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方国家对缅北文化传播的嬗变及其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4-05-20

陈升雅 周 宇

缅北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陆路咽喉,是缅甸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西方国家染指缅甸事务的重要支点。近代以来,鉴于缅甸特殊的地缘政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西方国家未曾间断过对缅文化传播。英殖民时期,英国在缅大力兴办世俗教育,加紧基督教传播,在缅北少数民族中的基督教传播可谓收效颇丰,为缅甸后来长达70余年的民族分离主义和民族冲突埋下了伏笔。缅甸独立后,美国逐渐取代英国为缅甸提供数额巨大的军事援助、经济援助,并在教育文化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其在缅甸的影响力。为了守住共产主义在缅甸得以扩散的“门口”——缅北,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影响。1988年军政府执政后,为了扶持民盟上台执政、培植亲美势力,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缅甸军政府实行孤立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采取了长期制裁。然而长期制裁后,西方各国发现并没有实现其制裁的预期目标;且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缅甸已被西方国家视为构筑钳制中国崛起围墙中的一块新砖。因此,2010年缅甸大选后,西方国家纷纷调整对缅政策,加强对缅文化传播,而其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领域和对象等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文将梳理2010年以来西方国家在缅北文化传播的嬗变及特征,整理其对中缅关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西方国家在缅文化传播的嬗变及特征

(一)传播行为主体由以政府为主转变为以非政府组织为主

缅甸军政府执政前西方国家对缅进行文化传播的行为主体都是国家政府,而军政府执政后这一行为主体逐渐转变为非政府组织,2010年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后,这一转变更加明显。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外交政策的正向作用愈来愈得到各国政府的注意,因而许多西方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将非政府组织作为其“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1]由于军政府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04年缅甸政府放松了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因此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得以更便捷地进入缅甸。2011年吴登盛政府执政后,在缅甸开展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显著增加,缅甸已然成为“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天堂”[2],同时还带动了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底登记在册的在缅非政府组织有189个,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60个,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129个。也有数据称,实际上在缅开展活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大约有1000个。[3]在缅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美国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多,2017年底,在缅的美国非政府组织达19个,它们与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大致梳理了受缅甸人民认可度高、比较活跃的一些本土非政府组织背后的美国非政府组织情况,见表1:

表1 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背后的美国非政府组织(不完全统计)①该表由作者2020年1月根据各非政府组织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通过表1,不难发现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缅北克钦邦和掸邦等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本土非政府组织与美国非政府组织往来十分密切。

近年来,基金会已一跃成为西方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缅开展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经常以培训会、研讨会、研究项目等形式进行活动,联合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聚焦缅甸民主改革、人权和民族宗教等问题,致力于培养缅甸人民的民主意识、公民社会意识和参政意识等。2015年民盟能够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便与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对缅甸民众输入的西方价值观密不可分,民盟获选后,有西方非政府组织称“昂山素季领导下的全国民主联盟取得的历史性和压倒性胜利,代表了民主的重要进步。”①摘自2015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5, p. 7,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

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为例。NED对缅甸提供民主援助已有20余年的历史,民盟执政后,NED与缅甸多个本土非政府组织联合开展工作,对缅甸民众的民主意识、公民社会意识和参政意识的培养力度逐渐加大。NED在2016年和2017年年度报告的开篇都提到,“对亚洲的捐赠优先放在那些基金会可以对其产生巨大影响且面临民主赤字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西藏、缅甸、朝鲜和巴基斯坦等。”②③摘自2016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6, p.1,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2016年度报告还指出“基金会的缅甸合作伙伴专注于扩大公民的参与面,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创造允许民主机构蓬勃发展的环境。”④摘自2016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6, p.28,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NED与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来往频繁,在其2017年度报告中,NED褒扬了缅甸妇女倡议平台、克钦瑙沙旺发展研究所以及和平发展倡议等本土非政府组织在新兴女性激进主义者和领导人培养、政治青年培养、少数民族政党建设能力提升、罗兴亚人问题解决策略、2020年大选前积极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开展的工作。⑤摘自2017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7, p.12,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2016年、2017年NED在缅甸投入的促进民主与人权的款项分别高达346.5和345.7万美元,占该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投入的民主促进活动总款额的70.1%和68.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文化传播的主体已转变为非政府组织,而且尤为重视与缅北少数民族自治邦的交流互动,与当地新兴女性激进主义者和政治青年密切而广泛地接触,力图影响其价值观、政治观和国家观。

