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杜诗“雨”意象初探

时间:2024-05-20

李寅生 姜高威



杜诗“雨”意象初探

李寅生 姜高威

摘 要:对典型诗歌意象的精妙选择与运用是成就杜诗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巨大艺术魅力的法宝之一。本文通过对杜甫最常使用的自然意象之一——雨意象进行统计、分类,并结合对杜甫写雨诗的具体篇目的归纳、分析,尝试探索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及其苦乐参差、忧国忧民的淑世人生。

关键词:杜甫;杜诗;雨;意象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终其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内容丰富、色彩鲜明、风格多样、艺术精湛的优秀诗歌。①关于杜甫诗歌的数量,北宋王原叔取中秘藏本及旧家流传者,定为1405首;据北宋黄伯思校本则有1447首。其后诸家编订杜诗,其数量俱在1400首以上。杜甫诗才特具,又精于炼字铸句,故而使其诗歌独具特色,光芒万丈;而这又得益于杜甫别裁慧心地选取了典型意象进行艺术创造。雨,这一极富诗意又情态万端的自然物,在杜甫的如椽大笔刻画之下,不仅尽显阴晴变幻的多样姿态,而且曲尽世事无常,人间悲喜。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之中(《杜诗详注》[1]所集录的杜甫逸诗除外),诗句中雨字共出现了231次,除去仅以雨为单字入诗的情况之外,杜甫还创造并使用了至少101个含雨字的不同词汇,在这些词汇当中,又以云雨、风雨、雨露、雨雪、细雨、雷雨、雨声、带雨、秋雨、飞雨、雾雨、山雨、过雨、寒雨、骤雨、疏雨、雨脚、无雨、雨来、天雨、江雨、冻雨、雨时、塞雨、暑雨、久雨、新雨、小雨、暮雨、宿雨、急雨等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又,在所有出现雨字的诗歌中,据其内容和作诗时间可以明确判断出雨的“时令性”的,又以秋雨的叙写频率最高,春雨次之,再为夏雨,冬雨居末;以雨为题或者题目中带雨字的诗歌就有47首,其中单以雨字为诗题者就有12首;诗歌主要内容为写雨的诗歌竟高达60余首,大约占到整部杜诗的二十五分之一。杜甫如此高调、大量的移雨入诗,足可见出杜甫对雨意象偏爱有加;换而言之,以雨为媒介或可一窥老杜心曲,抑或可为杜诗研究开出一个新视角。

一、苦乐参差,斯心不改

杜甫生于日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幼承家学,饱读诗书,曾不无自豪地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教育儿子;②《杜诗详注》卷之十七,第1477页。既加冠,裘马轻狂,壮游吴越齐赵;后科场蹭蹬,困留京师近十年,极难时竟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凄惨境地;①《杜诗详注》卷之一,第75页。年逾不惑,方入微班,又偏遭安史之乱,旋踵陷贼;后投行在,又因直谏犯颜,再遭贬黜,最终弃官入蜀,流寓荆蛮,客死异乡。世态炎凉,宦海沉浮,杜甫一生辗转其间,深知冷暖。然而,即使在“衰年正苦病侵凌”②《杜诗详注》卷之二十一,第1893页。、“缓步仍须竹杖扶”③《杜诗详注》卷之二十,第1780页。的风烛残年,他依然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④《杜诗详注》卷之一,第74页。的美政理想,始终不忘仁民爱物的坚定信仰。因此,但闻天灾兵乱,国危民困之时,杜甫总会心系万分,每每流注笔端,悲喜之情漫溢纸上。

在杜甫为数众多的写雨诗之中,比如《喜雨》⑤《杜诗详注》卷之十二,第1019页。一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苦心。此诗当作于广德元年(即763年),杜甫年过半百,流寓梓州,恰逢久旱得雨,又闻朝廷遣兵平叛,双喜逼面,遂而命笔。该诗前四句为“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先叙事由,旱魃肆虐,农事告急;兵戈陡起,民生益艰。中间八句为“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减。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这一部分可一分为二,中间五句为一层,杜甫回归农民本位,笑对“春夜喜雨”,庆幸久旱逢甘霖,谷物复苏,农事得保;其余三句主要叙写浙东战事,虽已派兵,然兵戈未息,喜中藏忧。[2]末尾四句为“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前一句再次预示云雨不绝,春旱无忧;尾句最妙,以春旱隐喻叛乱,欲借滂沱春雨洗涤吴越大地,澄清玉宇,再造祥和。

