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说唱剧《解放》追求“和”的传统美学意蕴

时间:2024-05-20

赵 霖

在奔腾不息的世界艺术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美学思想意蕴深厚,熠熠生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植根于中华美学思想这片肥田沃土的各种艺术精品,璀璨于世界艺术之林。而在众多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独树一帜的说唱剧《解放》,饱含着“和”美的哲学意蕴,立意于“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相融,追求舞蹈意象与意境的深度关照,彰显“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将说书、舞蹈、民歌和戏曲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巧妙糅合,以旧社会女性裹脚为线索,讲述了黄土高原一对青年男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整剧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结合了山西梆子、评书、民歌、戏曲等多种山西地域文化元素,将“解放”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引人深思。

一、说唱剧《解放》突出以“和”为美的主旨意味

唐代诗人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立意是创作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关键,立意的新颖与否关系着艺术作品的成与败。以“和”为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美学思想之一,也是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和”为美之所以成为一种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审美观,植根于先祖们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审美实践。因为,美根源于主体的移情活动,美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移情现象。而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先祖们主体移情于天地的表现,也是移情于天地万物之“和”的动机所在。关于“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一呼一吸就是冲气的状态,就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停止呼吸生命就终结。而要保持呼吸,人就需要食物,离开食物人就会饿死终止呼吸。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美”思想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凡是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人和事,都是与“和”背道而驰的。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的天灾和人祸从来也没有间断。因此,人们为了生存而奋斗和牺牲的壮举,也从未止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也无不是如此。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解放运动,就是为了打碎帝国主义套在我们脖子的枷锁,解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束缚的桎梏,消灭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解放运动”从传统审美思想的角度来看,就是追求社会的和平、和睦、和美、和谐、和顺思想的体现。而这一切核心是“人”的解放,是生命的解放。因此,我们说《解放》是突出传统“以和为美”主旨的说唱剧,是编创者审美移情于人民解放运动,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建设和平、民主、自由、幸福国家心声的产物,是以解放“人”和人的生命为核心的一部优秀作品。

正是在这一主题思想的导引下,编创这部剧的著名艺术家张继钢,以其独辟蹊径的眼光和手法,从解放妇女“缠足”作为切入点,以“天足”代表着女性的解放与人性的解放,形象地揭露“缠足”这一残害中国女性一千多年的社会陋习,深刻批判了摧残女性身体以及扭曲女性思想的男权主义。同时也揭示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妇女解放的意义,不仅是其身体的解放、心灵的解放,而且意味着民族的解放。

二、说唱剧《解放》结构上彰显了感性与理性融和的审美意向

人的审美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统一,是感性与理性辩证的相融相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①还进一步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②概括其内涵,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美是理念,但这理念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观照的艺术作品。大型说唱剧《解放》在整体结构上贯穿着“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相融相和的审美意向。

说唱剧《解放》用多种艺术手段融合的感性艺术之美,表现了女性“解放”理性命题之美。“全剧以说书、舞蹈、民歌作为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与戏曲、声乐、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巧妙融合,组合成一种全新的戏剧艺术陈述结构。该剧有大段独白,但不是话剧;有60%的舞蹈,但不是舞剧;有大量的民歌,但不是歌剧;有优美动听的音乐,但不是音乐剧;有多种戏曲元素,但不是戏剧。”③而这些感性的审美艺术结构形式,是紧紧围绕着生命的“解放”而展开的。

(一)以传统“说书”贯穿始终的艺术方式,调动人们理性思索“解放”的深层内涵。连接整剧始终的是一老一少两位说书人。以老坐少立一旁的师徒传艺形式,讲述着跌宕起伏的“裹脚”故事。说书人层次分明、形象生动的语气,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描述艺术,使观者情感节奏发生了同步涌动,提气紧张,手心沁汗,为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所哀叹与同情。在语言特点上运用排比夸张的贯口垛句,掺杂着丰富多彩的民间白话、谚语、俗语,甚至还有山西地方方言,风格诙谐而又朴实。其中无不引起人们对人性、人生以及男人与女人,和谐与不和谐关系的思索。在叙述方法上,两位说书人,叙说现在、回顾过往,采用了跨越时空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时而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情节,时而作为亲历者入戏表演,时而作为旁观者品头论足,拉近了与观众的时空距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说书人的感情深深嵌入到剧情当中,调动人们的视、听审美系统,感受中国历史上封闭、保守、愚昧、扭曲的女人裹小脚史实,并急于从理性的思绪中寻找答案,从压抑的情绪中寻找突破口,理性思索“解放”深层内涵的意味。

