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建平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脉络概述
——近百年广西文化研究之三
李建平
本文论述了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经历的产业萌动、产业培育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几个过程,分析了文化市场的建立及其管理的状况,论述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园区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并对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及其辐射引领作出评价。
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市场 ;《印象·刘三姐》;广西
(一)文化产品的产业萌动
传统的文化生产像戏剧演出、电影放映、书报出版及印刷、书店等早已存在,都具有经济属性,近百年来,除“文革”十年外,产销大体适配。但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计划经济后,文化在我国是作为与经济相对应的意识形态来看待和管理的,对文化的产业性质没有认识,实践上没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论上没有文化产业概念。这些文化生产大多被作为文化事业管理。此时期属于文化产业形成前的有部分文化商品生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书籍和电影禁区的打开、录音机和电视机进入普通民众家庭,图书生产、录像带和录音带销售、电影制作与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放等文化生产方式促成了文化消费的热潮。但光景不长,大约只十年时间,自90年代初开始,随着高科技对文化领域的渗透,数码产品、网络传播等文化产品消费方式的发展,也由于国际文化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民众中流传美国“两片”(麦当劳薯片和电影大片)占据中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市场之说。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新型生产与传播方式在我国开始受到高度关注。1998年,国家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开始着手管理。国家层面上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是在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该《建议》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3月,这一建议被正式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来,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政策支撑。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文化市场变化较快的时期,许多传统文化产品丧失创新活力,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不吻合,新的文化产品刚刚萌生,还没有发展起来,致使文化市场滑坡严重。图书市场萎缩,电影院票房下降,戏院相继关闭。以演出剧场为例,21世纪初,广西14个地级市、80多个县和50多个县级区,只有表演场所26个(其中含影剧院5个;自治区级3个,地市级9个、县(区)级14个),真是少得可怜。而全国共有1830个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影剧院,广西仅占1.4%。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26个剧场中30%的名存实亡,30%的陈年失修,20%的功能单一,50%的剧场没有任何演出器材,是裸体舞台,还有20%只能是勉强使用。①任保胜:《广西演出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2005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其衰落情景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有线电视、音像出版物、激光排版印刷、网络游戏、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初现端倪,文化产业生产开始萌生。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
在历经了20世纪50至70年代的部分文化商品产生和80至90年代的文化产业萌动阶段后,20世纪末,广西文化产业开始自觉发展。在1999年至2013年的15年时间里,经历了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
1999年至2002年是文化产业培育阶段。
1998年,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成立文化产业课题组和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对全自治区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行调研。1999年,自治区文化厅将文化产业课题组和办公室改为文化产业处,作为与国家文化部新设置的文化产业司对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本体产业,积极扩张延伸产业,主动寻找合作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思路。1999年至2002年,自治区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尽快理顺演出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行政部门理顺演出市场管理体制,解决管理与经营分离,政府与企业分离的问题,大力重振演出市场。从2002年开始,自治区循序渐进地开展对文化厅、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直属文化产业单位,实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机制改革和以转企改制、一体多制为特征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原来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企业化规范管理、集约化规模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运营新体制。广西演出公司等众多文化单位开展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的一体多制项目及资本合作,通过多样化的参股形式,盘活资源,增强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至2002年底,广西文化产业规模基本形成,文化市场基本建立。广西初步形成了包括演艺、文化娱乐、新闻服务、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电影、工艺品生产、广告、软件设计等文化产业体系。
2003年至2010年是新兴产业发展阶段。
节庆会展业是广西文化产业最先打造的新兴产业。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同步发展起来的。1999年11月12日—16日,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举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是广西政府自1993年开始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三月三歌节,自1999年起改称现名,由南宁市政府主办。经过几年的倾力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4年起,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即与博览会同期举行,民歌节围绕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通过举办“风情东南亚”晚会、东南亚国际时装周、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国际龙舟邀请赛等活动,精心打造了一个蔚为壮观的“东南亚文化链”,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2005年11月29日,在2005年度国际节庆协会(IFEA)行业评选活动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高奖——综合类铜奖,并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成为年内中国唯一获此奖项的单位,也是中国节庆协会组织在国际节庆领域的第一次获奖,并在后来成为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并肩的国内著名的三大国际性艺术节之一,享誉海内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给城市带来了包括文化、全民素质、招商引资、旅游、城建等方面的冲击波,给南宁带来了无限的新气候、新环境、新机遇、新平台。
