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鲁迅书法赏析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时间:2024-05-20

文_雷森林

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有其特殊性,很多书家兼多重身份,鲁迅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鲁迅书法受寿镜吾、章太炎等多位老师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鲁迅书法产生的社会背景说起,分析鲁迅书法墨迹中的多种样式和取法来源,并就鲁迅对书法的取舍矛盾性进行了论证,探究其背后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鲁迅日常书写的艺术自觉性,为当今书法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民国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因素,主要有“乾嘉学派”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影响,“扬州八怪”在创作上的变革创新的精神感召,以及“西学东渐”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西学东渐”带来了钢笔、铅笔等工具,对国内延续了几千年的毛笔使用传统产生了很大冲击。鲁迅就是深受“西学东渐”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当时中国吸收西方新文化的大背景下,鲁迅等一批留学生出国学习,期望能够改变国内的现状。

当时的文化界人士大多都兼多重身份,比如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也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对于从小就深受传统四书五经熏陶的鲁迅来说,练好书法是立身之本。在辗转各地学习的过程中,鲁迅的书法也受到多位老师的影响,其文稿、书信和日记运笔轻松自如,书风自然萧散。这种书写的状态以及所表现出的艺术自觉,在当今社会书法盛行的背景下,或许能让我们产生一些思考。

一、鲁迅书法形成的社会背景

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有其特殊性,既有时代背景影响,更有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五四运动前后那一代文化界善书者,“无心作书家”是这一文化群体的共同点,这在鲁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如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道:“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正是这种“无心作书家”的心态,才让这些文化界善书者保持了这种自由洒脱的书写状态。

鲁迅所在的家族,颇重书法。其祖父周福清是晚清翰林,书法有魏晋遗风;父亲周伯宜为会稽秀才,擅写馆阁体;叔祖周玉田是鲁迅的蒙师,精通楷法。少年时,鲁迅入三味书屋读私塾,严师寿镜吾更是越中宿儒,楷书兼融颜柳。从鲁迅忆旧文字和周作人的回忆录看,鲁迅在这期间以描红开始对书法的学习,其楷书以欧阳询书法为底本,逐渐掌握楷书要领。其二弟周作人曾回忆“大先生”当年抄书的情形:“最初在楼上所做的工作是抄古文奇字,从那小本的《康熙字典》的一部查起,把上边所列的所谓古文,一个个的都抄下来,订成一册。”可见鲁迅在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留学日本时,鲁迅又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和许慎《说文解字》,对篆书有了一定的认识。1912年到北京后,在教育部供职之余,鲁迅在绍兴会馆里埋头抄了七年的古碑,这是他遍临诸碑、海纳百川的一步。

民国时期的书法碑帖相融,个性突出。而鲁迅的书法更凸显出他的自信与洒脱。鲁迅的书法有着民国学者旧学的底子,尤其是在后来抄碑的过程中受到碑学的影响较大,使得鲁迅的书法中有了碑帖交融后的那种沉稳、倔傲和平和。

二、鲁迅书法的样式及其取法

鲁迅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多种样式,大多为文稿和书信、日记作品,也有书衣上的题字,还有赠予友人的书法作品。虽然鲁迅无心做书家,但是对自己的书法水平还是非常自信的。1927年,他手录司马相如《大人赋》一段文字赠送朋友,说:“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有什么毛病。”

在其众多的书法作品中,文稿和书信、日记所占的比重最大,且大都以小行草写就的。书衣上题字有隶书、行书还有篆书,字虽不多,但气息平和、温润。大字行书多见于送友人的作品中,其用笔沉厚、圆润,结构紧密,整体给人端庄、典雅的感觉。

鲁迅虽然受抄碑活动的影响,但是在鲁迅的书法作品中,篆隶作品较少见,这是由于篆隶书的书写速度太慢,与当时鲁迅的革新思想不合,所以他只在书衣上才会使用。而行草书作品在鲁迅作品中数量较多,明显为鲁迅所钟爱。这种行草书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风格统一,气息相近。

根据其作品,我们可以大概看出鲁迅书法的取法源流,其大字行书与清代书家刘墉有很多相似之处。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而我们在鲁迅的很多书法作品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气息。如将图1和图2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写的对联气息浑厚,用笔圆润、饱满,且收笔处自然出锋,看似不经意,但是出锋停顿犹如汉碑用笔,明显也受抄碑的影响。对比用笔和气息,两者明显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用笔转折处的粗笔和收笔的形态非常接近。

图1 鲁迅 人生斯世八言联141cm×42cm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图2 刘墉 句里舌端七言联93.5cm×21.2cm×2安徽博物院藏

鲁迅其他的一些大字行书作品,用墨一样厚重,虽然字形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其呈现出来的气息依然浑厚敦实。这种用笔也是受唐代颜真卿的影响。鲁迅的很多作品用笔圆劲厚重,点画圆浑,使转过程中有外拓的倾向,深得颜真卿书法精髓。