(二)传播对象逐步增多, 传播领域日渐扩大

2010年以前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对缅精英和决策阶层的接触和影响,美国对缅实施务实接触政策后,西方国家转变了其文化传播对象,转而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缅北少数民族地区草根阶层频繁接触,包括妇女、大学生、政治青年、激进主义者、僧侣、牧师、学校教师和社区领袖等;接触领域也逐步扩大到公民社会建设、民主意识培养和舆论导向等层面。

针对妇女群体,主要在妇女权益保障、妇幼健康和营养状况改善等方面进行资助,例如美国的亚洲基金会、国际开发署、国际正义使命团等,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在克钦邦和掸邦开展的工作极具代表性,它在缅北各地的资助工作使当地老百姓的饮水、居住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发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正面评价。在西方国家对缅甸民主进程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缅甸本土很多关注妇女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如掸邦妇女行动网络、库基妇女人权组织、妇女倡议平台和RAINFALL等最近几年的工作重心慢慢转移到了对妇女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聚焦对女性激进主义者、女性领导人、女性政党成员的培养和培训。2015年1月,RAINFALL联合创始人辛玛昂(Zin Mar Aung)受NED资助前往美国参加2015年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并发表了题为“缅甸2015:民主化的关键时刻”的主旨演讲。⑥摘自2015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5, p. 123,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

针对政治青年,西方国家采取的文化传播途径一般为开展输入西方民主观的青年专项培训,改造青年学生或政治青年的政治观。成立于2011年的仰光政治科学学院(YSPS),从2012年开始接受NED的资助开展活动,NED称其是缅甸“最重要的论坛之一,能够处理一些高度敏感的话题,包括种族和少数民族权利、宗教暴力等”,并称YSPS“已发展成为缅甸领先的公民辩论和民主深入研究中心之一,NED很自豪能与YSPS一起打开通往缅甸政治研究的大门。”①摘自2015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5, p. 35,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2015年11月,YSPS两名前任主任和十名毕业生当选为民盟政府议会议员。缅甸平等组织则在包括边境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人权培训者和倡导者网络。

综上,西方国家对缅北文化传播对象逐步增多,传播领域日渐扩大,且受其自由民主价值观熏陶的青年学生和政治青年已经走入缅甸政坛,必然将对缅甸政治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与独立媒体接触频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推波助澜文化传播

媒体在引导和塑造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和民众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形成他国映像的重要平台。西方国家在通过其本国媒体及其对缅甸独立媒体的影响进而耕耘其在缅甸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力上,可谓心怀叵测,丝丝入扣。

2012年以前缅甸政府新闻传媒业管理制度和新闻审查制度极为严格,对官方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限制重重,国内信息自由化程度不高,因而西方国家获取缅甸新闻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流亡媒体或独立媒体。缅甸的独立媒体一般由流亡媒体演变而来,它们建立的初衷是批评和反对执政政府,向国际社会客观透明地报道缅甸国内的消息。缅甸政治转型后,独立媒体迎来了缅甸传媒业历史上“最有望作为”的时期,在民众民主意识唤醒和自由民主概念宣传中发挥着日趋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西方国家格外重视对缅甸独立媒体的资助及影响。2012年开始,缅甸逐渐放松了新闻审查制度,并允许BBC,FaceBook、Youtube、VOA和Twitter等西方国家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在缅甸开放,西方国家与缅独立媒体的接触愈加频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推波助澜,其在缅北文化传播的步伐不断加快。

