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党梆子与枣梆一家亲——记1963年菏泽专署枣梆剧团首次探亲

时间:2024-05-20

魏清风 程 玲 魏 强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地方戏曲四大梆子之一,起源于泽州,如今广泛流传于山西省东南部。从现存可考证的舞台题壁来看,至少于明末清初已有了粗具规模的演出班社。清代中期曾被官家称为“土戏”,被观众称之为与秧歌等地方小戏不同的“大戏”,上世纪30年代又曾被称为“上党宫调”,5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上党梆子”。历史上上党梆子曾经广泛流布活跃于晋冀鲁豫苏五省,发展势头甚是令人瞩目,并且向外衍生出山东枣梆与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以及鲁西南一带,原名“本地(),即本地的山西梆子腔,故称()梆”。系起源于山西上党梆子,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菏泽后,其语言、音调本土化后逐步演变发展而成,因而又名“泽州调”。因()是旧时狭隘地域观念产生的称呼,所以于1960年经山东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枣梆”。

山东枣梆是上党梆子向外流传衍生的剧种之一(另一为河北西调),也称之为上党梆子嫡亲姊妹剧种,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双方戏曲研究界的一致认定。据《上党梆子》一书中记载,远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就有不少上党商人到鲁西南曹州府(府治在今菏泽市)一带经商。他们闲暇时常常打起锣鼓,坐唱上党梆子,一来作为娱乐消遣,二来聊解思乡之情。时间长了,这种腔调也深受本地人民喜爱。光绪初年(约为1875),上党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壶关县乐意班(俗名“十万班”)就曾到郓城一带演出了一年多,进一步加深了上党梆子在该地区的影响。之后不久,泽州县李寨乡望城头村的上党梆子旦角潘朝绪(艺名“大闺女”)到了曹州府,在梁山县方庙设帐授徒。接着义盛班出现。以后上党梆子艺人徐群狗、王春阳、郎不香等也先后到鲁西南传艺。民国初年又有一批河北大名县以西的上党梆子(可能是如今的河北西调)艺人到鲁西南搭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当地人习惯把山西人叫作zho()儿,就把她叫作“zho()梆”,又称“本地zh(o)”“泽州调”。她的主要活动地区是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定陶等市县。东到青岛、兖州,南到商丘、丰县,西到焦作、开封,北到济南、德州等地,都有其足迹。

在山东地方戏丛书《枣梆》一书中,有记载:晋商到山东从事商贸交易由来已久。从菏泽山西会馆道光十一年(1831)所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远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前,鲁西南一带就有山西人离乡背井,“远服贾而通货贿”了,主要以典当铺为主,也经营些许染坊、烟店、盆店等。约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这些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曲者,便于闲暇时间将他们家乡流行的戏曲教于当地人清唱。最早的一个教唱者,是山西晋城的一个银匠,教唱的是一种“泽州调”。后来学唱的人渐渐增多,便有了唱“围鼓戏”(类似“打地摊”)的习俗。清光绪元年(1875),久负盛名的上党梆子十万班在郓城、菏泽等地流动演出长达一年之久才返回山西。这对于萌芽时期的枣梆,具有很大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之后又有上党梆子艺人潘朝绪(枣梆艺人称之为潘师爷)来到曹州府,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方庙与汶上的南旺等地开科收徒,传艺授技,这里便成了枣梆的发祥地。第一批枣梆艺人有珍珠帘、史文秀、樊武扎、庞石贵、候福勤等,后在郓城县组成第一个戏班义盛班,把“围鼓清唱”搬上了舞台。义盛班后来分为高升班和义和班,在鲁西南一带流动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学唱“泽州调”的人也从郓城扩展到梁山、巨野、鄄城、菏泽等地。许多地方群众自发聘师学艺,筹办科班、玩友班,以鲁西南为主,辐射至河南、安徽、河北一带。这一时期,他们在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出质量、扩大演出活动范围的过程中,开始借鉴当地剧种的优点,吸收当地方言语音,迈开了走向地方戏曲的步子。

