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初探

时间:2024-05-20

邢永川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初探

邢永川

本文以新编地方志为主要文献来源,考察了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的主体、受众和影响力。研究发现,广西在民国时期电影传播中,表现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和传播内容的丰富化的特征,其影响力也通过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

目前国内学者对广西电影史的研究,很少提及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情况。尽管有硕士研究论文以广西电影发展史研究为副标题,可惜讲述民国时期的广西电影史不过区区几百字。有鉴于此,笔者有意对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进行试探性研究,以抛砖引玉。本文所指民国时期,指的是公元1912-1949年。

1896年6月的某天,上海徐园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放映电影的地点。7年后的清光绪29年(1903年),由在北海行医的英国医生、法国驻龙州领事馆首发其轫,带放映机、影片到北海,在领事馆及教堂放映无声电影。继之,入关法军、法英美等国传教士也有所为,但皆作自娱。

广西在中国清代电影传播,有个信息不能不提——它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传入电影的地方。只是当时的传播主体是外国人,受众也可能都是外国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电影传播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从1912到1949年,广西电影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府、驻军电影队

此类传播主体是指由特定历史时期广西政府部门组建的电影传播队伍,它主要包括:

(1)第四集团军总政训处宣传科电影队。它是民国22年(1933年),由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政训处宣传科在南宁建立,(先后成立的还有巡回游艺讲演团、国防剧社) 民国25年(1936年) 11月迁桂林,次年5月,三支艺术宣传队伍合并改组为国防艺术社,隶属于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该社下设电影部,从事流动放映活动,至民国31年(1942年)9月解散。

(2)省政府巡回放映队。民国26年(1937年)广西省政府从省内12个县选拔12名青年送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学习放映电影技术。未久,因上海战火,训练班停办,学员回桂林继续培训,次年元月结业后即编成4个巡回放映队,归省教育厅电化教育辅导处第三科电化教育室管辖, 分桂北、桂中、桂南、桂东4路免费作巡回放映。初时影片由教育部下发,多为短片。抗战期间主要放映抗战宣传影片及科教影片。到民国37年(1948年) 减剩2个队,民国38年(1949年)秋,最后的1个队自行解散。

(3)“乡建” 电影队 。 民国35年(1946年)8月,就职于联合国救济总署的广西名士马君武之子,时任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主任的马卫之,利用从救济总署获得的部分扶持复兴乡村建设经费, 创办2个电影队,在省内各地巡回放映,影片多由美国新闻处供应,多为适合乡村建设需要的科教影片。民国38年(1949年)秋,“救总”经费供给断绝,电影队停止活动,机器交省政府教育厅电化教育辅导处。

2.本地和外地商人

民国时期,广西各地商人和来自广西以外的商人,参与电影传播以及投资于电影传播产业者不胜枚举。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如下图所示:

3. 各级军政要员

民国时期,广西各级政府和军队官员出于各自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积极参与电影传播,构成了广西电影传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民国2年(1913年) 广西都督陆荣廷在龙州仁义街武庙开办新龙戏院,每隔两三天售票放映默片。虽为时不久,但它是广西电影营业性传播的开始。(12)武鸣县志编纂委员会《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20年5月, 陆荣廷从广州弄来1部电影放映机和无声影片,在武鸣县城上将第放映3天,虽然传播受众仅限于官员,但仍然是县内电影传播之始。(1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国23年(1934年)陆荣廷在龙州兴办金龙戏院,每隔两三天放映一次默片,后曾从香港请电影队前来放映,每票1个银毫。(14)武鸣县志编纂委员会《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国8年(1919年) ,粤湘桂联军总司令谭浩明回龙州度假,带回几个无声影片,在新龙戏院放映几个晚上,这成为龙州有电影之始。(1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国24年(1935年),合浦县县长方国器与廉州镇一些工商巨头集股建骊珠戏院于廉州镇,影、戏兼营,后因日机轰炸停映。(16)龙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国27年(1938年),宜山县县党部书记李跃东等人集资兴办寄兴园有声电影院,该电影院座落在宜州镇寄兴园(今宜山人民电影院处),放映有声电影一年余。(1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国35年(1946年)广西省政府秘书凌海澜兴建现代电影院,座落在今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处。(18)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华侨

民国24年(1935年)越南归国华侨赵丽泉(“咖啡晚”) 在北海兴建娱乐戏院,,砖木结构,座位600个,由赵丽泉的儿子赵永昌和陈赤鸿合股经营,由赵丽泉的儿子赵永昌和陈赤鸿合股经营。26年(1937年)因抗日战争影响而停止。(1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下),中华书局,1997年