同样是写雨,同样是欣喜,杜甫的这首《雨晴》⑥《杜诗详注》卷之七,第601页。却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别样的塞外风景。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该诗虽名曰《雨晴》,其境却是承接“久雨”而来。地处塞北,时维深秋,久雨初晴,风清云淡。远望秋柳疏翠,细看山梨熟红,风中荡漾着胡笳之声,大雁闻之远飞高空。红翠参差,远近错落,动静相合,好一幅如诗般美妙的塞外秋景图。《喜雨》与《雨晴》二诗,一为春种,一为秋收,时无论春秋,总关农事;一为降雨,一为停雨,雨不分大小,心系民生;一为厚土热,一为沙微凉,地分属南北,诗心同此凉热。这就是杜甫,无论何时何地,始终忧国忧民,斯心不改。

杜甫虽然“好为大言”,但是归根到底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同样也为人父、为人夫,同样也有自己的喜乐哀愁。丁启阵在《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一文中曾谈到:“杜甫的离别诗,但凡有伤感情绪的,几乎都与时世有关,或感于时事的不如人意,或感于人世的不公与多难,决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才子式的缠绵与呻吟。”[3]其实,杜甫为数众多的“述行诗”都具备上述特征,比如《彭衙行》⑦《杜诗详注》卷之五,第412页。这首以阴雨连绵为背景的逃难之作,就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无法摆渡自我生命的悲惨遭遇。

忆昔避贼初,北走惊险难。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徙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攀牵。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小留通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昆弟。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这首诗就是杜甫举家为避安史之乱而仓皇出逃异乡时的真实写照。连夜出逃,跋涉山道,谷鸟时鸣,虎狼出没,阴深恐怖。怀中幼女饥饿难耐而咬人,怕因此招来猛兽而忙掩其口,反而嗔声更大;幼子也跟着急索苦李充饥;雷雨连绵,又无雨具;山夜寒凉,缺衣保暖。无奈贼寇逼迫,只能野果充饥,树下避寒,星夜奔逃。面对兵乱,杜甫只能带领家人仓皇逃难;面对途中如此凄惨的境况,作为父亲却只能做掩口之事,顿觉肝肠寸断!幸好遇到亲友,得以暂缓紧急;待儿女熟睡,夫妻二人相视泪断,何其心酸!艰难困苦之际,最可见真实人心。杜甫心性朴拙,为国为民或向来多加思量;而杜甫亦为常人,一生飘零,累及家人,为夫为父,两相痛楚,其心更受煎熬。当权无道,生灵涂炭。杜甫以一支竹笔,点蘸血泪,刻写历史的真实与自我生命的凋残。

杜诗向以社会内容丰富,意蕴博大深沉著称,其写雨诗量大面广,既有鞭挞社会丑恶的大作,又有自叙苦乐的小诗,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杜甫坚守一生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信念始终常在。

二、点石成金,雨态万千

杜甫幼承家学,诗才横溢,作诗遵循章法,严守格律,又精于炼字铸句,故而杜诗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巨大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在杜甫的写雨诗当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上文统计数据可知,杜甫创造并使用了超过一百个含有雨字的词汇,并且各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是高下有别。这些数据不仅仅反映了杜甫诗歌语言在“量”上的优胜,更突出了杜甫体察入微、炼字精妙的作诗态度和“语不惊人死不休”①《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10页。的诗学追求。

㈠ 、“小雨”

杜甫笔下的雨诚可谓变化出奇,千姿百态,即便是属于同一形态、同一性质的雨,通过适当设置情境,调配字词,亦可剪裁出异态纷呈又极富特色的雨象,譬如“小雨”。

《现代汉语词典》对“小雨”的释义为:“指下得不大的雨。”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5月第4版,第1502页。据此词义,查杜诗中含雨字的词汇中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者有:细雨、零雨、疏雨、雾雨、沙雨、微雨、烟雨和濛濛雨等。