缅甸较具代表性的独立媒体有缅甸民主之声、伊洛瓦底杂志、密兹玛网站、新时代公报、Myit Ma Hein NEWS AGENCY等媒体和网络平台,还有诸如声音、七日周刊、十一周刊、人民时代和缅甸时代等私营报纸,传播和发行范围覆盖了缅甸各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城镇,在农村地区则主要依靠广播电台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由于缅甸政府不为独立媒体提供经济支持,独立媒体普遍寻求西方国家及其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双方往来甚密。例如,NED在总结其2015年缅甸援助工作时就提到其在缅甸资助的重点之一就是独立媒体;缅甸民主之声创始成员、副执行董事KHIN MAUNG WIN也曾公开提及,“NED有助于将缅甸民主之声与包括朝鲜在内的其他流亡媒体组织联系起来,以便我们彼此分享经验和教训。”②摘自2016 NED Annual Report, http:// 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6, p.25,笔者整理翻译。上网时间:2020-01-25他的这句话被引用到了NED2016年度报告亚洲篇的扉页。

缅甸民主之声是在挪威政府和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资金支持下成立起来的,现已成为缅甸独立媒体的佼佼者,不仅拥有卫星电视频道,还开通了外国电台服务和在线媒体,致力于揭露缅甸侵犯人权的“隐秘”故事,传播民主和人权的理想,促进社会转型。据统计,缅甸有80%可以开通卫星电视的民众都是缅甸民主之声卫星电视的观众;此外,缅甸民主之声每周至少有固定的30分钟时间用少数民族语言面对缅甸六大少数民族,即若开族、钦族、克钦族、掸族、孟族和克耶族进行新闻报道。由于缅甸国内民族关系复杂,各少数民族之间语言不通,缅甸民主之声少数民族语言新闻报道便成为了各少数民族从媒体获取新闻的唯一来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舆论环境营造和舆论指引影响举足轻重。因此,缅甸民主之声在缅甸不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而且其对缅北舆论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不容小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NED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的、强大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和方案制定等。2007年,虽然缅甸国内环境封闭且内外交困,缅甸民主之声的工作地点和新闻拍摄、制作设备不断被破坏和捣毁,但在NED坚实的资金和完善的应急预案支持下,缅甸民主之声还是很好地完成了对缅甸“袈裟革命”的独家报道。2012年,NED为缅甸民主之声提供了4万美元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用缅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通过短波广播节目和卫星电视发表来自缅甸北部的独立新闻。”[4]2015年,这一资助额度已高达35万美元。西方国家欲通过支持独立媒体,利用独立媒体广泛的民主基础和受众基础,并有意接触缅北,向其宣扬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让西方式民主在缅甸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同时,国际媒体援助中心、记者无疆组织等国际媒体组织近年来也在NED的促进下给缅甸民主之声提供了很多间接的援助。

无独有偶,缅甸另一个影响力较大的独立媒体伊洛瓦底杂志也与西方国家往来密切,其财务支持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募集资金。伊洛瓦底杂志创始人AungZaw本身就是一个流亡大学生,1992年创办之初,伊洛瓦底杂志的运营模式就是向西方国家募集资金,与缅甸国内“线人”配合向外界发布缅甸情况,并很快就发展成为了发布缅甸新闻的权威媒体,世界各国著名媒体开始采用其发布的新闻。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伊洛瓦底杂志现已分设英文编辑部和缅文编辑部,在50余名员工中就有6名是西方国家人士,2004年推出了英文在线杂志,2012年开始发行英文月刊,2014年开始发行缅文周报。2014年3月,该杂志以犀利的言语刊载了题为《缅甸:生活在谎言中的国家》的文章;其创始人2010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新闻奖,2014年则荣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颁发的Shorentein传媒奖。而独立媒体Myit Ma Hein NEWS AGENCY的生存法则则是把采访到的有关缅甸发生的新闻信息出售给诸如VOA、ABC、CNN等国外媒体。