枣梆与上党梆子的又一次亲密接触是在56年前的1963年,山东省菏泽专署枣梆剧团到山西省上党地区首次巡演探亲。当时震动了晋东南、鲁西南、冀南、豫东等地的戏曲界。晋东南专区上党梆子剧团、菏泽专区枣梆剧团以及同来“探亲”的河北永年县西调剧团三团共叙根由来历,上台同演,下台座谈,切磋技艺,交流改革发展经验,共同提高,成为剧坛佳话。此次探亲活动,使枣梆剧种首次进入了武安、邯郸、太原、阳泉、榆次、长治、焦作、新乡、开封等城市巡演。一年内巡演于这么多城市,这在枣梆的演出历史上是空前的,使枣梆剧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团体演艺水平,加强了台风纪律。正是依托上党梆子这个姊妹剧种的亲缘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山东枣梆在上党地区长期进行商业演出,一来有助于剧团稳定演出市场,渡过生存难关,同时又使得枣梆对上党这片古老淳厚的热土的感情更为深厚。当时上党地区盛传一则顺口溜:“一天不听枣梆腔,心里发痒空荡荡;两天不看本地zho ,全家老少把架吵。”足以说明了上党百姓对枣梆的欢迎与喜爱。

首次探亲活动增强了上党梆子与山东枣梆、河北西调之间的艺术交流,在声腔板式方面相互借鉴与渗透,丰富了各剧种的表现力,加深了亲缘剧种演员之间的感情。此后三剧种交流演出不断,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也甚是深远。2018年是枣梆与上党梆子首次探亲交流55周年,为使这段人们关心的历史不被湮没,为较详尽地记录当年首次探亲的盛况,留下更为详实的历史资料,特别整理一二,以供研究。

1963年晋东南戏剧研究座谈会在晋城召开,作家赵树理与枣梆、西调剧团及与会人员合影(第二排右起:第八为赵树理 王志锋 供)

一、探亲背景

建国初期,晋、鲁两省戏曲界专家就经考证确定,流传于山东菏泽一带的枣梆,是山西上党梆子的派生剧种。1960年末郓城县枣梆剧团与梁山县枣梆剧团充实合并到菏泽专署枣梆剧团。1961年秋冬季节,剧团在山东济南的天桥剧场、天庆剧院、大同剧场、大众剧场、青龙桥剧院、人民剧场等各大剧院进行了长时间的剧种展演,并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当时,有位山西籍的王副省长及有关领导观看完演出后说道:“枣梆剧种好听、好看,非常期待枣梆能寻根求源,到山西上党探亲演出。”1962年山东省新年春节慰问团组建,山东省京剧团为一团,菏泽专署枣梆剧团为二团,由省长兼任慰问团团长,共同奔赴青岛、崂山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之后又在青岛各大剧场进行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新年慰问演出后不久,枣梆剧团接到上级通知,决定于1963年开始全国巡演,并应山西省相邀赴晋探亲巡演。

二、探亲人员名单

黄晓民(菏泽专署文教局副局长)、刘惠祥(专署戏研室音乐专家)、袁绍信(枣梆剧团党支部书记)、赵凤来(枣梆剧团团长、著名须生演员)、唐群贤、丁清美(剧团副团长、著名老生、武生演员)