200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提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直接推动广西掀起与东盟交流合作的热潮。2004年11月3日,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此后,一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2005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有1505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参会、参展的中外客商有1.8万人。2005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会展业(高峰)论坛大会上,中国-东盟博览会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展会。在以后几年里,广西连续举办多项大型节庆会展活动,主要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梧州宝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北海国际珍珠节、凭祥边关旅游节、河池地区铜鼓山歌艺术节、凭祥边贸旅游交易会、贺州旅游文化节、龙胜红衣节等。广西会展业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又一支柱产业。
广西演艺界突破传统演出模式,创造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2003年10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立项的重点民族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印象·刘三姐》正式上演,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样板和龙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带动了广西演艺业的发展。它在创造高票房的同时,荣获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及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被纳入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经典案例。通过《印象·刘三姐》带动了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业等的增长,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升值,有效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广播电视业大力发展数字产业。2004年5月18日成立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隶属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公司实行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授权经营模式。该公司开展数据广播业务,开辟阳光政务、便民信息、股票行情等栏目;扩展业务有广播电视节目类业务、信息类业务、网络服务类业务,业务种类分专业频道、高清频道、电子节目指南信息服务、数据广播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有专网业务、点播业务、网络电视、网络通讯业务、多媒体终端服务业务等。经营活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作开发求双赢和先易后难、重效益、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数字技术和灵活高效的营运支撑系统(BOOS)。2004年在广西各市、县设分公司89个。2005年8月建成自治区级经营平台。2007年,公司实现网络收入7.5亿元,有线电视收视费6.9亿元,资产总额达29.96亿元,纳税479万元。2007年2月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同年4月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2012年,广西广播影视产业营业收入31.13亿元。
新闻出版业加快发展音像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与印刷等文化产业新产品和新工艺,音像电子出版生产逐步走上正轨。2001年至2006年间,广西出版音像、电子出版物2139种,实现销售收入12313.57万元,利润总额达155万元。通过建设总投资4.8亿元、项目用地约350亩的中国-东盟数字出版基地(北部湾数字出版基地),引进国外具有较强实力的数字出版企业入驻基地,重点打造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等产业门类,同时建立数字出版和新闻体研究中心,融创意策划及数字加工生产、出版平台运营、版权贸易、出版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东盟的数字出版产业,大大增强广西新闻出版产业实力。在2011年全国出版能力综合监测中,广西综合出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十位,平均出版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连续3年位列三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大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七位,接力出版社继续保持全国一级出版社地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2年,广西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136亿元。
通过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到2010年,广西形成了一批闻名全国的重点项目和特色品牌:以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蹈《妈勒访天边》、新编历史桂剧《大儒还乡》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品牌,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会展品牌,以接力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品牌,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靖西绣球、阳朔画扇、临桂三皮画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美术品牌,以柳州海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级得分王”、“海洋公园”等为代表的动漫游戏品牌,形成广西文化产业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群体规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年至2014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8月8日,《广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正式颁布。《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全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跃升,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构成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物质基础。
广西从五个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城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建在南宁市五象新区,主体工程是“三馆三街”(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美术馆、铜鼓博物馆和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中国-东盟实景创意乐园(锦园)等相关文化产业工程,是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文化旅游、展示交易、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服务社区,是广西各类文化要素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引领广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通过大力培养重点动漫骨干企业推动广西动漫产业更快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财政厅设立了广西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由自治区文化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广西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从2013年起设立广西动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成功推荐广西临届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桂林坤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天象国际动漫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2013年国家动漫企业认定。至2013年底,广西通过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的企业总数达到9家,列全国西部省区第1位、中西部省区第2位。并评选命名了第二批自治区动漫骨干企业9家、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8家。桂林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作生产了《神脑聪仔》《小小律师》《阳光少年》《红孩儿》《生日礼物》《老K游戏平台》网络游戏《麻子面馆》等具有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作品。
