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祥平 杜谨妤
议程设置视角下贵州多民族形象的微信传播
——以《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例
刘祥平 杜谨妤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正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渠道,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以议程设置为理论视角,对《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2016年8月创办以来到2017年2月期间的推送内容进行分析,再与云南微信公众号《说走就走游云南》传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进行对比,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突出了贵州少数民族神秘多彩的“他者”形象,而“后发赶超”的奋进形象则塑造不力;认为,在泛娱乐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应增加一些旅游类和美食类议题,此外应注重推送和谐的各民族关系类文章,以在取得市场效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贵州多民族形象;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丰富的省份,全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接近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贵州多民族的独特文化,比如苗族古老的传统印花工艺“蜡染”、侗族人民民歌和侗戏伴奏的牛腿琴、彝族原始祭祀民族舞蹈“十二兽”、仡佬族的传承下来的“丹砂文化”等等。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民族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减,全球融合趋势加强,造成各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成为当今时代的选择。2016年12月6日,“开放的中国: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蓝厅举行,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活动上表示,贵州凭借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生态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情关注,也将搭乘“一带一路”开放快车,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成为投资宝地、旅游胜地和生态绿地[1]。依据陈敏尔书记的发言,贵州的多民族文化是外界对贵州产生兴趣的一张名片,塑造民风多彩、山清水秀、后发赶超的贵州多民族文化形象对贵州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高度开放与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必须不失时机利用移动互联网各类媒体平台,打造贵州多民族形象、宣传贵州多民族文化。
在主流新媒体中,微信凭借着发布信息便捷、病毒式传播、互动性强、沟通及时,获得广泛的用户群。2011年1月从微信发布到2015年9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6.5亿,汇聚公众账号超1000万,公众号日提交超70万群发消息,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55%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39.8% 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公众号[2]。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正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渠道,微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使用服务、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特意推出《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推文的方式对贵州多民族文化形象进行传播。
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分析对象,以传播学理论对该公众号进行研究,分析材料为从2016年8月到2017年2月底期间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对其推送的“议题”进行深度解析,再与云南微信公众号《说走就走游云南》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形象的传播进行对比,在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为贵州传播少数民族形象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及贵州少数民族形象传播提供一些建议。
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究其实质就是对微信用户的议程设置。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大众媒介可以决定什么是重要的议题”[3]。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判断。约四分之三的微信用户表示,获取资讯是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4]按照这一数据,微信公众号通过对资讯内容的选择、加工和排版,可以让微信用户在信息层面知晓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议题,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在意义层面受到微信公众号影响,认为其重点推送的议题更重要。公众号是由用户自愿关注,这代表用户对此公众号感兴趣,默许了此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保证了用户对公众号的阅读兴趣,也说明公众号的传播致效效果非常显著,因为用户是自愿接受传播者发出的内容、且会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故而,被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可以轻易通过提高对某件事的传播频率而达到接受者对某个议题关注度加强的效果。这些微信公众号“议程设置”的影响机制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即使用微信公众号设置议程推送贵州多民族话题,提高贵州多民族形象的关注度,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在传播路径上主要表现为:一部分用户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感兴趣的文章,继而分享朋友圈,这样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章,引发兴趣,进而关注公众号,在传播上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效应。
