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纸墨书法到芜湖锻制铁字书法的媒介转换

时间:2024-05-20

郭兵要 李品

关键词:纸墨书法;铁字书法;媒介转化;锻制

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主要以墨、宣纸、绫绢、竹简、摩崖碑刻等载体来呈现,其媒介材料却鲜为创新。“铁到芜湖自成钢”,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以低碳钢为原材料锻制出来的另一种书法文字的表现形式。它自开创至今已有340余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熔中国传统纸墨书法、版画、雕刻、金属镶嵌等多种艺术技艺于一炉,工艺精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一、纸质到铁质

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它脱胎于中国画,虚实相生,既有中国画之神韵,又兼具雕塑立体美。芜湖铁画从题材可分为山水、人物、书法、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锻制铁字书法(又称锻字书法、锻铁书法、锻制书法,学术界暂无定论,暂称为“锻制铁字书法”)当属其中一种,与芜湖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锻制铁字书法从锻制技艺上可分为热锻和冷锻,芜湖锻制铁字书法属于热锻,冷锻当数合肥“吴山铁字”。

芜湖锻制铁字书法以低碳钢为原材料,以纸质书法为稿本,经红炉或点焊机加热后,再经锻、錾、钻、锉、磨、焊等技巧锻制而成。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对传统书法载体的又一次创新,以黑白灰为基准色调,明暗分明,对比强烈,层次清晰,苍劲凝重。它酷似书法而又有别于书法,是在保持传统纸墨书法的笔调和韵味的同时进行的二度创作,借助铁的材质和精湛的锻制技艺进行视觉转型,创作出新的物象结构和视觉形象,从而将作为古代文人身份象征的书法转变为大众可视可触的工艺品。

现存最老的铁字书法当数清代的《汤鹏草书铁字联》(现存于安徽博物院),长115厘米,宽29.5厘米,上联 “晴窗流竹露”,下联“夜雨长兰芽”, 上联右上角处落有“丁卯春三” 年款,下联左下角题“鸠江汤天池”款。这幅铁字联每行字从头至尾用一根铁条锻制而成,笔势流畅,一气呵成,刚柔兼备,彰显出屈铁盘丝的高超炉锤技巧,可称为铁字艺术的开创之作。这幅铁字联扬其长、避其短,将传统书法的精、气、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既具备书法之神韵,又兼具铁画立体美和材质美。

1964年5月5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偕同夫人于立群至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参观铁画制作,临别之际,挥毫写下“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落款为:贵礼同志,一九六四年夏,郭沫若),大小字共计37个。全文笔墨厚重,筋骨丰满,笔断意连,轻重缓急变幻交错,布局恰到好处,如“美”字和“华”字,如长枪大戟,伸展夸张,灵动之感跃然纸上。郭沫若离芜后,储炎庆、杨光辉师徒集体将这幅书法作品等比例锻制成铁字书法,现陈列于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大厅。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家康先生先后于1993年和2001年掌锤制作两幅《郭沫若铁字书法》(等比例放大,内径为长140厘米,宽70厘米),其中前一幅一直留在身边,另外一幅现存于芜湖市博物馆。

张家康的《郭沫若铁字书法》以纸本墨笔书法为稿本,以铁质材料表现书法的柔美感,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可视可触,与纸本墨笔书法相比多了一种立体感、厚重感和铁经过千锤百炼后特有的光泽感,视觉上更显流转飞动、浑厚饱满,风骨铮然,形神兼备,富于意境,充分展示了“以锤为笔,以铁当墨”的艺术特色。与传统纸墨书法相比,首先,一幅传统的书法可在短时间完成,最快几分钟,而一件芜湖锻制鐵字书法作品锻制完成短则几日,多则几个月;其次,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将完整的字分而制之,最后连接成型,故作品尺幅不受限制,这点是纸墨书法不可比拟的;再次,传统纸墨书法造价低廉、耐腐蚀、不易损坏,携带交流方便,便于长期保存;最后,芜湖锻制铁字书法用耐磨性和可塑性较强的铁经锻打和塑造后占有三度空间,是再现客观书法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它雅韵天成,锤迹斑斑,敲之有声,凸显出铁字书法视觉效果的灵活性。这种独特的情致是纸墨书法无法企及的。