“小雨”一词在杜诗中共出现过两次,分别在《晨雨》③《杜诗详注》卷之十八,第1631页。和《夜雨》④《杜诗详注》卷之十九,第1677页。二诗中。其中,《晨雨》一诗: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扉色,轻沾鸟兽衣。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清晨小雨”而写,字字实笔,一句一态,曲尽其妙。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天光初亮,小雨轻轻浮于木叶之上;颔联雾起风移,漫接大地,云雨偕行,回旋天际;颈联着一暂字而柴扉露色,此极写晨雨之薄若蝉翼,虽有似无;鸟兽之毛多能隔水,着一沾字尽显晨雨之轻小;尾联瞬间放远视线,扩大注目区间,雾雨轻绕半山,半隐半现,宛若仙境。而至亭午方才全分,足见此雨之细密、持久。全诗由近及远,一步一景,意境浑然,美不胜收。

《夜雨》一诗为: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

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

该诗虽同为描写小雨,然而却与上首迥异。首联不仅交代时令,而且突出了小雨愈加愈密,秋风吹密雨,复增寒凉之气,同时也使得颔联水到渠成;风急雨密而连忙闭户关窗,可见主人畏寒;雨密风紧,故而不宜放舟,由此使得颈联自然生出;人畏寒便暗示体弱,不能放舟水上,自然无法饱览风光,故而心生无聊。首颔颈三联环环紧扣,层层述说不能出游峡外的原因,自然使得诗末愿望落空,以致诗情微带凄清。

《晨雨》和《夜雨》虽然同咏“小雨”,然而前者为白日之雨,后者则为夜雨;前者为春末夏初之雨,后者则为早秋之雨;前者造语清新,意境朦胧优美,纯以自然之趣取胜,后者意境幽清,环境阴湿寒凉,雨为副宾,人事为主。但是,二者遣词造句俱属上乘,尤其是诗中动词的运用,十分妥帖,尽显雨态之妙,更可见杜甫炼字之功。

㈡、“急雨”

顾名思义,“急雨”者,谓下雨时迅、密之貌。据此意义,查杜诗中含雨字的词汇意义与之相同或相近者有:骤雨,雨急等。

“急雨”一词在杜诗中共出现了两次,若将“雨急”一词也算上,则为三次。其中《绝句六首》其四①《杜诗详注》卷之十三,第1142页。一诗为: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该诗首句着一“捎”字,直陈雨急之态,说明雨来去迅速;次句以一“转”字状写晴光斜穿树林,暗示时在黄昏。一捎一转,俱出实笔;动静之间,雨晴互变。三四两句诗人慧心独具地采用蒙太奇手法截取了两个特定镜头:黄昏时分,众鸟归巢,一对黄鸟相依并立枝头,甚为可爱;急雨掠过水面,藻下之鱼因受惊而翻跳,好不生动!又,第三句“巢”、“鸟”二物直承上句之“树”,第四句“藻”、“鱼”呼应首句之“溪”,结构浑然一体,意境清新闲适,足可见出此时杜甫复归草堂后的安逸心态。

同样是“雨急”,《归梦》②《杜诗详注》卷之二十二,第1950页。一诗却诗趣迥然不同。《归梦》一诗为: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急雨青枫暮,云深黑水遥。

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该诗首颔二联先叙时事,兵烽不息,山河萧然;杜甫转蓬江湖,乱代飘零,愁生白发,归乡无期。于是乎,托身梦境,遥望桑梓。颈联虽为景语,情意却浓。身在异乡,偏逢暮雨急骤,唯有青枫寓目;黑水城远,云重光暗,归途深锁梦幻。由此直接脱出尾联纵用楚辞招,依然归乡无望的无限愁苦之情。

以上二诗虽然同咏一物,却因时地分殊,心境两异。但是诗人注重体物入微,精于炼字铸句的一面却尽展目前。

三、杜甫写雨诗的形成原因

杜甫于乾元二年(即759年)弃官入蜀,之后辗转巴蜀各州郡,飘零湖湘山水间,最终客死他乡。据笔者粗略统计,杜甫诗歌中雨字共出现了231次,入蜀前也即杜甫47岁之前的诗歌当中,雨字共出现了49次,仅仅约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换言之,其余五分之四都在入蜀之后所创作的诗歌之中;而在流寓江南的十二年之中,羁留夔州的两年时间内所创作的诗歌竟约占其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夔州诗中对雨的描绘同样也远多于其他时段,并且又以刻画秋雨为最。由此足可看出杜甫对雨意象偏爱有加,然而这并非是偶然之举,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㈠、现实气候条件的影响

