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刘庆和水墨艺术的叙事性

时间:2024-05-20

文_冯熙媛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对于绘画叙事性的讨论,学界已经谈论得不少。远古时代,壁画、岩画就被作为记事、纪实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用来进行道德劝谏、歌功颂德的功能被不断完善,绘画的叙事性由此得以展开;及至当代,大众艺术对“说事儿”的兴趣不减反增,画家的创作内容更具人文情怀,创作技法也与当代艺术的要求不谋而合。故此,关于叙事性的讨论也逐渐辐射到各大学术活动、展览中。刘庆和作为当代水墨画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始终强调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但更加注重鲜活的感受力,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个人“程式”。他的作品也并非单纯的记叙和情感抒发,而是他对社会现实深入思考的外化载体。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用来记录生活;尔后不断转变为歌功颂德、思想观念的传达;工业革命兴起,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又逐渐转变为个人情感的抒发;再往后至今,绘画的表达维度更为宽泛,不只是停留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的写实主义叙事绘画中,而是被赋予新的时代诉求和意义,画面的隐喻性内容也更趋复杂。

一、叙事当随时代

刘庆和的绘画作品往往以生动的故事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极其善于用绘画作品讲故事的艺术家,一方面由于他出生于现代都市天津,另一方面则与他的专业背景有关。本科期间刘庆和学习的是民间美术专业,这使得“讲故事”成为他画面的极大优势,尤其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民间美术专业当时是以学习连环画为主,由此造就了他绘画创作的两大特点:一是灵动的线条感,二是对皮纸的喜爱。但对于画家而言,这种“讲故事”的本事是一把双刃剑,他要不断平衡国画语言和叙事形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的作品更具国画而非连环画的性质。从“浮现”到“白话”再到“回见”,刘庆和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体验,以特有的语言方式描绘出当代人的精神图像。

从刘庆和早期绘画作品看,无论是形式语言还是表现风格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1989年,本科毕业的刘庆和以石版组画《墙》来表达自己对当下生活环境和人文背景的关怀,以超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描绘着内心的独白。而后几年所创作的《午餐》《烟云》《雨雪》《坐转椅的人》等作品,运用错乱时空、比例浮夸、怪异构图等方式,在突出强调亲情关系的同时,又将当代社会下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跃然纸上,并尝试拓宽题材范围,将自己对周遭的疑虑直接抒发于画面中。刘庆和以家庭这一私人空间里的生活,来揭示社会内涵、家国情怀和集体身份,将家庭变迁作为时代的缩影融于作品创作。作品《烟·云》中,整个画面描绘着不同层次和身份的人,人物神态呆板,作品记录着某一时刻人们的动作状态,红色与不同程度墨色之间的搭配使画面充斥着不安和某种不确定的危机感,在表现事件的背后也揭示出当下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和影响。彼时的刘庆和借鉴大卫·霍克尼的艺术处理方式,并将个人程式的笔墨语言与当代水墨情景相融合,既贴近生活的真相,又与真实保持距离,用绘画的叙述方式表达着对当下体验的真实感受。

画面的元素越充分,叙事性就越强。刘庆和的《都市上空》系列作品,画面的整体性更强,墙面、栏杆、卷曲的云……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当代社会背景下青年人巨大的压迫感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态。他开始思考关于人、人性、人与社会潜在的某种关系,以及潜意识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压抑和影响。在运用传统笔墨技巧的基础上,他融合了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以“在场”和“不在场”的叙述方式对当代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情感抒发。

二、特有的艺术语言

在当代的绘画艺术中,绘画语言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画家内心精神世界的反映,体现的是当代社会场景下各自的生活状态。画家运用对客观事物的外形塑造、色彩运用、线条及构图等手段,在平面空间中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塑造形象。绘画作品不仅是绘画技巧的外在形式,而且兼具对绘画内容的表现和内在精神感受的抒发,因此绘画语言实际上是绘画主题思想、技法与美学形式的交融。近年来,当代绘画艺术层出不穷,画面表现和绘画语言不断多样化,构图、色彩运用也更加大胆夸张;在塑造形象上兼有具象和抽象,画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刘庆和作为当代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非常善于运用个性独具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感受、情感。

