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曾珣
摘 要: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就水墨人物画而言,它就经历了几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几个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的艺术实践和成就来探讨“形似”与“气韵”之间主次的转换。以便把握住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气韵;形似;造型;笔墨;写实主义
一、“形似”与“气韵”
自南朝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一直是作为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 “气韵”与“形似”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概念范畴,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运动轨迹,也因历代艺术家的创作而呈现不同形态。
二、东西文化之冲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整个社会进入一个剧烈动荡,充满着矛盾、冲突、混乱、恐慌的时期。由此引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画的争论,是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开始转化的一个标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和吕瀓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次打出了“美术革命”的旗帜。康有为也早于这股思潮前《万木草堂藏画目》中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将人及生存的社會现实作为艺术的关注对象,绘画由传统中的表现自我精神转向了表现对象精神,由超尘脱俗远离现实,返回到现实世界。这便注定了将描绘客观事实对象的造型观,即将解剖、透视、比例准确的“形似”放在首位。传统文人画那种习惯于在混混沌沌的黑白中领悟感受的方式已不再适合于这个时,此时此刻,历史选择了“现实主义”、“写实主义”,选择了“形似”,也选择了徐悲鸿……
三、徐派写实主义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徐悲鸿在法国(1919~1927)留学期间是在一些极严谨的古典写实主义画家那里受到严格的写实训练,立足于科学基础上的写生与写实在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确实代表着先进的时代潮流。他引进的西方写实主义催生了现代水墨人物画。徐悲鸿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奠基人。早在留法之前他就提出了衡量中国画的标准:“惟妙惟肖”,他对中国画的改革,突出地体现在“形似”上。他在描绘人物时,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样式和造型法则,开创了写实造型的新纪元。徐悲鸿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写实主义准则也成为蒋兆和一生的艺术追求。近现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在水墨人物画方面,将西方艺术中的素描学、解剖学、构图学的透视学等诸多因素引入到中国画创作中,从而一改中国传统人物画中那种意象造型观的“形似”。在造型的力度上达到了人物解剖、透视、比例准确地刻画,有素描关系的笔墨表现,栩栩如生的形象,现实人格精神的生动传达,这一切体现出了现代中国人物画旺盛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传统“气韵生动”的笔墨形式的相对减弱。当笔墨形式紧紧地循着“形”的轨道前进时,其自身作为独立审美的表现力必定有所削弱。
四、建国后二十年的水墨人物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墨人物画也是将解剖、透视、比例准确的“形似”放在第一位的,这个时期主要以歌颂新时期、新社会、新建设和英雄主义、工农兵为题材。以严谨写实的造型方法为手段再加上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叙述性。这一时期画坛的主力军,由于地域环境,借鉴方式,画家选择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南画派的杨之光,西北风格的刘文西、王有政,此外还有北方的速写式风格,有巧妙地将光与色、西洋素描以及中国笔墨兼施并用,达到了和谐、统一。也有强调写生,人物造型写实且具西北风格的厚重感,勾勒填色,画风近于漂亮、喜庆、红火的年画。还有更倾向于无法而法:多以硬而直的笔线(包括复笔)作画,通过以纵横交错而各就条理的笔线和点厾,色彩和笔墨,获得了热情奔放而有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另外连环画式风格的代表人物,则以连环画入中国画,有北京的刘继卣、上海的程十发、刘旦宅、辽宁的王绪阳等。他们的具体画法虽不一,但都偏重细节描绘,强于叙述而弱于概括。这一时期的画家在吸收了西方的科学造型艺术观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传统气韵生动的笔墨形式运用到水墨人物画上。追求挥洒自如、体现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在“形似”的前提下,做到了纵任无方的笔墨挥洒。
五、八十年代后意识形态的转变
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艺术家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气韵生动”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中国绘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表现体系和理论体系。而这种表现体系和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美学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在这种新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指导下,以及画家本身才情的差异,选择的不同,就水墨人物画而言,突出地体现在对“气韵”与“形似”把握上侧重点的不同。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徐悲鸿等人倡导以科学的手段去朔造“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这一时期,“形似”是居于主导地位,画家在对“气韵”的把握上是以“形似”为前提条件的。建国后,水墨人物画也是主要以造型准确的“形似”为基础,再对“气韵”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笔墨的抒写性上,与建国前不同的是,减弱了那种引进西方写实派的明显的具有明暗效果的体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等诸多条件为画家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空间。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新的美学思潮和价值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时期的画家。也由于画家对这些美学思想理解认识、选择的不同。而体现在对“气韵”和“形似”在主次重点上把握的不同,或处于中间地带。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大相径庭,而画坛也呈现出多元化,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六、结论:
中国绘画几千年一路辉煌地走过来,走到现在,还要再继续走下去。未来的社会与文化又将再怎样发展与继承,而中国画水墨人物画又将以什么样的面貌示国人,我们将在前人铺就的路上继续努力地走下去,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 林木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年1 月第一版
[2]《艺术史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3]《周积寅美术文集》周积寅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一版
[4]《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3月第一版
[5]《中国画先进文化方向》 徐建融著,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