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 越 于小军 张艳琴 武 超
戏曲的艺术生产主要包含剧目建设、创作与理论批评以及戏曲的创作机构等方面。这些方面反映着剧种剧团的创新能力和生命活力,反映着戏曲艺术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目前的生存状况。此次戏曲普查较为细致地调研了全省11个地市的艺术生产状况,具体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1.保留剧目情况
保留剧目指某个剧团或演员演出获得成功后保留下来的、以备经常演出的剧目,他们一般指的是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经典剧目。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当前太原市的戏曲保留剧目有190个。其中晋剧136个,京剧23个,太原秧歌31个。
大同市保留剧目205个,其中晋剧61个,北路梆子27个,耍孩儿15个,灵丘罗罗腔34个,河曲二人台14个,广灵大秧歌54个。
阳泉市的保留剧目有125个,其中晋剧104个,豫剧21个。
长治市保留剧目为256个,其中上党梆子75个,上党落子110个,豫剧23个,晋剧9个,壶关秧歌9个,襄武秧歌21个,沁源秧歌9个。
晋城市保留剧目134个,其中上党梆子94个,蒲州梆子16个,上党落子24个。保留剧目多为“杨家戏”和“岳家戏”,占到总剧目的80%。
朔州市的保留剧目有169个,其中晋剧62个,晋北道情29个,朔县大秧歌31个,耍孩儿32个,河曲二人台15个。
晋中市的保留剧目有189个,其中晋剧91个,祁太秧歌57个,左权小花戏12个,晋中弦腔15个,高跷竹马戏1个,凤台小戏3个,上党落子(榆社小落子)10个。
运城市的保留剧目有227个,其中蒲州梆子160个,晋南眉户13个,河东道情7个,芮城扬高戏2个,曲剧39个,河东线腔5个,锣鼓杂戏1个。
忻州市的保留剧目有237个,其中晋北道情57个,晋剧55个,北路梆子36个,河曲二人台80个,繁峙大秧歌9个。
临汾市的保留剧目有157个,其中蒲剧107个,晋南眉户20个,洪洞道情8个,浮山乐乐腔5个,曲沃碗碗腔17个。
吕梁市的保留剧目有381个,其中晋剧176个,临县道情64个,晋北道情13个,孝义碗碗腔86个,汾孝秧歌31个,祁太秧歌4个,河曲二人台7个。
2.新编剧目情况(含移植、改编剧目)
改编、移植是戏曲剧目建设的有效途径。在遵循戏曲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不同剧种、不同剧团移植演出同一剧目,并融入新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剧目同样反映了剧种剧团的生产创新能力。据统计2000年以来山西省戏曲的新编剧目总数有597个,具体数据如下:
太原市的新编剧目有49个,其中晋剧36个,京剧12个,太原秧歌1个。
大同市的新编剧目有72个,其中晋剧23个,北路梆子15个,耍孩儿20个,灵丘罗罗腔5个,河曲二人台7个,广灵大秧歌2个。
阳泉市新编剧目16个,其中晋剧8个,豫剧8个。
长治市的新编剧目有61个。其中上党梆子14个,上党落子34个,豫剧6个,襄武秧歌2个,壶关秧歌2个,晋剧1个,沁源秧歌2个。
晋城市新编剧目46个,其中上党梆子42个,蒲州梆子2个,上党落子2个。
朔州市的新编剧目有44个,其中晋剧20个,耍孩儿戏7个,晋北道情2个,朔县大秧歌15个。
晋中市的新编剧目有58个,其中晋剧31个,祁太秧歌24个,左权小花戏2个,凤台小戏1个。
运城市的新编剧目有53个,其中蒲州梆子34个,晋南眉户10个,河东线腔4个,曲剧2个,河东道情3个。
忻州市新编剧目有80个,其中北路梆子24个,晋剧7个,河曲二人台32个,晋北道情14个,繁峙大秧歌3个。
临汾市新编剧目有51个,其中蒲州梆子32个,晋南眉户17个,洪洞道情2个。
吕梁市的新编剧目有43个,其中晋剧21个,临县道情6个,孝义碗碗腔7个,汾孝秧歌3个,祁太秧歌5个,河曲二人台1个。
3.目前可上演剧目
此次统计将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和目前上演剧目总数均做详细的记录,可从两个时期上演剧目总数的比较,看出山西剧目生产的大致概况。统计剧目数量均依据剧团提供的数据,剧团演出的剧目名称存在相同的可能,(即同一剧目可能在同一剧种的不同剧团演出,但都统计在内。)但11个地市均依据这一标准统计,因此这并不影响考察目的,依然可以从上演剧目的情况中看出一个剧种、剧团当前的艺术生产状况以及在演出中的活动频率。