刘庆和创作于1994年的《王先生》,描绘了画面主角慵懒地坐在椅子上。作品不仅在人物造型上有极大的突破,更是在笔墨语言上有一次大跨越。画家将传统没骨法与工笔技巧相结合,水墨的随意性与个人的思想在这里交织,又突出强调场景刻画,增强了直面现代生活的表现力。此外,还有《水·陆》《游戏》等作品,在展示日常家庭生活片断的同时,又能清晰地呈现出城市化进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刘庆和独特的构图模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以作品《大床》(图1)为例,作品突破传统束缚,红色被子占据画面的主体部分。画面中描绘一对夫妇,虽在同一张床上,但两人各自把玩着手机,没有任何交流,脸上则表现出忧愁、焦虑的神情,背后的窗帘紧闭,没有任何光线的照射,整幅画面不免使观者感受到压抑与焦虑。同样的构图还展现在作品《顶立》(图2)中,画面中描绘了三位女子的形象,她们站在墙角,以叠加的方式进行布局,她们在做什么?又在向上观望着什么?荒诞夸张、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及艺术手法,渲染出一幅现代化背景下精神失语的当代人生存图景。

图1 刘庆和 大床

图2 刘庆和 顶立

刘庆和绘画作品中独特的用线和留白方式,形成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他所追求的笔墨趣味不仅是他对形式或技术的展现,更多的是他自我理念的一种传达和提升。他的绘画作品中大多充满阴郁的情调,但在表达上又寄托一丝美好的温情,与其说是伤感,笔者更觉得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孤寂感。他是一个对生活、对现实真诚表达的画家。

三、个体化图像的呈现

21世纪以来,刘庆和积极介入当代水墨艺术。2004年的作品《丽水》,透露出他对女性形象的偏爱,女性人体占据主导画面,但丝毫不避讳关于“性”的问题,他认为“性”是“人性”的一种延伸。画面中对女性身体和眼神的表现更是反映出他对道德和欲望的思考,是他对美好生活和真实生命的追求。到2007年,他创作了《隔岸》系列,通过对一系列“现代人”的深入刻画和自然景观的超现实描绘,来彰显他对空间距离和所营造气氛的释怀,是他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介入当代生活的集中展现。《宝贝儿》系列、《圣帕》等作品,人物造型的写意性加强,松弛的肉体、高耸的楼层、都市现代化带来的迷惘、生存的尴尬、荒诞的现实处境跃然纸上。他更加注重在水墨媒介里做文章,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直指精神层面。刘庆和笔下的男男女女徜徉于繁华的都市边缘,留恋于都市的夜幕和高地,却又对这种生活感到虚无和空洞。这种矛盾明显表现为他们一边远离城市,一边又对那种充满欲望和迷惘的生活暧昧不清。

2013年《新发地》系列、《向阳花》系列和2014年的《白话》系列、《限行》系列,更是显出艺术语言的回归,“假人”回归“真人”,回归青春和童年,回归到绘画现场瞬间产生的感觉。刘庆和以水墨的留白技巧表现高光,形成更加成熟的本体语言。而在2018年“同尘”个展中,他将平面与立体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尘境,呼唤人性的回归,在“同尘”中保持清醒,保持冰清玉洁和坚贞高雅。在近年的“浊水”个展中,刘庆和更是聚焦于现代都市,聚焦于传统与当下、个体与社会。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刘庆和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进行再现与创造,用同时代性回应现代性,在突破传统束缚、创造新图式的同时,也为当下的绘画专业青年学子提供了珍贵的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结语

刘庆和的绘画作品所展现的是纯粹的个人世界,他用意象性表象进行着非现实版和超现实版的画语实践,他用画笔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社会氛围和失语的心境图像,是一种把非现实的景象和真实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上的想象……在他的画面中,绘画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透过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得出他的文化判断。画面不仅表达出当代社会下人们溢于言表的内心叙述话语,更有一种发人深思的幽默反讽,在此基础上他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城市现代化的背景进行二元同一的转换,为我们展现的是极富当代性的视觉叙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