三是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举行了第一批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命名挂牌仪式,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安排100万元支持38个县(区)编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四是鼓励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制定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文化行政部门率先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专题文件的省区之一。
五是帮助文化企业壮大实力,获得发展资金。2013年,由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指导申报的2个文化产业项目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70万元;14个项目获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批)1650万元。
2011年至2013年,广西文化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11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93.2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5%。2012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6.67亿元(新口径,当年价,下同),比2011年增长21.63%,总量在全国排19位,在西部排第5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27.79亿元,比2011年增长22.72%,法人单位增加值总量在西部排第4位。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由产品流动和营销市场、产业推介展览交易平台、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和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等构成。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市到乡镇,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其间经历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发展阶段,90年代的急剧扩张阶段和21世纪以后的相对成熟稳定时期。从文化市场的经营项目看,80年代主要是音乐茶座、录像放映、歌舞厅、桌球等;90年代逐步兴起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由录像带发展到LD光碟、CD、VCD、再发展到DVD压缩光碟),保龄球和滑旱冰的营业性演出,卡拉OK、迪斯科舞厅的经营;2000年后又出现了麦乐迪、量贩式KTV、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艺术品市场和文艺培训及文艺人才市场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广西文化市场已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电影市场、电视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出版物市场、文博与艺术品市场、网络文化市场,文艺培训及文艺人才市场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文化市场体系,并形成了以国办文化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为了对日益庞大繁杂的文化市场实施有效管理,1989年10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厅内增设文化市场管理处,对外称广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确立了自治区文化厅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职能。1995年1月,广西文化稽查总队成立,各地也相继组建了文化市场管理稽查机构,形成了以法制手段为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舆论等多种管理手段的管理模式及自治区、市、县三级管理网络。1994年以后,国务院及文化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规章,如文化部颁布的《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互联网文化暂行规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广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也于1997年1月18日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这些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依法管理广西文化市场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娱乐、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但由于市场过于繁杂,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负面影响。比如,音像市场侵权、盗版等非法活动屡禁不止;电子游戏室赌博现象时有发生;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及超时经营;娱乐市场和演出市场出售色情、低俗剧节目,违规经营等等。为此,多年来全自治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对文化市场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如:全自治区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全自治区关闭和萎缩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专项行动;加强娱乐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专项行动;开展全自治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等等。仅2012年,广西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共出动人员26.4万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4.7万家次、受理举报事件850件、立案调查948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0.1万盒张、收缴非法出版物46.4万册、罚款24.2万元、没收违法财物47.7万件、警告1059家次、责令改正3038家次。