民国24年(1935年)越南华侨赵永昌、广州商人陈赤鸿在北海市今南北餐厅处合股兴建娱乐戏院,约500个座位,专门放映电影,经营至民国26年(1937年) ,因日军入侵而停业。(20)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海市志《(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教会及传教士

广西容县历史上第一场电影,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县天主教会于小武场(今印刷厂处)放映的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国26年(1937年)年,美国天主教曾在荔浦县城关朱家厂放映“美国人是怎样养猪养牛”的纪录片②容县志编纂委员会《容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年代初,桂平县城天主堂神父用16毫米放映机在城区和江口、白沙等圩镇上映无声电影③莫如梁主编《荔浦县志》三联书店,1996年。

民国35年(1946年),外籍神甫携带手摇发电机供电的16毫米放映机,在全州县天主堂为其教徒放映无声黑白片《哥伦比亚风光》、《非州动物》等④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民国37年(1948年),岑溪县城天主教堂的传教士带来一台16毫米的放映机、发电机及影片为传教宣传放映⑤全州县志编纂委员会《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二)传播形式多样化和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1912到1949年的三十八年间,广西各地放映的电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都是可圈可点的。

就形式而言,既有无声黑白片,也有有声黑白片和彩色影片。既有纪录片、科教片、也有动画片、故事片。影片出品的国别,除中国外,还有美国、苏联、英国等国。

就内容而言,抗日战争前后主要放映的影片为国产的古装片,特别是武侠片,如《火烧平阳城》(梧州、电影院,合浦,电影院)、《文武香球》(合浦,电影院)、《火烧红莲寺》、(合浦、电影院,全州县、王氏宗祠,钦州、电影院)《荒江女侠》(合浦、电影院,贵港、电影院,南宁、电影院)《关东大侠》(南宁、电影院,贵港、电影院,合浦,电影院)《张天师大破黑鱼精》、《夜送京娘》(贵港、电影院)《三戏白牡丹》、《薛仁贵大破风火山》、《火烧九曲楼》、《八仙闹东海》、《楚霸王》等(融安、电影院)、《山东响马》、《关东大侠》(钦州,电影院)《雌雄剑》(宜州。电影院)除此之外,广西各地也放映国外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其中有《出水荚蓉》(南宁、电影院,桂林、电影院)《魂断蓝桥》(合浦、电影院,梧州、电影院)

抗战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也是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见于文献记载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传播的影片主要是与宣传抗战有关的。个别地方也由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电影传播而成为当地电影传播的发端。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省电影巡回施放队曾到北流县各区、乡放映《孤山喋血》⑥岑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岑溪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国26年冬, 广西第三电影队首次在博白县立初中内操场放映16毫米无声黑白片《献机祝寿》。随后,省流动电影队先后在县内为群众放映过《抗战新闻》、《保卫家乡》、《八百壮士》、《热血忠魂》等影片。⑦北流县志编纂委员会《北流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国28年(1939年),广西省政府电影队在融安县长安镇体育场放映抗日战争黑白片《保家乡》、《八百壮士》等,随后到大将、板榄去放映一次。⑧李建源主编《博白县志》,1994年

民国28年(1939年),抗战初期,黄埔军校广东第四分校步兵科驻河池六圩、老街办班,每年放映电影2-3次, 曾放《八百壮士》有声影片。⑨陈家谅主编《融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政训处巡回宣传团到钟山放映《热血忠魂》、《张老三不愿当汉奸》等片。⑩河池市志编委会《河池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国27年(1938年)秋,外地电影队到阳朔县城放映宣传抗日救国的无声电影片《保家乡》等。①钟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钟山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民国29年(1940年)冬,国民政府军政部电影组到灵川镇马岭村放映的无声影片《新村有鬼子》。这是灵川最早出现电影。②阳朔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朔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民国28年(1939年),省政府电影队到县放映无声电影《八百壮士》,此为都安放映电影之始。③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1997年

民国29年(1940年),广西省政府派电影队到资源县城、梅溪、车田、浔源(今两水乡)等地放映过一部无声电影,这是本县首次放映电影。④都安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都安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军迁驻全县,该军配有电影放映队,经常为其官兵、军人子弟学校放映有声纪录片《卢沟桥事变》《抗战特辑》《克复台儿庄》等。⑤资源县志编篡委员会《资源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抗战初期,广西省电影巡回放映队到象州县城及部分乡镇放映无声黑白片,县人首次看到电影。⑥全州县志编纂委员会《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民国29年(1940年),广西省政府派一无声电影队到隆安县巡回放映,宣传抗日。⑦象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象州县志》,知识出版社,1994年