太原市的14个剧团,在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的总数为697个。其中晋剧487个,京剧150个,太原秧歌60个。
目前可演出剧目260个,其中晋剧为198个,京剧23个,太原秧歌39个。
大同市15个剧团,在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598个,其中晋剧320个,北路梆子59个,广灵大秧歌72个,灵丘罗罗腔56个,耍孩儿30个,河曲二人台61个。
目前可上演313个,其中晋剧为159个,北路梆子21个,广灵大秧歌44个,灵丘罗罗腔44个,耍孩儿26个,河曲二人台19个。
阳泉市7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522个,其中晋剧462个,豫剧60个。
目前可上演的剧目214个,其中晋剧174个,豫剧40个。
长治市的43个戏曲团体,在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1030个,其中上党梆子193个,上党落子538个,豫剧102个,壶关秧歌30个,襄武秧歌58个,沁源秧歌48个,晋剧61个。
目前可上演剧目总数529个,其中上党梆子113个,上党落子312个,豫剧36个,壶关秧歌15个,襄武秧歌17个,沁源秧歌10个,晋剧26个。
晋城市的22个戏曲团体,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878个,其中上党梆子784个,上党落子85个,蒲州梆子9个。
目前可上演剧目总数339个,其中上党梆子262个,上党落子68个,蒲州梆子9个。
朔州市的31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842个,其中晋剧375个,耍孩儿106个,晋北道情141个,朔县大秧歌110个,河曲二人台110个。
目前可上演的剧目总数为555个,其中晋剧301个,耍孩儿85个,晋北道情48个,朔县大秧歌76个,河曲二人台45个。
晋中市的26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1086个,其中晋剧576个,祁太秧歌427个,晋中弦腔54个,左权小花戏11个,上党落子11个,凤台小戏3个,高跷竹马戏4个。
目前可上演的剧目有639个,其中晋剧254个,祁太秧歌330个,左权小花戏9个,高跷竹马戏4个,晋中弦腔30个,凤台小戏3个,上党落子9个。
运城市的23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798个,其中蒲州梆子448个,锣鼓杂戏12个,晋南眉户268个,河东道情10个,芮城扬高戏10个,河东线腔10个,曲剧40个。
目前可上演的剧目总数为325个。其中蒲州梆子254个,锣鼓杂戏6个,晋南眉户20个,河东道情7个,芮城扬高戏2个,河东线腔10个,曲剧26个。
忻州市35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总数为893个,其中晋北道情236个,晋剧150,北路梆子131个,河曲二人台348个,繁峙大秧歌28个。
目前可上演632个,其中晋北道情163个,晋剧95个,北路梆子66个,河曲二人台282个,繁峙大秧歌26个。
临汾市26个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的剧目总数为797个,其中蒲州梆子剧为657个,晋南眉户73个,曲沃碗碗腔47个,浮山乐乐腔20个。
目前可上演剧目360个,其中蒲州梆子有299个,晋南眉户有34个,曲沃碗碗腔10个,洪洞道情12个,浮山乐乐腔5个。
吕梁市48个剧团,在新时期上演剧目的总数为1390个,其中晋剧807个,临县道情84个,晋北道情32个,河曲二人台20个,孝义碗碗腔92个,汾孝秧歌49个,祁太秧歌306个。
目前,有10个剧团解散,可上演剧目总数有790个,其中晋剧471个,临县道情有21个,晋北道情有27个,孝义碗碗腔有19个,汾孝秧歌49个,河曲二人台20个,祁太秧歌203个。
山西的戏剧作品主要来源于省市级文艺院团和省市级研究机构。下面,选择部分市级机构记录如下:
太原市艺术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后,先后创作出了歌舞剧《古调今弹》,晋剧《丁果仙》《深宫情恨》《梦断天堂》《都市警官》《荒沟纪事》,话剧《走向胜利》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作品有晋剧现代戏《梦断天堂》、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上马街》《刺赵》,新编现代戏《续范亭》,新编神话剧《神龙》《白云真人》等。
