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中画意—《桐荫仕女图》屏的图文关系浅析

时间:2024-05-20

文_孟方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清朝初期,在西画东渐的大背景下,《桐荫仕女图》的屏风媒介和西方的油画媒材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规则限制。本文通过分析画面中的图文关系,以及这八扇清宫绘画屏风的价值、意义,深入探究康熙皇帝在此屏风背面临董其昌书法的寓意。

《桐荫仕女图》(图1)以“中国最早的油画”著名,这幅画绘于绢上,由八扇屏风组成。此传世屏风,由康熙时期宫廷画家焦秉贞所作,正面画上无款印。画面中的建筑使用焦点透视法绘制,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纵深感,水榭亭阁在柔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的投影更是为画面增添了朦胧之感。画家在此画中运用了“海西法”,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技法。屏风背面(图2)为康熙皇帝亲笔临的西晋诗人张协所作的《洛禊赋》,在此作结尾处有“临董其昌”四字,钤“日镜云伸”“康熙宸翰”“敕几清晏”三印。

图1 清 焦秉贞 桐荫仕女图(屏风正面)128.5cm×32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 桐荫仕女图(屏风背面)

一、清宫绘画的西用——西画东渐

胡敬的《国朝院画录》中记载,清朝前期的宫廷画家多为皇帝所用。有很多欧洲画家在宫中任职,对清朝宫廷画家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焦秉贞于康熙时曾任钦天监五官正,擅画人物、亭台水榭,其绘画风格也受到“海西法”的影响。

从档案记述来看,“油画”二字名称是中国人根据画种的特点命名的,不是从东瀛日本借鉴来的。康熙时期,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清宫的传教士画家也带来了欧洲的绘画方法,使清宫绘画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在绘画方法上,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在清代许多宫廷绘画上体现得很明显,从焦秉贞的《桐荫仕女图》中就可以看出。卫泳在《悦容编》中记述,佳人除了面容和服饰外,还应具有外部条件,如居住环境或一些雅供的摆设都是必需的。这在此幅焦秉贞的画中也得到了印证。从明代到清代,雅供逐渐进入美人画作之中。卫泳等人用文字建构了美人的物质环境,画家们则是通过图像进行描绘。

二、仕女屏风的图文——诗画互释

仕女是古代人物画的重要题材。自唐代以来,不少画家创作过仕女题材的绘画,或绘单体的个人形象,或绘群体像,多为表现女性的群体生活,而有些则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特殊感情。唐代张萱、周昉等画家主张女性以丰腴为美;到了明清时期,清宫画家焦秉贞、冷枚以中法为本,取西法之长,其绘画中的仕女形象柔弱、唯美。冷枚的《春闺倦读图》笔墨洁净,技法上有西方焦点透视的影响,使得画作别具一番风味。康熙时期,焦秉贞成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后期又结识大师郎世宁。在耳濡目染之下,焦秉贞学得了西画中透视和明暗等技法。在《桐荫仕女图》中,在对仕女的描绘上,焦秉贞以深浅明暗的色差凸显体积,还夹杂着中国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方法。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有一股富贵之气,用笔细腻,设色明艳,意境幽远。

《桐荫仕女图》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温婉可亲,她们流连于桐荫、屋宇中。她们被分成了三组,像是在交谈着什么。温和的人物面容,柔和的环境色调,呈现出了一种梦幻的感觉。画面背景是一派江南山水景色。画面中央是一座带有南方风格的水榭,建筑物的正面和走廊都是敞开的。透过开着的门窗,观者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和一片宽广的水域。

在焦秉贞的其他仕女形象画作中,也可看到他的艺术特色。例如他所绘的一套图册《历朝贤后故事图》。此图册题材取自西周文王之母、东汉明帝明德皇后等贤淑孝顺的嫔妃故事,而画中题字是乾隆在皇子时期所作的诗句。图中建筑物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有别于界画。此图册的其中一幅《麟趾贻休》(图3),人物选自《国风·周南·麟之趾》,画家以此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树立行为楷模。 其中的仕女形象均显柔弱,设色浓艳,已呈现出清代仕女画的主要特色。

图3 清 焦秉贞 历朝贤后故事图·麟趾贻休绢本设色 30.6cm×37.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屏风作为绘画媒介在当时也是极少见的,屏风既可作为室内空间内的摆设,又起到了隔绝空间的作用。在《桐荫仕女图》屏风背面的文字是西晋诗人张协的《洛禊赋》,题字的开头和结尾处都盖有康熙帝的三枚图章,证实是康熙帝本人书写,此题字也体现了康熙帝对此画的解读。此屏风上的书法是康熙帝临摹董其昌的,康熙帝对董书非常推崇,以至于朝野上下都曾学习董书。而在张协此诗中描绘了古都洛阳的美丽景色,文中记述:“嘉天气之氤氲。和风穆以布畅兮,百卉晔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濊,原隰葱翠以龙鳞。”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空气湿润,微风和煦,花卉散发着芬芳,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江南的景色。

三、康熙皇帝的愿景——国运昌隆

(一)汉装仕女——幻想南方

清宫旧藏有一套《十二美人图》,一幅一像,共十二幅。我们在画面中可以看出其构图也像《桐荫仕女图》一般,将屏风媒介与建筑背景、仕女形象等统一到一个绘画空间中,都表现了在建筑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及其活动。而两者的共同之处还在于画中的仕女形象均着汉装,姿态端庄,面容娟秀。

《桐荫仕女图》中的仕女均着长裙,明显不是满族女子穿着的通体长袍,而汉族女性在现实中并不会经常穿着这样的服饰。在画面中央,站在水榭前的女子,身穿着一袭对襟橘黄色长袍,右手藏在袖子中。她的双肩上披挂着一条拖至地面的深蓝色绸带,头转向右侧。这些身穿汉服的仕女脸上并不带有笑容,反而显出几丝忧郁,其头上的挂饰也不似满族妇女戴的头饰。从康熙帝的御笔题字,可以看出焦秉贞是有意绘此画作,借画中仕女表现了康熙帝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憧憬和心中的理想美人形象,并和《洛禊赋》中的江南景色相呼应。

(二)文字寓意——书法道统

《国朝院画录》载,康熙皇帝曾在临董其昌书法后命焦秉贞“取其诗中画意”作画。康熙皇帝自幼嗜读,勤奋刻苦,在临政时也是推崇以教化为先,文治武功、勤勉一世的他终于成就了康熙盛世。康熙帝在位时期也多推崇汉族文化,学习四书五经,对汉人士子亦礼遇有加。康熙皇帝曾多次将自己的墨宝制成屏风,陈设于书房。观其书法,有董其昌遗韵,圆润中正,平淡秀逸,结体疏朗。

在《桐荫仕女图》屏上临摹董其昌书法也显示了康熙与前代大师的精神联系。其所临《洛禊赋》书法,笔力遒劲,庄重有骨,气势雄浑,尽显帝王气度。这是康熙皇帝早期的作品,创作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而这一时期正值康熙二次南巡。康熙也在南巡中说道:“愿尔等人人有福。”可见南巡在皇帝眼里也是国运兴盛的象征。

结语

在《桐荫仕女图》中,清宫画家焦秉贞运用“海西法”绘出了在建筑背景下身穿汉族服饰的仕女形象,组成了一幅充盈着南方趣味的女性空间图像,屏风背后康熙亲题的书法寄寓了国运昌隆的寓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