晋中地区,必然受到晋中方言的影响,同时要吸收晋中民间文艺,尤其祁太秧歌和莲花落等说唱艺术的营养。用寒声先生归纳的概念,叫“音色片”。或者说地方语言圈的障碍,为适应方言旋律的需要,艺人必须音随地改,遂衍变出新生腔调歌唱。这种新生腔称为腔调剧种,如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于蒲州梆子来说,就应称为腔调剧种,而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腔调又无太大变异,只有降调之别,乐器改革,应是体制剧种。至于说上党梆子,虽然也接受过蒲州梆子的影响,但走的是一种多声腔的路径,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共存,应属一种以梆子为主的综合性声腔剧种,另当别论。今只论说蒲州梆子与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亲缘关系,为叙述方便,统称为“山西梆子。”(未完待续)

注释:

① 转引自《齐如山同剧论从/昔日秦腔之盛况》,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第160页。

② 见拙文《乱弹乱谈》,发表于《蒲剧艺术》2011年第2期。

③ 《改良金图“缀白裘”十二集全传》,中华民国十二年春,上海启新书局石印发行。第六集卷三第12页。

④ 《蒲剧艺术》2016年第一期46页郭成文《戏迷剧社聚西秦,节目演出奉献乡邻》,记述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西秦村自2005年成立“戏迷剧社”10周年活动的盛况。可见临汾市历史上还有“西秦”的村庄。由此可得“西秦腔”之启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