研究人员撰写出百余篇理论文章在期刊、报刊发表。院内主办的内刊《太原文化》创刊于1980年,前身为《戏剧研究》。1992年更名为《艺术方圆》,2009年更名为《太原文化》。
太原市艺术研究所还编撰出版了多部戏剧艺术类书籍和音乐专辑,其中1998年编辑出版的《太原戏剧史》为国内第一部地方戏剧史。2010年至今先后编撰了《太原秧歌》《醋溜集》《晋剧传统剧本集粹》等。
大同市艺术研究所为大同地区主要的创研机构,多年来,为全市各剧种创作改编了新编历史剧6部和现代戏3部。其中新编历史剧《边城罢剑》《琵琶声声》,改编传统戏《描金柜》《老西告状》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阳泉市艺术研究室是阳泉市唯一的创作、科研机构,截至2015年,研究室创作出的作品有:晋剧《丈人和女婿》《喋血蕲州》《荒沟纪事》《秦俑》《盂山情》《大钟锽锽》《天地清明》,豫剧《有家真好》《女人家》《圣水河的月亮》,蒲剧《山村母亲》等。
长治市戏剧艺术研究院于2011年出版了《上党戏曲丛书》(5册),本院也有自己的内部刊物《长治戏剧》,为半年刊。
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是晋城市唯一一所戏曲创演机构,2000年以来,该院陆续出版了《上党傩文化与祭祀戏剧》《上党梆子》(上、下卷)《上党梆子脸谱》《上党戏剧史摭谈》《大戏足音》《晋城民歌》《上党梆子剧本选》等研究专著。创作剧本有:《赵树理》《西沟女儿》《黄河魂》《千秋长平》《陈廷敬》《灵山圣棋》《长平原上草》等。另外还发行内部刊物《上党戏剧》。
朔州市戏剧艺术研究院的创作成果有《侨女李林》《大唐女人》。
晋中市的戏曲创作主要依托晋中市戏研室、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以及晋中市艺术学校的创作人才,作品有:晋剧《王家大院》、凤台小戏《褒尚论道》以及《大禹治水》等;左权民歌歌舞剧《太行奶娘》、太谷秧歌剧《孟母三迁》《县长遛牛》等。
晋中市在创作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于2016年开始依靠一些老艺人、传承人通过翻阅遗存下来的老剧本,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并逐步搬上舞台。
运城市戏曲创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市蒲剧团新编创了现代戏《信合情》《滴血的母爱》和历史剧《枣儿谣》等。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创作了《还债局长》《山村母亲》,其中《山村母亲》获得多个奖项,成为山西戏曲的楷模。夏县蒲剧团创作了《换了人间》《卖花姑娘》《灵前孝子》《斩公槐》等。芮城县蒲剧团新编创了《生命》《还债局长》《爸爸我要“嫁”给你》《没病找病》《懒大嫂赶会》等。临猗眉户团创作了《衣锦荣归》《涧水东流》《一颗红心》《黄龙滚滚》《好亲家》《云散月圆》《女儿的心愿》《胡乐乐小传》《故乡情》《山风》《唢呐泪》《黄土情》《杨柳春》《石锁沟》《小院风波》《新隔门贤》《野黑豆》《戏魂》《戏缘》《酸枣树甜枣树》《张小民》《十里花香》《山妹》《果乡情》《守望》等。盐湖区蒲剧团新创现代戏《祝你幸福》,新编眉户戏《煤海情稠》《卖爹》,新编古装戏《盐湖往事》。另外,稷山县蒲剧团新创了《后稷传》,闻喜县蒲剧团新创了《忠义裴度》,平陆县蒲剧团新创了《暖雪》和《风雨圪瘩岭》。
在戏曲评论方面,有《上帝的错位与戏曲的振兴》《浅析在对待戏曲技艺上的几种倾向》《浅谈戏曲创作中故事性的失落》《中国戏曲换代传承规律初探》《关于戏剧创作中的几种倾向》《戏剧表演艺术的塔基工程不容忽视》等文章。2008年还编辑出版了《戏剧文选之文论卷》和《戏迷八九倾西厢》《浅析王艺华声腔艺术》《山村母亲十年闪光路》《演出周为吉有芳喝彩》《山妹映红映山红》《天怒人怨清风亭》等,以及《廉剧飘香正当时》《喜见小团演好戏》《一堂新花满堂辉》等剧评。
忻州市的创作有:《北路梆子音乐研究》《忻州“武家班”吹戏》《北路梆子历代剧目选编》《北路梆子唱腔精选》《氍毹集》《忻州民间小戏与当地民俗关系初探》《唱腔创新中的艺术思考》《唱腔的创新与声腔的发展》《贾粉桃名段欣赏》《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新秀的培养与戏曲的繁荣》《科学发声在戏曲中的运用》《大白塔的风铃声》《艺苑集锦》等戏曲论著。剧本有《红叶》《黄河管子声》《情悟五台山》《洗心记》《徐向前返晋》《禅》《向清凉》《天人师》《生命之思》《慈航普渡》《禅三》《离娘协议》等。忻州市还创办有季刊《忻州艺术》。