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是近年来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根据《文化部关于建立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协作机制的通知》,广西文化厅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工作的通知》,广西分片组建了4个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巡查协作小组,同时14个设区市组建市级“网络文化市场执法巡查组”,积极开展手机低俗信息、网络动漫、棋牌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监控和专项治理。2012年,广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成功查处了“新新漫画网”擅自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案件,指导南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成功查获南宁市九旭骏网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圣者在线”(网址www.918.com)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网络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案。此类案件的查处对网络游戏的监管、网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示范作用。
据统计,2012年,广西文化市场经营机构(不包括图书和音像)8295个(歌舞娱乐场所1591个、游戏游艺娱乐场所1950个,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2个,网吧4718个,演出经纪机构22个、文化市场连锁经营机构5个);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固定资产原值32.1亿元,经营面积239万平方米,营业收入29.8亿元,创税费8.6亿元,创增加值25亿元。2012年较2007年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固定资产原值增加8亿元,增长30%,营业收入增加8亿元,增长36%,创税费3.4亿元,增长65%,创增加值7.77亿元,增长45%。2012年广西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利润总额全国排名第16位。
21世纪以来,广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以先进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2004年,文化部评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桂林愚自乐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成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成为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广西榜样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5月,桂林五通镇获得第三批全国文化(美术)示范基地称号。
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于2004年评选。当年,广西文化厅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荐评审办法》,评选了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9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后又于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先后评选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自治区文化产业基地,连同第一批共有51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也在加紧推进。近年来开工建设的主要园区有:广西文化产业城、桂林保利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宁高新区软件园、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北部湾文化产业基地、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中国-东盟创意乐园是广西文化产业城的核心项目。2013年6月27日,总投资达150亿元的中国-东盟创意乐园(锦园)正式在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动工建设,规划面积1313亩,总投资为150亿,预计到2018年建成。中国东盟创意乐园(锦园)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独居特色”的发展项目,以大型实景演出为核心,着力构建集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商业娱乐、酒店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新复合体。打造面向东盟的文化产业新高地和文化交流新平台。园区经过细分设计,依据功能分为三大块:第一板块,演艺创意园区,包括用来演出布景的五星级度假酒店和公寓酒店,100多间作为演出包厢酒吧、多个小剧场的百老汇剧场群;第二板块,影视创意园区,包括影视创意公司孵化基地、影视后期制作中心、企业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主题酒店等;第三板块,动漫创意园区,包括动漫创意公司孵化基地、动漫培训基地、实景儿童成长体验中心、动漫双语幼儿园、室内动漫乐园等。
桂林保利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与广西签署1800亿战略投资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29日,桂林保利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启动仪式。保利集团斥资250亿元投资额倾力打造的桂林保利文化创意产业园总建面280万m2,通过演艺展示、艺术交易、文化娱乐、艺术公寓等街区建设,形成与“一院两馆”差异化定位,且互补相长,凝练体现出桂林的“山水文化”,打造成桂林市重量级的公共开放空间。
南宁高新区软件园和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是广西地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含软件、动漫、设计的创意和动漫产业园区。南宁高新区软件园的动漫产业重点发展动画卡通、网络游戏、多媒体产品、动漫教材、影视制作及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该园区以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新芽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天高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与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中心、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华侨学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动漫产业链,并在手机游戏、社区游戏、动画片制作、动漫设计等方面初现成效。广西卡斯特动漫有限公司的基于视频的无标志人物舞蹈连续表演捕捉系统、南宁九金娃娃动漫有限公司的互动式动漫传感技术及《海底寓言》动画片、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壮族》动漫虚拟技术、南宁市新芽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的社区游戏开发(配合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发行的网游产品《谋影世界麻子面馆》)、广西天高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神脑聪仔》(接力出版社在《神脑聪仔》动画书后投资130万元拍摄同名系列动画片,此片前13集制作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一部好电视片”奖)和《东盟汽车拉力赛》动画片、广西华侨学校的《刘三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的公众媒体项目(如广西电视台《夺宝奇兵》栏目、广西公共频道《新闻在线》片头栏目包装)等等,都已经或者即将开发完成,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桂林高新区2009年共有文化企业194家,占辖区企业总数的10%左右,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达24家,文化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其增加值已占辖区GDP的8%以上。桂林高新区创意产业园2011年动漫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
北部湾文化产业基地是2010年3月1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北部湾经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投资500亿元,将北部湾大学和北部湾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北部湾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以南宁动漫城和北海动漫基地为代表的北部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广西体育中心为重点的北部湾体育训练基地,以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为核心的北部湾研究交流基地;打造以一首北部湾之歌、一部北部湾大剧、一台北部湾大戏、一套北部湾丛书等为标志的一批北部湾文化精品工程,以泛北部湾合作论坛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平台,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西千亿元文化产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