(二)以优美的舞蹈形象高度展示出“解放”的理性精神。穿插全剧的舞蹈紧紧围绕脚的“放”与“裹”做足了文章。如开场群舞“看秧歌”;小小、亮亮“闹耍耍、过家家”的双人舞;表现女孩子天真烂漫、自由绽放的群舞“天足”;展示了女子选美的“亮脚会”群舞;小小联想亮亮喜欢小脚的“凤冠小脚舞”;亮亮走西口归来时两个人的双人舞;直到最后“解放”的大群舞,都以脚为舞蹈语言动机发展变化,将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尤以女子群舞“天足”的表现形式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标志自由解放的“天足”,运用脚勾、绷、直,腿的踢、撩、外开、内合的舞蹈语汇,既形象、生动、优美地展示出脚的自然美,又隐含着对自由美的称颂。八十双美丽的“天足”分上下两排整齐排列,在抑扬顿挫轻快优美的旋律中,舞蹈动作由脚趾始,波及脚掌、脚腕,再延伸到小腿、大腿,一直到整个身体的发展变化。动作由小及大,由点及线,点线面结合,运用群舞连动流水的编舞技法,一双双活泼可爱的天足,形成连绵翻滚、无拘无束地舞动、跳跃的足浪,既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又暗含着解放的浪潮,对戕害女性身体“裹脚”陋习的严厉批判,以及对一切束缚和阻碍人们思想行为腐朽制度的冲击。结尾的群舞“解放”是揭示全剧主题的点睛之笔,也是升华之处,群舞分上下两个平台用脚的大幅度动作舞动着红绸子,长长的红绸子飘动着,上下翻腾,与舞台上飘落漫天的桃花雨遥相呼应,加之高亢的音乐《桃花红杏花白》的强力渲染,道出了“丈二小布条,一江泪,千年血,束无数姐妹,华夏蹑足,黑手高悬霸主鞭;尺一大腰鼓,三山倒,万众欢,解倒悬生民,神州腾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寓意。

《解放》剧照

(三)以地方传统的民歌“唱”出了求“解放”的愿望。全剧以浓郁山西地方色彩的民歌和以山西民歌为核心创作元素的音乐组成。全剧由《看秧歌》《哥哥妹妹不大大》《女儿苦)《天足》《小小缠足》《亮亮求婚》《德印支招》《姥姥打鬼》《走西口》《门口冷清了》《亮脚会》《姥姥哭》《天天想》《夜夜梦》《梦儿惊》《小小再缠足》《穿越桃花云》《解放》十余首歌舞组成,各篇既相互独立又联成为一个剧情集中的整体。山西民歌活泼轻快、诙谐幽默、高亢嘹亮、粗犷舒展,又不失细腻婉转、明快清纯等特点,无论是剧中的民歌、舞曲,还是戏曲,都与故事情节丝丝相扣、烘托映衬、相得益彰。作曲家张千一谈音乐创作时说到:“用山西民歌作为基本音乐素材,根据剧情需要进行重新诠释,尽可能找到适合现代听众审美的旋律,同时兼容戏剧和民歌,让戏剧更有张力,让民歌更具色彩,让舞蹈更有看点,使整个剧情达到以小博大,更加人性,更具艺术感染力。”从整体看,全剧民歌、戏剧与舞蹈、情节结构完美融合。以小小和亮亮的爱情发展为线索,表现小小和亮亮为爱敢于冲破封建桎酷的动机。又表现出小小为爱,从不裹脚到裹脚的社会压力产生的心理矛盾与变化。以主人公小小为代表的“脚”的“解放”,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历史;也告诉人们,女性脚的真正解放,不仅是身体的解放、内心的解放,而且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三、《解放》以小见大的手法追述着妇女解放的“和”美意蕴

人类的“解放”,是一个无比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当我们祖先挥动着最原始的工具——石器,作用于客观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踏上了不断“解放”自己并无止境追求解放的道路。其目的始终是以生命的自由、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所创造的色彩斑斓的文化中,始终循着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地创造着又不断地否定着。无论是物质生产方式创新,还是制度革新,都意味着对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束缚的否定,也必然是一种“解放”,每一次“解放”,实质上就是一次审美的追求,是一次对以“和”为美的肯定。总导演张继钢以一种创新的以小见大的艺术形式,刻意将“小脚”的观念和“解放”的精神“捆绑”在一起,使之凝聚出艺术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意味无穷!“通过从裹脚到放脚肉体的解放;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是思想的解放;到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是观念的解放。”④讲述了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以和为美”的宏大愿望。

