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画的巧与拙

时间:2024-05-20

王海峰

内容提要:哲学上讲巧与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绘画的巧与拙是体现在绘画技法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巧本义为技艺高明、精巧。拙本义为笨拙、不灵活,引申义为不善于。巧与拙表现于作品之上,并不作为评价作品质量和绘画者水准的依据。老庄的“大巧若拙”认为人应该尽力保持自己最初的真实。应将巧与拙的运用充分遵从自身感受。

关键词:哲学;技巧;情感;巧;拙

学习绘画与教授绘画都难以回避同一个问题:绘画的技法。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伴随着中外美术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丰富,有传承,有创新。技法随时代的变化发展是必然的,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说明了其重要性。绘画技法是指介绍绘画的一般原理和手法,绘画的目的就是作者用色彩和线条在纸、布、墙壁上描绘事物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体会和心理状态传达给观者,技法从表现方式上分为巧和拙两种,都要给观者以艺术上的感染力。

一、工笔画巧而善于精

中国画从技法种类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工笔画亦称“细笔画”,是以精致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形式。相对于写意画而言,无论从作画过程和展示的画面上精巧的程度都要远高于写意画,而这种巧是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使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感受到。其中,宋代画家极易经营、穷工极妍、富丽精美。这种严谨工细的写实画风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物象形式的精巧。“细密精致而缜丽”[1]成为工笔画的风格,各种技法要求画家熟练掌握,才能表现出工笔画写实丰富细腻的特点。浅绛、青绿、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为工笔画。工笔画的技法复杂多样,传统技法里就包括勾、皴、点、染几大类。随着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又以褪色、撒盐、皱纸、涂蜡、水洗等巧妙手法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二、国画线条巧与拙的表现

中国画线的勾勒就是基本功,古代画家们创造的十八描是国画线描的多种表现形式,无论哪种线描都能够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中国画表现物象的基本形式是线条,绘画或书法归根结底是给观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各种形式的线给人巧与拙不同的表达。例如,游丝描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感觉如破茧抽丝般灵巧。减笔描用笔粗犷,一气呵成,简练极致的笔法多显朴拙。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于学习者持之以恒的训练,对纸张、颜料性能的掌握,对手中毛笔的控制能力。当代画坛流行制作肌理效果,这是中国画感染力的技巧化、技术化,是典型的巧中取巧。这种带有制作意味的技巧难度显然要低于传统的笔墨技巧。

三、写意对拙的巧妙运用

写意是以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俗称“粗笔”,用笔不求工细,多用简而拙的手段抒发作者的情绪。写意畫常用到的技法为点、线、面,其中以线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点和面为丰富内容的手法。以简单的技法符号描绘复杂的景物,这要求作者熟悉工具并掌握技法。线的长、短、粗、细,点和面的大、小,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决定了作品成功与否。这种单个技法中的巧就和工笔画中的繁复经营、极工谨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意画中拙的巧妙表达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国画作品中拙的技巧流露不能仅限于表面,要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四、巧与拙在石涛和朱耷画中结合

石涛,清代画家,为明朝皇家后裔,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石涛的画多夸张、浪漫、奔放,他走的是和传统工笔画写实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推向一个新高度。前人评价石涛的画,曾用一个“奇”字,以我的理解,“奇”字就突出说明了其画的粗拙,拙在奇幻,拙在丑怪,拙在天真。这种“似与不似”的状态,使得很多论者在质疑他的绘画造型能力:“他卷则行草旁缀,画与字杂乱无章,令人对之作十日恶矣。”[2]石涛是较早提出“丑即美”的画家,其造型的丑体现在他画的粗拙之上。抛开精细的描绘、华丽的渲染,用粗拙的手法表现其本真的天性。朱耷,号八大山人,其作品风格严谨而奔放。八大是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作品往往不落俗套,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在八大的作品当中,鱼和乌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其用巧妙的笔法来描绘鱼和鸟的眼睛,通过圆中点睛式、方笔式、圆点式、一线式几个简单的方式体现出用笔的精巧,加上用墨、构图、造型的巧妙,却给人一种拙的感觉。就连八大自己对“拙”的艺术风格也有着独到的追求,他在《题画黄雀》中说:“百巧不如一拙,此其是耶。”[3]

五、结语

巧拙之说一直是贯穿于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话题。在以后的绘画中,我们不排斥工笔画中经过巧妙构思的工细与精密描绘,更要提倡写意画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的精巧的水墨笔法所表现的拙。我们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拙与巧,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解释了巧与拙。技巧不是目的,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基础,独特的表达方式、个性的艺术风格都需要一定的熟练技巧来维系。但如果片面地追求技巧,画家就会变成机械的画匠。失去了创造力,其作品也就没有了生命力。绘画中的拙不是表象,如果只注重技法的简练概括,而忽视了丰富的内涵,那就不是大巧若拙,而是真正的笨拙。画家一定要把握好技巧的选择,舍弃有碍精神和情感表达的技巧,使技法和感受能达到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郎绍君怎样看中国画的风格[J]文物天地,2002(12):73

[2]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6

[3]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1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