目前在贵州众多公众号中,只有极少个别的公众号是以单纯推送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贵州多民族形象还并未形成主流意识。2016年8月18日《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第一次推送了四篇关于贵州少数民族的文章,由此开始平均每隔四天推送一次,一次平均推送三篇文章。到2017年2月底,此公众号一共推送186篇文章,皆与贵州少数民族有关,不遗余力地介绍、普及、宣传贵州多民族历史、人文、景点等等,对贵州少数民族形象进行传播。
通过对近半年的推送文章统计分类,分析出《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为用户设置的重点议题和有所忽视的议题,这些议题共同建构出了贵州少数民族形象。
1. 文章数量:苗族占明显优势
从2016年8月到2017年2月底,该公众号一共推送文章186篇,每篇文章皆与贵州少数民族有关,说明该公众号致力于宣传贵州多民族形象,这是该公众号总的运营目的。在186篇文章中,关于贵州世居的18个少数民族的笔墨却轻重不一,其中苗族89篇,侗族58篇,布依族26篇,彝族17篇,水族15篇,仡佬族10篇,土家族9篇,瑶族9篇,回族5篇,壮族4篇,其他民族3篇(见下图)。
这说明公众号对与苗族相关的这一议题进行了反复的推送,其次是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对其他少数民族则推送信息不多,半年下来不超过10篇。贵州现有苗族4 299 954人,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5],为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由此可见在苗族是贵州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并且贵州苗族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集中了全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比如有苗族独特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以及苗族特有的服饰、传统的工艺习俗,这些特征都使得贵州苗族成为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正是由于贵州苗族的典型性,使得西江苗寨、高岩苗寨、南花苗寨等等成为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公众号对贵州苗族相关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推送,既是对贵州苗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也是利用贵州苗族这一知名“品牌”打响贵州多民族形象的旗号,让微信用户了解贵州苗族,在微信用户心理上产生“晕轮效应”,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微信用户对贵州苗族的好感会像晕轮一样,扩展到对贵州其他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上去。在这样的议程设置策略下,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传播内容有点有面,既重点安排苗族议题,又广泛涉及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议程设置上做到了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2.设置内容:文化居多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6]。按照本尼迪克特的观点,文化重点意指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由该思维所衍生的日常行为模式,这些日常行为模式成为该民族鲜明的文化标记。由此可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是该民族独特存在的证明,也说明文化与民族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民族离不开它的文化,否则民族没有传承的根基,同样一种文化也离不开它的民族,否则这种文化没有延续的生命。依此理论观点,一个民族需要大力传播自身文化,使自身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文化认同,就能使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壮大;在文化的传播内容上,应重点考虑传播鲜明、独特的日常行为模式,通过这些行为模式体现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在传播少数民族形象中,内容以文化居多(见下图)。
由图可见,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中器物文化60篇,民间风俗38篇,旅游景点29篇,各族美食10篇。说明该公众号有意在议题内容方面表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且以可视感强的器物和风俗为主。器物文化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大,这些文章内容又以民族工艺的内容最多,占38%。
2017年1月13日推送的一篇文章《苗族蜡染大山里那一朵绽放的蓝花》,细致地介绍丹寨苗族蜡染的历史,制作工具,蜡染图案。2017年2月9日推送的文章《苗族蜡染:阑干斑布》讲述苗族蜡染在图案题材独具特色,并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体,介绍苗族蜡染图案七大类题材。2017年2月20日推送文章《苗族古老符号引爆时尚圈,艺术与美的化身!》设计师孙雪从苗族的传统蜡染、刺绣、织锦中提取图腾崇拜的图案纹样,将其解构、重组成新的充满活力的图形,表达对自然和苗族文化的崇敬。蜡染技艺在苗族的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瑶斑布。”贵州蜡染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指出,“文化的核心是某些根本的结构性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使世世代代的人们团结在其周围,象征了该社会的延续性”[7],苗族蜡染图案中所体现的文化观念,让苗族人民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图案是苗蜡艺术的灵魂,成就了蜡染的辉煌”。研究者经过归纳,“安顺苗蜡染图案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神话寓意、历史寓意、吉祥寓意”。[8]比如,龙纹图案象征着传说中的图腾崇拜,马掌纹图案象征着历史上苗族祖先迁徙的足迹,蝙蝠纹图案象征着幸福。蜡染文化与苗族的不可分割性,使苗族有了共同的精神,使苗族不断延续下去,苗族蜡染代代相传,贵州苗族生生不息。2006年5月20日,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对蜡染的反复推送是有必要性的,微信用户在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蜡染的印象,这对苗族蜡染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起着有利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特征,是构成民族的核心所在,民族文化传承则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共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相互识别的符号,也是民族共同体发展下去的精神纽带。