二、锻制技艺

“以铁为墨, 以锤代笔, 以砧为纸”,这就要求锻制铁字书法须有“铁”有“艺”。若有“铁”无“艺”,锻制之人则领会不到书法艺术本体美,只可塑(锻)其形而乏其韵;而有“艺”无“铁”,再好的书法稿本,无良工锻制,最终效果势必大打折扣,两者都不可取。锻制铁字书法难度系数高于锻制铁画,如锻打山水画,山歪一点,线条少一根,树叶少一笔,视觉效果影响不大。而作为芜湖锻制铁字书法,这些抽象的线条具有特定的书写方法和间架结构,具有一定的可识别度,少一笔或多一点都不成型。因此要求锻打之人掌握高超的锻制技艺,不仅能“直译”郭沫若这幅书法作品的直观视觉效果,更须在章法布局的基础上感受整幅作品的笔力、笔速、笔势,笔画顿挫中凸显的“回锋转向,逆入平出”八字要诀,领悟其精妙之处—“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体会内在的艺术气息和审美取向。心手双畅,与之神交,达到意译,如此方能进入有“铁”有“艺”、“铁”“艺”双修之境界。

郭沫若这幅“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纸本墨笔书法,从外观上来看,结构形变丰富,逸势奇状,观之赏心悦目。1993年4月,张家康先生怀着对郭沫若先生的敬意,将纸本真迹一比一复印,利用红炉、点焊机、锤子、凿子、手钳、剪刀、走线锤、小口锋钢錾等工具,运用铁画的锻、打、铆、叠、焊等锻技,耗时一个月完成了该作品的锻制工作。锻制时他根据字的形体大小选取材料,在锻打时留有揉铁的余地,用材要比原笔画略粗,选用较为常见的熟铁—圆钢和扁铁,细线条用圆钢,直径为0.8厘米和0.6厘米;粗线条则用扁铁,宽度是2厘米,厚度是1.2厘米。线条粗的在红炉上加热锻制,细的线条则在点焊机上加热锻制。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纸本墨笔书法的延伸和二次创作,为避免作品的拘泥性,在锻制该作品时不能死抠边缘线,可略做创造性改动以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锻制之人要做到挥锤自如、胸中有字、锤上有形、人锤合一。如“图”和“华”字,在锻制时不能像搭积木一样层层叠加,更不能只重塑形而忘却神韵,遇到笔画交织之处则须随形走锤,锤迹柔和过渡,隐约交代笔画的穿插,让观者明白笔的走势,而不能生硬交叉,否则会成为败笔。“红锻则柔,冷敲则硬”,一锤一锤,一笔一笔,反复红锻,但不能冷锻,因为冷锻焊接时(焊接则全部在点焊机上)会炸出火花,破坏字的形体。凡事有度,过多的锤痕会使得字体表面形体破碎、光影变化过多而破坏整体造型。铁历经千锤万打, “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冷却时因温度各异,锤痕火迹、斑斑点点自然会保留下来,形成色彩和形状丰富多变的火迹,使得字体本身的黑白灰更加丰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元代书法家赵孟曾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也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由此可见,用笔之道直接影响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用笔之道在锻制铁字书法中主要通过高超的锻制技艺和精良对形装裱来体现。对形可分为二维和三维两种,其中二维对形主要是对外形轮廓、长宽比例,三维对形则指的是笔画的空间结构,确切来讲是字体的深度。二维对形相对容易,模其形用心即可为之。而三维对形要求较高,整个字体架构如过于扁平,如同剪影,则字干瘪无精神;整个架构如过高,如同积木堆砌,则会在光源照射下投影面积过多、过大,字陷入其中,视觉效果混乱。具体来讲这幅书法作品的每一点、每一笔、每一根线条,如“以铁”“以图”“的中”等字,要体会其中的转、折、提、按,做到气势贯穿。塑形、对形时还应注意枯笔和点的表现,枯笔中时连时断如“华”字最后一横和一竖,点饱满圆润如“的”“ 铁”字中的点画。此外,在点焊机加热锻制焊接过程中,字因高温容易出现收缩变形、移位,如若出现,则须根据原稿及时纠正形体。

《郭沫若铁字书法》(张家康1993年版,将“贵礼同志”四字去掉,在郭沫若印章下方,增加张家康印章)大小字共计33个,每个字形态各异,如“创造”二字笔断意连,上下左右彼此穿插关系。作品在锻制完成后需要按照原稿进行装裱,这也是最关键的对形过程,否则锻制再精良,而装裱不讲究,则会功亏一篑。组装时定位要准确,钉角要焊制在较为隐蔽的地方且要保持垂直,防止字体歪斜。为控制好钉角的高度,在钉角合适位置加焊一小截横铁,可避免悬浮不稳。张家康这件《郭沫若铁字书法》,从锻打笔画效果来看,锤法变化多端,既磊落精致又锤势恢宏;从整个章法来看,舒朗有致,隽妙雅逸,将神采情势融入作品当中,反映出了较浓的文人情志。为锻打出“华章美篇”,锻制者张家康对这幅墨迹的原稿进行了深入审视和感悟,并加以提炼。铁画艺人通过高超的锻制技艺和个人多年的艺术修养将书法作品中的微妙之处在铁画创作过程中自然地呈现出来,同时锻制者在彼时彼刻的精神气象也通过锻制得以传达,造就出新的物象,无论从线条、结构、布局还是锻制技艺上都可称为上品。如明代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言:“凡物状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锻制铁字书法最终要达到“物我合一”, 锻制者就要掌控好技、形、神、韵之间的协调关系, 做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虚实相生的灵动之美和独特的美学趣味,更要做好全局的整体美和感染力,做到虚实有致而空间自生。

