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侯万森
我从艺40年来,一直演武戏,对武戏情有独钟。所以闲暇时对晋剧武戏的过去和现状多有思考和探讨。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厅长曲润海和副厅长鲁克义两位老领导的远见卓识和关怀支持下,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了山西省青年演员培训班(青年团前身)。培训班以坐科七年的省戏校表演七班毕业生为主,再把其他地方团体的好苗子及省戏校表演六班的部分演员补充进来。这是一个行当齐全、年轻、充满朝气的团体。为了让这些年轻的演员尽快成长起来,特调聘武戏表演艺术家鲍云鹏,还有在武戏表演方面颇有建树的赵小春、赵贵宝等老师来专抓武戏艺术管理与排、导、练等工作。两位老厅长深知,每个戏曲艺术团体武戏是灵骨,文戏是筋脉。而这些专家老师们也不负众望,与山西省晋剧院总导演温明轩、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爱、冀萍、马玉楼等老师共同商榷晋剧艺术规律,确定应先在出人出戏、“综合治理”的方针下,确定了剧目的加工和整理,首先要文戏、武戏同等对待,打破晋剧过去重文轻武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先后排演出多部武戏:
如《拿高登》,是以温定龙为主演,郑强、侯万森、张振业、张利伟为配演的经典剧目;《杀四门》是以侯万森为主演,张振业、武云全为配演的箭衣精品剧目;《盗仙草》是以李云丽为主演,郑强、罗志荣为配演的出手武旦戏;《伍员逃府》是以王云为主,张瑞杰、郭素梅为配演的技巧繁杂的典型剧目;《黄鹤楼》是由郑强、侯万森、赵小雷、高亚林担纲,可称是晋剧文戏武唱的典范,此剧一出炉,就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赞誉,观众戏迷的好评。《三岔口》由侯万森、张利伟担纲,张红、谭海为配演,此戏颇得同行赞誉;《挡马》由张红、巩俊龙担纲,在我师鲍云鹏、赵小春、赵贵宝的排导下,巧妙地将宝剑出鞘、入鞘的特技加入戏中,使这个剧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光彩。《古城会》是一出移植京剧的红生戏,亦文亦武,在我师鲍云鹏的排导下,由张瑞杰、温定龙担纲,郑强、侯万森、郭素梅、贺玲燕配演,强强联手,因人施戏,搭配合理。出炉后,专家们刮目相看,戏迷观众好声连连;《杀宫》是冀派传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冀萍的经典代表剧目。在温明轩总导演和冀萍的指导下,由米晓敏、高亚林主演,侯万森、常香果、谭海、马跃文为配演进行排演,此剧演出后,专家肯定说,该剧中的椅子功、水袖功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集刀马、青衣、小旦于一身的剧中人物刘桂莲、苏玉娥,将程式技艺与人物融会贯通,是经典中的上品,观众戏迷更是赞不绝口。
文戏的排演由晋剧经典剧目《打金枝》开首,先传承“丁、牛、郭、冀”的电影版,由冀萍、王爱爱、马玉楼等艺术家执排,温明轩任总导演,而后又编演新版《打金枝》,新旧两个版本都由孙岚岚、张瑞杰、陈转英、陈红、武云全、张智、宋爱军、李云丽、栗桂莲为主展开排演,旧版本传承尊崇传统,魅力无穷;新版本编排推陈出新,精辟有味,不愧是晋剧的上品佳酿。《尤庚娘》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传奇故事,由陈红、杜玉丰、陈转英为主演,郑强、常香果、赵小雷等为配演,该戏排演成功后得到极好的评价;《失空斩》可说是名家演绎的一出精品剧目,过去由丁果仙大师担纲演出,我团由孙岚岚为主,张振业、郑强、侯万森、武云全为配演,本戏属传承剧目,出炉后得到行内外的一致盛夸。因为孙岚岚的一口“丁派”唱腔唱得如丁大师再现,韵味十足,其他的配演也着实做到绿叶扶红花的“一颗菜”精神;《富贵图》是由曲润海厅长改编,温明轩排导,王晓平、张智、陈转英、陈红等主演,此剧一立上舞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称赞。专家同行、戏迷观众一致认为,晋剧从历史上的《打金枝》到新编的《富贵图》,都是晋剧舞台上璀璨的明珠,从演员的表演、剧种音乐创作及导演对舞台的掌控,都堪称良配,使该剧成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剧目。