挂牌十大主演:赵凤来、梁宝兴、唐群贤、刘允臣、樊秀玲、罗玉魁、单元红、王圣乐、房灵鹤、崔秀芳;导演:李作亮、张宪纲。

须生演员:樊欣贤(三老之一)、赵凤来、唐群贤、刘允臣、王圣乐、邢德稳、侯建良、陈贵范、王汉朝、樊广连。

小生演员:刘福贵(三老之一)、房灵鹤、崔秀芳、樊秀真、丁清美、张冠跃、张文英、王桂兰。

旦角演员:樊秀玲、罗玉魁、单元红、周玉环、周凤荣、李爱荣、胡秀鸾、许玉兰、李金英、杨桂花、王传阁、曹秀英、李苓、郑丽娟、张桂云、郭英、于恒久、李凤云、吕迎春。

净角:王新顶(三老之一)、梁宝兴、董承和、赵星山、李朝汉、房殿伦、王继俊。

丑角:刘天保、黄宝申、张新让、张廷发、许思身。

乐师:樊作诗、梁世友、徐长武、潘跃庆、房爱春、魏光州、魏光宪、房守明、魏清林、张庆厚、陆勤学、李玉振、魏清风。

舞美后勤:孙朝文、樊兆田、闫伯松、周方勤、商建保、孙建平。

巡演范围与路线图示例

三、探亲演出剧目

传统戏:《天波楼》《蝴蝶杯》《徐龙铡子》《珍珠塔》《彩仙桥》《嘉靖访四川》《迎风剑》《绿牡丹》《连环计》《荐诸葛》《出祁山》《董家岭》《双挂印》《代州缘》《宋江杀惜》《打渔杀家》《五花马》《金玉锁》《临潼山》《双绒花》《亚郎关》《铸剑》《求妻闹店》《姊妹易嫁》

现代戏:《朝阳沟》《全家红》《老王卖瓜》等。

四、探亲巡演路线

山东菏泽—兖州—济南—德州—河北藁城—山西太原—榆次—阳泉—永年—黎明关—河北武安—邯郸—黎城—潞城—长治—屯留—长子—平顺(西沟)—襄垣—高平—陵川—晋城(李寨、望城头)—阳城—河南焦作—新乡—开封—民权—商丘—山东曹县—菏泽。巡演范围涉晋冀鲁豫四省,历时整一年。

五、探亲学习盛况

枣梆剧团到达太原后,与山西省晋剧院进行艺术交流3月有余,学习了晋剧的《小宴》《杀宫》《打神告庙》《过江杀督》《徐策跑城》等经典剧目。其中《汴梁图》中的精彩折子戏《杀宫》,由罗玉魁饰演刘桂莲、李爱荣饰演苏玉娥、王汉朝饰演刘承佑,学习了剧目中站椅、钻椅等高难度程式动作。此外,樊秀真学习饰演了《小宴》中的吕布一角;陈贵范学习饰演了《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并且重点观摩学习了帽翅功;樊秀玲学习饰演了《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学习了水袖功等。通过这些观摩交流,提高了演员的表演水平,也丰富了演出剧目。

不少枣梆老艺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之后前往上党地区的探亲交流最令人记忆深刻。当时从黎城出发,解放军专门将我们一路送往长治,还未下车就听到了前来迎接的阵阵锣鼓声。上党梆子专一团的领导与老师一一与全团人员亲切握手,当时感到无比温暖与感动,就如久别归家的游子一般无比亲切。我们结识了郭金顺、段二淼、薛万青、温喜云、郝同生、刘坤为、高玉林、王桂兰、杨荷叶、马天云、宋清秀、马正瑞、李德全、靳三孩、张仁义、栗守田、孙有根等上党梆子艺术家。”在长治大礼堂、人民剧场、淮海兵工厂礼堂和上党梆子剧团交流演出了两月有余,参观了长治戏校和上党梆子剧团驻地,观摩并学习了上党梆子众多剧目。上党梆子剧团也学习了枣梆的现代戏《老王卖瓜》和新编历史剧《姊妹易嫁》。三个剧种、十多个剧团的艺术交流,一时间成为上党戏曲史上的佳话。

枣梆演员王汉朝、罗玉魁分别向上党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郭金顺、著名旦角演员杨荷叶学习了上党梆子传统戏《寄女杀家》(《玉美图》中一折)剧中的冯亮、碧霞一角,枣梆演员张文英学习、请教了上党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段二淼先生的“罗成”一角,樊秀玲学习了上党梆子《皮秀英打虎》剧中高玉林老师饰演的皮秀英一角,黄宝申学习了宋清秀饰演的皮虎一角,房灵鹤学习了郝同生饰演的吴祯一角,张冠跃与上党梆子须生演员温喜云学习交流等。