三、审美特征

芜湖锻制铁字书法形式美,首先表现为铁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形式美。锻制时所用材料为碳钢含量低于0.25%的碳素钢(低碳钢),具有硬度软、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和易氧化等特征,且具有天然的光泽和色彩,适合加热锻打塑形。芜湖锻制铁字书法除天然形式美外,还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本身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字体的造型形式(半浮雕形式),可视可触的外观形态和书法艺术的点、线、面的构图形式上。锻制者在纸墨书法的基础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来创造铁字书法作品的形式美,进行再创作,多以黑色线条构图,白色或浅色为底,黑白对比强烈,在“黑白世界”中营造中国传统书法“有意味的形式”之美。完成的锻制铁字书法,既朴素又简单,形成了阴阳互补之势,富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饱含着中国哲学智慧。其次,芜湖锻制铁字書法是自然美、艺术美与技艺的综合,铁字书法的客观形象、低碳钢质料的客观物性与锻制技艺的融会,达到天人合一。传统的书法作品在二维空间当中以墨色的黑白变化传情达意,而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纸本墨笔书法的延伸及再创作,突破了二维空间,实现了向三维空间的转变,在雕塑的范畴内塑造三维立体空间(或半立体),创造出新的物象,将铁的刚劲与书法的飘逸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历经千锤百炼,浴火重生,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载体。这件作品就是通过圆熟精纯的锻制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将原本的纸本墨笔书法的章法、布局、墨迹变化以及落款都做了精练的锻打,锤锤磊落,苦心经营,以此来抒发锻制者心中的情状意态。由此可看出芜湖锻制铁字书法是一种综合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艺术形式。最后,芜湖锻制铁字书法还体现了本体、环境和光源的整体和谐美。锻制者如果只着眼于字体本身而忽略环境和光源,势必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完整性。一方面,铁字书法在特定光源的照射下因字体厚重、立体感强等特征,势必会产生投影,产生铁字书法本体造型之外的“软造型”。其投影不仅受铁字书法自身形象的制约,同时也受被投影的物质形象的制约。光源与铁字书法形影不离,距离远近直接影响投影轮廓的清晰度和深浅程度,离物体越近投影则越实、色彩越深,反之则越虚、色彩越浅。具体体现在装裱时两者之间贴合度要合适,如果铁字与背板之间的空间距离过高,在光源的照射下,则会产生过多、过重的投影;过低则会缺乏微妙的投影关系,缺少层次感、灵动感,会显得字体干瘪,影响整体视觉效果。最终的高度还要依据铁字书法的形体大小和笔画多少而定,如“铁”“优”“华”三个字的笔画层次较多,立体感强,高度要控制在1.5~2厘米之间,某些高点实际会超过2厘米。“华”字和第二个“铁”字,字体笔画经过折回、叠压、并列、散置、包围、穿插等形成不同的投影关系。这种投影关系,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变化微妙,如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提出:“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如此看来,墨可分为五色,这种“以铁为墨”的“五色”变化,体现了一种富有生机的灵动美,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中国汉字有特有的书写方法和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各有不同,这就要求锻制者在锻打时要随形走锤,锤重则立体感强,锤轻则立体感弱,从而产生高低起伏。铁字书法具有立体感强的特征,其受光面、侧光面和背光面因光源的照射角度不同,光源与字体距离的不同,字体本身的倾斜方向不同以及字体与观赏者的角度不同,都将产生丰富的明暗变化。如因铁的自然属性,锻打时而自然遗留的火迹,其形体特征在笔画的结构转折处形成形体不一、虚实相生的明暗交界线,在光源的照射下和周边环境色的影响下会产生反光,字体会直接反射或折射光源形成形态各异、不同明暗的高光。如此一来,形体与投影、实体与虚体紧密而不可分割,使作品具备某种朦胧的不确定性和形而上的抽象性,故而耐人寻味。这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芜湖锻制铁字书法的字体与环境、光源具有整体协调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芜湖锻制铁字不仅是书法艺术,它更是以纸本墨笔书法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以铁为笔构建书法意象,以锤为墨传情达意。它也不仅具有独特材质美的特征,更是技艺和艺术结合的综合体艺术,蕴含着中国书法特有的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