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畅
摘 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著作的时代背景、重要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 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历史观;内涵;现实指导意义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在1888年撰写的单行本序言中对写作《终结》的缘由作了大致说明,“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首,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这当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最具代表性。恩格斯写作《终结》重点在于正确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愿以及与阐释与德国哲学意识形态的对立。总体而言,恩格斯写作《终结》的根本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揭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终结》的重要内涵
(一)剖析黑格尔哲学及其出路
1.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及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结论
黑格尔哲学具有革命性,他使德国古典哲学一度到达辉煌的顶点。黑格尔哲学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在他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2]黑格尔认为哲学中认识的真理不是“熟读死记的教条”,真理在认识过程中发展,由低阶段认识到高阶段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思想领域不存在任何绝对真理或永恒真理,人类社会的每一发展阶段都具有其必然性,而且他又必须让位给更高的发展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3]
2.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
黑格尔认为精神对事物的进程起决定作用,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源,外部世界需要通过绝对观念来认识。虽然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广大革命群众,但在纯粹精神世界用哲学幌子进行反对宗教和反对国家的政治斗争,实际上已经严重脱离德国的社会现实。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不可能通过本身得到解决,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即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出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完成。
(二)剖析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出路
1.深入揭示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讲:“当费尔巴哈是个唯物主义者时,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时,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4]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脱离的,这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最普遍和最严重的局限,他们在社会生活领域坚持唯心主义。即“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5]恩格斯解读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以此来驳斥费尔巴哈哲学等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论证世界的本原究竟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并以此为界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論证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并以此为界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深入辨析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本身融化在宗教中,真正的唯心主义体现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之中,他力图把哲学和宗教融为一体。费尔巴哈用宗教的变迁来解释人类的历史,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区别仅仅在于宗教变迁,但谈及人们之间纯粹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完全抽象化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讨论中以抽象人为基础,认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自然后果的矫正和行为社会后果的矫正。因此,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基本准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他人的爱。恩格斯认为人的欲望“费尔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个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或者只向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因而对于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7]
(三)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恩格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理论成果:一是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必须要研究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二是明确提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三是较为详细地表述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全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和论证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唯物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多个层面。只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确实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其精神实质。
三、《终结》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辩证发展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恩格斯和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对待实践的态度,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认识根源上,恩格斯说:“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这里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反对从社会实践角度去研究人,反对把现实世界看成实践的对象。社会历史根源上,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长期隐居乡下,脱离社会实践,所以在人类社会及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陷入盲目状态。实践第一的观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人民主体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终结》中蕴含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其中一条就是人民主体的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提出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回顾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就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初心不改。新时代,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贡献和回答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5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
[10][英]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张秀芹·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創新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6,(11).
[14]恩格斯著,张仲实译.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5][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6][俄]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
[17]孙伯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研究[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8][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
[19][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何中华.恩格斯对“唯物—唯心”之争的态度——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学习与探索,200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