临汾蒲剧院于2007年出版了《蒲州梆子志》,曲沃碗碗腔艺术研究传习所主要研究曲沃碗碗腔艺术,近年来出版了《曲沃碗碗腔》《铜碗金声》。
吕梁市黄河艺术研究院近年来编辑出版了《吕梁地区1990—2000年优秀剧本选集》《吕梁市2001—2007年优秀剧本选集》《吕梁市2008—2011年优秀文艺作品选集》《吕梁市2012—2013年优秀文艺作品选集》等。其研究人员撰写的戏剧论文有《戏曲导演知识谈》《试论戏曲现代戏表现形式的美学构造》《对吕梁市文艺精品创演的调查与思考》等。目前正在编撰《吕梁文学艺术大系·戏剧卷》。初稿145万余字,现已完成初校。
汾阳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于2015年出版了《汾阳磕板秧歌传统唱段选编》。
孝义市艺术研究室创作了小戏《人偶情》《影戏缘》。
根据此次普查,山西戏曲的制作机构共有17个。他们分别是太原市杏花岭府西街269号劳教所宿舍2单元5号的戏曲制作机构、太原市德裕通舞台设计工作室、太谷县渊方乐器厂、寿阳县高跷竹马戏的制作、运城市仝明禄主要制作板胡、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长治市玖兴炉铜乐器有限责任公司、长治市长治县申利威风鼓乐制造有限公司、长治市沁县清韵戏曲盔饰生产合作社、长治市潞城(市)红旗剧团、长治市黎城县刘氏老鼓工厂、侯马市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稷山县传统制作中心、三星牌京班鼓、文强民族乐器坊、许保太头盔制作、许海旺祖传戏剧头盔铺。
这些机构主要制作戏曲乐器、道具、戏曲盔饰以及皮影木偶和皮影雕塑等用品。有的虽然市场较好,但后继人才匮乏。
1.由各地市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四大梆子的保留剧目较多,尤其是晋剧和蒲州梆子的保留剧目较好。
2.一些小剧种的保留剧目也比较乐观,如上党落子110个,河曲二人台80个,孝义碗碗腔86个。但大部分小剧种的情况不好,保留剧目在10个以下的有19个剧种,如:凤台小戏等。
3.相对来讲,四大梆子的新编剧目数量较多,尤其是一些省级、市级剧团,如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等,由于创编能力较强他们的新编剧目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层出不穷。也有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团,其创作能力也不错,如清徐嫦娥剧团。
4.一些小剧种在新世纪以来也有不少新创剧目,已经上演有15个新编剧目的剧种有4个,分别是耍孩儿、上党落子、朔县大秧歌、河曲二人台。但大部分小剧种在新编剧目方面处于劣势,即便有,也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帮助下产生的,其演出场次极其有限。
5.创新剧目除个别以外,如《山村母亲》《傅山进京》等,大都演出场次较低,有的甚至才演出几场,便被搁置。这就导致了投资浪费,创作资金无法收回的恶性循环。
6.调查显示,所有剧种剧目建设基本上处于“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状态。
7.经费投入方式缺乏制度保障,致使精品剧目无法得到有效传承,排出的新剧目无法推广。
8.重演出轻创作。因创作剧目投资大、难度大、周期长、成功率低,所以不少剧团迫于生计对创作剧目不积极、不主动、不重视,而只重视演出收入。这在一些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中表现尤为明显。
9.目前可上演剧目的数量较新时期以来演出剧目数量大大减少,除了朔州、晋中、忻州和吕梁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均减半数以上。即使是上述的四个地区也减少近半,可谓剧目在这半世纪之间流失严重。
10.各地市的戏剧研究机构或多或少都有其创作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立足于本土,对于研究本土剧种和保存戏曲史料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1.目前留存的戏曲制作机构共有17个,但调查显示,这些机构的技艺传承均出现后继乏人之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