众所周知,巴蜀之地位处大江之南,而且山环水抱,气候湿润,加之一些地形、地质等特殊因子,很容易成云致雨。相比较于长江以北的洛阳、长安等地区,水少风高,气候偏干燥,整体呈现少雨特征。以此而论,杜甫入蜀之前的诗歌中比较少见对雨的刻画与描绘,也在事理之中。异于北方的天干物燥,巴蜀、湖湘之地天然雨多,因此在南渡后的诗歌中存在大量的写雨诗亦属合理。但是,尽管同在江南,由于所处具体环境不同,杜甫的写雨诗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成都气候湿润,成都诗偏爱刻画“春雨”,[4]譬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③《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12页。、《春夜喜雨》④《杜诗详注》卷之十,第798页。等;而与之不同的是,夔州地形复杂,山高峡深,夔州诗则钟情于描绘“秋雨”,譬如《雨二首》⑤《杜诗详注》卷之十五,第1326页、第1327页。、《白帝》⑥《杜诗详注》卷之十五,第1350页。、《雨》⑦《杜诗详注》卷之十九,第1671页。等。

㈡、“异质同构”的心理驱动机制

面对杜甫诗歌之中存在大量雨意象的事实,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里面没有现实环境的催动作用,然而也绝不能将之绝对化。正如陈植锷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说的那样:“尤有兴味的是,‘雨’的意象比‘晴’多了六倍,假如由此得出诗人大部分作品都产生于雨天,可就要弄得笑话百出了。”[5]

客观环境的作用有时候固然显得很直接,然而一种自然物是否能够进入审美主体的观照视阈是存在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此进行了初步概括:“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6]格式塔心理学对此则提出了“异质同构”的学说。所谓异质同构,简而言之,就是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对象的客观事物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雨意象凭借自身因时地条件而变化无常、既能润泽万物又会伤生害命的双重属性以及配合周围事物产生组合效应的广泛性等特殊性质,成功进入艺术家们的审美视阈,成为古往今来最为常见而又最富诗意的自然意象之一。杜甫作为极富天才创造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然会大力开发雨意象的艺术潜力和美学价值,杜诗中出现大量的写雨诗即为明证。

㈢、雨本身的自然属性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为本,而土地又为农业经济的核心,农业基本是“望天收”: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无论旱涝则民生堪忧。又,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先民不能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日渐将其神秘化、神圣化,后逐渐演化出了附带朦胧的宗教色彩的自然崇拜,促使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杜甫饱读诗书,对此更是了如指掌,因此杜甫大量选取雨意象入诗,并且还专门创作了很多有关因久旱未雨的祈雨诗和天降甘霖后的喜雨诗,前者比如《雷》①《杜诗详注》卷之十五,第1295页。、《火》②《杜诗详注》卷之十五,第1297页。、《夏日叹》③《杜诗详注》卷之七,第540页。,后者如《雨晴》④《杜诗详注》卷之七,第601页。、《春夜喜雨》⑤《杜诗详注》卷之十,第798页。、《喜雨》⑥《杜诗详注》卷之十四,第1218页。等。

笔者旨在把雨意象视为一个小小的突破口,试图从诗歌文字的表面走向诗人的内心世界。杜甫一生,为官,纵沉沦下僚而不忘关心民瘼;为民,处江湖之远而始终忧患庙堂。转蓬江湖,时时呵护妻儿,以尽人夫人父之责;信步江畔,别裁微风细雨,装点草堂人生。写雨诗并非始于杜甫,而杜甫却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凭借自身的天纵之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园地。透过写雨之诗,我们既可以领略到诗人超拔卓绝的诗歌艺术,感受诗人笔下杏花春雨的江南之美与冀马秋风的塞外风情,更能一窥老杜心曲,细品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⑦《杜诗详注》卷之十,第832页。的济世情怀,同样也能感受到诗人风餐雨卧的漂泊无依与愁生白发的生命凋残。

参考文献:

[1]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2] 李寅生.杜甫雨诗寓意管窥.[J].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3] 丁启阵.论杜甫诗的的悲剧主题.[J].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

[4] 刘瑶.浅析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气候描写之差异.[J].文学研究,2005.10.

[5]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6]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李寅生,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姜高威,广西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