截至2014年,广西已有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0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底时,全区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总体经济规模达到34亿元,广维文华、愚自乐园、靖西绣球、钦州坭兴、临桂五通、榜样传媒等6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4.48亿元,营业利润2.62亿元;43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17.26亿元,营业利润2.22亿元。其中,2013年,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695亿元,乐满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04亿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实景演出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它由原广西壮剧团团长梅帅元首创,最先出现并形成重大影响的项目是《印象·刘三姐》,它是由梅帅元策划的“漓江刘三姐歌圩”项目的核心工程。《印象·刘三姐》由张艺谋导演、梅帅元制作,在方圆两公里的具有阳朔风光的美丽的漓江水域上,以12座山峰为背景,利用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印象·刘三姐》的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搭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拆散、隐蔽,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影响。观众席依地势而建,梯田造型,与环境协调。
项目目标从设计初始就十分明确:定位市场,产业经营。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十分重视,在坚持政府扶植、市场主导的原则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支持。自治区文化厅为业主申请获得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20万元前期启动工作经费。2001年,由民营企业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首期投入3000万元资金运作。至2005年8月,投资近1亿元。《印象·刘三姐》2003年10月正式公演,剧情由“红色印象/山歌”、“绿色印象/家园”、“蓝色印象/情歌”、“金色印象/渔火”、“银色印象/盛典”五个板块组成,场面唯美、壮观,气势大,有神韵。尤其是第一板块“红色印象/山歌”和第五板块“银色印象/盛典”艺术感染力极强,前者壮观激越,后者奇幻神圣,堪称艺术奇观。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其中当地农民近300名。演出时间共75分钟。演出不设舞台,演出场所在水面上,全部用竹排和小船进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和环保主题。演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观众的普遍赞誉。2003年入选文化部编纂的《全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先后获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和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2005年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在全国文化产业界和旅游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象·刘三姐》2013年演出518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35万人次。2004-2013年演出4500场,观众1000万人次,境外(含港澳台)20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亿元,纳税2亿元。
《印象·刘三姐》把广西刘三姐民歌和漓江山水景观,把艺术家创意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首创、集民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大型山水常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开发成功,具有巨大的市场示范效应。在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新机制等方面,探索了资源整合、强强合作的新方式,探索了多元投入、联合发展的新办法,探索了“滚雪球”的经营方式来不断实现项目的产业增值,形成拉动效应的新途径。以著名风景名胜、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导演相组合的大型实景演出的旅游演艺产品模式随后迅速在全国推广。
在广西,2005年有桂林市歌舞团依托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的龙脊梯田景观创作的剧场,实景演出《龙脊》,当年4月18日在桂林举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首演,总导演章东新,表演时间约70分钟。至2005年底,《龙脊》共演出220场,2006年仍有演出。2013年,柳州市在吉尼斯之最“侗乡鸟巢”舞台上演侗族大型风景实景演出《坐夜三江》,演出由《序·侗族大歌》《一更·走寨》《二更·闹姑娘》《三更·坐妹》《四更·破晓之喜》五幕组成。演出中演员和观众形成互动,观众可以融入到剧中去,淋漓尽致地深入体会侗族婚恋、劳作、歌舞、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实景演出又增新的元素,2013年演出了221场。此外,2013年还有河池市依托巴马长寿山村景致上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使实景演出在全国各地多个景区大规模的推广。在梅帅元、张艺谋的分头运作下,形成两个系列,一是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包括以玉龙雪山为天然背景的《印象·丽江》,以西湖景区为背景的《印象·西湖》,以海口假日海滩的沙滩和海景为背景的《印象·海南岛》,以武夷山景观为背景的《印象·大红袍》,以普陀山朱家尖干丈崖为背景的《印象·普陀》,以武隆的灵山秀水为背景的《印象·武隆》,以山西平遥古城为背景的《又见平遥》等;二是梅帅元系列,包括依托河南嵩山景观的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红色圣地井冈山的实景演出《井冈山》,山东泰山的实景演出《中华史书泰山封禅大典》,呼伦贝尔草原的实景演出《成吉思汗》,张家界的山水音乐剧《刘海砍樵》,都江堰的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河北承德的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西藏拉萨的实景演出《文成公主》,等等。梅帅元的越南下龙湾实景演出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
由广西首创的大型实景演出,以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形成艺术的突破,并带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突破,推动中国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典项目。
[1]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广西大百科全书·文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西通志·文化卷(Z),方志出版社.2016.
[3]李建平主编. 广西文化发展报告(2005—201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5—2013.
[4]覃振锋主编. 广西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4—2015.
[5]李建平.1979-2005年广西文化研究概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
[6]李京文,李建平. 文化力与文化产业(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
[7]李建平. 论《印象·刘三姐》的创新与发展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
G124
A
2016-09-15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