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局秀清
编者按: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历代递藏者的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原碑原帖,弥足珍贵。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将刊登部分法帖内容,一期介绍一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书写”活动,看似简单易行,实则书道玄妙。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通过书写留下了行迹,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明。
作为国家级文博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是有坚定的大文化概念以及自觉的资料意识。我们重视历史,关注当下,不仅要妥善保存、深入研究文物,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文物,要让那些承载着、凝结着中华历史文明的珍贵文物“鲜活”起来,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领略、知晓、品鉴我们中国的物华天宝,加深对中国古代文物的认知和喜爱,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每一种字体因时代、书家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楷书是由汉末魏晋发展至唐而日臻成熟的—种字体,作为最晚成熟的字体,从诞生至今,一直作为官方正体被广泛使用。
有唐之欧阳询,确立了楷书的规范。明王世贞评价欧阳询楷书:“书法自率更而始变晋体,然谓之诚楷也。”旨在认定和说明欧阳询对楷书定型的贡献。初唐书风,“清秀俊美,法度严谨”。欧阳询的楷书继往开来,以险劲著名于唐初,成为这—书风的艺术典型。其书点画纤浓得中,结字工妙,意态刚劲。所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清梁巘曾评日:“险劲道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欧体楷书不仅承继汉末魏晋南北朝,而且能推陈出新,使得无论是在笔法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能自成一家、别具风貌,在楷书的艺苑里玉树临风、挺拔有姿。
有关专家考证,目前能确定为欧阳询楷书真迹的只有四件,皆为碑刻书迹。它们是《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启功先生有言,“透过刀锋看笔锋”,当是学书箴言。品鉴欧体楷书,可谓“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其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碑文内容由魏徵撰写,字迹为欧阳询正书。《九成宫醴泉铭》碑高2.7米,厚0.27米。碑身、碑首连成—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正文24行,满行50字。碑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以此歌颂唐太宗的丰功伟绩。
欧阳询( 557-641),唐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世称其字为“欧体”,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点画淳厚,用笔稳健含蓄,结体化长为方,峭拔道劲,布白疏朗。宋朱长文评:“体力完备,奇巧间发。”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评:“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王僧虔曾讲:“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学习和欣赏欧体楷书,当以此话时时警醒。清梁巘《评书帖》评欧书“以劲胜,力健而笔圆”,“欧书劲健,其势紧”。刘熙载《书概》评:“欧、虞并称,其书方圆刚柔,交相为用。善学虞者和而不流,善学欧者威而不猛。”又说:“欧、褚两家并出分隶,于道逸二字各得所近。”
虽然学习书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但大多要多看、多临前人法书,习其笔法结构,味其精神灵秀,想见其挥运之时。
试举例说明。如在横画的书写中,欧体字或细劲短小以彰灵动(图1),或以点为横、以撇代横(图2-图4),增其趣味。又如,欧楷字中“斜长撇”处理得展左而收右,动感十足,好似凌波仙子,挥舞左带、;麦虚飞动,如“庶、度”二字中的凌然左秀之长撇(图5、图6);又或如京剧青衣舞曳长袖,惹人爱怜。黄庭坚评欧阳询书云“欧率更书,温良之气袭人,然即之则可畏”,道出了欧体字用笔之内在神韵。再如,在字的结构处理中,端庄平正只是楷书的一个基本要求。孙过庭<书谱》就曾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矢口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指出了学习书法有着不同的阶段要求。对此,欧阳询可谓见解独到,匠心独运。其结字常能达到“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状态。峭劲、圆活是欧阳询楷书结构布置中的—大特点。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又说:“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麗也。”峭劲可以理解为在平整中见险绝,圆活则可以理解为在平整中寓飞动。即要求书者能在极严整中取得神采飞动的效果。所谓“谨严中灵动率意,规矩中容光焕发”(欧阳中石先生评语)。追求平正基础上的险绝,就需要一定的“造险”技巧.要有别于人们的结字分布书写习惯。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我们认为若能对字的部分结构布局给以“错位”,如对“九”“元”“深”“德”“应”“忧”等字(图7-图12)的处理,或紧左而疏右,或重心右移,形成奇险之势,却又不影响整个字的重心,即不失端庄之正局,方是体现一个高水平书家的非凡之处。欧阳询就是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书法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昔位”与“造险”手法。
不仅如此,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还借“隶”入楷。如“五”“名”(图13、图14)等字,与汉《礼器碑》二字(图15、图16)相较,可谓是渊源有自,一脉相承。我们理解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欣赏欧体楷书,常有简洁高古、瘦硬劲峭的评价。
再来看他借“行草”入楷的处理。孙过庭《书谱》:“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惰性。”“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又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指出学习书法,须打破字体界限,应该是“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五体都要有所涉猎为好。否则会“好溺偏固,自阂通规”,是自己局限自己。如“所”“无”(图17、图1 8)等字的融通处理。欧体正是巧妙地借用了行草书用笔的流动与率意以及结字的简练与畅达,构筑了自家楷书的“别是一家”之灵动新面貌,显得那么风采独具,傲立艺苑。
总之,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优秀的碑帖拓本,就是最好的老师,是最佳的学习范本。由于此碑久负盛名,捶拓过多,加之年代久远、岁月剥蚀,碑上字迹变得越来越细,后又被人加刻使粗,面貌已非。虽然此碑翻刻本很多,好的却很少。现市面上相对流传较广的本子是文物出版社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拓本影印的,其字迹清晰、笔墨丰腴。而安徽美术出版社这次影印的版本是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清黄国瑾所藏南宋本影印的。碑中字迹清晰,点画瘦硬挺拔,神采流动,当是比较优秀的拓本,堪为学书者的上佳选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