民国30年(1941年),外地放映组在蒙山县唐耿光屋(今武装部处)放映《满江红》无声电影,此为蒙山县放映电影之始。⑧隆安县志编纂委员会《隆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国25至27年(1936--1938年)间,广西省政府电影队先后到武宣、桐岭、二塘等圩镇免费放无声电影《保家乡》《百万壮士》等。⑨蒙山县志编纂委员会《蒙山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民国27年(1938)至民国36(1947年),广西省政府电影巡回施教队曾多次到贺县的贺街、八步、公会、桂岭、莲塘、大宁、道石、厦岛及信都县等地放映抗战的纪录片、卡通片、故事片,有《克服台儿庄》《热血忠魂》,这是贺州农村放映电影的开始。⑩武宣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44年2月15日---5月19日,盛况空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行。电影方面也配合了此项展览,民国政府免费招待全体剧人,放映的影片有《大独裁者》《民主万岁》《马门教授》《瓦斯洛夫元帅》等。

1944年5月,桂林文化界举行了一个慰劳保卫长沙将士的扩大宣传周。分诗歌、话剧、平剧、漫画、电影等电影日放映抗战电影,并捐出一日收入。(11)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贺州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传播空间的广泛化

电影传播空间,指的是构成电影传播活动的三大圈层的边际因素的内容之一,即电影传播活动是在哪儿完成的。这个空间,除了进行城乡的区别外,还要进行具体细分,才有可能感受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其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民国时期的1912-1949年,广西电影传播的广义空间为城市和农村。其中,抗日战争前后,传播空间以城市为主。具体到狭义的地理空间,则有以下多种类型:

1.会馆

民国5年(1916年) 外地商人在融安县长安镇租福建会馆设点售票放映默片。(12)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桂林文史资料 第18辑 , 漓江出版社 1991年

民国16年(1927) ,广东影商自带设备,在贺州贺街镇冈州会馆(广东人建,即今贺街镇公安派出所) 放映无声电影10余天。(13)陈家谅主编《融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民国18年(1929年)商人冯天昌在融水镇借用天南街广东会馆售票放映,经营一年多。(14)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贺州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民国23年(1934年),外地商人在融安县长安镇江西会馆(今立新街县邮局处),用手摇小型放映机放映无声片一次。①融水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融水苗族自治县志》,三联书店,1998年

2.家庭映点

民国14年(1925年)百色中华街商人黄灿记用手摇式电影放映机在家售票放映,每人收费5个铜板,每场可容观众50—60人。同年,百色“董灿记”老板董达庭从梧州购回1台手摇式“百代”型电影放映机,在家售票放映美国无声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战》②陈家谅主编《融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游乐场

民国22年(1933年),联利影片公司(香港)委派卢泽南、胡敏孚携改装的有声放映机和有声影片,在南宁沙街的该游乐场放映。③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百色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体育场

民国26年(1937)广西省抗日宣传团巡回在靖西县公共体育场(今会堂前广场)放映无声电影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民国32年(1943年)夏,广西省电影队在凤山体育场首次放映无声电影⑤广西靖西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戏院

民国6年(1917年)由“外沙三”(外号)等人合股买下座落于“牛车路”(今中山西路第五小学对面)的竹林深戏院,改为靖海戏院,经营10多年,放映电影或演戏⑥凤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凤山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6.电影院

民国17年(1928年),邓卫襄、关奎龙等合股租赁伍氏的私人仓库 (今北海市中山东路东菜市场内)改装成影院,座位约400个,配有小型发电机,经营时间1年,这是民国时期广西境内第一家专业影院。(出处同上)至抗战前后,邕、桂、柳、梧4市和北海,均拥有多家电影院。

在我们对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空间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的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一个梳理。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的受众,除了上文提及的政府官员、军队官兵、军人子弟,还应该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农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城镇居民能够自己花钱买票观影的不会太多。至于说农民,尽管广西省府虽 有流动电影队到农村放映,但数年未能轮一回,故绝大多数的农民未看过电影。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效果,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为提高传播效果而表现出的具体传播行为。