在鲁迅的日常书信及日记中,其书法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简约。无论其内在情感如何变化,他的用笔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状态,书法具有高古气息。在鲁迅的笔下,我们看不到很多的笔墨技法,其中透露出的朴素和沉稳,给人一种非常倔傲的内在精神。当然,鲁迅这种用笔的沉着与其金石收藏和抄碑活动有关。鲁迅对汉代的砖瓦以及碑刻拓本非常喜欢,在其书写过程中受到影响也属正常。然细观其作品,也有章草的用笔意趣,随意自然,不假修饰,用笔的弧线取势与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用笔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鲁迅的这种独特的书体吸收了章草以及碑派的用笔手法。这与鲁迅的好古情怀和多年的抄碑活动有分不开的关系。

除此之外,综观鲁迅的书信、日记等小字作品,这种日常书写的状态非常轻松,这种自然流露的书写方式与同时期弘一法师的书信作品风格不谋而合(图3、图4)。两者的书信风格惊人地相似:整体章法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疏朗闲散,结构随意布置但不失法度,用笔的起承转合以及起收连带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作品,我们可见二人在书法上有互相影响的痕迹。鲁迅先生曾托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这更加说明了鲁迅对弘一法师书法的喜爱。

图3 鲁迅所写书信

图4 弘一法师所写书信

三、鲁迅对书法的矛盾心理及其作品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1935年,文化界人士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是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写难学。每个人必得花费几年工夫、几十几百块钱才能学得一点皮毛……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起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鲁迅自称是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他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阻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虽然鲁迅非常坚决地主张废除汉字,罢黜毛笔,但他本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坚持使用毛笔书写日记、书信、文稿等内容,也会经常写书法作品赠送友人。鲁迅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不可理解,但我们通过了解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和鲁迅的思想观念便可以理解到鲁迅的无奈。

鲁迅深受维新派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后来又受章太炎的影响,对当时落后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改革心理。同时,他受章太炎的启示,反对一味崇拜西方,轻视自己。在留日期间,他一直用毛笔做笔记,留下了很多毛笔书信和手稿。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得到了鲁迅的大力支持,他认为“汉字是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而鲁迅以及一些文化界人士却坚持用毛笔写书信、手稿等。比如胡适虽然主张废除毛笔,但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率先以毛笔书写新体诗。这说明鲁迅、胡适等人只是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影响了很多劳苦大众的进步,对他们而言却是没有影响的。相反,他们还可以向国外宣传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由当时中国的现状和鲁迅的做法可以看出,改革汉字和抛弃书法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并不是他们看不起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文化。他们本意是想利用西方科学强大中国,再去发扬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做法却正好推动了民国时期的书法开始从实用性逐渐向审美性转变。

鲁迅内心非常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他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日常的一种修养。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鲁迅辑校石刻手稿》收录了鲁迅摹写的石刻原文,还有眉批、夹注、按语等。鲁迅编金石目录时专门编撰了《伪刻附》用于辨伪,将《六朝墓志目录》修改增删后改名为《六朝墓名目录》。鲁迅校录《寰宇贞石图》历时约半年,可以看出他对金石碑版乃至书法艺术之喜爱、尊重。

鲁迅不仅自己深爱传统艺术,而且想把中国的传统艺术宣传到国外。鲁迅于1932年回到北平探望母亲,在从琉璃厂买回来的信笺上,他发现有不少刻有陈师曾和齐白石绘画的木版水印作品,刻印的功夫远远超过他见到过的日本信纸。这样优秀的技艺如果不去弘扬,也许很快就会消失了。因此,他于同年2月间写信给在北平教书的郑振铎,发起翻印《北平笺谱》的工作。他和郑振铎共同筹款将这书印成了一百部。为了扩大这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他后来还分别把《北平笺谱》送给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上野的图书馆,以及苏联的木刻家协会。鲁迅的视野总是很开阔的,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很远。他一方面把外国的艺术介绍进来,另一方面又把中国的艺术介绍出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态度。至此,我们也许能更清晰地看到鲁迅思想既矛盾又统一的变化了。

正是因为鲁迅有这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中坚持用毛笔,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宝贵的手札。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手札最能反映作者的修养和情感,书写时也较为自由,所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重视。而民国时期,这种形式在当时文人学者的生活中是一种文化自觉。

鲁迅的书法以学养浸润,自出格调,也是其个性和自由思想在纸面上的自然呈现。当代的书法早已没有了民国时期的实用功能,展览风气盛行,使得书写的动机非常单一。而这种书写动机的单一性给我们今天的书坛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很多书写者缺乏学养,在平时的书法创作中矫揉造作,只为追求展览效果,缺乏了日常书写时的自由;更有甚者被书法创作戴上了枷锁,变得视野狭窄,其作品徒有其表。而鲁迅日常书写所带来的文化自觉性对当代的书法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层面的一些思考,对当代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回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