此外,随着缅甸新闻传媒业管制的不断解禁和民盟政府发展国内移动互联网政策的实施,缅甸国内移动互联网2013年后开始蓬勃发展,2015年智能手机用户开始迅猛增长,2016年以后新媒体迅速 拓 展,FaceBook、Youtube、Twitter和 Instagram等西方国家社交软件得以打开了与缅甸民众交流传播的大门,迎来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推波助澜对缅文化传播的新高潮。其中,FaceBook当属其中翘楚,2015年7月缅甸FaceBook用户注册数达470万,FaceBook成为了西方国家在缅甸的第一大社交新媒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FaceBook缅甸月度活跃用户数量飞速增长为970万,2018年FaceBook缅甸注册用户已达1000多万人,缅甸民众普遍认为FaceBook是他们了解信息的“第二份报纸”,因此也是他们的“装机必备”,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阅读器”。[5]2020年4月1日,“为了和缅甸民众更有效地交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开通了FaceBook个人账户。账户开通当日粉丝数就近90万,她发布的第一条消息则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40万点赞,7万条评论和6万次分享。[6]4月5日,昂山素季在FaceBook上回应了民众对在抗击新冠肺炎放假期间底层老百姓日薪工人的生活、口罩、调低电费、调低互联网使用费等问题。[7]FaceBook受缅甸民众接受和欢迎程度及其在缅甸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据缅甸交通通信部发布的数据,缅甸手机用户2013年为240万,2015年达2200万,2018年达5680万。缅甸Amara数字营销机构负责人Ma Chan MyaeKhine表示,缅甸大部分民众都是在智能手机端使用FaceBook之类的社交新媒体。[8]2019年1月,研究调查公司WeAreSocial发布了缅甸2018年数字互联网市场最新调研报告,指出当年缅甸互联网用户、活跃社交媒体用户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都分别达2100万人,最活跃的用户集中在18岁到34岁的群体中,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排名前三的分别是Google、Youtube和FaceBook。[9]这些数据表明,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向缅甸青年一代进行文化传播轻而易举。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西方国家对缅北文化传播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已经转为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主,通过援助活动的开展,在缅北培育了良好而广泛的民众基础,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并特别注重与缅甸本土非政府组织积极合作,不仅能够更广泛地接触草根阶层、更多地影响独立媒体和舆论导向、更好地传输本国价值观念,而且在缅北形成了更大的文化传播影响力。其传播特征集中表现为受众广泛、基础深厚、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等几个方面。

二、给中缅关系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中缅两国间特殊的地缘、族缘和文缘为双方长期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上文分析发现,在缅甸政治转型之际,西方各国对缅文化传播不断深入,并产生了诸多嬗变,正在深刻影响着缅甸民意的走向和政治、社会的发展,给中缅关系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增加了中缅战略互信和政治互信的变数,使得中缅关系走向不确定性增强;减弱了中国在缅树立正面国家形象的效果,使得中资项目在缅推进困难重重;左右了缅甸民众舆论导向,使得缅甸民众反华言论此消彼长;助长了缅甸“民地武”问题和罗兴亚人问题不断发酵,使得中缅边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奈温政府执政时期,缅甸便开始奉行中立主义和排外仇外的外交政策,而从独立之日就延绵至今的、长期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造成了缅甸经济发展水平极度滞后,这就迫使无论是吴登盛政府还是民盟政府为了改变国家发展面貌和获得民众支持,都将振兴经济放在首位,而其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大国的支持。可是,由于自身经济不发达,加之西方国家文化传播的介入,西方国家媒体刻意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负面诠释,甚至有国外学者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新怀柔政策’”的声音。[10]基于此,缅甸又无奈地陷入大国恐惧,历届政府仍然坚持奉行大国平衡和中立主义的外交立场,出现了对“一带一路”倡议“反应积极,但在行动上比较消极和被动”的局面,[11]中缅双方很多合作项目推进缓慢甚至是停滞,中缅关系在缅甸政治转型初期遇到了新的挑战,战略互信和政治互信变数增加。2017年以后中缅关系出现了日渐回暖的趋势,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及其非政府组织对缅甸民众,尤其青年学生、政治青年和激进主义者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怀疑或是抵触情绪的缅甸民众还大有人在。而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和驻华大使吴帝林翁在一些重要讲话和接受中方媒体采访时不止一次地指出缅甸政府在与他国开展合作时都要“非常重视地方民众的意愿,注意保护环境,不能损害社会环境。”[12]不难看出,鉴于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隐患,尤其是2020年缅甸大选在即,民盟政府对华政策易受民意和民众舆论压力的影响,因此,缅甸民众的民意何去何从也使得中缅关系走向不确定性增强。