段二淼辅导枣梆剧团青年演员张文英

在彼此观摩演出中,枣梆虽与上党梆子部分剧目基本相同,但能看出表演上已各具特色(枣梆《徐龙铡子》与上党梆子《徐公案》之对比就是一例),上党梆子演员也观摩学习了不少枣梆剧目。上党梆子演员杨荷叶、高玉林、马正瑞就分别向枣梆演员周玉环、罗玉魁、房灵鹤学习了枣梆现代戏《全家红》中的老婆、张爱华、建军等角色,马正瑞、杨荷叶还向枣梆艺人王圣乐、周玉环学习交流了枣梆剧目《老王卖瓜》,王桂兰、宋清秀、高玉林、高德胜等与枣梆演员崔秀英、黄宝申、罗玉魁、李金英、张新让等学习交流了枣梆剧目《姊妹易嫁》《求妻闹店》等,上党梆子乐队鼓师李德全、孙有根和枣梆樊作诗、魏清风,上党梆子琴师靳山海和枣梆魏光州、魏光宪等都进行了亲密友好的艺术交流。离别期间,两团之间合影留念,互赠礼品,不少人流下了难离难舍的眼泪。

剧团离开长治到达平顺,演出闲暇间到西沟拜访了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并聆听学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后在屯留与樊孝增、付先贵、邓小丑、李菊花、罗改英、马云巧、张巧英等老师进行学习交流。之后到达晋城,在晋城演出与交流时间比较长。10月份枣梆剧团参加了晋东南专区在晋城召开的戏曲研究座谈会。枣梆著名老艺人樊欣贤、王新顶、刘福贵、刘天保、单元红等表演了枣梆戏《反西岐》《临潼山救驾》《卷席筒》《双绒花》《连环记》等优秀传统剧目,还专门听取了人民作家赵树理同志的《戏剧为农村服务的几个问题》等三个报告。赵树理观看了枣梆剧团在晋城专场演出的《连环记》后,会见了全体演员,并紧握演员于恒久的手,接连称赞他嗓子爽亮、音域宽、表演好,是难得的人才。赵树理还指导剧团排练了《万象楼》一剧。枣梆演员向上党梆子剧团学习了《过江杀督》《刘金定杀四门》《庄王擂鼓》《清河桥》等剧目。著名上党梆子花脸演员赵德俊(艺名金疙瘩)辅导枣梆演员董承和,申银洞辅导枣梆演员王圣乐;在《庄王擂鼓》中枣梆演员王汉朝学唱楚王,王继俊学唱大二花脸斗越椒,张廷发学唱小二花脸斗贲皇,张冠跃学唱小生养由基。枣梆演员们还与赵俊海、申银洞、李小友、郭胖胖、原长命等上党梆子演员交流表演心得。11月24日枣梆剧团在李寨公社演出期间,专门到梨园之乡望城头村演出《金玉锁》,瞻仰了开元宫,以表怀念之情。望城头村业余剧团与枣梆剧团还进行了联欢演出,积极帮助枣梆剧团联系当地的演出台口。剧团在长治、晋城探亲巡演期间,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受到了当地剧团的热情款待,这都表现出了上党梆子与枣梆的深厚感情。

枣梆魏清风(后中)带领剧团在山西煤矿演出

1964年、1965年菏泽专区和山东省相继举行现代戏会演,贺龙元帅、罗瑞卿总长、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在济南观看了枣梆剧团《牡丹向阳开》的演出后连声称赞其“剧种好,剧目好,演出好,剧团好”。上党梆子名家郝聘芝、导演张仁义、音乐设计马天云等应邀观摩,并与枣梆演员同台演出上党梆子《三关排宴》选段。自此,两剧种艺术交流频繁、相互吸收借鉴,山东枣梆与山西上党梆子关系更加密切。

此次枣梆探亲活动,是山西上党梆子与山东枣梆、河北西调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三剧种艺术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件盛事,是震动晋冀鲁豫广大戏剧观众的一件喜事。去除同根同源的因素外,地方戏之间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互相进行交流融合的精神更值得推崇,这也印证了艺术需要交流且必须交流的真理。共同期待这样共聚一堂、共谋发展的盛事能够不断延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