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王渊
关键词:王世镗;章草;“二爨”
近代著名书法家王世镗,字鲁生,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擅长章草、魏碑等书体,尤其是其章草,可谓一代冠冕,被于右任称誉为“三百年来笔一枝,不为索靖即张芝”。就王世镗的章草书风,以下从章草成就、章草分期、价值与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形成与演变。
一、章草成就
王世镗一生致力于书法,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章草,会通今古、惊艳世人。就其章草创作而言,王世镗达到的高度几乎无人能比。王学仲有诗云:“积铁老人王世镗,由津入汉岁月长。中国书坛称巨擘,鹄游鸿戏放光芒。……酒泉敦煌融一手,颠旭怪素腕下走。……”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其书确实非同凡响。
我们知道,从东汉到西晋,章草一度兴盛,出现了很多名家圣手,晋代之后,章草几成绝迹,罕有擅写章草者。至元明时代,赵孟、康里巎巎、宋克之辈承前启后,短暂地复兴章草,此后章草又湮灭不闻。至近代王世镗出,章草境地开始转变。王世镗笃志章草,振衰继绝。他的章草根植于历代经典法帖,又融入今草、魏碑和秦汉简牍体势,融会贯通,以己意出之,具有借古开今的气势和鲜明的时代风貌。
王世镗一生致力于章草书法研究与创作,晚近书坛鲜有能人与其比肩。纵观晚近书坛章草发展,其同时代之沈曾植、罗复堪二人,似可与其相提并论。王氏身后在书法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章草名家,仅推郑诵先、王蘧常二人。除去沈曾植不论,其他三人由于时代风气则或多或少受到王世镗章草书风影响。另外,他对章草的演变及其与今草的不同特点有独到研究,著有《章草草诀歌》《稿诀集字》等著作。
二、章草分期
王世镗的章草书法可分为习古期、变法期、佳境期[1]三个阶段:习古期主要临习章草经典法帖,属于博涉多优的厚积阶段,创作以魏碑入今草;变法期上溯魏晋,深习碑版书法,融碑入章,走章今融合的道路;佳境期楷宗“二爨”,草融章今,融会贯通,更融入《流沙坠简》等汉简笔意,属于入古出新阶段。
(一)习古期(50岁以前)
王世镗早年的书法受清末碑学影响,是以碑学为根基的。晚清书坛碑学大盛,帖学式微,在這种社会背景下王世镗不可能不受影响。其自幼崇尚碑学,用功于龙门诸刻就不足为奇了。王世镗早年喜临摹龙门诸刻,得古拙博大之风骨,及至陕南,游褒斜,观石门,抚摩崖,广才博览,融会贯通。
王世镗早期除了致力于魏碑书法,还对草书颇多用功。这时期的草书以今草创作为主,章草多属于临习,运笔严谨,骨力洞达,气势浑厚,已初步具有自己的风貌。其49岁《节临〈急就章〉》(图1)[2]用笔凝练遒劲,摇曳多姿,将魏碑的雄浑厚重融入今草,在粗犷的线条、开阔的体态中融入张旭、怀素笔意,既雍容宏达又潇洒俊逸,既天真烂漫又深沉超脱。《节临〈急就章〉》已吸收碑版朴厚宽博、笔势凝重、骨力雄强的特点,虽已具有自家面貌,然稍显粗陋,字形结构、章法行气尚未完全贯通。
这一时期,王世镗完成了对传为王羲之所作的《草诀歌》的增改,并摹勒上石。可见王世镗在学习魏碑、今草、章草的同时,已经将研究的方向正式转向章草领域,开始在源头上对章草这一书体进行把握。
(二)变法期(50至60岁)
从50岁开始,王世镗辞去政务,开始平民生活。这一时期是王世镗书法的黄金时期,他拥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研究书法,在创作上变得更加成熟,上溯魏晋,深习碑版书法,融碑版入章草,走出一条章今融合的道路。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骨力更加雄强,笔势更加凝重,拙朴之气更加明晰。
王世镗中年以后的草书开始走融碑入章、章今融合的道路,用笔流畅多变,刚柔兼济,含蓄自然,更添酣畅浑朴之气。其50岁左右的草书作品还是以今草为主,绝少章草笔意。从他60岁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正在完成从今草向章草的转变,作品中《急就章》的韵味逐渐加强,但还稍显力不从心,未臻化境。如60岁书《章草石刻》(图2)[3]68,字形大小参差,行气完足,变章草不相连属为上下牵连,富有韵律而意趣盎然。
(三)佳境期(60岁以后)
60岁以后,王世镗的书法走向成熟,步入佳境期。他一生致力于魏碑、草书的学习、研究,终于在这一时期完全融会贯通、大放异彩。这一时期对于王世镗来说至关重要,在入南京之前,他赋闲在家,靠研习书法来消磨度日,这使得其书作功夫深厚,绝少滞涩。
及至南京,王世镗得于右任以礼相待。二人朝夕相处,谈艺论道,加上于右任“尽出其宝藏,供君探讨”,得见《流沙坠简》等罕见资料,眼界大开,于是会通变化,书艺大进。这时王世镗纵观秦汉简牍,广为吸收,又借鉴“二爨”韵致,运诸笔端,厚重苍茫。加上心情畅快,思接千载,翰逸神飞,故其书意趣酣畅淋漓,妙造自然,留下了大量章草绝世之作。