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团结、包容、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总书记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9]。贵州各族在贵州和平与统一的存在是贵州多民族文化互相互包容的力量体现,贵州多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又只是其中一个小家庭,中华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各民族的理解团结,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关键在于人心相聚,价值相通,认同相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不但反复推送苗族文化的相关议题,更是对各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仪式进行推送,组成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的形象。例如2016年11月7日推送文章《民族的信仰 侗族萨玛节古老又神秘的祭祀仪式》介绍侗族流传至今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目的是为了纪念侗族一位女首领,在祭祀当天侗族妇女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舞,寓意团结互助,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2016年11月7日推送文章《彝族十二兽舞 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讲述十二兽舞是千百年来流传在楚雄彝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是集祭祀于歌舞为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人们吹号打鼓尽情欢歌,祈求以虎为首的十二母兽庇护彝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这些风俗节日的深层次目的都是为了祈求自己或者亲人生活幸福、平安健康。这样的价值诉求非常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过上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好生活的渴望,自然能够引起贵州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使得他们独特的风俗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
媒体议程设置的一个显著效果是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那么该公众号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的反复推送,使微信用户可以从多角度了解贵州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的认同。
3. 写作方式
苗族文章占比重最大,说明苗族文章在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中具有典型性。通过研究公众号推送的苗族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和重点,得出文章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对这些写作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规律,对于公众号文章能否准确深入地传播贵州少数民族形象、能否做到词意通达、形象鲜明,有着重要意义。
(1)多样性
从文章内容中看,文章涉及面较广,呈现苗族方方面面的特色,既有苗族美食、美景、美女等生活话题,也有反映苗族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固定节日、戏曲文化等等。比如2016年8月18日推送的文章《去苗家做客,这些忌讳不懂不行哟~》介绍了去苗家做客的十二个忌讳,一方面写去苗家人的热情好客,一方面写苗家与众不同的习惯和忌讳,让用户了解到苗人待客之道;2016年10月14日一篇推送文章《长角发苗一只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贵州省织金县西南面境内的长角发苗人生活环境,独有的乐器三眼萧的来由、作用,以及为何戴“长角”进行细致描绘,增添了对苗族独特形象的书写;2016年10月19日推送《苗寨留守银匠龙太阳藏在民族银饰里的灵魂》叙述控拜苗寨这个贵州省苗族地区唯一的银匠村的过去、现状,制作银饰精细的过程。长角发苗保留远古先民的“髻首”习俗来忠实地固守他们的传统装束,体现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传承精神;银作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早已成为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苗族工匠坚持传授下一代制作苗银工艺法,体现他们对苗银作为苗人族群识别的传统文化坚守。总的来说,对苗族的推送文章显得内容丰富,铸成一个有血有肉使微信用户形成近距离亲切感的苗族形象。
(2)现实性
从文章所表现的文学类型上看,以上三篇代表性文章都属于现实性文学,以还原事实为标准。现实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长角发苗一只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一文对现实性中再现性的特征有着高度体现,文章中对三眼萧来历的故事进行客观的描述,立足现实传统,体现文学立足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文章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且忠于现实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永远是现实的,能动的。历来都是这样,更重要的是非这样不可。”[10]那么公众号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再现性描述既是忠于现实型文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历史文化真实性的尊重,对微信用户的负责。在《苗寨留守银匠龙太阳藏在民族银饰里的灵魂》一文中图片配合文字非常细致地解说了制作银饰的步骤,重点讲述了文中的主人公龙太阳作为控拜银匠村唯一一个留守村寨的苗族银匠,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对苗族银匠文化的坚守。在客观的历史环境中将作者的主观态度融入其中,在这样的情节、场面、人物的刻画之中所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会感动读者。作者的主观感情由客观描述的事实加以呈现,使读者感受到苗族银饰的精细制作过程和苗族银匠可歌可泣的坚守精神。
(3)叙事性
