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学作品外宣翻译的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时间:2024-04-24

长青

摘 要:随着我国的迅速崛起,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文化引进战略开始向文化输出方向转变,在该过程中,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语言差异,所以翻译方式的选择会对双方的交流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外宣翻译应运而生,本文探讨的就是文学作品外宣翻译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外宣翻译;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1、外宣翻译的概念与内涵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词汇无法实现中英之间的一一对照关系,很多词汇的翻译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导致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近些年提出了外宣翻译的概念,其大致的目标是,通过词汇意义、感情色彩、术语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后再行做出合理的翻译,在具体的翻译手段上,需要熟练的翻译人员以自身的经验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行恰当的翻译,目前尚无具体的概念对外宣翻译做出概括,外宣翻译具体应当如何把握,需要译者自行体会。

从整体目标来看,外宣翻译是为了促进文化传播提出的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该翻译更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的表达而不是直观意义的表达,外宣翻译在面对文学作品时,更需要注重文化身份的认同,译者要拥有一种高度文化自行展开翻译,这种文化自行和文化认同对于他国人理解我国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外宣翻译在面对民族独有的文化烙印时,更注重于以文化推广的手段进行,这才能有效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

从政策方面来看,注重外宣翻译不仅仅是行业诞生的一种新型翻译模式,更是國家在文化战略“走出去”的思路下对译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只有充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让其它民族能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才能让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得到巨大的提升,以文化影响世界,我国才能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相关译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

2、外宣翻译的难点所在

2.1文化差异过大,外宣翻译难度本身较高

中西方文化差异远比西方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除了对宗教理念的认同不同外,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方面,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在进行对照时,难以实现有效的平等对接,因此外宣翻译本身的难度过大,如果严格按照外宣翻译的标准进行,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大量的文献参考,其翻译效率大大下降,这很难契合翻译人员的常规翻译模式。

2.2外宣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

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双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这要求译者不但对本翻译行业有大量的经验,还能精通双方的政治、历史、文学、民族背景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再有,外宣翻译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宣传和文化身份的构造,这要求译者具有平等、博爱的精神,本身不会带有有色眼镜看世界,像是一些恶意抹黑中国的外国译者,就完全无法胜任外宣翻译工作一职。

2.3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主要以文字翻译为主,无法传播语言中的美感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全方位的,文学作品只是其中一方面,在外宣翻译的背景下,能有效实现文字层面上的沟通,但是却无法改善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比如一些语言发音的美感,即使使用外宣翻译,也难以让西方国家理解其内涵所在,这就是外宣翻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实现语言韵律上的美感传播,还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的研究。

3、文学作品外宣翻译中构建更优质的文化传播渠道策略

3.1打造中外译者合作的双边翻译环境

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频繁遭到抹黑和误解,除了一些人的恶意攻击外,在文化传播翻译手段中也确实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前面提到,外宣翻译对于译者的要求很好,尤其是在文化对接方面,对译者的要求涵盖了双方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等各个阶段,这对于单个译者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一条中外译者合作的双边翻译环境进行外宣翻译具有很好地可执行力。

由于对中国抱有友好态度的外国人也存在不少,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偏见,这部分外国人对于以自己国家为代表的的西方文化比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深,可以作为外宣翻译中的西方文化的重要对接人,而中方文化由我国自己派遣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级译者,双方展开合作翻译,通过分工,可有效降低外宣翻译对个人的高要求,实现更好的文化对接。

3.2注重外宣翻译手段的等效控制

在具体的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要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放宽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在允许的环境下,可考虑使用等效语言重新组织语言模式进行翻译,这要求译者深刻理解中文文学作品内涵,并对英文的美感有深刻的感受,这才能在坚持原文核心意思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的美感表达。

在外宣手段控制上,要注意对以下两点的控制:第一就是要善于结合语境进行翻译,确保不会出现歧义的理解,比如对于绿色奥运的理解,国人一目了然,指的是环保友好的奥运环境,所以在翻译使用Environmental-friendly 明显比Green Olympics要贴切得多。第二点就是针对中文文学作品特有的背景要做好注释手段,比如我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词汇,就需要做好历史备注,让外国读者了解该词的真实含义,从而帮助理解的同时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

结语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是近年来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文化代表,具有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精神,但是由于中西方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仅通过直译难以传播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所以这要求译者能通过外宣翻译等手段,在展开翻译的同时,注重精神文化的融入可行性和传播有效性的控制,这是国家和时代赋予译者的新时代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新悦,侯岩妍.黑龙江民俗文化与边境城市宣传设计[J].艺术科技,2016(10).

[2]柴雯.民俗文化推动经济良性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5(26).

[3]梁美清.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J].新西部,201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