王世镗的章草书法在这一时期终于“既老始自成家”。他将魏碑、“二爨”的厚重雄浑、今草字与字的连属完美结合到章草中。在到达南京后,其书风主要以《流沙坠简》为基调,但他并不是一味以此创作,而是充分借鉴《爨宝子》、秦汉简牍,在创作中融入章草气息并以己意出之。如他大量的《章草论书诗》(图3)[3]50、章草对联和为于右任书《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图4)[4]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其创作信手挥运,不计工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其经典之作。
王世镗的《章草论书诗》,雄浑恣肆,大气磅礴,笔画纯以神行,不计工拙,结构灵活多变,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浑然一体,无懈可击。这种风格已经超越传统章草的格局,所谓“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在王世镗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恍若仙迹,可望而难追。
王世镗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其去世前为于右任所作的《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堪称章草绝世之作。《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为纸本章草,原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于右任于其伯母房太夫人逝世10周年之际,请王世镗挥毫书写的一幅章草作品。该作为小字章草,通篇2000余字,一气呵成。字迹虽小而神气凝结,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变章草之每字断离而呈上下牵连之态,用笔锋颖外露,自然拙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字形或大或小,笔势或连或断,意趣盎然,一派天机。气势在布局散漫中愈见精神,强悍处既沉雄顿挫,又局势开张,得汉晋章草之精髓,神韵无穷。
三、价值与影响
谈到近现代章草书法发展,王世镗是一位不可绕过的大家,但他在章草书法上的贡献和地位还没有被完全认可,对其章草书法的价值与影响应该重新审视。
(一)对两汉及魏晋章草经典的挖掘继承
王世镗毕生致力于章草,除去个人偏爱的缘故,他在对待传统章草经典上比常人要深刻得多。他不仅仅是遍临章草诸家经典,而且深入研究,溯本求源,把功力和思维用在《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等两汉及魏晋章草经典的骨子里,外得形似,内得神韵。在他中年以后创作的章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章草经典的岁月痕迹,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经典章草古质和内涵的继承与表现。
(二)对碑刻摩崖及出土简牍的精研借鉴
兼融北碑及秦汉简牍是王世镗章草书法的主要特点。他在借鉴摩崖石刻、简牍资料上下过很大功夫,其对《爨宝子》用功最多,曾集联800副。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书学原则,在借鉴与取舍上,博涉约取,其书法创作始终没有离开章草这一主线,以章草为原点,选择性地吸收摩崖碑刻及秦汉简牍的营养,开一代新风。晚岁到达南京后,他又见到很多新出土的秦汉简牍,日夜研习。可以说,他较早认识到简牍书法的章草艺术价值并在创作中加以运用。
(三)对当代章草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
近几十年的书法发展受崇尚经典的艺术理念影响,章草又有了复苏迹象。习书者在取法上大都避开元明而直追魏晋,同时很多习书者借鉴学习新出土简牍,不断丰富着章草创作取法。中国书协所举办的各届国展中都不乏章草作品,也涌现出了一批章草高手,但真正在章草本体上入古出新、具有鲜明个人特色和原创性的作品很少,古雅有余而朴茂拙重不足,说明还是对章草研究的深度不够。在这一点上,王世镗的学书路径和以章草为本源、取精用宏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
通过对王世镗章草书风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梳理,可以看到王世镗是一位章草创作大家,他深入临习前贤法帖,并将碑版创作融入章草,汇通章今,走出一条入古出新的道路,在近代章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王世镗不应该被淡化和遗忘。在近现代章草书法发展史上,王世镗应被尊为标杆式人物,其章草书法振衰起弊、汲古开今的价值和影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