中国媒体多为面向缅甸决策层、精英层宣传“一带一路”倡议,且报道的内容多是“单向式”的,很少报道缅甸民众可以从中获取的利益,报道“利缅性”不高。而西方国家及其媒体在缅甸耕耘时间长,对缅甸独立媒体和民众影响至深,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西方国家媒体联合缅甸独立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在缅中资项目多有片面甚至是刻意丑化的报道;加之缅甸正处在新闻传媒业改革之际和电信行业发展起步之初,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独立媒体和新媒体言论、互联网和手机用户的有力监管,目前缅甸社交媒体充斥着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而其背后往往是缅甸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或组织操控的结果。这些因素都减弱了中国在缅树立正面国家形象的效果,使得中资项目在缅推进困难重重。例如,2011年达到高潮的反坝运动,其背后就不乏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身影。缅甸独立媒体、本土非政府组织等大肆散播中资项目破坏环境、掠夺缅甸资源、降低民众生活质量等负面新闻与信息,他们甚至煽动缅甸民众进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游行;而缅甸民众信赖的民间组织,例如“绿色克钦运动”、“克钦发展网络组织”“掸邦萨帕瓦环境组织”等撰写的环境保护反密松调查报告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他们声称,希望“永久停建密松项目”,直接导致了密松水电站项目的滑铁卢,从2011年缅甸单方面宣布停建密松水电站至今,该项目重启变得遥遥无期。莱比塘铜矿项目、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是几经停建、复工,耗时良久才最终建成,而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成之后也是搁置到2017年才投入使用。至今,仍有缅甸民众认为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不仅夺走了缅甸的天然气和石油,还认为修建该项目时中方砍伐了村民在祭葬仪式中敬奉的百年神树,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宗教和信仰。[13]缅甸排华势力和民众对密松水电站项目也仍持反对之声,2019年4月在昂山素季启程赴京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之前,一家缅甸独立媒体在有美国背景的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下发起了“一人一美元,赎回伊洛瓦底江”的反密松行动,活动发起人有气象专家、环保人士、慈善组织人员、政客、作家、艺人和基督教牧师等,①内容由笔者经胞波网相关新闻整理而成。其目的在于绑架民意的同时通过民众舆论给当局政府施加压力,制造中缅关系交好障碍。

目前,随着中缅铁路、皎漂港、瑞丽—木姐跨境合作区和仰光智慧新城等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重点项目的陆续启动、实施,在缅中资项目形势逐渐向好。2020年1月,***总书记访缅提出的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了民盟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对缅文化传播已经深入到缅甸社会各阶层,极易左右缅甸民众舆论导向,使得缅甸民众排华反华言论此消彼长,对华民意变数不减;且缅甸“民地武”问题和罗兴亚人问题不断发酵,缅北战事、若开战事仍在绵延,中缅边境安全令人堪忧,这些都使得中缅关系前景扑朔迷离。

三、对策及建议

基于前文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缅北文化传播的嬗变给中缅关系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的原因在于,处于政治转型初期的缅甸国内政局和形势复杂,社会各阶层诉求有异,达成共识有一定难度,较之于对执政政府的不信任,缅甸民众更倾向于认可和相信非政府组织,独立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则为渴求国家恢复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缅甸民众提供了可以畅快表达民意的平台,而西方国家长期对缅文化传播的耕耘也获得了缅甸民众的认可,因而民众的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都更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对缅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工作,首先应做好调查研究,重视通过中国非政府组织与缅甸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民众舆论氛围;重视与缅甸社会各阶层的接触,增强对缅甸社会各阶层不同诉求的了解,用更多的视角去了解和接触缅甸各个阶层和缅甸社会;重新审视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实施的报道模式,注重项目宣传的“利缅性”,并尝试探索与缅甸独立媒体的沟通协作,重新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正视中缅人文交流的本质和重点应该是“人”的交流交往,更加重视对缅甸民意、民声和民生的了解,真正把民心相通工程落地为两国人民之间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不但能够“走出去”更要能“走进去”的人文交流项目和活动,真正助推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