民国时期,广西个别地方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出现了电影传播中“影片内容不完整,情节不连贯,多为自行剪接拼凑的劣品”的不良现象。民国5年(1916年),外地商人用小型流动放映机,在融安长安福建会馆(今建设街融安冰室处)放映无声无声片,其内容是外国人牵洋狗玩把戏的镜头。票价每张银毫四毫。因票价过高,观众甚少,仅映两晚。35年春节,长安商人容兆钧等开办同光电影院,也因票价过高,观众不多,维持三四个月即倒闭。其实,当时广西大多数电影传播主体还是比较注重传播效果的,想方设法解决受众接受信息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无声影片内容的理解障碍。如民国19年(1930),桂林电影商在全州县城王氏宗祠放映无声黑白片《火烧红莲寺》时,旁立一人作口头讲解。民国20年(1931年)北海建有同乐戏院,座落在今北海市文明菜市东侧,影、戏兼营。每晚放1场,雇有解画员作映间解说。民国20年(1931年)黄香辅等人合股兴建天星戏院,座落在柳州市庆云路柳江县府(今人民电影院处),放映机初用手摇机,后改为电动机,影片由上海运来,雇有解画员作映间解说。民国21年(1932年)底。北海明园电影院转让给越南归国华侨欧国瑞,更名为明珠电影院,当时逐步放映有声电影,同时加插讲解员说明,帮助观众理解剧中内容。民国24年(1935年),由罗星庭等人创办的“光天戏院”首次把电影引进钦州。由于放映的是黑白无声片,放映时配备白话解说员从旁解说①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海市志《(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民国26年(1937年)广西省巡回电影队在荔浦车站坪放映无声影片《万旅长》,由放映员在放映中讲解影片内容。②周开日,李智主编《钦州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民国34年(1945年)由刘瑞图、冯崇规等人在原北海娱乐戏院院址合股经营,改称国光电影院。使用35毫米以炭精作光源的座机,放映国产片和外国片,有幻灯字幕说明。直至40年代末,大部分外国影片未经译制,要通过打幻灯字幕解释画面的情节③莫如梁主编《荔浦县志》三联书店,1996年。一般城市电影院均设专职幻灯员。

民国时期的20年代末,广西营业性电影者为吸引更多受众,在影片上映前派出或临时雇请人员,挂着或扛着广告牌走街串巷,或打鼓、或摇铃吸引市民,并进行游说,宣传当日或第二日影片节目、时间和内容。有的在电影院门前散发或出售“戏缴”(俗称本事,今称说明书),有的在街头张贴广告。30年代初期,在城市电影院门口和主要街道张贴电影街招,有近期、本期和下期上映影片内容。此时走街串巷的广告牌已配有黑白剧照。也有部分影院使用橱窗。30年代中期,电影广告开始在报纸上出现, 除刊载片名外, 还有较精练也常作夸张的宣传词,例如,彩色影片的宣传有“天然五彩”、“玻璃二十四彩”之类。传播者的煞费苦心,多少还是能够影响传播效果的。如公益性电影,因其免费而吸引众多受众。如民国28年11月,广西省府电影队到都安县县城和拉烈等地放映无声电影《八百壮士》等映片,公映时,观者如潮④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海市志《(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前文提及的由罗星庭等人在钦州创办的“光天戏院”,开始时由于形式新颖,影像生动,十分吸引观众,戏院场场爆满。

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的影响力,与电影媒介本身以及传播内容有关。

民国9年(1920年) ,桂平县城五甲街华美英苏杭铺从一个美国神父手中弄到了一台手摇煤油灯光源映画机,先在店内放映,后派人肩挑影机,到社坡、油麻、大庙、六陈、思培、木棚、鹧鸪等地收费放映。尽管映的都是鸡、狗等动物或都市街景,但看到映画的农民都惊叹不已⑤都安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都安瑶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48年夏,桂平县城天主堂神父在浔桂中学放映影片《人道》,用留声机配音,影片主题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当银幕上出现家破人亡场境时,有的观众饮泣不止⑥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清楚地记得在桂林“乐群戏院”看电影《大独裁者》的情景,卓别林演的希特勒给他留下了时刻的印象。那个希特勒挂着一撮头发在前额,使他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像狼的眼睛。那个希特勒还有两撇胡子在嘴上,使他说起话来,胡子像在打架⑦王玲玲.《最后的贵族:白先勇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

结语

李安先生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电影,就是要将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效果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大众传播过程。将电影放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去研究,而不是研究被单独看待的、某一局部的环节”。因为写作时间和文献来源因素所限,本文重点对于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广西电影传播进行考察,更多是涉及到电影的放映这个环节,部分关注了效果。而没有涉及制作、发行这两个环节。希望以后能够再行完善。

[1] 李安.电影研究的传播学视野,《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2]李道新.建构中国电影传播史,《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3]邵培仁、杨丽萍.电影地理论:电影作为影像空间与景观的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王玲玲.最后的贵族:白先勇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

[5]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桂林文史资料 第18辑 , 漓江出版社 1991年

G206.3

A

2016-10-10

邢永川,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