(一)剧中人物小小裹脚的“解放”,告诉人们个体的解放,必然以民族整体的解放为背景。“裹脚”又称“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大多数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三寸金莲”是古代女子的重要审美条件之一,甚至女子不裹脚就没有男人娶。据考证,裹脚开始于宋代,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菩萨蛮》中曾描述到:“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用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之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这种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陋习,是对女性身体的伤害、心灵的戕害,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说唱剧《解放》通过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讲述了女性从天足到小脚,从裹足到放脚的故事,以此表明女性解放的不易。说唱剧《解放》通过小小和亮亮情窦初开,闹耍耍过家家自由恋爱的爱情历程,实际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叛。但“大脚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定理。“看秧歌”时看见了一个大脚女孩,受不了人们的冷眼而上吊自尽的悲惨现象,促使小小在亮亮走西口期间,开始裹脚,这同样是为爱而裹。可见在世俗观念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以致于我们联想到个人的解放,必须以民族的解放为背景,民族的解放又以个人的解放为条件。更使我们意识到人的生理解放,必然是以心理的解放为前提与条件的。而心理的解放,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思想在新的环境中的革命性转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人类在追求自由幸福的道路上,充满了崎岖和曲折。当今中华民族在建设自由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也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构成的艰难险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解放和创新,也试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思考,这无疑是在新的环境下,对“和美”社会的追求。

(二)剧中女性小脚的解放,更阐明个体形式的解放必须以全民族内在精神的解放为根本。古代女子“裹脚”是为了把妇女禁锢在闺阁之中,限制其活动范围,遵从“三从四德”的礼法要求。元代伊世珍的《琅环记》说:“吾闻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这种足不出户制度,束缚的不仅仅是女性的身体,更加可怕的是禁锢了整个民族的心理。正如全剧开始说书人说的那样:“裹脚,早就废除了,还说它干啥?可保不准哪位的心里还裹着一对儿小脚呢。”如今,“裹脚”早已经被废除了,但是也许人们的心里还裹着小脚没被完全解放开来。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结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失去了其原有的统治地位,成为了供男人欣赏享乐的附庸,失去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裹脚”后的“三寸金莲”就是男人变态审美绵延千年的集中见证。《解放》全剧以女主角小小从少不更事、无所畏惧、不愿缠足,到自愿缠足的心态变化和最后彻底解放的人生历程,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人从肉体到精神的变化,必然是以整个民族的内在精神的解放为根本依托的。我们知道,自五四运动就开始了反对缠足,直到新中国成立,妇女身体的解放才真正摆脱了精神的羁绊,获得解放。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种封建愚昧思想的顽固性,不仅要在形式上去破除、去打破、去解放,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思想上去根除。否则,各种歧视妇女,歧视弱者,用金钱权力控制、束缚、禁锢他人的封建残余思想,就会沉渣泛起祸害社会。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黑恶势力,其实就是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这不仅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相悖,也与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自由幸福的“和美”社会愿望相违背。可见,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价值尺度,整个民族思想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根本。

(三)女性的解放,不仅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也为其他民族妇女的解放树立了一面旗帜,意味着人类的整体解放为时不远。“裹脚”是古代中国对女性身体伤害一种扭曲的文化形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相类似形式的畸形文化形态。如欧洲国家曾经的“束胸”,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穿鼻”“撑颈(在女性脖颈处套众多的钢圈)”“陪睡”等还依然存在。另一些地区则禁止女性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天然的姿态,要求必须穿罩袍。”⑤

说唱剧《解放》赞扬女性的生态美、人身体的自由美,批判“裹脚”对女性的束缚及戕害,追求女性的解放,实现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维护平等,是《解放》所宣扬的核心思想。就世界范围的各个民族而言,女性的解放,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解放。这是因为,女性有着天然的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必然带来心灵的伤害,不健康的心理活动,也势必影响对下一代正常的教育。这从发达的欧美国家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说,说唱剧《解放》以“裹脚”为切入点和归宿点的真正动意,在于以中国古代传统的“裹脚”为内容,告诉人们人类的解放,离不开妇女的解放,人类的真正和谐,妇女解放是重要的价值尺度。

综上所述,说唱剧《解放》作为一部跨时代的大剧,开创了艺术史上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主题、舞蹈、音乐、戏剧,还是舞美设计都渗透着中华传统以“和”立意的美学思想,不仅贯穿于全剧整体结构,而且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示出个性的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关系,形式解放与精神解放的联系,一个民族解放与全世界各民族解放的关系。这是说唱剧《解放》带给观众的启迪,更是中华传统“和”学精神的一次现代艺术诠释。

注释: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142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87页。

③ 李晓芳《锻造精品向祖国汇报——揭秘大型说唱剧〈解放〉》,《山西日报》2009.7。

④ 张继钢 著《让灵魂跟上——张继钢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版。

⑤ 杜学文《透过身体的解放,实现社会和精神的解放——评大型山西说唱剧〈解放〉》,《中国文化报 》201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