《桐叶封弟》也是曲润海厅长为省晋剧院青年团量身打造的文武兼具的佳作,杨爱莲、栗桂莲、张智、张瑞杰及众多武戏演员在鲍云鹏与赵小春、赵贵宝等专家的武打设计中,发挥得十分到位,无论是冷兵器的打斗,还是水中的搏战,都在尊崇传统的基础上做文章,并创作出令人想不到的程式光辉,为此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这些经典剧目的排演在观众中赢得口碑外,省晋剧院青年团在省外的演出也是获誉颇丰。1985年青年团进京汇报演出、1988年在第一届天津海河之秋活动中都以武戏戏份得到了李紫贵、刘木铎、胡沙、郭汉城、马少波等大专家的肯定,在1986年山西省中青年戏曲调演中武戏更是得到了丰硕的奖励。最值得高兴的是,1986年中国戏曲地方戏在香港举行展演,这是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扬名内外的一次极好机遇,在《古城会》《杀宫》《小宴》的演出中,得到大师裴艳玲的赞誉。香港亚洲电视台专访了省晋剧院青年团的总导演和部分演员,演员们做技巧展示,并向香港观众介绍晋剧史,使得晋剧在香港亚洲电视台的摄影棚满庭生辉,赞誉声不断。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在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的影响下,全省的地方院团、部分县剧团都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武戏盛演不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利好局面。记得1998年青年团在陕西省镇川黑龙潭演出时,与吕梁地区晋剧团相遇,初时他们不看好青年团的武戏,待我们把最能代表青年团水平的武戏演出来后,得到了吕梁团的称赞,他们说:“还是我们戏老大的武戏演技精到,我团自愧不如。”这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青年团武戏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在综合治理下被全省各团称誉为标榜团。
遗憾的是,在进入2000年后,晋剧院的武戏逐渐衰落下去,呈现颓势。我认为它的颓势是有原因的,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根本原因,社会高速发展对戏曲的冲击显而易见,且戏曲艺术人才具有学艺艰、成长慢、成才难的特殊性。其次,从艺人员收入偏低,工作艰辛,使得这个职业自身的吸引力不具有优势。第三,戏曲艺术的管理者频繁更换,使艺术管理工作的思路和观念不能一以贯之,一个管理者有一套理论和做法。在这样的局面和氛围下,一大批武戏精英的信心一落千丈,造成了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调离岗位,有的改行,而后继的武戏人才又不能及时补充上来。
晋剧的传统文武戏《金沙滩》《潞安州》《反徐州》《七星庙》《柴桑关》《钟馗嫁妹》《打瓜园》《宁武关》《铁公鸡》《上天台》等不见了,更不用说上世纪50年代移植的《长坂坡》《龙潭鲍骆》《破洪州》《八仙过海》《铁弓缘》《百花点将》等大武生、大刀马戏更是难觅踪影,只能在有数的演出场地见到《杀庙》《三岔口》或是杂技型的小武戏《火神斗白猿》,这样的局面沿袭至今,令人无奈,更让人着急。作为自信在武戏方面有点成绩的我,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心焦急迫之情难抑。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讲话精神使文艺工作者重振臂膀,奋力昂扬。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使戏曲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好时期。武戏是戏曲样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戏曲的许多艺术特性,因为它的存在,戏曲百花园才更加绚烂多彩。重视武戏的传承发展,同时重视武戏人才的接续培养,把武戏和文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武戏也能如往昔一样灿烂绽放。武戏如灵骨,文戏似筋脉。灵骨和筋脉才能构成完美的戏曲形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