法国学者热奈特指出叙述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一是讲述的故事内容,二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三是叙述行为。从讲述内容上看即事件人物场景,《长角发苗一只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关于苗族兄弟智娶财主女儿就是一个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推动着故事情节往后发展,最终兄弟俩用竹子做成了三个眼的竹萧。如果没有这个情节,那么长角发苗的传统乐器象征苗族同胞婚恋自由的意义,就失去了历史背景支撑。由此说明,这篇文章在叙事事件上是出彩的,但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和人物细节神情的刻画不够详尽,以及场景中情节高潮出现时没有详细的描绘,再加之对苗族兄弟的形象和性格描述空洞,导致角色不够生动。比如反派财主为何要将上门提亲的青年在盛情款待后又将他们囚禁起来活活饿死?在情节上,这个事件是对文章起推动作用的,但在这个事件中,所塑造的人物又是不够丰富的、对情节的装饰缺乏力度。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征,财主是反派角色,而他所做的事情是反而促进了三眼萧的产生,他的行动元:阻碍者也是促进者。但对财主这两重特征的描述都不够细致,关于他的形象塑造如果能更加丰富,对这篇推送文章来说能够更加吸引微信用户去了解苗族三眼萧。
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叙述活动的本身。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推送文章叙述视角都为“零聚焦”,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例如文章叙述长角发苗村落的现存景象,历史故事,都是以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站在客观的角度描述现象。这样的叙述动作的优势在于这种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长角发苗一只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从化董村落的地理风光到70岁的王顺明老人吹芦笙表达思念再到三眼萧历史来源,作者站在“上帝”的视角叙述出长角发苗的传奇,让读者感到作者无所不知几乎没有任何破绽也不带任何主观倾向性的描述。这样的叙述方式虽完整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但站在第三人称视角对内容的带入性人物的塑造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又有些缺乏。简而言之就是读者对下文读下去的欲望不够强烈。而该公众号所有的文章都以“零聚焦”叙述,全面客观的同时,感染力和推广力度不够强烈,公众号应该多角度多方式多文体地对贵州少数民族形象进行推送。
公众号为苗族设置众多方面的文章推送,塑造了贵州苗族形象:历史文化悠久,手工艺品精致且寓意深刻;节日习俗场面独特,仪式感强,重在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服饰文化醒目,佩戴苗银梳起角髻。这样的民族文化形象塑造,使该公众号对贵州苗族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订阅该公众号的人数增加,该公众号的影响力会更大,对贵州苗族形象也传播得更广泛。但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议题设置相对较少,特别是贵州土家族人数144万,仅次于苗族和布依族,但读者从该公众号上很少能看到关于土家族的推送文章,半年时间里推送文章才9篇,远低于苗族侗族的议题设置文章数量,相比之下,微信用户对土家族的民族形象就会淡薄许多。
与贵州相邻的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独特的高山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让云南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多彩,大理、丽江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度假城市,2016年云南省政府发布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1],着力把滇中国际旅游城市圈建成云南旅游中心区。这足以看出云南省对云南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在大力发展云南旅游产业的同时,着力塑造、传播云南多民族文化形象。因此有关云南多民族的公众号都着重于推荐云南旅游资源。《说走就走游云南》2016年9月7日开始推送第一篇文章对云南少数民族以及云南旅游进行介绍。贵州和云南是西南区域的相邻省份,均使用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故而对这两个省的微信公众号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就具有了相互借鉴的意义。这里比较《贵州少数民族》和《说走就走游云南》推送的少数民族内容在构成上的不同,分析两个公众号对少数民族形象传播侧重点的不同,以及各自对微信用户吸引力的不同(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在器物文化和民间风俗这两类的推送内容远高于《说走就走游云南》,而在民族美食和旅游景点方面的内容则后者高于前者。从2016年9月7日推送第一篇文章开始,《说走就走游云南》以每天平均三篇推送文章的频率,到2017年2月底一共推送文章495篇,推送量远远高过《贵州少数民族》,并且对云南旅游景点的宣传介绍文章达120篇,阅读量平均每篇达1000次,而《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只有28篇,阅读量平均每篇达50次。墨子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满足温饱之后旅游和美食就成为新的兴趣和追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中将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需要理论,从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到情感需要,最后上升为自我实现的需要。[12]而旅游需要和美食需要就属于在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之上衍生的高层次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通过旅游需要和美食需要的满足来实现一种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比如情感的放松与宣泄、身份的象征、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有利于调节人们单一性和多样性需要的平衡,减轻人们由于长期生活单一而减少的新鲜感,增强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在公众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公众对微信上的旅游景点和美食资讯的阅读兴趣会超过其他方面,因此从整体上看,《说走就走游云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阅读量相对较高。
在器物文化推送内容中,《贵州少数民族》与《说走就走游云南》的百分比是34:2,前者更侧重文化方面的传播而不是旅游地的推广,但是就阅读量来讲后者阅读和点赞数量远高于前者,可见《说走就走游云南》的传播效果更好。特别是2016年11月22日《说走就走游云南》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走进布依族云贵交界、多依河畔》阅读量高达2342次,点赞21次,以游记的形式推送,图文并茂,短短300多字,配图13幅,生动形象并且文章短小易读。2017年1月9日《贵州少数民族》推送文章《雷佳演绎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听你千遍也不厌倦!》整篇文章一个4分钟视频和歌词,阅读量只有25。从文体上比较,游记属于散文文体,中国现代作家吴伯萧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13]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以此感染读者,以游记的形式推送给微信用户的一大优势在于读者能有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地理解当地的风情和作者的感受,比起视频来说,其一视频虽更直观表现当地景色,但却缺少了读者读完游记之后对于当地风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二视频内容过单薄,难以引起微信用户的阅读兴趣,视频内容虽重点突出少数民族服饰,但对民族和演唱者没有相关介绍,缺少了故事性,对于不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微信用户来说,布依族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导致了阅读量不高。因此,对微信用户的吸引力后者不如前者。
从文章总数量来说,《说走就走游云南》的文章数量是《贵州少数民族》的2倍多,每天定时的推送比几天一推更能保持该公众号的热度,使微信用户形成看该公众号的习惯。《说走就走游云南》在泛娱乐的社会背景下多推送旅游娱乐相关文章,赢得关注度和推广度,但对云南多民族形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则不及《贵州少数民族》。对《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的发展来说,应该吸收《说走就走游云南》营销优势,多增加一些用户更感兴趣的旅游资讯。
贵州多民族形象还需要更多新媒介的共同传播,微信公众号平台目前还没有成熟,不管是《贵州少数民族》还是《说走就走游云南》,微信公众号的创建时间都是在2016年9月左右,到现在运营半年多时间,还有许多方面可以改进,但总体来说《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丰富,以贵州民族文化为主,在议题选择上,该公众号对苗族相关议题反复推送,形成贵州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形象,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形象不够丰富。在对贵州苗族的形象塑造上,推送者有意塑造一个神秘多彩的“他者”形象来吸引读者,即以猎奇的视角突出苗族的不一样穿戴和别样的民间风俗,这样塑造的苗族形象有些单一,没有突出陈敏尔书记所强调的“后发赶超”形象,这一奋进形象的塑造不力,可能会误导微信用户对贵州苗族的误读。
在设置的内容上,《贵州少数民族》公众号更加重视传播少数民族特色的器物文化和民间风俗,对于贵州多民族文化领域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写作方式上,侧重于现实性写作方式能够更好地尊重和还原历史,并且运用叙事描写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与《说走就走游云南》公众号的比较上,《贵州少数民族》推送数量少于它,热度不如它,并且文章大多以叙事文体,没有游记散文,写作方式单调。
对《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来说,努力扩大粉丝群,缩短更新推送的周期,加入更多关于贵州旅游类和美食类的文章,提高文章质量,丰富议题,提高推送频率,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是该公众号应该不断完善的问题。同时通过该公众号的发展和传播促使更多贵州该类公众号活跃起来,有助于贵州多民族形象向世界传递和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那么《贵州少数民族》该类公众号今后的发展重点不应是仅仅关注少数民族单个文化,更应该在习总书记的理论指导下推送和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关系类文章、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多样性、团结性和对比性的文章,这样在舆论引导上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建立起正确的多民族国家观念,让中国多民族团结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
[1]外交部举办贵州全球推介活动[EB]. http://news.163.com/16/1206/21/C7KQ1BCO000187VE.html,2016-12-06.
[2]企鹅智库.2016版微信影响力报告[R]. https://sanwen8.cn/p/154WHco.html,2016-11-01.
[3]美麦库姆斯.议程设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
[4]“微信”影响力报告:用数据读懂微信五大业务[R]. http://tech.qq.com/a/2016-03-21/030364.htm,2016-03-21.
[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R]. 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2014-04-28.
[6]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 、晓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78.
[7]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167.
[8]王天凤.苗族蜡染艺术研究——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对象[D].昆明理工大学,2014:45-49.
[9]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 http://news.sina.com.cn/o/2014-09-30/015030935411.shtml,2014-09-30.
[10]俄妥斯妥耶夫斯基.妥斯妥耶夫斯基论艺术[M].冯增义、徐振亚.漓江出版社,1998:35.
[1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 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wj/yzf/201610/t2016-10-28_27360.html,2016-10-18.
[12]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13]傅德岷、董味甘.散文名作欣赏[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1.
G210 文献识别码:A
2017-4-22
刘祥平,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杜谨妤,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6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